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预言家眼里,中国已经死了N次了,放心吧,会没事的.到最后也只有中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0
负债组成
高盛估算,截至2009 年年底时,地方和中央政府总负债为人民币15.7 万亿元,约占GDP 的48%。负债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余额。官方数据显示,2009 年中央政府的负债/ GDP 比率仍约为20%。
第二部分也是最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由于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或直接从银行借款,第二部分债务为地方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项目投资时所承担的债务。这些项目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工具(如城投企业)所借的贷款和发行的债券。
由于没有官方数据,观察人士和分析师对于地方政府负债规模的看法大相径庭。“根据媒体对中国银监会和央行银行所做的贷款调查的报道,我们认为政府提供隐性担保或以公共土地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规模总计为人民币6 –7 万亿元。”宋宇和乔虹表示。如果用估测区间的高端(即人民币7 万亿元)计算,则地方政府的总负债应该大致为人民币7.8 万亿元,约占GDP 的23%。
高盛统计的最后一部分负债是在2000–2001 年期间商业银行剥离但仍体现在资产管理公司账面上的那些不良贷款。目前为止,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为这些不良贷款融资,而这些债券大部分为商业银行所持有。“即使不考虑今后进一步剥离的不良贷款,政府可能仍需要解决这部分负债,因为其总额已经达到人民币1.6 万亿元,接近2009 年GDP的5%。”宋宇和乔虹指出。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目前评估,发达经济体的公债GDP占比将普遍升高,平均达到100%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评估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作为参照,目前希腊的负债为GDP的125%,意大利负债正接近GDP的118%,欧元区负债则为其GDP的84%。
地方政府需要财政改革
0
高盛称中国政府负债占GDP近一半
高盛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政府的负债总量占GDP的48%。高盛经济学家宋宇和乔虹表示,虽然政府债务违约的总体风险仍然有限,但近期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张不对称地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地方政府借款的快速增长已经凸显出财政改革的紧迫性。
0
TO 浪潮之巅
如果 没有竞争的话 房地产 永远不会破
就想 清政府 如果没有8国联军 封建制会到现在的
中央控制房子容易 还是控制技术容易 显而易见的
现在是不得不而已
0
TO 痴心妄想
我说的是 有可能是稀土掌握 话语权 而已 高科技 忽悠美国的
最重要的仍然是发展 中低端技术密集型企业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杯具,要搭进去多少P民的健康和钱啊。
房价破灭看来靠外力,内力基本没戏。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后5年如果技术跟上的话 掌握全世界技术的命脉,这句话太吓人了。
我来说一下中国科技部和教育部最不起眼的一个小事,来证明这个国家千真万确不重视科学和教育。
在北京国家所属的部委机关基本上大门都是由戴绿帽子持枪的武警站岗,唯有科技部、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手持警棍的保安镇守。
所以根本不要幻想所谓的增长转型,技术立国,那都是传说,明后年还要看房地产。
在北京的和来北京的有机会可以验证一下,很多转制来的经营性公司如核工业公司,航天公司等都有武警守卫。
0
【形势要点:中国与真正的世界工厂差距在哪?】
随着中国转变经济增长和外贸增长方式的深入,对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居于何种角色的讨论也日渐增多。近日,日本《新华侨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有很大距离。文章表示,一是因为中国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稀少,这是由于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缺乏技术支撑所造成的。中国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基本的岗位培训。同时,由于工厂缺乏长远规划,工人的技术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变更,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工作较长的时间,产业技能也就无从提高;其次,在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只相当于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年产值。一样的产品由无数工厂分开来做,其结果是开工不足、产品成本高,企业无多余资金进行技术开发。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企业也无意引进更先进的设备;第三,企业生产越是进步,对管理的要求越是严格,这是中国最缺乏的。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基本上是官员式的管理方式,规模较小工厂的管理者则没有足够的锻炼机会。中国有世界上无可比拟的最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上最多的工厂,但缺乏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能制造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且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是一个初级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0
【形势要点:中国政府重金铸出水资源市场的“大蛋糕”】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逼迫下,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环保产业,污水治理是其中的重要一份。中国当前的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预计2010年,中国的污水排放将达到640亿吨。专家表示,中国现在有60%以上的水系沦为不适合饮用的4类、5类水源,有近6亿中国人正在饮用不洁淡水,治污迫在眉睫。国家发改委透露,今年上半年,1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将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也表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已经进入由点到面的阶段,江苏、河南等省份率先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其他省份也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列为今后几年的重点工作目标之一。在国家政策的强力驱动下,水市场商机被激发。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排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全国新建污水处理厂1000多座,到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70%以上。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水市场前景看好,仅污泥处理这一块,每年的投入至少需要1000亿元以上。与水处理息息相关的膜市场,则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2015年有望超过200亿元。
说明一下 南海发展 不错
0
【形势要点:扭转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劣势得靠“中国垄断”】
在长协价格成为历史后,中国钢企不得不接受了新的铁矿石定价模式,同时也对自身的谈判方法展开反思。近日,《三井帝国在行动》一书作者白益民在“聚焦铁矿石谈判困局”论坛上介绍了中日两国在铁矿石谈判上的差异。白益民说,他在日本商社工作发现一个现象,一旦外国要涨价了,中国就到各地代理商询价,可以询一家也可以询十家,中国上千家企业到处询价,外国放一条消息,说铁矿石要涨价,中国就开始着急了,怕落下这次机会,晚了会涨价,全部询价,这样造成需求被放大的效果。被放大以后,价格就容易被抬高。日本不存在这个现象,就由三井物产对外签很多合同,由商社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中间由三井物产协调几家。新日铁每次和淡水河谷达成的价格协定都是内部协调好的,同时在中国没有接受这个价格之前囤积一些。而且,日本大量的产品其实不是本国消费,钢铁的产品大量实际上还是卖到海外,它的铁矿石涨价已经被转移到海外消费者手里,包括很多都是中国在用它的钢材。中国不断把经济规模做大,不断消耗能源和资源的情况下,实际上在产业链上端被人围堵,如果不能用中国垄断面对全球垄断的话,实际上中国这些山大王和游击队最后就会在自己内部竞争消耗后抱洋人的大腿,很多产业不得不依靠外国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