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eying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2010年06月01日02:43新京报
确定今年经济体制改革11项重点,首提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本报讯 (记者杨华云) 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居住证制度已在一些城市实行。国务院5月27日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改革近年均被提及
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的上述措施,将由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
户籍改革在近年中央经济体制改革文件中均被提到,2009年只作出了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的原则要求,2008年则只提到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城市落户,2007年提出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2007年到2009年,户籍制度改革牵头单位均为公安部。
据重庆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针对已经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十个城市政策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一旦居住证制度形成各地“自行其事”格局,将会影响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他并建议,国务院应尽快主导全国统一居住证门槛,为全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铺路。
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思路
意见涵盖了全年经济体制改革的11个重点领域,提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等公众比较关注的内容。
虽然我国已经多次提到收入分配改革,但迄今尚未有明确的政策出台。意见不再提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政策,代之以“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思路,提出改革的目标、重点和措施。”
支持非公经济
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
健全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支持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研究制订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
解读1 民间投资
4万亿投资有政策接续
“这实际上是4万亿元投资的政策接续。”国家发改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指出,这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可操作性更强。此前刚刚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民营经济准入的大类行业涉及17个,其中市政建设、土地整理等许多类别过去民营经济的比重很小甚至没有。
与之相应,意见还提出,今年将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
“其实民营经济的改革,必然涉及国有经济包括垄断行业的改革。政府投资和国有经济要更多投入到经济命脉,一般竞争性领域更多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取向很鲜明。”聂高民分析。据新华社电
财税体制改革
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研究实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的方案;
全面编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解读2 房产税
房产税实施时间仍未定
这是继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和“国十条”之后,国务院文件再提房地产税收改革。此前,财政部在关于2010年的工作部署中,也曾提出 “完善房产税”。
昨日,中国证券报报道,为抑制房价上涨势头,上海有可能成为首个对部分家庭住宅征收房产税的城市,并称有关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这使广被关注的房产税热度进一步上升,并引发昨日地产类股票跌幅居前。
中国社科院财税研究室副主任杨志勇表示,意见提到仅仅是“逐步推进房产税”而已,这也是本来就在做的工作,并没有明确什么时候会出台实施。他表示,当前公众比较关心的是,民用住宅是否开征房产税。他认为,如果现在开征的话,条件尚不具备;而强制征收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此外,该《意见》还提到“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此前政府已决定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但是目前具体方案还未出台。本报记者 胡红伟
推进城乡改革
研究制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提出规范农村土地整治的指导意见;
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解读3 城乡统筹
城乡同地同价仍有难度
早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就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去年8月,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及成都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化征地制度改革。
昨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说,现在还没有全国性的文件的时候,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很多人理想中的城乡平等的“同地同权同价”的市场,大家还没有定论。不过,成都的试点可以提供借鉴。
他认为城乡真正做到同地同权同价,还存在难度。一是缺乏法律的基础,另外,我国一直是以城市化为主的发展模式,在客观上很难做到城乡间的同地同权同价。
对于“提出规范农村土地整治的指导意见”的提法,邹晓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他说,现在各地农村土地整治情况不同做法不同,“我觉得全国应该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不然农民处于弱势的地位,农村的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等可能难以保护。”本报记者 吴鹏
------------------------------------
人民日报:户籍出身和行业垄断拉大收入差距
2010年05月24日04:18人民日报
赵刚在一家国有金融控股集团任部门经理,税后年薪80多万元,加上房补、车补、书费、健身费、休假补贴、补充养老保险以及各种临时性的“福利”,实际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赵刚的高中好友小灿在中部一个地级市的加工企业上班,企业效益好,他年工资总额4万多元,在当地属高收入。“收入的1/3还房贷,1/3供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国家说扩大消费,可靠这点儿工资收入,不顶事儿!”他说生活压力很大。
赵刚的小学同学王培仍在老家务农,天暖种地、养鱼,天冷去铁路打零活,一年到头累得要命,纯收入只有2万多元,还不抵赵刚工作一星期。
三个人收入悬殊的现状,正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真实写照。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认为,目前收入差距扩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垄断行业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金融、电力、电信等行业与制造加工业工资水平差不多,但随着垄断地位的加强,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已远远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李实说。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市场价格扭曲导致的行业暴利以及管理部门的灰色收入。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并不完备,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和配置基本上都受控于政府部门,市场价格难以形成,交易价格往往是扭曲的。以低价获得矿山、土地等要素的企业会轻而易举地从中获得高额利润,而相关管理部门会以寻租等方式,从中获取大量灰色收入。
——在行业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正不断加强。200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决算反映,当年央企人均福利费支出为3387元,其中最高的为4.46万元,最低的为149元,相差近300倍。
户籍、出身、企业身份等差别,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推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90年代中期达0.42,但到了2010年,已经达到0.48。这表明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事关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整顿收入分配不公迫在眉睫。”李实说。
李实认为,绝对的平均不叫公平,收入差距有值得肯定的部分。计划经济时代,职工工资实行固定晋级,人为地压低了人力资本报酬,是不合理的。让受高等教育的、从事“高知”、“高技”职业的人获得高收入,符合市场经济法则。“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家中有七辆车时,社会评价一致正向,就是因为这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实现了市场经济‘教育投入与财富产出相关’的效率法则。用高收入激励教育投入,从而提高整个国家人力资本的素质,这一点毋庸置疑。”李实说。
然而,由于目前缺乏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充分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教育投入的价值并未充分体现,而户籍、出身、企业身份等差别,已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推手。调查显示,北京等地黑市为应届毕业生“代办户口”的价码已经涨到10万元以上,而帮助一个大学生进入“国字号”大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中间的“帮忙费”、“好处费”已飙至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元。至于企业、政府领导让自己子女“潜规则”就业的新闻,也不时见诸媒体。
“工薪阶层、农民家庭的优秀子弟通过自身努力‘鲤鱼跃龙门’、入职高薪管理机构和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不仅削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效率,也导致收入阶层的不断分化与强化——富者愈加富有,贫穷家庭延续贫穷。”李实说。
加快改革进程,根治分配“不公”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和谐社会的“定盘星”。一些学者表示,目前在我国,解决初次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较之于完善再分配政策,更为紧迫。
根治收入分配不公,必然涉及一系列权利和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安排,包括建立人人等同的社会保障、创业、择业和就业机会等等。这涉及财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制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只有不断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近年来,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纷纷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今年4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等,作为今年改革的十大重点之一进行部署。这些举措对于消除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十分关键。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出台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削减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根在破除垄断。现在国家的政策正逐步到位,前景令人期待!”他说,除了引入竞争机制,还需要建立国有企业的分红机制,将超额利润用之于国、于民,而不能任其自肥。
管住企业高管的“天价年薪”,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一环。财政部印发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税前280万元人民币。“限薪令”出台后,中国铝业、武钢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高管层表示带头减薪。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纷纷跟进,要求金融企业高管切实“管”好自己。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高管高薪问题源于制度缺陷,既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薪资制度,不能仅限于“道德层面”的约束。除高额正式薪酬外,各种高管职务消费、隐性消费数量惊人且不透明,极具随意性,为全社会所诟病。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有效监管,堵住“灰色收入”和“灰色消费”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