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似乎绝大多数人都没感觉到,现代社会货币其实是信用货币占了大多数,不仅仅是真金白银很少,连纸币都占了很少数量,而资产价格的高低甚至就等于了货币量的多少。。。
0
我们总是在喊保护耕地,严守红线,可是我们真的是缺少耕地吗?不是,我们缺少的是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农民辛苦一年的产值买不起城市一块砖头大小的房子,你让他们怎么能有积极性去从事农业生产呢?再怎么劳作也是没有翻身进城的希望,看不到希望报复社会的便是失望,所以,去农村转一转就能发现,大片优质的农田荒废了,为了提高产量滥用农药化肥,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城市去做着最廉价的劳动力,看似挣钱了,可其实没有农业产品做支撑,这些挣到的钱都是严重贬值缩水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废币。同时还引发了农村老人无人赡养,幼儿无人照料,夫妻分居的人为社会问题,得不偿失啊!
为什么一定要是城市工商业补贴农业呢?城市以前什么也没有,但你一定要吃饭,也就是说国家的生存是以粮食为基础的,提高农业的补贴,降低别的行业的贷款量,货币不会多出来,只是转移了,再让这些想赚钱的商家开发出吸引农民的产品,把他们手中的钱赚过来,这个才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有粮食做支撑,这比任何东西都更硬通货。
0
肉烂在锅里指3万亿外汇储备是零成本不存在亏损问题
3万亿外汇储备肉烂在锅里是啥意思?
先举一个与外汇储备无关的例子。 大家知道大小非吧?
大小非是上市公司和证券会制定的一种“零”成本股票。 为啥说“零”成本?因为比原始股还便宜。众所周知,原始股一般是一元一股,也有0.1元一股的。当然,也有免费获得的。后来,经历多次10送10之类扩股后,原始股更便宜了,堪称“零”成本股票。
大小非本来是原始股的一部分,原来是不许上市的。后来股票涨到50元1股或10元1股时,一个红文件下来规定可以分批逐步上市。这就等于把“零”成本大小非的肉烂在锅里了。只要你不取缔股市不作废股票,就不存在大小非亏损问题。你只要持有大小非,就不可能损失,因为无论多少钱出卖你都盈利。
中国的3万亿外汇储备也属于零成本外汇储备。
它是靠国家动用印钞权100%结汇获得的零成本外汇。假设汇率是1:6.5,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国家印刷20万亿人民币从企业和个人手里买来的,当初已经把20万亿人民币支付给企业和个人了。说白了就是当初已经把结汇时的那3万亿“美元 ”花了一次,已经花掉了。
现在如果再根据人民币升值值美元贬值的动态,来给已经花掉的3万亿美元衡量得失,就等于把已经花掉的3万亿美元再一次拿出来花一次,就等于同一个3万亿美元花第2次。这一次它的成本已经是“零”了,当然也不是零,因为还有发行部分人民币的纸钱、印刷费等微不足道的成本(因为发行新币不等于全要印新钞,央行动用商行上缴的储备金购汇、央票借债购汇都等于投放新钞)。
此时,除非美国把美元作废。否则,无论美元贬值多少,3万亿外汇储备都是盈利的。这就是3万亿外汇储备肉烂在锅里的意思。可见,肉烂在锅里指3万亿外汇储备是零成本,不存在亏损问题。
这也是3万亿外汇储备只能在国外花不能在国内花的一个原因,因为你把已经花掉的3万亿美元再一次拿出来花一次,就等于凭空向国内市场投放20万亿人民币,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0
由于是印钞型结汇制,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概念是:外汇储备是指一国中央银行掌握的外汇资产。即只有中央银行外汇管理局直接掌握的外汇资产才是外汇储备。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政府掌握的外汇资产都不是外汇储备。
例如:目前外汇储备在国外的利息收入扣除央票利息后是要上交财政部的,这部分就列入财政预算,不属于外汇储备。
再如:前两年炒的很热的成立中投公司以及为其注资2000亿美元的事件,由于那2000亿外汇是财政部在国内借15000亿人民特别国债向中央银行外汇管理局购买的,性质是买回投资,不是外汇储备直接投资。所以,那用来注资的2000亿美元外汇也不属于外汇储备。
但是,从理论上说,将来也许应拓宽外汇储备的含义。其他中央机构拥有所有权的外汇资产也应是外汇储备。
0
信贷额度等数量控制手段真正约束的是那些没有抵押物的群体的。这才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难题(我们常念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
很简单,从经济逻辑上看,加息是改变货币条件,而货币条件决定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实质性地决定信贷条件的松紧。一块地过去估值一个亿,放贷8000万,今天估值3个亿,同样一个抵押物从银行借出的钱是2.4个亿,对于这个经济体中拥有抵押物的群体而言,资金成本(经济学意义的)是升还是降呢?
恰恰相反,事实上当下最敏感的利率的群体是他们(资产部门),否则在中国加息所遇到的掣肘不可能那么大。上抬中长期利率,引发资产价格下行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和财政需求的约束是最直接的。这一逻辑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在中国按照抵押品多少来分配信贷资源的金融体制下,对于私人部门挤压才是显而易见的,最糟糕的经济结果是,大量资金从实体出走后又进入虚拟,最后成为泡沫破裂的埋单者。
0
海外的品牌定位、设计、物流控制、渠道都浑然一体,比如说一家为什么便宜...因为它的设计师设计时不但顾及到造型和时尚,而且要考虑如何占用最小的体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最轻,这样的物流费用就最低。而且安装要方便,顾客才愿意自己搬回家安装,这样又减少了售后费用。
0
传统领域是最被瞧不起的领域,但是却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十几年前,我还在念书的时候,一下子涌现出来好多门户网站,大家都在忙着做网络,做IT,看报纸,到处都是科技园,高新技术园。我当时就想,网络能够当饭吃吗?信息是可以赚钱,可以赚大钱,但是别人赚钱不代表我们能赚钱,就像我看见博士的时候,我也用很钦佩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行,不代表我行。所以我认为每个行业都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三六九等,十年前,没人种地,但是有一个人如果安心种地,然后不停的承包别人的地,现在他一定是个富翁。植树造林也一样,当时一亩山最便宜不过一百块,甚至只是有几十块,但是抓住机会的有几个?
0
楼主说的很有道理的。目前这种局面楼主作为生产商一家是无能为力的,只能等待下游的整合了。国美和苏宁的崛起彻底的改变了中国的家电行业,为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扫清了渠道障碍。
家具行业目前还看不到这种趋势,红星美凯龙算不算一个,我不知道。
如果中国的流通领域能够出现沃尔玛和家乐福这样的庞然大物就好了,现在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楼主的庞大的生产能力是无法和几千个小经销商进行对接的,正如同政府不能.....
-----------------------------
你说的这个是正解!中国需要零售行业的庞然大物。单独让企业去做开门店等等,太困难了。钱是赚不完的,钱也不是一个公司可以全部赚完的。现在让外贸工厂去做门店,去兼并上游,兼并下游,技术改革,科技升级。我说句难听的,二十年前国有企业就搞过。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20年前国企效益开始下滑,开始全民办三产。我记得我母亲公司,搞过房地产,开过酒楼,做过歌厅,搞过运输等等,最后报纸上又开始讨论国企发展还是要走专精的道路,是做多个行业,还是在一个行业做到最好。最后中国的工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试验!比如我的工厂,我如果想做,我可以成立自己的拖车公司,自己拉自己的货,也能赚钱。但是我没去做,既有人情上的关系,也有商业上的规矩,更有现实的打算。所以外销的工厂各有各的选择,不应该用行政的或是非市场的手段来强迫“经济主体”按照指挥棒走!
工厂是经济人,他会紧随效益最大化这个棍子走,不需要人教的!就像食品添加剂,不需要人教就能普及全中国。
0
美元太多,稀释了人民币。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产生这个结论,需要有一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承认人民币被低估,但是人民币真的是被低估吗?人民币是管制货币,谁也不知道他的市场价格是多少。从目前的购买力上来说,也无法判断,因为有太多的产品存在着虚高。假如用房价来衡量,我想目前的购买力,1美金换15人民币都不过分。那么为什么所有人都认可这个预设前提呢?
0
每个人都努力展示他阳光的一面给他人,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天使的,世界上连一个天使都不会有,每个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但是在塑造自己的时候,永远都是把阳光的一面展示出来!特别是当成功了以后,呵呵!我在我们工厂还是很低调的,有政协委员啥的,我都让我的伙伴去,可是我们能做到现在,扪心自问,都无愧于心吗?不见得!呵呵!我很坦率的!
所以成功,偶然的因素是很大的,背后的因素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