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个可以顶一下
0
10送10派5就知足!!!
0
目前A股市场唯一的一个光热发电设备商
0
光伏投资渐消退,光热或成新亮点 from 长城证券
(1)光伏行业供需反转或由多晶硅价格判定:由德国7月份下调FIT补助影响而产生的需求下降即将开始,考虑到生产和安装周期,6月中旬就应该可以在上游的多晶硅供货价格中反映出全球总需求是否受到影响;中外光伏企业亮丽的一季报宣告了光伏产业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最近的满产状态,使二季报也不值得隐忧。但是,供求反转或在下半年的和明年初到来。
(2)光热投资待布局:光伏占据整个太阳能发电行业的局面将被光热的进入打破---规模化的成本优势、不用硅而带来的低污染、低成本以及核心技术已被国内企业逐步掌握的态势,都将成为光热在我国发展的优良土壤。而即将开始的内蒙光热项目特许招标可能会成为点燃光热投资激情的星星之火。在光伏二级市场逐渐过气的情况下,转向光热投资不啻为好的选择---目前有明显光热概念的公司如三花股份。
光热发电市场逐步启动:在中国工程院进行的"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咨询研究项目---新能源产业课题组项目会议上,光热发电作为重点被要求详细陈述。一位委员会专家表示,从去年9月到今年年初,完成项目立项建议书的光热发电项目增加了3GW,从去年开始,各大电力巨头就在西部平坦地区圈了大片空地,等待后续发展,而即将开始的是大家纷纷期待的内蒙古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特许权招标。
点评:光热发电不同于光伏,它一旦大规模应用,成本就会急剧下降,一个1GW的光热电站,上网电价在0.7~0.8元/度,颇具吸引力,这也是各大电企一次性圈大块土地的原因。而即将开始特许权招标可能会引起整个光热发电产业链的觉醒。
0
中国目前正在建立太阳能光热的鼓励政策,中国西部的高海拔地区有充足的日照,有潜力发展太阳能热发电,一旦成本降
到足够低,太阳能光热发电有可能大规模推广。公司通过此次投资,将与HF 公司合作开发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在学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发展适合于我国气象和资源条件的太阳能热光电技术,公司和IC 和HF 公司已经达成在中国
建立示范基地的意向,并确立公司为中国的独家销售代理和零部件优先供应商。公司通过这次投资进军新能源产业,进
入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给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空间,一方面为将来公司实现太阳能制冷、太阳能空调等方面实现技术
支持,另一方面公司可以择机进入太阳能热发电领域或为其他太阳能热发电厂家提供配件。
0
我已入仓,欢迎抬轿,谢谢!
0
三花股份-002050-公告点评:参股以色列太阳能研发公司,意在长远 ---海通证券
三花股份今日公告:公司董事会决议拟出资925 万美元认购HF 公司574.49 万股,并出资125 万美元受让HF 公司创始人拥有的274.4 万股,出资后共计持有HF 公司30%的股权。公司的另一大股东是ICG 公司,ICG 公司主要投资新能源产业。www.microbell.com
HF 公司成立于2007 年,是以色列一家开发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研发公司,截止2009 年9 月30 日,HF 公司总资产241.2万美元,公司还未实现营业收入。HF 目前正在研发的是一种新型的碟式发电系统,现已完成太阳能接收器技术的开发和测试,接下来将重点设计和构建碟式聚光器、涡轮机和碟式聚光器一体化技术。
点评:
碟式太阳能系统长期前景看好。现在的太阳发电行业中,具有商业推广价值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聚光类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相比光伏发电更有效率,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有三种:槽式、塔式和碟式。其中碟式太阳能系统的效率最高,技术难度最大,尚处于示范阶段,未来有实现商业化的可能。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美国在南加州已经安装了两台碟式太阳能发电机为100 多万户家庭提供电力,并实现了31.25%的高转换率,充分展示了碟式太阳能发电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中国也已经建立首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并将北京皇明和中科院太阳能联合实验室承担的太阳能碟式/斯特林热发电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863 计划"。
值得说明的是,目前碟式系统还处于示范和试验阶段,要实现商业化还存在时间和技术上的不确定性。
0
三花股份-002050-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先行者 ---兴业证券
事件:
三花股份(002050)今日发布对外投资公告:公司拟出资1050 万美元,投资于HelioFocus.Ltd(以
下称为HF 公司),获得该公司30%的股权,参与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公司投资管
理制度该项投资仍需股东大会提交审议通过,并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点评:
HF 公司成立于2007 年10 月9 日, 是以色列一家开发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研发公司,为非公开
上市公司,截止2008 年12 月31 日,HF 公司总资产278.90 万美元,负债51.10 万美元,净资产
227.80 万美元,营业收入0 万美元,净利润-510.50 万美元。截止2009 年9 月30 日,HF 公司总
资产241.20 万美元,负债57.40 万美元,净资产183.80 万美元,营业收入0 万美元,净利润-246.20
万美元。
本次HF 公司进行的是B 阶段融资,拟发行7,179,524 股普通B 股筹集1156 万美元,将用于建
造拉马塔维夫的阿尔法增容系统,完成第一个工程样机。在完成工程样机之后(2011 年),HF 公司
将进行下一轮的融资计划,预期4000 万美元,用于进行完整产品的验证并建造贝尔塔系统,开始第
一个项目。若项目实施顺利,预计HF 公司将于2012 年实现收入。
我们认为随着该项目的投资实施,将使公司在新能源、新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公司在创新发
展现有制冷产业行业领先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进军新能源产业,掌握高科技精密制造技术,适时进入
太阳能热发电行业科技领域,真正实现从“成本领先”走向“技术领先”的战略,进一步增加公司竞
争实力,为公司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空间。
项目的实施也为公司在实现太阳能制冷、太阳能空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此合
作过程中获得的研发技术和生产技术可以为本公司进入太阳能热发电领域或者为其他太阳能热发电
厂家提供配件打下基础。
0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浙江三花集团1月5日同以色列HelioFocus公司签下协议,将向后者投资1050万美元用于研发太阳能聚热发电技术。据悉,浙江三花也因此成为第一家直接向以色列公司投资的中国企业。
两家公司在HelioFocus总部所在地——以色列中西部城市雷霍沃特的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关于投资的联合声明。据美国彭博社报道,HelioFocus以这家研究所为基地,拿现有发电厂做实验,试图找寻提高发电能力的方法。
HelioFocus执行总裁尤里·兹克表示,浙江三花不仅仅是投资,未来还会加入太阳能聚热设备生产行列。“三花的投资是场及时雨。另外它在制造业方面的经验有助于加快商业化生产的进程,并帮助我们降低成本。”兹克谈到投资的主要用途去向时表示。他还表示希望把大部分碟式太阳能聚热系统的元件放在成本较低的中国生产,并首先面向以色列、欧洲和美国市场,通过当地的公用事业单位推广产品,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相应的政府补贴政策。
HelioFocus董事长,同时还是 IC Green Energy的首席执行官萨弥亚看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清洁能源领域的立法完善,太阳能热发电将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浙江三花1050万美元的投资中有925万直接支付给HelioFocus公司,剩下的125万则采取认股的方式,从HelioFocus公司创始人手中回购等值股票,从而获得该公司30%的股权。HelioFocus同时还获得了其第一大股东IC Green Energy公司230万美元的投资。IC Green Energy公司是以色列控股集团(Israel Corp)的全资子公司,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投资,它持有HelioFocus 40%的股份。剩下的股份则分属于公司管理层和旗下员工。HelioFocus成立于2007年,是以色列一家开发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研发公司,截止2009年9月30日,该公司总资产241.2万美元,尚未实现营业收入。HelioFocus目前正在研发的是一种新型的碟式发电系统,现已完成太阳能接收器技术的开发和测试,接下来将重点设计和构建碟式聚光器、涡轮机和碟式聚光器一体化技术。兹克透露说,第一项产品预计2012年面市。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艾雅克也表示,三花集团的投资将为中资企业在以色列开展更多合作和投资铺平道路。以色列太阳能发电技术赢得了不少跨国能源公司的青睐。主要介绍以色列经济发展奇迹的《新兴国家》一书的作者辛格透露,2008年以色列人均太阳能风险投资规模达到美国的2倍、欧洲的30倍。
值得说明的是,目前碟式系统还处于示范和试验阶段,要实现商业化还存在时间和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不过三花股份在早先发表的一篇声明中表示,公司投资该项目意在长远。
0
光热发电项目首轮招标将启动
2010-6-22 7:47:13 国际电力网 网友评论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独家获悉,我国首轮太阳能光热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将于今年6月底7月初正式开始,规模将是去年敦煌光伏发电项目的5倍——50兆瓦,项目位于鄂尔多斯,最初年发电量为1.2亿度。
2007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到,未来将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选择荒漠、戈壁、荒滩等空闲土地,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热发电总容量达到20万千瓦,将与光伏发电容量相当。
尽管业内人士对未来光热发电的发展前景尚存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首轮光热特许权招标启动后,将逐步摸清我国光热发电的实际成本,提高光热发电系统成套设备的技术水平,明确光热发电的审批和电价核准程序,统一并网以及规模化推广的相关技术标准。
随着首轮光热特许权招标的启动,光热发电的盛宴即将开席,先人一步嗅到食味的设备制造商、电力开发商和投资者们,也早就做好了饕餮一番的准备。
七年之痒招标出炉
熟悉该项目的人士感叹:终于要招了。
2003年开始酝酿,2005年启动项目选址,2006年中德科技论坛上与德方签订合作书,2007年下半年启动项目前期可研,2010年正式启动招标。我国首个国家级光热发电项目从胎动到分娩,前后经历了近7年时间。
根据该项目可研报告,原定税后上网电价为2.26元/千瓦时,电站每千瓦造价为2.6万元,与光伏发电1.2元左右的上网电价以及2.3万元左右的单位成本相比,成本显然过高。
记者了解到,国家能源局原本打算以核准电价方式批复该项目,但敦煌光伏项目爆出1.09元的低价后,让光热发电原本的价格优势尽失。如果再以2.26元的电价批复鄂尔多斯项目,显然不利于光热发电的长期发展,决策者也将面临一定压力。因此最终采取的办法是:遵循市场机制,采取特许权招标的形式确定最终上网电价。
而之所以选择50兆瓦的装机规模,一是汽轮机发电规模普遍较大,二是参照西班牙与德国的成熟经验,二者最初的光热发电项目,均是50兆瓦装机规模。
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周期将为两年。业内人士预计,招标后的上网电价可能会在1.8—1.9元,但最终价格还要看招标结果。根据国内相关法律规定,外资投资电力比例不得超过25%,加之在光热发电系统集成上缺乏经验,所以未来由国内几大电力公司与国外相关公司组成联合体竞标,将是最为可行的方式。依据目前情况来看,竞标者将不会少于十家。
槽式聚热最为成熟
根据聚热方式,光热发电可分为槽式、塔式和碟式三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这三种技术路线中,槽式发电最具备商业化可行性。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原理是,通过大面积的槽式抛物面反射镜将太阳光聚焦反射到集热管上,管内的热载体将水加热成蒸汽,再通过热转换设备加压,送入常规的汽轮机内进行发电。
由于采用汽轮机发电,电流稳定,加之系统可以采用熔盐技术储热,白天将盐从固态变成液态,晚间再用400多度的熔盐将水变成蒸汽发电,这样一来,就解决了风电与光伏发电无法解决的调峰问题。
国际权威机构统计,截至2009年,全世界运行的槽式光热发电占整个光热电站的88%,占在建项目的97.5%。
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美国加州Mojave沙漠相继建成了9座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353.8MW,总投资额10亿美元,年发电总量为8亿千瓦时,上网电价在14—17美分/千瓦时之间,光电转换率为14%。
这些电站最长的运行了将近30年,说明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的可靠性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巨量市场面临激活
欧洲太阳能光热协会200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计,到2040年,光热发电将满足世界上5%的电力需求。到2025年,全球光热发电的装机总容量将达到36000兆瓦。未来20年,全球光热发电每年将会有164亿欧元的巨大市场。
太阳能光热要求直接辐射在每年1900千瓦小时/平方米以上,这个资源条件全世界只有美国、欧洲的西班牙、非洲和中国具备。美国和西班牙已捷足先登,建立了各自的光热发电项目,而在中国,内蒙、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广袤地区,尚有大片的光热资源等待开发。这背后蕴藏的,将是一个巨大的设备制造市场。
成熟的槽式光热发电系统,主要由集热管、聚热镜片、汽轮机和支架等零部件构成。其中,集热管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部件。
集热管的主要功用是,通过聚热镜收集的反射光,把管内的导热油加热到400度,最终将水变成蒸汽。据了解,目前国内已经有北京中航空港通用设备有限公司、皇明太阳能集团、东莞康达机电等几家公司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生产。中航通用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具有强化换热功能的集热管系统,降低了槽式光热发电的成本。
在长期从事光热研究的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马胜红看来,中航通用的核心技术在于其集热管并非传统的直管,而是采用了波纹管,所以集热效率更高。
“除了集热管技术含量较高以外,光热发电并不涉及什么高深的技术。汽轮机是现成的,而集热镜片和支架等配套设备,只要市场开启,配套厂商将会蜂拥而至。”马胜红说。
前景尚存争议
然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却对光热发电的未来前景泼了一盆冷水。在他看来,光热发电和风电面临的问题正好相反。风电在技术上需要进步,但前景是明朗的;光热发电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限制条件太多,未来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分析人士指出,光热发电只适合年辐射量在2000千瓦时/平方米以上的地区,而且土地坡度不能超过3%,更重要的是,光热发电还需要大量水源用来冷却。一般说来,50兆瓦的光热发电系统年用水量在15万方左右,与火电基本一致。问题在于,符合以上日照和用地条件的地区,大多在西北西南,水源相对匮乏,虽然光热发电也可以采取空冷的方式进行冷却,但成本会高出很多。
尽管如此,马胜红还是乐观地认为,到2015年,中国光热发电的规模将达到400—500兆瓦。2015年以后,光热发电每年的装机规模都将达到300—500兆瓦。在此期间,与光热发电相关的制造业将迅速发展,并实现完全的国产化。
无论对光热发电未来前景作何判断,提前布局者已经大有人在。
皇明便是其中一家。该集团技术部部长张立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其与中科院电工所在北京延庆合作的1兆瓦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最快明年6月即可建成发电,未来该电站规模将达到100兆瓦,预计该项目发电成本可以达1元/千瓦时,低于光伏发电的综合成本。
记者还获悉,目前国电、绿能都已经着手开始了DNI(太阳直接辐射)工作,华电和中航通用也在内蒙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进行光热发电的合作,华电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光热的研发中心。
2009年10月,“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首批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华电集团、皇明太阳能、保定天威、金晶集团、西安航空动力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清华阳光、上海交大等30家企业和研究所。该联盟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在中国西部建设1000兆瓦级规模的光热电站。
“电力企业都明白,只要是光热招标开始,这个市场最终将会超过光伏。”马胜红对此毫不怀疑。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王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