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d
0
东方财富、蓝色光标。亮了!
0
社会的原动力是什么?
性!
0
新浪微博叫板推特 英国媒体今晨报道称,新浪微博正在积极筹备英文版,计划进军美国市场,约2-3个月内推出,直接对阵美国Twitter(推特)。报道称,新浪微博自2009年8月份上线,截至4月底...http://url.cn/2iB1HN
股天乐,感到压力了么?
全世界投机者,联合起来!OK!
0
真正的创业板
0
给个链接。
最好是720P的。
0
顶顶顶
0
高盛集团出资4.5亿美元注入Facebook:内幕资本主义
2011-04-28 作者:朱航飞 文章来源:东方企业家 点击量:161
投资机构:高盛集团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创业机构:Facebook Netscape(网景) Groupon, Inc. Zynga Inc. Foursquare
涉及人物:Mark Zuckerberg(马克·扎克伯格) Yuri Milner
涉及行业:投资行业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空气中正弥漫着比节日气氛更浓烈的乐观情绪。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正在强劲的牛市轨道上稳健地向上爬行着,而投资者们从股票经纪人那里收到的漂亮的年终结算报告单,正鼓舞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来追逐这个名利场。
痛苦地熬过了自1932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人们贪婪的天性似乎又回来了。个人投资者已重新大量涌入股市,无论如何,美国人已经 准备好了大麻袋,期待着在下一场全球瞩目的资本热潮中大捞一把。毕竟,美利坚人民总能抓住那些最具创新性公司上市所带来的一夜暴富的机会,不是吗?
1995年,当资本市场慢慢吹起上一场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创新的核心焦点便是这个行业的先驱——网景公司(Netscape),它当年的IPO 拉开了股票市场有史以来回报最丰厚5年的序幕;2004年,当Google采取 “荷兰式拍卖”(从高往低降价,如果刚好降到某个价位的时候你觉得合适就可以举牌,那东西就归你了)竞拍其股票时,凡出价超过85美元的竞价者,无论个人 还是机构投资者,最后的回报率竟然都达到了618%。而如今,没有比Facebook更完美的吹捧对象了。这个已经7岁大的社交网站早在去年夏天就迎来了 其第5亿名活跃用户,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度人物。当一家私人公司展露出如此的创新水平,获得这样的成功,牵动如此广泛公众的神经时,任何投 资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本无可厚非。
事实上,不少二级市场已经开始了Facebook的股票交易。私募股权交易网站SharesPost对它的估值为420亿美元,而在去年11月 的一次私人公司股票拍卖中,业内对Facebook的估值甚至飙升到了560亿美元。毫无疑问,Facebook的IPO公开上市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翘首以 盼的下一件大事。届时,或许扎克伯格所要做的就是决定究竟用哪一个股票代码(FACB?),然后开始念咒语,将其神奇的创富福音广布众生。
高盛的友谊
而刚刚跨入2011年,华尔街便传来重磅消息,高盛(Goldman Sachs)和俄罗斯投资者数码天空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DST)将联合向Facebook注资5亿美元(高盛出资4.5亿美元,DST出资5000万美元,但高盛接下来将把此次交易中的7500万美元股权转售予DST),这也让Facebook得以为其5亿多用户贴上了每个100美元的标签。所有这些钱都将归 Facebook公司所有,不涉及员工——而在过去一些类似的交易中,Facebook的一些员工曾有机会出售部分自己手上的公司股份而获得套现。
DST的CEO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 促成了这笔交易。事实上,高盛与专门从事互联网风险投资的米尔纳关系非常密切,DST有70%的员工都曾经在高盛工作过,DST的上市子公司 Mail.ru去年11月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时,高盛也担任了其主要承销商,当时募得了约10亿美元资金。而Mail.ru在此之前也早已持有了部分 Facebook的股权,还投资了另外两家热门互联网公司Groupon(拥有5.13%股权)和Zynga(拥有1.47%股权)。
高盛内部的一些基金,如对冲基金Goldman Sachs Investment Partners也将可能得到一部分Facebook的股份。此番对Facebook的投资,事实上凸显出了在美国新金融改革《多德。弗兰克法 案》(Dodd-Frank Act)出台之后,高盛在私有股权投资战略上的变化。对于高盛近900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而言,这次投资的金额可谓九牛一毛,但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自金融危机结束,对高盛是否会利用自有资金展开这种难以变现的高风险投资,分析人士一直都不甚明了。
来自Sanford C. Bernstein的分析师Brad Hintz说:“这笔投资向机构投资者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多德。弗兰克法案》和《巴塞尔协议》没有约束住高盛的商业模式,其魔力犹在。从高盛的角度来 说,此先见之举确保了当Facebook公开上市时赢得主承销商的地位。”
很多分析师预测Facebook即将在2012年实现上市,但其实无论这一天何时到来,高盛承销Facebook上市的光荣使命,都将令同行们羡慕不已。而高盛在把自己置于笑纳数百万美元银行手续费有利位置的同时,还能在未来赢得像Zynga和Foursquare这些热门互联网公司上市作为承 销商的筹码。
实际上对高盛而言,对Facebook的投资也是向自己传统投资模式的回归。在任何年代,高盛向那些最热门的公司及其高管们都伸出过橄榄枝。 1900年代是西尔斯百货公司(Sears Roebuck)、1950年代是福特汽车,1990年代是eBay……通过与这些重要客户建立起的“友谊”,高盛获得了大量的承销费收入。
与本次投资最为类似的恐怕要数与美国时装设计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的合作。1994年,劳伦苦苦寻找资金扩展业务,高盛则借着购入少量股权投资而进入该公司董事会。在拉尔夫。劳伦公司1997年的IPO 中,高盛担任了主承销商,而拉尔夫。劳伦公司至今仍是高盛的忠实客户。劳伦先生去年出售他个人所持的四分之一公司股票套现10亿美元,当时负责处理这笔交 易的也正是高盛。
499个朋友
然而,高盛对Facebook的这笔精明投资,或许正在引火上身。比投资本身更值得注意的是,高盛将推出一只“专项投资基金”,再为Facebook融得15亿美元的投资。
这只新成立的Facebook“专项投资基金”将让高盛的少数客户(账户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经纪业务客户)在其IPO前以500 亿美元的估值为基础优先认购Facebook的股票。有知情人士称,申购该基金的高盛客户最低投资额度为200万美元,而且禁止在2013年前抛售。尽管 入市费较高,但这一基金还是有望获得大幅超额认购——高盛甚至在出售自己的Facebook股权之前就能开始获得回报,它将坐收这笔基金4%的申购费、 5%的利润分成,外加年度服务费。“如果你是承销商,这样的处理决定无疑是最合理的,它可以让你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公司上市的教授 Jay R. Ritter说。
但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开始对类似的私有互联网公司股权交易展开调查,而Facebook不断增长的市场份额也着实吸引了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们相当多的注意力。
SEC通常会要求股东人数超过499人的企业公布季度赢利和经过审计的财务信息,这意味着一旦股东人数突破了500人的天花板,就具备了某种 “准公众公司”的性质,不断招致SEC一系列的公开调查。如果你既想保持一家私人公司身份,又想融到新一轮的投资,像高盛这样通过一只基金来重构股东人数 无疑是个好办法——依照法律规定,一只投资基金的钱即使来自无数投资客,它也只会被当做单一投资人来看待。
其实这种投资结构也并非高盛所首创。过去几个月来,旧金山的EB Exchange Funds和亚特兰大的J.P. Turner &Company等多家小型经纪公司已经成立了类似的专项投资基金工具,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渠道购入Facebook和Twitter等私有互联网公司的股 票。这些类似的融资工具,引起了SEC的注意。
从技术层面上说,高盛成立的这只投资基金只会被当做Facebook的一名股东记录在册,但SEC却很可能会裁定这种投资结构破坏了法律精神, 并将责令该基金的申购者作为分散的个体注册为Facebook的股东。风险投资公司Blue Mesa管理合伙人、旧金山证券律师Marc Morgenstern说:“这是在当前的各种与证券法律相关的会议上讨论得最多的、最棘手的技术和政策问题之一。像Facebook这样的企业如今都在 以极快的速度成长,他们的股票也广泛地被很多人持有,10年前颁布的证券法或许无法对他们完全适用。”但证券律师Stephen E. Fox也说:“假如SEC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规定,要求企业必须查看投资基金从而确定股东人数,我会感到很意外”。
内幕资本主义
通用汽车(GM)和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在2010年的上市,让投资者们不得不承认,蛰伏了三年的IPO市场已经复苏,而且越来越开放。但事实上,IPO所谓的“首次公开发行”一 点都不透明。来自Morgan Keegan的科技类股投资分析师Rodd C. Langenhagen说:“不得不承认,普通投资者们所能认购的新股是内幕人士所抛弃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越是推出保障措施以保护投资者,不想上 市的企业就会越多。因此投资者们所获得认购的途径就有赖于受到更少监管的专项投资基金,以及二级股票市场。就像毒品和酒精,你管得越严,就越是把它往地下 交易市场赶。”
虽然Facebook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它的上市也将令普通投资人面临同样的情况。美国网络金融服务公司E*Trade Financial的副总裁Paul Renken就曾指出,在去年11月通用汽车创纪录的IPO中,承销商们拒绝将大部分股票分配给网络经纪人,他们蔑视散户投资者的利益;E*Trade的 交易记录证明,散户的认购需求远远没有获得满足,而这本来应该是所有人都应从中受益的大好投资机会。他说:“我们只是希望能让普通投资者有平等认购的机 会。”
或许,即便扎克伯格最终决定在2012年的某个时刻让Facebook上市,他的那5亿个“好友”也只能收拾后市散股的残局——真正的价值最终还是预留给了包括高盛圈子在内的一些“内部人士”;即便美国人民怀着极大的热情去拥抱新一轮的互联网投资热潮,他们终归还是会发现,这远不是一场属于庶民的胜利。
0
2010-10-10 13:31:01 Zealot
"...socializing on the Internet is to socializing what reality TV is to reality." -Aaron Sorkin on the Colbert Report (Sep 30, 2010)
2010-10-10 13:41:38 September
完全赞同!写得真好
2010-10-10 21:15:33 archixy
怪不得影评人都惊呼此片为当代的公民凯恩
2010-10-11 19:04:34 mome
Facebook早期的故事囊括了艺术作品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友谊、忠诚、嫉妒和背叛~ 越跌宕越瞩目~
2010-10-12 05:02:31 cleverfool
“当一个人动不动就能拥有几百一千个“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人际交往越来越变成单方面的展示与观看时,我们是不再孤独还是越发孤独?“
-----------------------------------------------------------------------------------------
心声阿
The social network reminds us of how lonely we all are, and we will always be so regardless of the innovations of new forms of media.
2010-10-12 07:31:19 写秋轩
Zuckerberg拥有五百万个“好友”,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这部电影随处可见这样的黑色幽默。对于这样一个略显阴暗的故事,它甚至都有点过于好笑了。
唉...
写得好!
2010-10-12 15:11:56 mydearruby
“它似乎在模仿着主人公的成功之路” “《社交网络》一方面似乎在反省,可在某种程度上,它与它试图呈现的对象如出一辙,终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影响制造机器的一部分,超高速地记录、展示人类的历史。”
赞~~~这是形式和精神上的统一~~我觉得这种节奏好像都渗到你的文字里来了哦~~~俯仰皆是警句~~~
2010-10-20 02:25:10 云端的小熊
呵呵,貌似是500 million 五亿好友,指facebook的用户数。。。
2010-10-20 19:01:55 鱼罢罢
可惜中国看不到吧
2010-10-22 18:57:53 Ethylene
所以也翻译成该页面无法显示
2010-10-23 13:46:23 tracymao
无限期待中·····敢问LZ是要用以怎样的心境和带着怎样的鉴赏眼光去看一部电影之后才能有如此之感呢?困惑中
2010-10-24 09:18:50 踏莎行
haha not sure if we saw the movie in the same theater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watched it somewhere near Google campus and heard Stanford guys cheering :) Anyway, nice comments!
2010-10-26 14:19:47 Layla
回楼上的楼上:就是因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所以才被触动到了。。。
另外谢谢小熊指出的错误,看走眼了>__<
2010-10-26 16:33:33 胡锦丅涛
脸谱就像合金装备,不和谐的年代总得随身带一个,穿不了墙玩正版,咱就玩一个翻版淫淫网
2010-10-27 11:13:51 一个人在行进
很想也去看看。。。
2010-10-28 17:20:54 奕咪阳光
在大陆哪里可以看到这个电影了,,,?
2010-10-29 16:22:45 得意忘形
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问题,写的真棒
2010-10-29 17:02:07 Saturnor
当一个人动不动就能拥有几百一千个“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人际交往越来越变成单方面的展示与观看时,我们是不再孤独还是越发孤独?
赞~
2010-10-29 20:17:29 木弃阢
原罪应该是Mark对erica的情感吧。
mark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交方式,是因为对已有的社交方式的厌恶和逃避。但是所有美国对于“新”这个概念的实现似乎都是虚假的,自欺欺人的。也许这就是原罪的定义。
facebook同样是基于现实之上的。
0
A Co-founder of Our Time
2010-10-10 12:08:53 来自: Layla (没文化)
The Social Network / 社交网络的评论 5
《社交网络》,一部急风骤雨般的电影。它似乎在模仿着主人公的成功之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急速上升之后,Mark Zuckerberg,facebook的创始人,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不过是个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的26岁年轻人。
那天在离Google总部不远的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片中当Zuckerberg决定将当时的the facebook推广到Stanford时,全场欢呼。我忽然有种感觉,好像自己正生活在世界的中心。而那些因为某个想法就能改变世界——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的奇客们正坐在附近某幢房子里猛敲键盘。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先锋,因为在网络上发生的一切,比任何其他的技术革新都能更快速更深入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可为什么让作家,电影人,媒体抓住不放的单单是Zuckerberg,而不是Yahoo, Google, Youtube, Twitter…的创始人和CEO?也许是他们的发家史太波澜不惊了吧,不像Facebook几年来不断在官司和关于网络隐私的讨论中挣扎。《社交网络》的故事也正围绕着直指Facebook原罪的两场官司,在听证会和凌乱的过去间跳跃闪回。Zukerberg到底有没有窃取Winklevoss兄弟的创意?他是不是有意背叛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合伙人?就像《社交网络》的编剧,大名鼎鼎的Aaron Sorkin所说,Facebook早期的故事囊括了艺术作品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友谊、忠诚、嫉妒和背叛。在鲜明的时代感之下,它其实有着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子。
Zuckerberg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他的动机不明,似乎永远躲藏在密不透风的语言背后。Sorkin给这部电影奉献了异常凌厉的台词。词句与词句的短兵相接,往往比拳打脚踢的动作场面还过瘾。大卫·芬奇似乎也回到了他拍MV的早期时代,剪辑快速利落,一扫《本杰明· 巴顿奇事》的故作深沉。在这样的节奏下,每一个人物似乎都被卷入了难以阻挡的漩涡中,每一个人的道德和能力都一样接受审视。如果Zuckerberg是个混蛋,那么与他对簿公堂的人也都得为自己的平庸付出代价。
一个“混蛋”与他周围人的关系始终是这部电影的中心。其实,让Zuckerbeg的故事变得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那些争端,而是那些争端在Facebook编织的巨大社交网络的笼罩下形成的反讽意味。Facebook之所以比Google更能引起话题,是因为Google旨在改变我们接触事物的方式,Facebook却直接插入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不论科技的发展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都是一个社会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Facebook的横空出世似乎扰乱了很多东西。当一个人动不动就能拥有几百一千个“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人际交往越来越变成单方面的展示与观看时,我们是不再孤独还是越发孤独?
Zuckerberg拥有五百万个“好友”,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这部电影随处可见这样的黑色幽默。对于这样一个略显阴暗的故事,它甚至都有点过于好笑了。
无奈,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讽刺正成为唯一可信的时代精神(相比起纯情和悲壮)。《社交网络》一方面似乎在反省,可在某种程度上,它与它试图呈现的对象如出一辙,终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影响制造机器的一部分,超高速地记录、展示人类的历史。
今天,Zuckerberg会坐在黑漆漆的戏院里看着几年前自己说过的话被另一个自己念出来。我们或许也会面对那样一天when we are taking the picture even before the event has happ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