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第一次发贴

10-05-13 00:01 7039次浏览
我冲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从今天起,正式开始强推碧水源,越跌越买,理由如下:

一、这个公司会超出所有卖方的预期。技术超预期、订单超预期、EPS超预期、成长超预期~
二、这个公司开盘不久就遇上大熊,从明星莫名其妙的陨落为狗屎,投资者不管机构散户套牢一片,骂声不绝。同时大多数人对这个行业、这个公司不熟悉,跟着起哄的居多,充分反映人性之劣根。虽然被人们唾弃的不一定都是好东西,但每一只大牛基本都是从被人骂被怀疑开始起步的~
三、这个公司已经具备成为伟大公司的诸多潜质,当然碧水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诸多不确定因素还需要长期的跟踪,走一步,说一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跟贴的兄弟希望都是对此公司感兴趣的朋友(如果不感兴趣请您绕过吧,当是个和您无关的水贴),如果不熟悉水处理、这个行业和公司,又想了解一二的话,个人建议不要看网上的贴子,基本都是LJ,只会浪费时间。如果真的有心,请好好阅读: 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季报)、网上路演、国金的关于MBR的报告(很详细可以作为科普读物)等

请阅读后再一起交流,太感性的文字就不必跟贴了,谢谢兄弟们
打开淘股吧APP
9
评论(11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我冲

10-09-02 07:54

0
为何LED上游企业纷纷扩产,我想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一、行业暴发期,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供不应求,利润丰厚;
二、跑马圈地、越早扩产、越有优势,不论是政策、资源、销售、补贴,过了村没这店;
三、一哄而上,国人特点,相信未来会埋下隐患,过热之后,必然回归,但时间在三年还是五年后,不得而知,走一步,说一步~
我冲

10-09-02 07:48

0
乾照公告扩产
项目位于扬州经济开发区,占地40亩,总投资5510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9105万元、无形资产投资440万元、流动资金15564万元。 
项目主要设备为16台四元MOCVD外延炉和相应芯片生产设备,以及国家、地方及行业要求的消防、环保、安全、节能等设施。 
项目达产年销售额为69120万元,销售收入59077万元,税前利润20591万元,净利润17502万元,销售毛利率47.95%,净利润率29.63%。
59159

10-08-25 06:29

0
碧水源:市场景气支持业绩高增长
2010-08-25 04:13: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广州)  

  本报记者 李阳丹 陈光

  碧水源的投资者见面会总是人气很旺。8月9日,上百位来自基金和券商的研究员、分析师开赴碧水源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膜产业基地现场调研。碧水源上市当天高达120%的涨幅曾引起很多的质疑声,直至目前,公司股价仍然在百元上方。公司业绩增长能否支撑起如此高的股价?碧水源的技术究竟有多大的前景?中国证券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公司董事长文剑平。

  市场容量巨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据了解,公司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比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成本高了不少,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怎么样?

  文剑平: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这个技术确实比较贵,就像以前的手机,和大砖头一样还要几万块钱,现在只要几百块钱。因为研发投入很高,而产量规模不大,所以起步时的高成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膜不是用黄金做的,一吨多少钱,成本都能算出来的,规模化以后成本下降是必然趋势。

  实际上现在膜技术的成本已经在不断地下降。以前我们都是从日本进口,所以成本比较高。目前来看,膜技术的价格比传统污水处理技术还要贵10%。

  另外,传统技术成本的70%是土建,主要成本在钢材、土地和水泥上,这三方面的成本是扶摇直上的;而我们的技术正好相反,20%是土建,80%是设备,成本是在不断降低的。一个上升一个下降,交叉点迟早会到来,只是看我们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花费的成本差不多,而膜技术处理的效果更好,市场当然会选择膜技术。

  中国证券报记者:对污水处理行业未来的发展怎么看?公司每年能有多大的成长?

  文剑平:这个行业前景很好,潜力很大。现在全国每天有2亿吨的处理量,其中有7000多万吨的技术是需要用膜技术进行改造的,这还没有算上每年的新增量。

  今年北京市的标准已经变了。明年国家新的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开始实施,几个重点流域包括滇池、环太湖、松花江流域、海河流域、三峡库区等都要实行,占国内一半的水体。在这个新的标准下,原来的老技术就完全不行了,市场非它(膜技术)莫属。

  至于公司的前景,这个市场发展支撑公司十年的高增长没有问题,对这一点我们把握很大。

  目前用膜技术处理污水的市场价格大约2000元/吨,传统技术的价格在1800元/吨左右,比我们略低,但其占地是我们的两倍,而且处理完的水质跟我们是没法比的。可以说,就算给再多的钱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质量。

  根据地政策

  中国证券报记者:国内拥有膜技术的厂商也不少,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有哪些?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文剑平:虽然都是膜技术,但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也有两种膜,一种是做给水的,这种膜就很简单,国内至少有50家能做的。而最好的用于污水处理的膜全世界也只有两三家能做。

  具体地说,用于污水处理的膜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产品是强度200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在25L以上,寿命5年以上,只有三菱、碧水源、GE是第一梯队,还有德国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公司;

  第二层次的产品是强度12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在18L以下,寿命2-3年,西门子能做,日本和新加坡各有一家公司能做;

  第三层次的产品强度不超过4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不超过12L,寿命不超过2年,能生产这种膜的企业有很多。

  比较次的膜不能用在上万吨的水处理工程上,而如果没有大工程的检验,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市场上能用于大规模工程的膜全世界只有三菱、碧水源和GE能生产,这两家也是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中国证券报记者:北京是公司的大本营,但公司要发展肯定不能局限一地,对于京外市场的开拓,公司是怎么计划的?

  文剑平:在京外市场的开拓上,我们主要采取“根据地”政策,在几个重点地区逐个突破,取得平台地位,而不是单纯的甲方、乙方关系。也就是说,公司带着技术、资金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给当地政府贡献GDP和就业,并且能解决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水深度处理问题。

  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建立了三个半基地,包括北京、无锡、云南和正在洽谈中的武汉,下一步目标主要是松花江流域、巢湖和珠三角。

  我们在开拓市场的时候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个是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要打破他们二、三十年来形成的利益链。国内只要求污水排放标准为一级A,即地表水劣Ⅴ类标准就行。很多水厂认为使用MBR方式压缩了他们的利润,因此MBR的大规模推广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另一个困难是国外厂商的竞争,他们拥有很强的品牌实力。不过,碧水源有成本优势,只要碧水源进入的地方,外商基本就失掉了一个阵地。北京和无锡的首单被GE拿走了,但我第二个进入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市场。现在的北京和无锡都是这种情况。

  “研发是企业的骨架”

  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创业板上市,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文剑平:有了资本的支持,我们的产能瓶颈可以突破。现在很多订单在手,我们刚公告了合同金额共约为3.8亿元的意向性协议,唯一缺的就是产能,今年到年底的产量只能把去年的欠账补上。

  上市对品牌建设肯定也是好事,品牌的知名度一下就打开了。现在我们去开拓市场,客户也不会怀疑我们的实力和技术,只谈价格就行了。

  另外,我们的研发力度也可以加大。一项技术需要投入的研发资金数目很大,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撑是很难做起来的。我对研发看的比较重,研发就像是企业的骨架,只有骨架搭的够大,才能有大的基础,否则就是“虚胖”。

  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有多少?怎么保护公司的技术?

  文剑平:我们在研发的投入占到收入的6%,每年都会提一笔研发资金。现在公司有三大研发部门,包括材料、设备、工艺三个领域。

  工艺是跟清华合作的研发中心,利用清华的平台,我们出资金、出题目,让他们来进行技术开发,成果属于碧水源。另外一个是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主要研究如何延长膜的寿命。

  技术虽然要保护,但不能一味地去保护,主动地发展、提高技术才是最好的保护,才能增强竞争力。例如提高通量,如果通量能够提高30%,就相当于在价格上打了七折,因为原来需要买1平米处理的水量,现在只要买0.7平米。

  中国证券报记者:拥有膜技术的外资企业大多因为技术原因不在中国设厂,膜技术的壁垒在哪里?

  文剑平:MBR产品的生产取决于两个“秘方”和一个工艺。首先产品的原材料是塑料,而塑料不浸水,水与塑料结合的时候角度大于50度,水是通不过的。我们的“秘方”之一就是要使它能浸水,水与塑料结合的角度小于50度。

  另外一个,塑料是没有孔的,为了透水,我们要在塑料上打孔,孔隙率要达到70%以上,还要保持一定的强度,并且打孔还要很均匀。这就是技术的瓶颈。

  对手知道了“秘方”也不一定能做,还需要合适的工艺,比如合适的温度、湿度、PH值等等。现在世界上能做的这三家虽然技术路线一样,但具体的方法是不同的。

  我们不担心国内还有企业掌握这个技术。一来这个市场够大,二来等到行业竞争变激烈了,我们的品牌也已经树立了。另外这个技术也是要不断前进的,我们的技术也在进步,或者已经转向了其它技术路线。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杀手锏”。我们生产的膜是可以回收的,五年换一次,可以“以旧换新”。

  这种技术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既有膜的技术,还有设备、工艺的技术,都需要不断的提高,如果只有一个技术在发展也是不行的。
我冲

10-08-18 14:33

0
根据对三安芜湖项目收集信息的判断,一期极可能在今年底投产~
我冲

10-08-18 14:32

0
王三运一行先后考察了大陆电子、长信科技和三安光电等企业。每到一处,他都深入生产一线,实地察看企业生产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情况。在长信科技,他表示,该企业有技术、有市场,成长性好,希望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在三安光电,他了解到企业在技术、生产规模等方面优势明显,并将于年底投产,他要求企业进一步做好人才、市场、政策等方面的规划研究,不断延伸产业链。芜湖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围绕光电产业,确立打造中国“光谷”的目标。

来源于芜湖新闻网
http://www.wuhunews.cn/whnews/201008/246524.html
我冲

10-08-17 16:21

0
三安与乾照各有千秋。

三安胜在多年的积累,大气的产业布局,已经成为国内行业里无可争议的龙头;
乾照赢在高效的管理,三安的技术门槛对乾照如同虚设,在业内产品品质有口皆碑,虽然现在股价有点高,但就公司发展来看,未来可能潜力会更大,冲劲会更足。

说到乾照,正好贴条消息:

关于扬州汉光光电有限公司全色系LED外延片和芯片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公示 
 日期:2009-03-11 
一、建设项目概况
  扬州汉光光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2月,拟在扬州经济开发区吕桥河以东地块建设全色系LED外延片和芯片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万片红、蓝LED外延片,6万片蓝、绿外延片,80亿颗红、黄LED芯片及12亿颗蓝、绿LED芯片生产能力。项目总投资20000万元,已由扬州市发改委备案登记(备案号:扬发改许发[2009]151号)。

……

与三安的约定到期后,谁敢说乾照不会作蓝绿?
 个人认为,乾照是家值得长期关注的公司~
59159

10-08-17 10:37

0
冲兄,三安和乾照哪个更有潜力?
我冲

10-08-17 01:42

0
三安的中报还是不错的
59159

10-08-13 12:11

0
企业:云南碧水源获得滇池治污新项目
2010/8/13/9:56来源:中国水网
  近日,云南碧水源公司成功中标昆明捞鱼河雨水处理站项目,项目额为8432万人民币,这是云南碧水源公司在云南滇池流域市场的又一成果,标志着云南碧水源公司在环滇池流域市场又迈上了新的台阶。2009年,云南碧水源公司成功进入滇池流域市场,承建了第一个项目——昆明第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2010年先后中标昆明古城雨水处理站和捞鱼河雨水处理站两大项目,截止目前,项目累计总额逾2亿元人民币。云南碧水源污水资源化MBR技术在滇池流域市场的成功应用,得到相关方的高度认可,这标志着该项技术将在环滇池流域治理中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应用,成为滇池治污的重要骨干技术力量。
我冲

10-08-11 13:18

0
据说,周二去调研的超百人,膜生产正常,在会上公司介绍了订单的情况,有一些超预期的东西吗》?

还是希望去过的兄弟说说

有一个八卦,说开会的时候,深交所打来电话,问今天市场大跌公司股价为何没有大跌?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