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炒股高手全部是做股票价格的波动赚钱的
靠不断的波动,低买高卖,积少成多
他们不是靠投资什么企业在股市发家的
0
企业又做了几件朝前的事,他们到广东 等地抄款式,并买下样衣,并委托盛泽的厂家把面料也开发出来,并派人看好不许其他人家跟进,在上海打出了名气。在80年代末期能够有这种进到产业链前端的思路还比较少,所以在92年的全国纺织厅局长会议上,厂长还去发了言,也和上头挂了钩。
0
这家公司在1976年就有了,后来帮上海的一家服装企业做加工,以夹克为主,因为物资紧张,那时候的销路特别好,有些个体户从上海的商店里打听到生产基地,就直接到厂里来拿货。生意好起来以后,有了自己的品牌。
0
再就是中小企业了,97年底,到的一家民营企业,是以服装为主业的,名字就不说了,没有意思。只是想从这个案例中讲出一些道道,也重新体会一下中小企业成长的困难和不易。
0
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们是能够定性的企业,经济差的时候,因为市场的缘故,它们也是盈利相对差的,而且它们也是在不断地调整结构,重建流程,基本上能保证在下一轮经济起飞时再次辉煌,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说一千,到一万,对这些企业来说,关键还是买点。
0
很多人对大国企有一些误解,认为它们是垄断企业,好赚钱,实际上它们的投资经营管理水平绝对超过一般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在和国际市场充分竞争的一些企业表现得特别明显。像中远、中海、招商局等企业,也是完全在市场上做出来的,也是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像去年的市场,连续盈利100多年的马士基也亏了钱。做大的民企和做规模的国企都是不容易的。
0
先说蓝筹股,大多是大国企,像宝钢、中石油、中远、中集等,但其中应该有所不同。宝钢面对的竞争是国内为主,而且它的利润是受到矿石的价格影响,而中集的缺点是没有科技含量,它的价格受制于船公司,所以做大后的资产回报率不高,而且很难做到再次辉煌。中国远洋和中海发展的不同是前者有集运公司,而后者以货运和油运为主,行业特征不同。
0
我就是觉得,合理或者能获利的股票,就是两者。已经成规模企业的和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已成规模的企业,就是大蓝筹。
0
对k线,觉得无非就是成交量和价格的底部和高位,再深入下去,我就不理解了,找热点,就更难了,那是机构范畴的事,也许我没有这个天分。
0
我算半个企业出身吧,对k线却实看不出什么道道来。觉得按企业来分,好像还有一点感觉。股票的涨跌,不管是投资投机,庄家散户,最后总要落袋为安吧。没有业绩或价值的支撑,就是一个符号的话,总是有些害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