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我的人生向何处去

10-07-05 15:11 3382次浏览
peng15178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98年,对于80年出生的我,是成人的年份,也是我走向社会的年份。中专毕业后,一同学向我推荐了炒股。我当时幼稚的问,炒股一月能赚多少钱?同学说,起码能把每月的工资赚出来!于是我就找妈妈要了5000元投入了股市,买了一只同学舅舅推荐的股票。

同学是在忽悠我吗?不是,他的舅舅确实在股市上有所收入,买房的钱也是从股市上赚的。现在想来,在股市上赚钱没什么稀奇,但是没经过充分的历练,想在股市上赚钱只能未求荣、先求辱。

那当初就这么进入了股市是偶然吗?我想更多的是必然。股市满足了一个又想要赚钱、又想要自由的毛头小子的所有欲望,这是一种气场相吸。
打开淘股吧APP
22
评论(4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菠萝菠萝蜜

10-08-05 15:23

0
写得很好
peng15178

10-08-05 15:18

0
在B证券工作,收入是很可怜的。一是由于当时处于券业的冬天,二是B证券属于新设营业部,没有什么收入基础。可喜的是老总喜欢培养人,比如每天要求写市场评论文章,每周固定的日子老总及所有员工都会放下手上的工作来听你讲自己编写的课件,偶尔还会把你送到北京总部参加交流会和培训会。

  刚进公司的时候,据部门经理说老总对我的印象是我比较踏实。是啊,难得争取来的工作机会,我当然珍惜,也很努力。入职三个月来我的表现如果不算优秀、也算良好了。但三个月后老总没有及时和我谈转正问题,让我有些心里不平衡,我觉得我该完成的指标都完成了,其他表现也很积极,在收入极其微薄的情况下任劳任怨,还有些个人原因就是我还没有完成自考的英语课程,上下班的路上就要耽误两个小时,如果这个时间省下来用于攻读英语,本科证书就会到手的快一些了。在我发现离我家只有3分钟距离的C证券招人、并且我与他们成功取得联系之后,我辞职了。

  尽管只有短短三个月,但我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在这里,我也保存着一些记忆。

  首先是B证券的老总,他在苏宁电器上市的第一天就买进持有,而在当时我不懂得分析公司盈利模式,不懂得未来产生强大的现金流能支持很高估值的情况下,我觉得30元的上市定位已经很高了,这--就是差距!!

  还有一次在午间大家闲聊的时候,老总说现在的开放式基金正在日益发展,未来开放式基金将成为市场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是啊,在草原上觅食,先要把生态搞明白。曾多年闭关修炼的我,进入了社会,感受到前辈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力,市场上的某些人就是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气场,离这种气场近的人就会受到滋养。

  话再说到我的部门经理上,经理在我短短的工作期间对我还是很关心的,但有一次经理要求我写的市场评论中如果有个股推荐必须在后面加上止损位。我说我是采用移动止损,不希望直接就加上一个固定的止损点位。经理当时好像没听懂移动止损的意思,只是以为我不认可止损,便声色俱厉的说:“不懂得止损的人,最好就别干证券这行。”在后来我解释了我移动止损的意思后他才好了下来。我想,经理这样的老证券,肯定会因为某次没止损的行为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才会让他闻不止损色变的。哎...在股市上混过的人,似乎都有因没止损而导致惨重损失的经历吧。

  再说一段还算好玩的记忆吧。一天,有一家三口一起到B证券开户,我负责接待的,我说我会为你们日后的投资过程提供帮助。对方的那位孩子看上去小我几岁,外形像个阳光学生,但他童言无忌的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如果你水平很高,在家自己闷声赚钱就行了,干嘛还需要来这里上班啊?”我笑着答道:“是啊,正是因为我水平不够过硬,我才需要来到这里锻炼,增长自己的水平。但是我在市场上已经有6年的经验了,我只是希望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尽可能来帮助你们。”那位孩子也笑着答道:“你的回答我很满意。”后来,我建议他家把长期被套的股票换成宝钛股份,说这样未来解套的概率会大些。一年多后,我接到了他家打来的电话,说她代表全家人感谢我,是我解放了她们:)
peng15178

10-08-05 15:15

0
书归正传,到了2004年初除了本科英语我的学业基本完成了,专科也毕业了,资格证也有了,我想我该又一次投放社会了。一次,在国展中心招聘会上我应聘了A证券的客户管理员职位,在后来两次面试过程中,我感觉负责面试的两位中层还是比较认可我的,但最后到老总那关我没有通过,至今我也不知人家是怎么想的,也许是觉得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吧。哎...一番折腾后,结果还是如此,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倒没看见多少不屑的目光。

  那两天,几个不错的朋友凑在一起喝酒,我提到了这件事情。一同学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社会的机会还是不少。我当时想都没想回了句:“我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到天津市的各家证券公司挨家串门推销自己,如果天津市的证券公司都拒绝我的话我就到北京的所有证券公司挨家挨户推销自己,如果还是都被拒绝,我会选择转行,只有到那时才能证明我不适合干这个。”其实这话说出来都吓了自己一跳,想不到自己还是个这么冲儿的人。其实原因很简单,从98年到04年,那时我已经积蓄了6年的功力,如果不找个出口把它释放出来,呵呵,也许会严重内伤的。

  在我还没执行我地毯式扫荡推销计划的时候,B证券的招聘广告在网上刊出,广告在前面讲了招聘条件后,最后加上了两个字,勿访。

  我想,万一我把简历发过去等十天半个月也不来消息怎么办呢,我可不想被动的等待。我就通过114查了这家公司的电话。打过去,没人接,过20分钟再打,接通了。我说:“听说贵公司招聘,我家住的不远(其实挺远的),我不想通过邮寄,我想自己把资料送过去好吗?”话筒传来对面的声音:“好,你来吧。”

  电话挂掉没多久,我就拿着资料拍马杀向那家公司,接待我的是一位女士,是那的办公室主任。接到资料后,她示意我可以走了,因为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急忙说:“资料并不见得能立体的展示一个人,我能不能再介绍一下自己,让公司对我多些了解。”主任听后说:“好吧,我带你见部门经理。”于是就把我引见到部门经理的房间。

  部门经理主要问我了几个专业性问题,我的表现还算有范儿,对答如流。谈完经理又带我进了老总那屋,说了没两句示意我回去听通知,结果我刚到家没一个小时就接到了转天来上班的通知。哈哈,经过有效率的N道传切,我成功搞定我多年为之努力的第一目标,职位是交易部职员,内勤工作。
peng15178

10-08-05 15:12

0
前文说了,02年至04年初的主题就是学,学之余我当然也不忘关注行情的发展,但可能由于学强度太大,对行情的认真思考远远不够。这两年的行情只有02年的6.24行情让我记忆深刻。

  伴随着国有股停止减持的消息,那天的大盘已接近于涨停板,市场参与者不由联想起99年5.19行情国家允许三类资金入市力挺股市的记忆,当然,更早入市的投资者会有更多的联想。可是两次行情启动时的时空点不一样,未来的发展也不一样。

  其实,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政策只属于市场的一个因子,这个因子还要和其他因子共振形成合力后,才能对市场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没产生共振,说明政策也只是在量变的途中或早期。

  技术分析者强调市场包容一切,在政策敏感位置,有修为的技术分析者坚持自己的技术分析框架,吃的亏就会少一些。当然,有修为的价值投资者专注于安全边际,也不会太受政策调控的干扰。有的过来者说,投资需要有一种信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有信仰的人,才不会轻易受到干扰。

  关于6.24行情我还想说一点,有心人做过一个统计,那就是历史单日最高涨幅往往都在熊市中产生,无论这几年我对A股的观察还是对港股的观察,应该说这一统计是正确的。
peng15178

10-08-05 15:07

0
回首这几年的学之路,我发现了我身上的一些优点,比如我的韧劲、我的承压能力和我的学能力。

  也有遗憾的地方,就是我还是有些短视。我那几年在学上只是去追求知识,希望在将来面试时能够不被问住,希望自己是一个看似很专业的人。现在想来,知识越多越反动,智慧才是一个人真正应该追求的。也许在那时,一个身背重债、每天没有宽松时间的年轻人来说,不容易懂得、也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好了,不要总对自己这么严格了。
peng15178

10-08-05 15:06

0
后来,我通过预科班的学考上了成人高考,我报的是证券投资管理专业。可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发现自己被分到财务专业班,原因就是报证券专业的生源不够,没法组班。我咆哮,我义愤填膺,我大闹学校主任室,但一切徒劳,我只好认命。

  夜校的生活还是很快乐的,我在那里认识不少不错的同学。有时不听课就看看同学的《读者》杂志,其中有一段说了一个道理,就是说年轻人要勇敢去闯,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继续前进,因为时间就是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哇塞,当时觉得这话就是专门为了安慰我而为我设计的一句话。

  慢慢的,我对自己后面的规划也渐渐清晰,我要通过走白领的道路获取高薪来还债。因为靠股市我已经没有什么资金来源了,靠别的行业先别说能不能成功,起码自己前面的经历所能转化成财富的几率就会大打折扣了,我决心,我要做一个证券白领。我要感谢那个办公室主任,让我当时知道了自己是几斤几两。

  后来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同学才了解,可以用成人高考的专科接自考的本科。这一消息对我来说是很振奋的,一来我可以最终拥有金融证券类的文凭,二来我可以缩短拿到本科的时间,三来可以节约经费,因为自考只需交考试报名费,是否上课纯属自愿。

  我买自考书的时候往往是在旧书摊买别人用过的,就是为了省钱。后来知道新华路有个代卖自考书的书店,通过这家店代卖出的书就能得到原价5折的书钱。后来,我用不上的别的专业的书我也在旧书摊收购,然后放到书店代卖,呵呵,起码能把自己的书钱赚出来。

  有时自考学的要吐的时候,就去天津图书馆,中午在门口买份炒面,一呆就是一天,我的目标就是把天图的所有和自己有关的书都看下来。我的第二个目标,就是不放过任何一本新书,所以我也经常去东北角书店蹭书看,蹲一会,站一会,总之是不让我掏书钱就好。我的第三个目标就是看尽论坛所有高手文章,那时已经有了闽发论坛,当时我看帖时就像上了华山看比武大会,处于一种仰望的姿态,尤其是当某些人讲专业又专业的名词时,比如“等价鞅”“熵”的时候,我更是在一旁呈弱小状慢慢的读取着,吸收着。

  除了这些,我还要把自己的从业资格武装起来,02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还没对全社会开放,我就通过亲戚关系报的名,通过了3科。03年资格考试就向社会开放了,我又过了两科。就是说,在03年的时候,我已经5门考试全部通过了,在当时的从业人员里,这个成绩算是不错。并且在03年的时候,除了英语和高数外,我已经把全部自考专业课都通过了。

  交代一个大背景,02年初到04年初这一阶段基本就是学的状态,但是是在高压下学,我和舅舅达成共识,我欠的钱我会努力学,努力找工作,慢慢还上,但是求舅舅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因为那些债够了我父母大半生的积蓄了,怕他们无法接受。每当我自考又过了几门的时候我就会去舅舅家报喜,我要让他知道,我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请他放心。
peng15178

10-08-05 15:04

0
自此以后,我的账户资金瘪了下来,我的斗志瘪了下来,唯独我的酒量直线上升,为了麻醉自己,后来把自己喝成了胃炎。

  幸好我属于天性乐观的人,慢慢的我好了起来。我没有在交易上灰心,但我需要有些收入。我先是在一家清吧当服务生,第一天上岗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流出来,因为前一段时间我还经常在这家酒吧消费,有时生活真像一场玩笑。

  后来我又找了一份工,做化学品的推销员。无论找服务生、还是推销员的工作,我都抱着一个态度,我不想与股市失去亲密接触。前者可以腾出白天的时间,后者可以在推销的途中随便进哪家营业所看看行情。

  有一次在做推销时,我将资料散落满地,然后当对方问我专业问题的时候,我实在无法回答。不过对方的亲切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小伙子,做营销还是把里面的专业知识弄懂一些比较好。”还有一次在公司的酒会上我听到两个领导在夸一个同样年轻的同事,理由就是这位同事属于大学科班出身,专业过硬。领导在夸奖他的同时流露出以后要重点培养的意愿。

  我想,我并不爱这份工作,我也没有专业知识,如果我去到证券公司之类的地方工作,起码我热爱,我也有一些专业知识,也许是我可以发展的地方。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只有拿自己的长处去竞争,才有获胜的可能性,。

  于是,我就去了我开户的那家营业部毛遂自荐,尽管当时的我只具备毛遂的勇气,却不具备毛遂的实力。负责接待我的是他们的办公室主任。她首先问我,你有客户资源吗?我说因为我,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到你们这来开户了。她紧接着问:“那这些客户的市值加在一起有多少?”我说三四十万吧。对方流露出一种不屑的神情。她又问我:“你什么学历?”我说:“中专”。她最后问我:“你有从业资格证书吗?”我答曰:“没有。”此时,我已经没有被问到第四个问题的机会了。

  我就像是一个业余拳击手上了拳台,被专业拳击手的一套组合拳打的站不起来了。从那里出来的时候外面有些风,很是凄凉。
peng15178

10-08-05 15:03

0
我相信一个真理,就是没有人可以让你失败,让你失败的人只有你自己。更多的情况下,是你的贪婪助你失败。

  在2000年有几个类似于中科三环这样的股票,上市第一天开盘在22元,收盘在42元,由于上市首日无涨跌停板,这种暴富的机会让我产生了很多幻想,我想如果我一战成名的话,我可以用胜利果实将别人的钱各就各位,实现“财务自由”。还可以用胜利果实实现自己的买房梦,那时的我,已经开始逛家具店了。(声明一下,当时并无女友,想买房也不是为了投资,就是想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

  我对上市首日成功的案例有两个总结,一是盘子小,流通盘不过4000万,二是属于科技股。循着这两个特点我把目光锁定到即将上市的金瑞科技上面,那时时间也指向2001年初了。我在前一日准备好全部资金,一字一句读完了金瑞科技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在转天金瑞科技敲响上市钟声之后就毅然杀入。

  只可惜幸运女神从不垂青低级赌徒,财神也不入急门。我的计划宣告失败,其实这并不可怕,只要转天出局就行了。但我在网络股行情末期,一来似乎是被新经济思想洗了脑,二来是被金瑞科技的招股说明书所展现的宏伟蓝图洗了脑。

  华尔街的股偐说过:“不要让股市为你的裘皮大衣买单。”也许除了洗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金瑞科技承载了我太多物质上的幻想,这种精神上的强烈寄托让我拿得起,而不能轻易放下。

  群体性贪婪之后,一地鸡毛!金瑞科技一路下跌,每一次利好都燃起我的希望,而呈现给我的却是一次又一次残酷的现实。印象中,我最后为了归还亲友的钱,好像在17元左右被迫割肉了。借债的杠杆效应,不但将我的本金赔光,还欠下亲友多达10万元。哇塞,我那时还是个孩子啊。
peng15178

10-08-05 15:02

0
我的舅舅是一个家族感很强的人,这么多外甥里他最看好的就是我,他功利的希望我的崛起能够撑起一个家族的兴盛。但同时他也为我担心,他怕一个毛头小子打理不好这么多钱财。在这矛盾的心态下,他犯了一个忌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总对我谎称,他需要用钱,需要把股市的钱提出来。(大姨投过来的钱的进出也都是我的舅舅指挥的)。其实他并不真的用钱,每当我说钱准备好了的时候,他又说不用了,他只是想灌输给我一个意识,就是炒起股来要短平快,保证资金的流动性。

  但即使是短平快操作,炒股本质上也是一项生意,需要进货,需要出货,需要时机的。刚进完货接到电话就要被动出货,这简直就是拿钱在开玩笑。当时年轻的我,没有意识到资金来源的重要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就是股市战争的粮草,真是重中之重啊。

  更可怕的是,在大家入金的时候,我都许诺亏损由我负责。哎。。。我相信舅舅当时是好意,但他确实缺乏方法,缺乏沟通。

  本来20刚出头就是人一生中最浮躁的时刻,再加上这么一来,有些乱了阵脚,却也称不上失败。

  其实2000年最不成功的就是,我没有静下心来感受那新世纪轰轰烈烈的网络股行情,我身在市场,当然知道亿安科技和海虹控股的厉害,但我更多的是把亿安、海虹、梅林、综艺等股票当做一种奇观,因为我对产业资本的兴衰没有理解,我对市场热点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刻理解,对产业资本兴衰和市场热点的相关性更没有理解。还有一点我也不理解的那就是--人性。

  我对社会的认知、人性的认知伴随着我对股市的认知一并成长。只可惜,网络股的狂潮只待追忆。
peng15178

10-08-05 15:01

0
鼓励我借船出海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当时迷信了一套方法。前文说过,我当时以收集报纸的股票版作为行情档案,后来收集的太多了,就把每日的收盘价记到一个条格本上,一行记10个收盘价,长此以往,发现自己不断记载的收盘价之间产生了相互间的感应,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都产生了相关关系。慢慢的,自己就推导出一个公式。我在自选股以外的股里也不断实验这个公式,效果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的确有些神奇。事后几年在深入学技术分析时,才发现原来我这套公式的前半部分与乾龙里的ROC指标完全一致,只不过我把它深入了些,把ROC的动力指标性质升级到趋势指标性质。也同样是事后才明白,我的这种公式不过如此,也是只能把握波段利润,但惧怕震荡,只不过坚持操作,能规避大的风险,并能获得趋势利润罢了。

  在这里我想起金庸小说的一个情节,主人公我给忘了,说的是一多年隐居山林的女侠和人比武,对方使出的招数和自己一样,在过招中女子感叹:本以为此功为我独创,没成想世间有人使用同样的武功。我想,虽然我为自己能原创出经典指标感到骄傲,但我引用这一情节更想说明的是,自己当时不过只是个井底之蛙。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