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 原创: 十万起家 2011-04-08 16:19 只看该作者(-1) 】 梅花香自苦寒来-----写在印尼塔岛铁矿勘查三周年之际
(这报告是来自公司的探矿队的,不是股吧传闻或机构报告,故而可信度是相当高的,其中三林万业(上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万业企业的控股公司,占比60%.)
http://www.jshdjs.com/infoview.asp?bid=84&id=315
印尼北马鲁古省塔里阿布岛,我们惯称之为“塔岛”。该岛东西长约80公里,宽约20公里,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
塔岛,一个真正的热带荒岛
风景虽然美丽
却没有码头、没有公路、没有通信、没有电力、没有基本生活供给……
然而
自从三林万业(上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第一次踏上这方异国土地后
她
捷报频传,惊喜连连……
2007年,从我们第一次踏上塔岛这个充满找矿希望的处女地至今,已走过了三个年头。三年来,在塔岛工作的每一位队员身上,都经历了太多的艰难险阻,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共同分享了若干成功的喜悦,给我们大家留下了许许多多难忘的回忆……
一、艰难而成功的预查
2007年7月,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的预查小组,在组长王堂喜的带领下,与三林万业(上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曹国斌等同志,一起开赴塔岛,开展地质预查工作。预查前期,由于海上交通运输不便等问题,塔岛项目组全体同志每天坚持在热带丛林中工作,整整9天没有换洗衣服,没有蚊帐,没有饭菜,仅凭方便面维持生存。直到9天后,行李和后勤补给才送到,队员们生来第一次感受到,区区几件干净的换洗衣服,竟然会成为他们的奢望。尽管如此,队员们不但没有抱怨,没有畏难,没有停止工作,相反,他们的斗志更加顽强,每天爬山涉水10多公里开展工作。
塔岛的天气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虽然炎炎烈日,但是湿度很大,稍走几步就会汗流浃背。而且,几乎每天接近中午的时候,总会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人防不胜防。就这样,大家唯一的一套衣服,日复一日地被汗水浸湿、被雨水淋透,几乎每个人身上都长满了疮疹。由于蚊虫的叮咬,大家的手脚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溃烂,完成任务回雅加达后,三林集团总裁林逢生先生第一件事就是为项目组的同志找最好的医院和最好的医生治疗,并亲自慰问地质队员,让大家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
在塔岛,临时营地设在Ⅰ号矿点,Ⅱ号矿点距此直线距离几公里,高差几百米,途中一个往返要6个多小时,再加上能见度适合开展工作的4个多小时,经常一天要在山上工作10多个小时。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工作环境中,队员们仅仅用了22天的时间,踏遍了塔岛Ⅰ、Ⅱ号探矿区域40平方公里的热带丛林。
通过预查,预查队员们大致了解了矿床成因类型、矿体产状与规模,预测铁矿资源量7000万吨,取得了可喜的预查成果。
毋庸置疑,2007年7月的预查成果,奠定了整个塔岛勘查工作的基础,预示了塔岛的找矿潜力,为三林集团的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年后的今天,Ⅰ区已经过详查,Ⅱ区已经过勘探,已经证实了他们的预查成果。在我们欢呼胜利、分享喜悦的同时,不要忘记塔岛的开拓者——三林万业(上海)企业集团的曹国斌、张健、袁仁杰,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的王堂喜、张文浩、沈国祥、李健、薛卫冲、翟春建。
二、科学而又充满智慧的决策
2007年9月,塔岛预查报告完成。但是,对预查矿床成因结论,有专家提出了质疑,主要争论有两点:一是铁矿石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二是矽卡岩型矿床,在塔岛能否成大矿。
这两点争论,对投资而言是致命的。如果反方观点正确,继续投资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如果反方观点是片面的,采纳反方观点,不再继续开展普查工作,有可能会丧失机会。
2007年10月,是考验投资决策者集中智慧、深谋远虑的一个月。
林蓬生先生,是三林集团的最高决策者,是一个平易近人而又充满智慧的爱国华侨。老先生个头不高,衣着朴实,轻声细语,爱提问题,善听意见,思维敏捷,事必躬亲,胆大心细,决策果断。他的意见是相信专家,继续论证。
程光先生,是三林集团中国区总裁,也是塔岛项目的具体决策者。程总为人谦和,经验丰富,不仅要听部属汇报,更要当面倾听专家意见。在他的指导下,在南京和上海分别召开了携正反观点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并且决定组织携正反观点专家赴塔岛考察。
2007年10月下旬,在三林集团能源矿业事业部刘洁副经理的组织下,一行八人乘直升飞机,直接飞停塔岛Ⅱ区。这是一次责任重大的考察,也是一次历史的考察,它的考察结论,关系到投资的成败,也关系到塔岛的命运。
考察的道路是艰难的,白天顶着烈日上山下沟,夜晚睡在刚采伐的木板上,潮湿浸润了睡袋。野外的观察是仔细的,不论是原生矿还是次生矿,都要以地质现象作为依据。“地表看到的矿体露头,深部是连的还是断的?”,“塔岛能形成大矿,还是只能形成小的鸡窝矿?”,这些重大问题都应在观察下加以解决,达成共识。
考察过程中,由于找不到停机坪,直升机只能飞到海边渔村等待考察队。整整三天的野外工作,翻越了无数个山头,淌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流,大家体力都消耗到了极限,腿已经几乎失去了知觉,每需迈出一步,都只能艰难地向前慢慢移动。
尽管辛苦,但大家的心情却是轻松愉快的,因为经过密集的考察,大家达成了共识:矿石是原生风化的、矿体下部是连续的,塔岛具备成大矿的地质条件。
满意的考察结论,拉开了塔岛全面勘查的序幕。从此,塔岛不再寂寞!
塔岛找矿是否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决策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在当时很多情况不明朗和塔岛交通等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对三林集团的经营层和决策者的严峻考验。三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得以证实:那是一次成功的决策,更是一次充满智慧的科学决策。
三、务实而富有成果的找矿思路
2007年11月,三林集团决定增加勘查投入,加快勘查进度,并由矿勘院制定整体工作方案。
在三林集团刘洁同志的亲自组织下,矿勘院院长丁存根、总工程师马春、副总工程师徐忠发、所长王堂喜等同志反复研讨,确定其根本宗旨是:立足于找大矿。具体思路是:
1. 不能就点论点,要开展全岛全方位找矿;
2. 加强基础地质工作,从区域上掌握成矿地质条件;
3. 重点解剖Ⅱ区,投入钻探深部验证工程,以点带面;
4. 全岛分区域分阶段形成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梯度工作。
根据以上宗旨和思路,制订出天空、地面和地下共同作业的立体找矿方案,即:
1.开展全岛的卫星遥感工作,以掌握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条件,同时提取矿化蚀变信息。
2.开展全岛的航空磁法扫面工作,以圈定全岛航磁异常,缩小找矿靶区.
3.开展Ⅱ区地表普查工作,采用地质填图、磁法扫面、槽探等方法手段,以了解和控制矿化类型、矿体产状与规模。
4.根据地磁异常和矿体产状,开展深部钻探工程,以了解和掌握成矿类型、矿体深部变化情况,同时控制部分“333”资源量。
矿勘院的工作方案很快得到了三林集团的批准,至2008年8月,方案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其中,发现航磁异常41处,控制Ⅱ区1号铁矿体达3000多万吨。从此,打开了塔岛找矿工作的新局面。
塔岛找矿三年,目前已完成Ⅱ区的勘探,Ⅰ区的详查、C、D、E、F、J区的预查,正在开展E、F区普查和H、I区的航磁异常检查。已探明和控制铁矿资源量约1亿吨,推测资源量1亿吨以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果,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三林集团领导层的开明与智慧、源于务实的找矿思路、源于有一支技术和作风过硬的地质队伍。
四、生产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地质找矿的过程是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只注重生产,只能以完成工作量为目的,有可能会迷失找矿的方向;只注重科研,只能以理论找矿为目的,而不能有效指导生产、为生产服务。所以,在找矿过程中两者不能偏废,要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塔岛的找矿以找到大矿为目的,正如刘洁同志所谓的“以找到‘缪耀湘’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将生产与科研有机结合,而不能拘泥于工作量。为此,选择了中南大学张术根教授的地质科研团队和华东814队钟华的物探科研团队合作。
地质科研方面,先后设立了三个专题,重点解决全岛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地层时代划分、区域构造格局、岩浆岩时代及其含矿性、矿质来源、成矿时代、成矿机理、成矿模式、有色金属成矿预测等与地质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专题研究,有效地指导找矿生产,对提高塔岛野外地质人员的水平,开阔找矿视野,掌握成矿规律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物探科研方面,设立了赤道地区磁法异常特征的研究专题,有效解决了赤道附近磁性参数特征、磁化方向及磁化率等方面的问题,为磁异常的推断解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张术根教授是一位长期与找矿生产紧密结合的学者,有着丰富的野外工作实践经验,他先后三次进岛和大家一起爬山涉水,揭示了许多大家没有发现的地质现象,尤其是化石的发现,为地层时代的准确定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五、协作而又步调一致的团队
塔岛找矿成果的取得,是三林集团印方人员、中方人员和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及其协作单位共同协作配合的结果。整个团队高峰时达3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员奋斗在塔岛生产一线,也有不少人员默默战斗在后勤保障岗位,他们同样为塔岛的勘查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年来,合作各方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若干矛盾和分歧,但是三林集团的项目负责人刘洁同志,站在集团最高利益的高度,以大智慧、人性化的方法手段,化解和处理了各类矛盾和问题。他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自始至终把各个协作单位的思想统一到塔岛找大矿、早出成果、互利共赢的大局上来。
塔岛找矿与开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安全、物流、后勤、技术、设备、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没有高尚的敬业精神,没有精湛的业务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不可能胜任的。
三年来,项目团队的印方人员,在整个后勤保障战线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没有他们的帮助,整个项目将无法开展。特别是负责海运的船员们,长期往返于120海里的马鲁古海峡,为我们运输物资和人员,可以说整天和风浪作斗争,始终保持了这条生命运输线的畅通。尤其值得可歌可泣,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动的是,几位印尼民工,在发现我们两位地质队员(张文浩、王孟)遭到群蜂攻击的时候,奋不顾身地把我们的队员压在身下,以自己的肉躯,抵挡毒蜂的攻击。我们的队员被扎二十多针,而他们身上被扎的毒针几倍于我们的同志。这种舍身忘己的精神,是何等高尚的异国情意啊!
三年来,项目团队的雅加达办事处人员,为项目的实施、设备的入关、人员的往返等等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办事处主任陈建兵先生,精通业务,热情周到,处处从大局出发,不怕繁琐,不辞辛苦,不计得失,既能做好领导的参谋,又能为团队的各相关单位做好服务;工作人员符卿卿(英文名DEWI),尽管中文不太流利,但仍能把每年几百人次的往返,大量费用支出的财务,做得井井有条,丝毫不差。
三年来,项目团队的三林中国人员,以主人翁的姿态,组织了项目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每次进岛,从计划、方案、人员、设备、阶段目标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张建国、曹国斌、张健、张凯、顾祖伟等同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不论负责哪个区块或者负责哪项工作,都能有始有终,有条不紊,急项目所急,想项目所想,一心扑在工作上。尽管他们都是三林公司的雇员,但他们丝毫没有临时思想和临时观念,真正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把项目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一个专业而又敬业的团队,是一个值得信赖而又值得合作的团队。其中,张建国同志,全权负责岛内现场工作,是一位专家级的管理者,大家惯称他为“岛主”。除了管全岛300多名项目工作者的衣食住行,还要管生产与安全,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晚上坚持召开生产安全调度会议,做到事事有计划,件件有落实。三年来,塔岛的勘查工作,完全按照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没有走一点弯路,也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三年来,项目团队的勘查实施单位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的员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想投资人所想,急投资人所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找矿成果。其中,王堂喜所长是一位言语不多、工作踏实、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地质队员。他是第一批进岛预查的带队人,也是全岛第一个详查勘探区块的负责人;他是塔岛的开拓者,也是塔岛勘查工作的第一功臣。
现任矿勘院总工程师秦新龙,是一位地学博士,也是塔岛勘查工作的总负责人。他不仅知识渊博,更有一颗超乎寻常的责任心。不论在岛内,还是在国内,除了吃饭睡觉,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塔岛的勘查工作。在Ⅰ区普查和Ⅱ区详查期间,为了不耽误机台的正常施工,他竟然花了十多个小时,一天跑了两个来回,这项记录,包括印尼民工在内,至今无人打破。
矿勘院后勤人员卢苇,是一位文静、知性的女孩,她除负责日常的译文工作外,还负责所有出入境人员的订票、签证、国内差旅等工作,至今共办理1000多人次的出入境手续,其繁琐程度可想而知,但她却能做到不厌其烦,笑对困难。
当然,还有很多像SRK国际咨询公司的徐安顺、陈源,像核工业航遥中心的李小禄,杨玉勤、黄钢等同志,都为塔岛项目做出了很多贡献。尽管他们是合作单位,其任务和责任不一样,甚至有时会发生矛盾和分歧,但是大家对投资人负责和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个总目标下,大家都能步调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回顾塔岛铁矿勘查项目实施三年中的点点滴滴,虽有不少辛酸与艰难,但更多的是喜悦与感慨,见到在塔岛工作过的同仁,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怀旧。目前,塔岛矿产开发在即,更有莫名的成就感,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塔岛情结”。在此,让我们共同祝愿塔岛这片圣地的“梅花”香气四溢,也祝愿塔岛铁矿项目组的所有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更祝愿三林万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的友谊之树长青!
0
不错,还真的是“万”业,O(∩_∩)O哈哈~
0
铁矿石+煤炭+国际板+房地产的多元化公司——万业企业
0
看来今天是洗盘,后市能有多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