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新湖系黄伟

11-05-18 09:02 5606次浏览
zina555555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2009年11月27日 00:0021世纪经济报道 李伊琳上海报道

10月13日公布的《胡润百富2009年排行榜》显示,“新湖系”实际控制人黄伟、李萍夫妇以市值300亿元巨额资产闯入中国百富榜前十,与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泛海集团[1.81 0.00%]董事长卢志强,以及合生创展的控制人朱孟依同列第五位。

黄伟是“新湖系”金字塔架构的塔尖人物,但他不担任任何职务。

“黄伟的低调肯定是有原因的,”从业过温州体改办主任和政策研究所所长的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说,“他是温商中的一个‘另类’。”

1. 卖800张股票认购证发家

靠在杭州“包柜台”卖眼镜积累的第一桶金2万元,黄伟购买了800张股票认购证。30元的认购证炒到上万元一本,由此为他换来了800多万元的原始资本积累。

黄伟来自温州,可他真正的创富传奇却脱离了温州经济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正值个私经济开始繁荣。温州号称有10万大军遍布全球范围内跑供销。而此刻的黄伟,还属于体制内人士。“先后在温州瑞安一中任教,后调到温州市委党校。”与黄伟共事过的周德文介绍,“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黄伟下海了。”

当时,温州区域内已经逐步形成了眼镜、打火机、鞋服等生产加工基地,而外出的温州人大多从事营销,其中最普及的模式是在外地的一些国营商场“包柜台”。

关于黄伟的第一桶金,一个较为流传的版本是,他去了杭州后,在国际大厦租下了几个柜台卖眼镜,赚了2万多元。显然,此时的黄伟没有过人表现。

刚刚接触到市场经济的活力,更多的人忙于营销与生产。当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正泰集团南存辉等富豪走出温州模式下的一个个样本之际,黄伟依然名不见经传。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黄伟本人的超常预见能力,从时间节点上看,黄伟的上位更像是踩准了中国资本[5.77 0.00%]市场发展的“脉象”。

黄伟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温州模式的财富之路,脱离了温州的主要产业——制造业,资本运作方面的“天才”特性和对投资市场的先知先觉开始凸显。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小型国企和集体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尝试,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1991年4月4日,深交所以前一天为基期100点,开始发布深证综合指数[1197.04 -0.14%]。1991年7月15日,上交所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100点,开始发布上证综合指数[2852.77 0.13%]。

1991年末,上海发售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每本30元。每本证都有一个号码,凭证参加1992年上海市发行的股票摇号,中号者才能购买股票。

当时,很多人并不了解股票认购证,30元也不算小钱,精明的上海人大多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光看不买。可以说,发售形势一片惨淡。

据说,黄伟在眼镜销售中积累的2万元资金在此时派上了用场,他买了800多本认购证。

由于买的人少,买到了认购证的人,中到新股的概率就高了。坊间,时不时传出,某某中到一个新股,发财了。之后,在上海人眼中,买到认购证就意味着找到了发财机会。每逢认购证发售,他们拿着板凳、被子漏夜排队。1992年的认购证一度曾在黑市上炒到上万元一本。正是这800多本认购证,为他换来了800多万元的原始资本积累。

关于这个发家版本,记者向目前新湖系的一名高管求证,对方笑着说,“我听到的版本也大致如此。”

新世纪[19.18 -1.54% 股吧]以来,上百家民营企业千万百计欲冲入资本市场。周成建的美邦服饰[32.71 2.12% 股吧](SZ:002259)和吴志泽的报喜鸟[27.80 -2.08% 股吧](SZ:002151)于2008年在深圳市场成功上市,成了温州一批较早进入资本市场的幸运民企。

而此时,黄伟已是3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3家上市公司分别是新湖创业、新湖中宝[5.97 -2.45% 股吧]和哈高科[11.01 -0.63% 股吧]。

“黄伟其实也做过国债,但当时并没赚。”同样在瑞安一中任教过的王先生透露。黄伟在资本市场的积累显得非常低调。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积累的初见规模,作为特殊商品的资本变得越来越活跃。中国政府首先是国库券交易市场的尝试,随后是有限的职工内部持股和公众认购股票试点,再到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在这些新兴的资本市场中,均留下了关于黄伟的传说。

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渐从无到有,从暗转明。关于黄伟的故事,也就逐渐浮出水面。首先,在国人对资本市场不甚觉醒时期,他顺利“夺取”了稀有而珍贵的“壳”资源。他所有的“围猎”行动,基本上都在“新湖系”这个平台上进行。

1994年,黄伟开始“造系”布局,同时,他依托房地产业开始资本扩张。

2. 揽“壳”扩张造“系”

房地产市场累积的雄厚资本,推动黄伟加速向资本市场渗透,黄伟在资本市场以“无形手”腾挪拥有数家上市公司。

在这段时间里,黄伟显得异常低调。

1994年,他创立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湖集团)和浙江新湖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新湖房产),注册资本分别为1亿元,黄伟担任了董事长。同时,黄伟又创立了宁波嘉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嘉源)。

1993、1994年经济经历高涨到紧缩,大多数国有房企因体制刻板,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遭受重创,纷纷关、停、并、转。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掀开的这波*的浪潮中,黄伟以低成本夺得先机。黄伟此举,比温州“炒房”大军足足提早了七八年。

从此,黄伟展示了在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腾挪的一个个传奇。在这个平台上,黄伟的得力干将开始登场。

1996 年,邹丽华初到新湖,启动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房地产开发。那一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处在 “冰河期 ”,新湖集团在房地产领域开凿的第一个项目就在黄伟的家乡——瑞安市。飞云江畔,3 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带半掩着一排欧式住宅群,已成新湖在当地的一张 “ 金名片 ”。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新湖开始伸出资本触角。

新湖在城市间进行梯队扩张,一线城市如上海,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沈阳,三线城市如温州、镇江、芜湖、九江等。

2000 年,房产市场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新湖毅然紧缩证券期货市场业务,携 40 多亿元资金闯荡上海滩。“新湖明珠城”项目是上海市环线内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之一,亦是浙江民营企业在上海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

同年,黄伟通过系列资本运转掌握了新湖创业(SH:600840,现该股票已与新湖中宝合并)。

新湖创业的前身是1994年上市的绍兴百货大楼。2000年,黄伟控制下的新湖集团和其控股子公司宁波嘉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合计持有了绍兴百大29%的股份,成为了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黄伟“造系”也因此正式启动,并在资本市场以“无形手”掌控数家上市公司。

房地产市场累积的雄厚资本,推动黄伟加速向资本市场渗透。与黄伟如今在期货领域表现类似,在每个比较市场化的领域,黄伟都一鸣惊人。

2003 年3月5日,上海新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2090万元拍得磁浮列车两年冠名权。

此时,新湖系的资本实力已经非同小可。

2004年底,“新湖系”开始入主哈高科(SH:600095)。当时新湖控股、浙江新湖房地产作为一致行动人受让了7844.18万股公司股权。在资本市场的揽壳开始扩展。

2006年2月14日,新湖控股又以每股2.55元,受让哈高科总股本的12.25%股。至此,新湖控股及新湖房地产持股比例共计42.24%,新湖系成为哈高科的惟一非流通股股东。

2006年,新湖集团又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将旗下14家房地产公司注入控股公司新湖中宝。同年的 7月25日,新湖集团将直接和间接持有G中宝(SH:600208) 股权25.32%,现为新湖中宝,成为实际控制人。

黄伟通过这个平台,逐步将原先主营大豆加工的哈高科向房地产领域推进。在这个时代,黄伟的一些领域正是目前温商资本的“热门”。

除此之外,黄伟还通过新湖控股、新湖集团以及旗下的新湖中宝、新湖创业等上市公司控股、参股了湘财证券、新湖期货、盛京银行、青海碱业等公司、温州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等。

自此,黄伟旗下产业涉及地产、金融、矿产等三大行业,公司遍布全国各地,“新湖系”已经成为国内资本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派别。

3. 地产借壳,隐秘操控

将地产业务整体打包借壳上市,黄伟低价增持了公司股权;将土地储备置入上市公司,借助股权抵押获得开发贷,缓解了资金紧缺压力。高比例持股,为“新湖系”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留下了较大的资本运作空间。

“他毕竟从体制里出来,从体制和市场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曾经跟黄伟共事过的周德文对黄伟的做派如此评点,“不然,在时下的中国经济体制下,很难有民营企业成长壮大。”

就在黄伟通过股权腾挪获得三家上市公司期间,在温州,当地有近百家民营企业欲冲进资本市场。但是,现行的上市制度限制了民营企业上市的步伐。比如,上市标准中企业规模、盈利记[0.85 3.66%]录与融资的额度与净资产规模挂钩等的规定无疑限制了大量规模较小但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上市融资。另外,股份制改造的“阵痛”使民企望而却步。

而黄伟上述股权操作,巧妙地规避了这些障碍,构筑了一个标准的金字塔式公司结构。

“系”成之初,三家上市公司中,除了新湖创业以地产业务为主外,新湖中宝和哈高科的地产业务所占比例很小,并且公司业绩平平,常年来依靠和母公司之间的地产关联交易或非经常性的损益方能获取微薄的盈利。从这种情况来看,这两间公司更像是黄伟为以后的资本运作而养的“壳”。

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牛市。黄伟的“壳”资源终于派上用场。之后的一则则公告,令市场人士对黄伟之前的用意恍然大悟。

2006年9月7日,新湖中宝发布的一则公告,令“新湖系”地产业务的借壳思路公之于众。该公司公告称,向母公司新湖集团以每股3.21元发行12亿股普通股,新湖集团以其持有的14项房地产公司股权作为支付对价。

半月后,新湖中宝继续发布公告称,新湖集团拟收购新湖中宝原第一大股东浙江恒兴力控股100%股权。至2006年12月,上述交易事项悉数完成,新湖集团持有中宝股权比例由收购之前的10.35%大幅上升到81.47%。

为什么黄伟没有将地产业务装入旗下以地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新湖创业而选择了新湖中宝?市场人士认为,这个环节似乎给近期黄伟的“废壳”行为落下了伏笔。

一名关注新湖系的证券分析师事后对其手法解读认为,新湖当时的股价超过9元,而新湖中宝当时股价仅在3元附近,同样的资产通过向大股东的定向增发,中宝这个平台可增加的股数是新湖的近3倍。这样一来,将中宝作为“新湖系”房地产业务运作的资本平台,在实现了对上市公司的高比例持股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对价的高额增值。

通过将地产业务整体打包借壳上市的安排,黄伟在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增持了公司股权,进一步提高了对公司的控制力;同时,通过将土地储备置入上市公司,然后借助股权抵押的形式获得开发贷款,黄伟旗下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得到改善,缓解了开发资金紧缺的压力。另外,由于黄伟所持股权的比例较高,又为“新湖系”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留下了较大的资本运作空间。

这种操作,中国政府对楼市的政策性调控中,新湖系得以纾困。

对于黄伟将地产业务借壳新湖中宝这一安排,资本市场也给予了高度的认同。2006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基金、保险公司、QFII等机构纷纷进驻新湖中宝前十大流通股东的位置,完全取代了2006上半年以个人为主的流通股东结构。新湖中宝股价2006年全年复权涨幅达到336%,黄伟所持股权价值达到73.8亿元,令黄伟得以凭85亿元的财富总额晋身2007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第20名。

4. “废壳”整合,扩张期货

新湖中宝换股吸收合并新湖创业,“新湖系”旗下原本三驾马车削减为二,但此招并不表示“新湖系”从此式微,黄伟关了证券市场一扇窗,却开了期货领域一扇门。

黄伟的操作手法,隐隐透着投机味道。”浙江一名一直关注黄伟的证券注册分析师认为,“而新湖系,是他在幕后操作的一个网络和平台。”

当市场人士被黄伟腾挪的无形手转得眼花缭乱之际,黄伟却开始了 “废壳”行动,这同样令普通投资者百思不得其解。就在黄伟的家乡温州,起码有百家以上的民营企业在为上市费尽心思。

黄伟的三家上市公司度过了证券市场这波周期中风光时期。

当年9月1日,新湖中宝公告称,公司换股吸收合并新湖创业(SH:600840)已于8月28日完成换股。新增股份将于9月4日正式上市。这意味着新湖系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的整合顺利收官,今后,公司将集中资源做强房地产主业。

结果又一次诠释了黄伟“废壳”的用意。

2008年的股市,哀鸿遍野。其实,黄伟的这种并股行动,早在去年危机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布局。

2008年12月17日,新湖中宝有限公司召开六届三十八次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湖中宝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新湖创业,换股比例以双方市场化估值为基础确定。新湖中宝、新湖创业的换股价格分别确定为3.85元/股和7.11元/股,实施换股时新湖创业全体股东所持有的新湖创业股份将按照1:1.85换股比例转换为公司股份。

对于这种异乎寻常的废壳行为,新湖中宝对外解释称,这是完成新湖控股曾作出的承诺。其实,这都是黄伟事先落下的“伏笔”。

《新湖中宝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浙江新湖创业投资股份有限预案》显示,2006年8月23日,黄伟签署了一份《避免同业竞争承诺函》,原因是新湖系旗下新湖创业和新湖中宝均为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这份《承诺函》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整合旗下地产业务,兑现之前黄伟“将在合适的市场时机,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该等公司之住宅地产业务”的承诺。 同时新湖中宝方面还认为有利于新湖集团进一步整合新湖集团房地产业务和提高市场份额以增强新湖中宝的抗风险能力。

“新湖系”旗下原本三驾马车形成却削减为二,但此招并不表示“新湖系”从此式微。黄伟关了证券市场一扇窗,却开了期货领域一扇门。

吸收合并后,新湖系拥有盛京银行、吉林银行、成都农村信用社、湘财证券、长城证券、新湖期货公司等涉及多领域的成规模的金融股权投资。

新湖期货有限公司由新湖中宝(SH:600208)控股,注册资本金1.35亿元。就在黄伟在证券市场貌似盘整收缩的一年多时间里,资本在期货领域的扩展出奇地清晰。

历史似乎又给期货领域创造了财富制造点,当投资者的目光还集中在证券市场的时候,黄伟就开始向期货领域布局。

2007年,国家再放出“政策风”,推出股指期货。2007年10月9日,新湖中宝公告,公司拟受让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天地期货(新湖期货前身)35%的股权,交易价格为1050万元。

一个多月后,新湖中宝再次公告,对浙江天地期货受让并进行增资得到中国证监会批准,形成控股71.15%的股份。

2008年4月,素有期货天才之称的马文胜率领一班高管集体进驻新湖期货。在他们的眼里,期货业迎来的是新的“危”“机”。

马文胜认为,从2008年来看,期货市场的功能更加凸显。而新湖期货保证金规模从2008年初的1.4亿升至14亿,增长率达到了1000%。营业部数量由原来的4家增至10家,现有青岛、大连、郑州、福州、温州、嘉兴、临海、深圳、海口、上海营业部。员工从原有52人增至260多人。

外界清晰地看到,新湖系的资本越来越向金融领域倾斜。这似乎是时下民营资本转向的不二选择了。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zina555555

11-08-03 09:01

0
ST白猫重组利益链隐现:新湖系或是最大赢家
  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便是好猫。

  然而,在苦守*ST白猫(600633.SH)近6年之后,终于逮到了“老鼠”的浙江商人傅建中却轻易地放弃了到手的胜利果实。

  7月28日,在经历一次失败的重大资产重组之后,已暂停上市一年零两个月的*ST白猫,终于等来了证监会对新方案的核准公告。

  蹊跷的是,在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浙报控股)即将注入优质资产的绚丽光环下,*ST白猫的原实际控制人傅建中,却在重组方案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后,低价转让了其所持全部权益。

  一条重组之路上的隐秘利益链条也就此显露。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表面上与*ST白猫并无瓜葛,但深受市场关注的资本大鳄“新湖系”或是其中最大赢家。

  大股东蹊跷变更

  经历6年漫长等待,*ST白猫股东们终于迎来财富盛宴。

  其《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下称重组报告书)显示,在*ST白猫置出除现金外的全部3.03亿元资产和负债的同时,浙报控股将向上市公司注入旗下15家公司的相应股权,总计24.63亿元资产包。

  作为置换差价,上市公司需向浙报控股增发27768.29万股,发行后*ST白猫的总股本将增至42973.37万股。

  凭借增发获得的27768.29万股股份,浙报控股将以64.62%的持股比例,晋升为*ST白猫的新任大股东,而原大股东新洲集团则退居二线,持股数量不变但持股比例降至9.76%。

  据重组报告书显示,浙报控股对其所注入资产的盈利承诺将从2010年到2013年,金额分别为1.84亿元、1.96亿元、2.15亿元和2.38亿元。

  对应重组后的总股本和2013年净利润,本报记者计算发现,*ST白猫2013年的每股盈利将高达0.55元。

  按出版传媒(8.46,0.00,0.00%)行业目前平均35—45倍的市盈率计算,*ST白猫复牌后的股价将有望由停牌前的7.28元,攀升到19.25元至24.75元之间。

  伴随着股价的飙升,*ST白猫原大股东新洲集团所持公司4194.39万股的市值也将水涨船高,如以最高45倍市盈率计算,上述股份市值将高达10.38亿元。

  但令人惊异的是,作为*ST白猫的大股东,新洲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傅建中,却在这场财富盛宴拉开大幕时悄然离场。

  2011年1月4日,*ST白猫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新洲集团的股权发生变更,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随后公布的详细信息显示,新洲集团大股东傅建中于2010年12月29日将其持有的新洲集团45%股权转让给林海文,而林海文则将其原来持有的35%股份中的30%转让给了陈坚。

  同时,林海文还受让了王晓夏所持的10%股份,自此林海文一举拿下新洲集团60%的股份,进而成为*ST白猫的实际控制人。此外,陈坚持有新洲集团30%股权,王晓夏持有10%,而傅建中则彻底退出新洲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浙报控股借壳*ST白猫的方案公布于2010年12月15日,并于12月31日通过了临时股东大会的审议。

  两份公告的时间显示,傅建中转让新洲集团股权,发生在浙报控股宣布借壳*ST白猫之后。

  “很难解释为什么傅在明知道公司会重组的情况下还转让公司股权。”上海某知名券商并购部总经理坦言。

  新洲集团的工商资料显示,公司共拥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涉及房地产开发、商业物业租赁以及股权投资等其他业务板块。

  本报记者获得的新洲集团截止到2008年底的财务数据显示,仅其母公司的总资产就高达15亿元(未合并报表),净资产3.43亿元(未合并报表)。

  新湖系隐现

  更加让人不解的,此次股权转让是以极低的价格进行的。根据相关协议,上述新洲集团股权转让的价格,均以公司3.3亿元的注册资本,按照1:1的价格转让,这一价格甚至低于公司2008年时的每股净资产。

  按上述价格,林海文仅以1.82亿元便获得了傅建中所持的45%股权和王晓夏所持的10%股份,而陈坚则以9900万元获得了林海文所持的30%股权。

  实际上,即使不考虑新洲集团的其他财产,仅*ST白猫复牌交易后所对应的市值,就可能高达4.67亿元,这意味着傅建中将因此而损失至少2.85亿元。

  荒诞的交易背后,林海文和陈坚究竟如何让傅建中甘吃哑巴亏?随着调查的深入,“新湖系”的影子渐渐浮现。

  新洲集团工商资料显示,公司前身为浙江新瑞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注册资本8000万元,大股东为林海文,持股80%,傅建中持股20%,注册半个月后公司更名为新洲集团。

  2003年底,公司新增注册资本2.3亿元,由杭州工商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该公司成为新洲集团大股东。

  2005年6月,工商信托将其持有的69.7%的股权,转让给林海文和傅建中。转让完成后,林海文出资55%,仍为大股东,傅建中持有剩余45%股权。2008年10月底,傅建中将新洲集团25%股权转让与林海文,至此,林海文所持新洲集团的股权进一步增至80%。

  2009年9月,经过又一次的股权转让,新洲集团股权结构最终定格为本次交易前的模样。

  在本次交易中,受让林海文30%股权,突击入股的陈坚最为引人注意,此前,该自然人从未在新洲集团出现。出生于1963年的陈坚,一直在新湖系旗下公司任职,曾担任过新湖集团的副总经理和新湖创业的总经理等职。

  目前陈坚是上海新湖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此外还是新湖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此外,林海文和王晓夏也与新湖系关系密切。资料显示,林海文早在1999 年之前,曾在新湖系旗下从事证券及期货投资,一度担任新湖集团的证券投资高管。

  而王晓夏在1996年至2002年之间,也一直在新湖系旗下公司任职,但2003年新洲集团刚成立时,却突然离开新湖系加入新洲集团。

  放弃新洲集团以及*ST白猫巨大重组收益的傅建中,与新湖系的关系也颇为密切,甚至有媒体曾猜测傅建中也是新湖系安排的一颗棋子。

  实际上,新洲集团与新湖系的暧昧关系早在借壳哈高科(9.03,0.00,0.00%)(600095.SH)时便初露端倪。新湖集团入主哈高科之前,新洲集团也曾试图染指,但在遇阻后放弃,新湖集团随即介入。
无形之手X

11-07-15 15:06

0
中金开,
黄伟命中真正的贵人.
zina555555

11-07-15 14:47

0
自2009年12月23日以来,新湖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四次公开减持4492.4万股哈高科.
hexinstock

11-05-23 13:04

0
传闻期货做得不错
wilsondlee

11-05-23 10:45

0
超前的战略眼光,历害!不知黄伟出自传没有?
zina555555

11-05-19 12:08

0
5月15日,由新湖中宝(600208.SH)主办的第二届新湖“金融地产趋势”论坛(简称:新湖论坛)即将启幕。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博士,“新湖系”旗下新湖中宝、湘财证券以及战略合作者大智慧网络的一些资深精英,将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对金融与地产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拨开“最复杂一年”的重重迷雾,给投资者描绘出未来的清晰图卷。本文由城市猎房编辑整理,转载自城市猎房|福州房产网 http://www.letfind.com.cn,感谢您转载保留出处。

  这样高质量的论坛在浙江并不多见,不少投资者对去年5月举办的首届新湖论坛依然印象深刻,在那次论坛上,新湖中宝董事长林俊波对中国房地产发展趋势作了准确的预估,及时传递了新湖中宝对房地产走势的预期与判断,使各地投资者有机会把握资产买入的最佳时点,及时进行资产结构的合理配置,市场随后也验证了公司把握大势的前瞻性与专业性。本次论坛将延续首届论坛推出温州、台州、杭州三地联动的形式,在今年﹒推出义乌站与杭州站活动。值此国家对地产调控重拳频出之际,不少人对未来形势充满了困惑,因此本次论坛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十五年成就地产大鳄

  1994年,新湖集团初涉房地产开发,凭借对大局和大势的深刻把握,短短十多年的发展,新湖中宝已经形成了地域上的多元化和开发周期上的可持续性,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开发了30多个项目。目前,拥有一万多亩的土地储备,其中60左右位于长三角地区。

  良好的成长性体现了该公司管理层对项目独到的投资眼光。

  “地产公司把握好投资节奏很关键,其重要性是由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所决定的。”一位地产行业人士如此评价新湖中宝的发展,这是一家以金融手段操作地产的公司,同样,其团队也是一群站在地产产业链最前端、对金融敏感度相当高的人。

  此言不虚,新湖中宝的实际控制人黄伟便是以资本投资起家而后涉足地产的,在他的引导下,该公司在初涉地产时,便有着与其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经营理念。

  “我们从创立之初就与其他房地产开发公司有着质的不同,一般的企业都是项目驱动型的,而新湖是资本驱动型的。”新湖集团董事长邹丽华如此阐释新湖中宝与其他房地产公司的不同之处,而在金融领域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新湖团队的运筹帷幄和高明之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新湖进入地产业,并不是偶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大举进入。他们绝不局限于浙江市场,开局就沿着东部沿海谋篇布点。

  当年,他们是进入沈阳铁西区开发的第一家地产公司,如今沈阳新湖﹒北国之春已成为铁西区标志性的项目;当年,他们是在安徽投资最大的浙商,位于芜湖长江之滨的新湖﹒长江长项目今天依然引领着芜湖的市场;当年,他们更是在上海滩驰骋的浙江民企,其开发的当时上海第二大旧城改造项目——新湖明珠城,随着磁悬浮列车冠名权的取得而声名远扬;浙江的每一个地市几乎都有他们开发的大盘,位于杭州良渚的新湖﹒香格里拉,是新湖当年在拍卖场上难得见到的强势之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块杭州半小时交通圈内最美丽最稀缺的风水宝地,愈发体现新湖当年的远见和果敢。

  总是能在一个区域启动前”嗅”得商机,先人一步进入。“到2005年,我们的土地储备规模已处于业内前十,具备了在境内外上市的条件”,邹丽华如是说,这位检察长出身的董事长在生意场上同样是巾帼不让须眉。

  而在上一轮地王频现的2006年和2007年,新湖却一反以往进取的风格,出奇地冷静,几乎没有参与 一块高价地的拍卖,只是以收购的方式新增了一些项目储备。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市场异常恐慌的2008年下半年,新湖又不慌不忙地以接近底价的价格取得杭州市中心的项目。

  深刻把握大势,合理选择时机,“作为民企和上市公司,我们更加要注重对大势和节奏的把握,这是地产公司最大的成功要诀,也是最大的风险控制,随着未来地产市场周期性波动风险的加大,这种把控能力对地产公司是最大的挑战。”林俊波的话点明了新湖在地产上的战略思考。

  地产金融的推手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有很强的依赖性。与房地产相联系的房地产金融是指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

  “没有房地产的金融业,不能算是完整的金融业;同样,失去了金融的支撑,房地产业也只能是一只不能行走的无腿鸭。”浙江大学教授贾生华认为,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只有携手同行,才能走得稳、走得强,实现共荣共赢。” 

  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意识到地产的金融属性,但更多的还是局限在融资层面,这方面,新湖中宝的理解显然要更为深远,林俊波认为,“地产与金融的融合是全方位的,从拿地,到产品定位、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产品销售,金融的理念和运作应贯彻始终,中国目前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走,未来市场一定会有更多的产品和工具来提供这方面的支撑。”

  所以,前年新湖中宝就组织了40人的庞大团队去世界最著名的沃顿商学院学地产金融,这是沃顿商学院接待的第一家中国企业组织的培训班,林俊波说:“在沃顿,地产专业本来就是金融系的专业。”所以,这样的培训也让新湖的管理层获益匪浅。

  事实上,新湖中宝从很早就开始尝试地产融资的多元化:是很多信托创新产品的设计者和初尝者;与境内外基金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除自主开发外,在地产的资产管理业务上也不断地进行尝试。

  新湖中宝的拿地节奏、产品定位、销售运作都很有独到之处,可以说处处体现着金融的理念和智慧。

  而最为业界称道的是新湖的资本运作。2006年放弃境外上市、以最快的时间完成了境内市场第一单地产企业借壳整体上市;2009年,新湖又出人意料地自废“壳”资源,完成了二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熟悉新湖的人士评价,这些“惊人之举”,没有对资本市场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一般企业是很难作出这样的战略决策的,而这正是新湖中宝实际控制人黄伟的强项。

  2006年,新湖地产整体上市;2007年新湖中宝完成定向发行16亿元现金;2008年新湖中宝发行14亿元公司债,这是市场首单民营地产企业信用债;2009年新湖中宝吸收合并新湖创业(600840.SH),这也是境内市场第一单二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合并案例;2010年,新湖中宝又启动了新一轮定向发行。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单单有创新,每一单都因其敏锐地把握市场时机、创新的方案设计、高效的运作节奏,而成为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林俊波,这位浙大的高才生,将理论和实务的结合演绎得十分到位,是新湖资本运作的主要“操盘手”。她说:“我们的资本运作首先是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其次紧紧围绕着做强做大企业这一主旨,同时运作规范专业创新,因此得到市场比较高的认同度。”

  知情人士透露,在前两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土地价格高涨时,新湖中宝已感到了楼市风险,因此选择性地投资了一些熟悉的非地产类行业。其实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支撑地产,平滑地产的周期性风险,确保公司持续稳定增长。由于这些投资的领域更具成长性,有更多的股东资源,而且这些股权变现力较强,不仅是楼市有效的避险工具,还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风险控制和企业发展并不矛盾,风险控制并不是简单的无为,要在发展中控制好风险。” 正是在林俊波所述的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湖中宝近年相继投资了盛京银行、成都农商行、吉林银行、湘财证券、新湖期货、大智慧网络等金融服务机构的股权,成为地产主业有益的补充,

  目前,新湖中宝已成长为浙江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是“沪深300”和“上证180”指数股,连续入选“中证金年百强”。

  “新湖从不以常规方式获取土地资源”,机构投资者对新湖的评价一语中的。近年来,新湖中宝拿地方式有所变化,拿地手段更趋灵活,并着眼于重点区域的战略布局。2009年7月2日,新湖中宝发布公告,投资参与天津市静海县“天津文化商贸产业园”1054亩土地的一级开发整理项目。2009年8月10日,新湖中宝发布公告,拟参与投资大连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内滨海旅游及其他地产开发项目。该项目位于大连市金州区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后岩湾,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0 平方公里。2010年2月2日,新湖中宝公告,拟参与启东圆陀角项目一级开发建设。项目位于长江口圆陀角旅游度假区,是一个集旅游、商务、休闲、娱乐、运动及高档住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休闲度假社区,项目地块总面积6000亩。在不经意间,新湖中宝已悄悄完成了新一轮地产发展的布局。

  新湖中宝副董事长、总裁赵伟卿一直负责东北沈阳、大连以及天津等项目的运作和操盘,他深有体会地说:“公司地产运作的战略十分明晰,执行力很强,公司下一步将把重点放在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目前公司在环渤海湾储备的项目有7、8个,已经为下一轮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公司会运作一些综合性大项目,这些项目运作需要体现一家公司在一定高度上整合多项资源的能力。新湖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已经蓄积了一定的能量,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推动新湖的规模、实力和品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新湖地产新的跨越”。林俊波对记者娓娓道来。

  有了足够的规模和实力支撑,新湖地产的品质进一步显现出来。杭州杭汽轮地块,除了追求主流地产商的高端、精装房的品质感外,可能还是目前国内第一单成规模利用太阳能的住宅项目。

  开发进度过半的杭州香格里拉正在经历一次华丽的升级。香格里拉早期的组团多定位为高性价比的度假型别墅。而最新开发的东区蒙特西托山庄,400-600平方米的大别墅多建在坡地和山顶上,定位为未来的第一居所豪宅,邀请世界知名的设计团队执案,呈现原汁原味的美式风格。

  新湖今年在杭州另一个主打项目是位于文一西路的新湖·果岭。这是一个占地541亩的超大型项目,主打“城西山居生活”。果岭一期已于4月开盘,整片幽静的山谷就以纯粹的联排、叠排为主。一条溪涧一路流淌,最后化为一片静谧的湖泊。首批推出的53套排屋,总价在300万-400万元,目前已预订80左右。

  而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新湖也将不断推出高品质楼盘,苏州河边的新湖明珠城、新湖青兰国际等高端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铸就新湖地产在上海地产界的浙系地产的高端品牌形象。

  国内地产届的一位也内人士评论道:“相对低廉的开发成本、多数项目具有的产品稀缺性,加上追求细节、以人为本的开发标准,新湖在地产上的运作有望持续得到市场的回应。随着重点城市高端项目的集中推出,新湖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有可能会获得一次质的飞跃”。
鱼香茄条

11-05-18 09:13

0
与温有关系.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