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罗汉王对美国命门和中国关系的看法
货币的流通,大至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物质生产领域,一个是消费领域。一定的货币发行量,必须有一定的实物经济相对应,货币发行可以超过物质总量多一些,但是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危险了,会引发通货膨胀,甚至引起货币信用的下降。以前看到过一个统计资料,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记得好像现在的全球美元的流通量,已经超过全球实物总量的好几倍(应该在5倍以上,而且还不包括很多被屯起来没法统计的),而在物质生产领域流通的美元,更是只占总量的很小一部分。 YP RH]<R
自从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美元的印发就象脱缰的野马,没有了限制。反正美国不怕,美元印出来以后,到那儿都能花,国际硬通货,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是用不了这么多美元的,所以大量的美元进入了所谓的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还有好多成为金融衍生工具,一句话,美元已经变成一种套利的工具。但是这些都是泡沫,这些美元必须有相应的实物商品做支撑,一旦哪天股民债民对美元没有信心了,那就是美国甚至全球经济危机的总爆发。无奈的是美国现在的很多物质生产领域已经不再从事实物生产,没有相应的实物产品与其他国家做交换,但是又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的商品以维持他那极尽奢靡的生活,只有靠输出美元了。这也造成他经常项下大量的入超。中国及亚洲好多国家苦于没有自己的硬通货,东南亚许多国家又怕梭罗丝们再来一次金融危机,不得已,只能大量储备美元,大规模的购买美国的房地产、股票债券。可以说是中国及亚洲好多国家在支撑着美国经济没有崩溃,是他们在为美国人奢侈的消费买单。 q!5=Ycdk(
但是美国走的是一条不归路,明知是饮鸩止渴,越这样,暴风雨来的就会更猛烈,结局就会会更惨,但是骑虎难下,身不由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想尽一切办法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再说了,他上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想让美国人民过简朴、节约的生活,美国人民也不答应啊。 8 !Cu
当然,把美元整垮,目前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时机也远不成熟。所以中国也是静观其变,静静的发展自己的力量。能不挑头就不挑头,以免成为美国进攻的靶子,打乱自己民族复兴的计划。 7?p9(@
天下大势,有个定数。佛家有个大菩萨,叫“大势至菩萨”,大意是大势所至,上天也难为。美国已经快走到他的极限了。根本不用中国出头,这个世界上,欧洲、俄罗斯、亚洲、阿拉伯、南美,那个不是他的敌人?大家都在虎视眈眈呢。天厌之,人力难为。中国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刻,给他后麻筋上补上一脚就够了。 z_Uj^33nlq
当然,削弱美国,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没有个3、50年很难把他拖垮,中国还有自己的一大堆事要做,国内的事情才是关键。
0
改革开放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谈一下我对我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以后发展战略的一些认识。 fF|Uh5x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农村改革解放劳动力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以及吸收大量的外资: U^1o Gg~4
1、有效的转移了从农村转移的劳动力,通过这种转移培训了相当多的工业劳动力,并且有效的吸纳了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但私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应都不是很高的,同时,收入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收入分化严重。 bF#@Z<I
2、通过工业劳动力的增加和工业生产规模的增大,极大的增加了中国的工业加工能力,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的进出口规模越来越大,进出口在中国GDP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每年的净出口占的比重却不搞。并且中国进口的材料和能源比重越来越大,出口的制成品比重越来越高。这说明中国是利用自己的劳动力优势,利用全球资源为世界加工产品,就是为全世界打工,这就是中国利用全球资源缓解就业压力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中国工人创造的庞大价值中归于中国的部分相应比较低,大部分价值比外国的中介商和外国企业拿走了,加入我们能够把这些价值拿到手的话,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要比现在过得多,也就是说,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是有道理的。按现实汇率计算的GDP之所以远远低于按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的GDP,中间的差额就是被外国人拿走的那部分,这个部分的数字是巨大的,这是我们为世界打工损失的部分。这是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形成庞大加工能力,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代价。 Y^rpKW
3、就是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我们仍然积累起庞大的美圆储备,其中一部分买了美国国债,成为有效抗衡美国经济压力的经济武器。如果美国在某些方面作出不利于中国的事情,我们通过抛售美国债券或者美圆,就可以重创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打击美国的金融市场,威胁美国的美圆霸权。如果不改革开放,我们就不能拥有这个新的经济武器。 zeG %b
4、我们是用人民币贬值的办法,大力加强出口的,现在美国利用各种手段,逼我们提高汇率,企图挤压我们出口企业本来就少的利润。并利用知识产权来维持美国的经济开发优势即cadmus所说的核心技术开放能力,从我们那些比较高级的制造业拿走大量的利润。现在中美的经济较量就在于这个地方。 9*+KW,}k
现在我们怎么办?过去的那种路子还能走下去吗。没有可能,走下去就要出问题了,也没有必要了。 IwIB{9
新路在什么地方?根据我的观察,有以下办法: M'TW"
1、转变以出口这种外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办法,靠由内需拉动。如果现在对外出口的这些商品同样为国内落后地区和低收入阶层所需要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从那些加工企业征收一笔税收,这笔税收就相当于由外国中间商赚走的那部分价值,同时财政把这笔税收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补贴给落后地区和 低收入阶层,由他们出钱买那些产品。这样保持了中国的的加工能力和就业,同时减少了收入差距,同时使低收入阶层得到了实惠。 8LUGWeF
2、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加强了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开发出高科技产品,这样,即避免了给外国企业支付大量专利费,同时 这些产品可以高价出口国外,中间的高额增殖部分恰好可以用来支付中国加工高科技产品和一般产品所进口的材料需要支付的价格。外贸收支恰好是平衡的。 JyZ/NZ,`
3、利用国家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后,也为农村吸引新的投资创造了条件,通过新的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可以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农村的服务业也可以发展起来,则农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形成强大的内需,消化中国庞大加工能力制造的产品创造出一个新的渠道,并且减少了城乡差距。 ybbq*IF>]
4、向落后地区扩大投资,就向现在上合所做的那样,基本思路,国家利用外汇储备对这些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为本国企业在这些地区投资创造条件。本国企业在这些地方进行投资,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加工,不仅赚了一笔加工费,同时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并且我们支付给当地工人的工资要稍微要高一点,我们不搞残酷的剥削,这应该是当地人民欢迎的。同时,我们通过对外投资,适当向外输出人口,缓解了我们的就业和人口压力。 _\\~W@+U
我们现在进行汇率改革,汇率在逐渐上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内需拉动,对外投资的过程。结果会怎样呢,由于主要内需拉动,我们不必要向发达国家出口那些低价一般加工品,将会减少对这些国家的顺差,减少贸易摩擦,但同时,我们的高科技出口却增加了,将会有效的弥补由于一般加工品减少而引起的损失。同时国内收入差距会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会缩小。还有效的把我们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联系在一起,开拓了新的市场和投资场所,也避免了我们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搞一般加工产品而产生的冲突,中国人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进一步缓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发展道路。 ~YMh9Kx
总之,内需拉动,自主知识产品创新,新农村的建设,对中亚,东南亚,非洲和拉美进行投资,,涉及到我们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利益,是我们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战略举措。 f,"%DETA
我可以断言,照着这条新的路走下去,最后中国的现代化完成之日,就是中国在经济上雄居世界,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日。我们将拥有现在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还要比美国更受到欢迎,因为我们用世界的资源发展了自己,同时也发展了世界。 Z?%z2b
cadmus兄在论坛中全部有关经济帖子,说来说去,脱不出这个思路。
0
农村的第二步改革(原创者:相约爱晚亭 )
农村的承包责任制的利弊是:
1、在经济上,由于分田,降低集约化,基础投入不足(土地改造少了、水利投入少了等),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增产是过分依赖化肥,但整体投入产出比是下降的。
2、在政治上,弱化了基层组织,不安定因素增加了。
应该说,上述对分田到户的总结是比较客观的。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巨大投入,的确为日后农村改革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功绩是十分巨大的。我父亲就是农林水工程师,他们那代人功不可没。
应该看到,不同的时期,农村所面临的矛盾也是不同的。建国初期,作为落后的农业国,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当时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耕地不足、以及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国家成立人民公社,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强化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水利和开荒的投入),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经过30年的经营,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农村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体制上的矛盾。当然,肥料和种子的持续改进始终是一个矛盾,属于技术问题,不论在什么体制下都是存在的。因此,农村第一轮改革实行分田到户,在当时对生产力的释放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还记得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吗?“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
当然,农村第一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制安排问题,增加了粮食产量,但同时又弱化了人民公社时期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农村的第一轮改革仅仅是一个开始,与国企改革一样,农村的第二轮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前述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第一轮改革所暴露的问题,在经济层面上,是农业集约化、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问题;在政治层面上,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综合治理的问题。这里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其实在人民公社时期,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已经存在了大量的隐性失业,也就是说全国的土地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来耕种。要解决农村的体制问题,必然带来剩余劳动力问题。如果现在继续实行人民公社制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决定一部分人留下来继续耕种、一部分人去干别的工作;二是要有足够的新的就业岗位安排剩余劳动力。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因为剩余劳动力只能转移到工业或服务业,所以收入整体上要比农业收入高,因此每家每户必定都抢着去。为了公平起见,得按照一个相对平均的方式来分配农转非指标。(各位要知道,当时的农转非可是天大的恩赐啊!)不仅仅家庭之间要平衡,地区之间也要平衡,这在操作层面上本身就很难实现。还有,就业岗位从哪里来呢?要是当时有这个条件,早就实行了,还要等到现在吗?讨论到这里,我们发现,其实农村改革只是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如果没有产业经济的巨大发展,单靠农村本身的改革是无法解决农村问题的。我们看到,改革20多年来,在确保粮食产量的继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利用市场的力量(经济的迅速增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转移了上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壮大,按照两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现在终于有条件进行第二轮农村改革了。
0
如何看用市场竞争的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回答0点
你所谈的问题,实际上是说我们做打工仔的同时,加工能力壮大了,甚至设计能力也有了。慢慢的,变成了我们的优势,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垄断。这是事实,我就是浙江那里来到,你说的那些也都是事实。在纺织那些私人企业就能搞定的行业,情况就是这样。但是像大飞机,导弹、轮船、航天、精密仪表制造、大型计算机制造方面,这个还是主要通过国家推动。像私人企业那样搞,速度太慢,同时外国也对我们实行封锁,比较而言,这不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越需要国家支持。相反,像纺织行业,发达国家不是优势产业,他们一般也不封锁,也难能封锁。情况不一样。看问题要全面。我的同志哥。在加入到WTO以后,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同我们竞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国家在推动上面所说的那些项目以外,要有目的吸收私人资本。私人资本是我国的民族资本,与其让利与国外,不如让利给本国。在吸收私人资本的同时,也就对私人资本进行规范,应该国民结合,这个类似于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样说当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像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国家资本主义,同时公私合营的企业里,要注意保护工人的利益,劳资两利。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在保护工人利益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不到位的。
至于说改革开放破坏了原有计划体系下的产业链,这很正常,计划体系下,在落后基础上搞出来的本身就靠不住,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但是大中型企业我们还是要适当保护的,同时让他们接受市场竞争,在缺乏市场竞争力之前,还要国家保护扶持。强了,可以到江湖闯荡了,在安排好制度的前提下,让他们闯荡去,所谓送上马,扶一程。向以前那样片面强调接受市场竞争的做法,是片面的,如果这样做,那我们的国有企业统统要完蛋,正好上了洋鬼子的当。世贸组织的一些规则是明显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所谓完全同国际接轨的话有问题。明知道是杀人的到,我们还要无条件上去送死,那不自己找死吗?中国人不会那样蠢的。
0
改革以来的中国的内需变动和通货膨胀(原发表于新浪海军论坛困难的围棋贴内)
西方经济学中是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说明通货膨胀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之间的关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充分就业以后,就会出现你所说的情况.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道理很简单。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之中,中国的农业人口要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加上国有企业的调整,有许多工人要重新上岗,就业压力很大,这些人就业的同时,国民总产品就要增加,会出现通货膨胀?另外,就是因为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工人的工资长时间得不到提高,消费能力提不高,能出现通货膨胀?你到珠江三角洲去,问问那里的工人有多少时间工资没有提高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除了资本折旧和原料等的转移价值以外,才是净值.在国家\企业主(一定程度上也包括MBO)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工资不能提高,那么,只能在资本和国家之间进行分配了。则企业主的消费水平再高,也是有限度的.剩下钱干什么,去投资开新厂.所以国民经济还能增长,再招收新的工人.实际上,烈火之河他们不知知道不知道,中国的国民经济,除了80年代前期农村承包责任制和城市承包那阵,农民和工人收入有比较大的增长,因此国民经济轻型化以外,在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带是重型化的.此外,你看看我们为外国打工的加工费多么少,据说一件纺织品,中国之赚几每分,各种中间商要赚几十美圆.你说这些产品出口了,我国经济业增长了,但是国内的主要消费者收入和消费水平提不高,怎样通货膨胀?如果那些钱我们中国来赚的话,算到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去的话,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还会提高多少?告诉你吧,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50%以上了.如果这些出口产品不买到国外,而是通过政府的手买到西部广大消费者手里,情况会怎样?咱们这样设想,国家安排西部农民干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程,然后发给他们工资,发工资的钱国家从东部企业征收,数额就是让国外赚的那部分钱,东部企业没有吃亏.而西部的农民收入提高了,再用这些钱买东部的产品,东部的产品也买出去了。这样,基础工程进行了,也就业了,也增长了,也没有通货膨胀,你说,这个路比起现在咱们给外国人打工,西部收入,工业不能提高,外国要因为贸易逆差搜我们的事这种糟糕情况怎样啊?如果注意以下十一五规划,看ZY是不是这个思路啊?
0
再谈一下中国的工业化层次问题
由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因而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特色。因此,中国的工业化的进程肯定会和其他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不同。中国的工业化存在着鲜明的层次问题。这里也就引申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有层次并不等于有矛盾,这个层次问题完全可以互补,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催动力促使中国的经济更快得到发展。
先谈一下层次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现在基本除了特大型的钢铁企业,各类特大型的产矿企业,电力企业,和特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如一汽二汽,就是关系到了国家安全的军工企业,还是属国有以外,其他一些中小型企业基本放开的放开,淘汰的淘汰。那些属于国有的特大型企业,也已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不断的体制改革,基本和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层次面。那么,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这又是一个层次面,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它的根就扎在了广大的中国农村。暂且就把它化为三大层次。这三大层次的社会生产的分工实际上是不同的,第一大层次主要以生产有关于国计民生的必要生产资料的产品为主。同时也含重要的制造业产品。第二层次面主要以生产部分制造业产品和大量的产品加工业为主;第三大层次面,基本快包罗万象了,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制造业的生产特别是日用必需品的生产,数不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填补着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各类空白。如果拿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切采用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来覆盖目前的这种经济发展的局面,可以这样讲,谁也没有这个能力,也是现阶段历史条件下所做不到的。还不说,刨除这三个层次中的主要以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劳动产品的生产活动和流通活动,第三部类也就是大量的参与其中的数不胜数的第三产业---服务性社会劳动组合就更是无法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来加以体现。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已经非常明确了我们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我国现今的社会经济状态中所出现的多种所有制的并存现象,完全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框架下的必然产生。它既符合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在通往社会主义的的高级阶段的必然之路。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过去的计划经济并不等于在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在一个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情况之下,短期实行这一经济体制,使中国尽快完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基本体系,其内涵还远远没有真正的达到使中国产生基本的工业核心。这个工业核心是什么?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我们现在的制造业水平如何呢?仍然还没有使我们在整体上跟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步伐。但是我们的重工业体系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生活必需品已经基本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了,各类的服务行业也不断在使人民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舒适,同时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活力日益显见,国家手里和百姓手里的资金积累日益增多,反过来再去围剿制造业,那么,制造业的更大发展也就指日可待。看看我们的民间资本有多么雄厚,许多的劳动密集型的民间资本也在向制造业转移,制造业需要的是更大的资本投入,更高的技术含量,生产出来的是有着更高附加值的劳动产品。当然需要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一起上了。
本人个人认为,在现阶段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特殊现象,以为国有化就是公有制的狭隘观点,不从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待改革开放这一浩大的人类工程,你不产生九斤老太的悲观才怪呢。改革开放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人的各种认识程度,将会随着中国不断的经济发展而得到改变。
0
房价会降,但泡沫不至于破灭。好比一个人“上火”了,降火的方法很多,还不至于拿刀自残。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中国和谐吗 今天我路过幼儿园 看见 人山人海的 都是接孩子的
心中悲痛
0
悲观的 看 会到2000下方 因为 全世界 现在都是回收 流动性
如果通胀 看做 是回收流动性 股市下跌 也可以看做 回收流动性
至于 回收到什么水平 主要是 有没有 好的增长点 如果没有 不知道 会发生什么
重演1929 也不是不可能的
0
总体感觉大盘还会继续向下。国内银行的问题,主要是利润增幅不及放贷增幅,导致资本金充足率下降,这是全行业问题。所有银行股都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问题的严重性轻重不同而已。
如果银行通过融资补充资本金,原股东利益因每股利润摊薄短期受损,如果不补充资本金,银行业绩增长幅度因潜在坏账增加将趋于降低,银行资产风险增加。
当中国的银行主要靠给银行发放贷款日子过去的时候
中国的银行必须 要为企业提供贷款 才能过日子
也就是说 不得不给小企业贷款了 因为大企业成长不大了 贷了 也是投资房子
当银行为中小贷款的时候 以现在银行人才的培养 估计 没有5年 是找不到好的人才来
就算找到了 一部分也会转为投行的业务的 以现在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的体系来说
提升高科技是没有用 主要会投入到 技术秘籍型的企业的 这个企业并不能起来多少
中金为银行注入资产 目标是 房价下降30%也不影响银行的业务 如果房价下降30%的话 银行就损失30% 所以 照比技术密集企业的盈利看 银行 现在最少损失30%
关键的对于没有增长的企业银行来说 只能回归到本来的水平
所以大盘应该还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