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银行股的迷思

11-05-06 17:55 11396次浏览
太极推手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银行股目前是这个市场最不受待见的另类了。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平台坏账、融资再融资、利率市场化等等,不一而足。还有说银行是大周期性行业,马上就要走下坡路,还有说外资银行进来后将出现狼吃羊的局面,甚至还有说银行股市值这么高不正常,未来没有增长了。
银行股真的就应该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可是我们看到的银行股却是平均市盈率10倍左右,市净率1.37--2.x,民生银行市净率1.37。估值水平应该在2000点左右。

请大家说说银行股值不值得投资。
我也转来一些看到的资料,有看多的,有看空的。大家互相比较吧。
打开淘股吧APP
7
评论(8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太极推手

11-05-06 18:00

0
论现阶段银行股的投资价值——以兴业银行为视角  
  
  就如巴菲特所言:“宁愿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所以我们还是采用以PE和PB为基础的毛估估方法。 1.根据巴菲特股权式债券的方法进行估值和计算预期收益。兴业银行2009年每股收益为2.66元,目前股价为28到30元区间。如果将其看作债券,其实质就是一张利息率为2.66/30的债券,即收益率为8.85%的债券,这一收益率高于3.5%利息率的五年期国债。按照巴菲特的惯,他喜欢用国债的收益率为贴现率对一股票进行估值。五年期国债的利息率为3.5%,出于保守考虑以5%的贴现率对兴业进行粗略估值,兴业的每股价值应为2.66/5%=53.2元。但是股票和国债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国债是无风险收益,但是股票却面临很多不确定的经营风险,所以买股票时要再打个六折,这样就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了,53.2元打六折就是31.92元。可见目前29元的兴业银行已经有了足够的安全边际。 假设兴业银行未来三年净利润以20%的速度增长(假设股本不变)
  
  2012年其每股收益将达4.6元,再以5%为贴现率,2012年兴业银行毛估估价值应为4.6/5%,为92元,相比29元的成本收益率为240%。 2.根据彼得林奇PEG理论对兴业银行进行粗略估值。彼得林奇认为可以根据PEG来大体估计一只股票是否低估,PEG等于市盈率除以未来三至五年该股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当PEG小于1时可认为被低估,如果小于0.5将是绝好的买入机会;当PEG大于1时可认为该股被高估。以兴业银行为例,假设未来三年其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0%,那么其PEG为10/20,为0.5,符合彼得林奇低估买入的判断。 3.根据约翰聂夫低市盈率投资法对兴业银行进行粗略估值。约翰聂夫认为购买股票的条件应包括:要低市盈率、基本增长率超过7%、总回报率相对于支付的市盈率两者关系绝佳。其中,总回报率等于收益增长率加股息率,所谓两者关系绝佳指的是总回报率除以市盈率数值必须超过两倍。以兴业银行为例,还是预计其未来收益每年增长20%,以2009年每股税后分红0.45元为假设,其股息率等于0.45/27,为1.7%,所以其总回报率为20+1.7,为21.7%,用总回报率除以市盈率,也就是21.7/10=2.17,已经超过两倍,符合约翰聂夫“关系绝佳”的要求。 4.关于“戴维斯双击”的假想。兴业银行2009年PE为10倍,还是假设其未来三年净利润符合增长达20%(股本维持不变),2012年其每股收益将达到4.6元,假设三年后影响银行股业绩的负面因素已经消除,市场恢复对银行股的正常估值,使兴业银行回归银行股28倍的历史平均PE,此时形成“戴维斯双击”(指每股收益和估值水平同时上升)效应,兴业银行的股价将达到28*4.6,为128.8元,相对目前29到30元区间的股价,收益率300%
太极推手

11-05-06 17:59

0
银行股是天使还是魔鬼? 机构误判政策深陷其中
 

在沪指站上3000点之后,多头最近一周又摆出一副就要发动总攻的架势。其中,作为先锋的银行股,不但在攻克3000点的战役里扮演了关键角色,更被多头们捧为市场的“希望之星”。 

  与此同时,多数分析师和投资机构也按捺不住内心深处的狂喜,忍不住喊打喊杀起来,巴不得马上就给银行股“拨乱反正”。据统计,短短几天之内,就有近200份极力唱多银行股的研报紧急出笼,其速度和数量,历史罕见。

  殊不知,此时我们的市场,其实正处在经济复苏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刻,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前途极其晦暗。其中原因,本报在最近曾多次研讨,今天我仅从银行股的角度说一说。

  银行股的两张面孔 

  如果单纯从估值出发,银行股无疑是这个市场里的白衣天使。根据数据,当前银行整体市盈率在10倍以下,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为便宜的银行股。

  从业绩增长的角度也可以看到银行股天使般的面孔。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接近35%,远远超出市场的预期。而据中金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仍将保持高增长,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26.5%。

  数据堪称完美!如果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作为万业之母的银行业,无疑将成为最为赚钱的行当,美好的未来似乎触手可及……

  且慢!如果仔细分析银行股业绩的高增长源头,以及银行业本身面临的诸多问题,或许你将看到其魔鬼的一面。

  2009年以来,在宽松政策的刺激之下,银行开始疯狂放贷,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一度被放到低于监管红线的地步,2010年不得不通过再融资以补充资本金,放贷狂潮因此又得以延续,业绩也随之出现了持续的高增长。

  但是,这种“放贷—再融资—再放贷”以获取高增长的循环,在货币宽松的时候尚可维系,当政策紧缩之际,这种只求规模的增长模式就难以持续了。

  而且,随着监管机构对信贷控制的加码,前两年疯狂放贷的恶果必将次第显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出现下降甚至见顶将是大概率事件。最新消息显示,监管层将自6月起对商业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而此前不久,针对地方平台贷款的风险,监管层已连发两次通知要求进行全面清理。对于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方房地产而言,也可能将面临更为严厉的调控。

  此外,对于主要依靠规模和利差赚钱的银行,还将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巨大挑战,其风险管理能力也亟须提高。但目前我并不认为它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齐鲁银行”一案暴露出来的内控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放到金融开放的全球背景下考察,目前银行在政府保护下所获得的这种竞争力尤其值得怀疑。 

  机构误判政策深陷其中 

  对于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我相信重仓银行的机构们是心知肚明的。但为什么它们仍然在持续加仓银行股,并公开表示极度看好?

  显然,所谓“低估值”的解释力是远远不够的,所谓“业绩持续增长”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

  在我看来,机构们之所以对银行股趋之若鹜,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这些机构在第一季度时对政策方向作了错误的判断,以为政府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就会对投资和信贷有所放松,但没想到最近的调控态度变得更坚决了,中央层面不但认识到“住房问题已影响全局”、 “通胀形势可能被低估”,而且还表示“信贷控制要日趋严格”——这一变数虽然起于政治考量,但根本还是源自经济自身。

  增配银行股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机构们出于避险防御的需要。客观地讲,在当前的A股市场,银行无疑是最佳的防御避险品种:市盈率低,流动性好,安全系数高。而且对于很多大机构而言,配置银行股一般不会犯什么大错,即便出了点问题,也有理由向“上面”交代,至少可以说得过去,对自己的前途也不会产生影响。

  此外,可能还存在第三种情况——重仓机构已经深陷其中。查阅各大机构及相关银行股最近两年的季报、年报,从大型基金到各种险资,差不多从2009年第四季度甚至更早就开始买入银行股了,然后逐季加仓配置银行股,直到最近,仍在疯狂买入。

  仅以工行为例,其2011年第一季报显示,生命人寿以3亿股股数,成为新进的第八大股东,安邦财产则以2.39亿股位居新科第九。而在此前就已入驻工行的中国人寿也在逐季加仓,今年一季度又加了近2500万股。中国平安更是不甘落后,于今年一季度出资30亿元,加仓7.36亿股,一举夺得工行第三大股东宝座,仅次于中央汇金和财政部。

  除了险资之外,华夏、易方达、博时等大型基金也出手阔绰。仅以华夏王亚伟为例,其治下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这两只基金,从2009年四季度就开始买入银行股,其中的重仓股交通银行,从2009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王亚伟几乎一直在进行加仓操作。目前,王亚伟持有的银行股市值应在17亿元以上,占其基金净值比已经超过15%。而整个华夏基金持有银行股的比例并不是基金中最高的。

  奇怪的是,在这些机构不断加仓的过程中,银行股并没有出现一次像样的行情,两年来,其走势一如僵尸,蹦几下,又会倒下来。如果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买入银行股起计算,凡是持有银行股的机构,在银行股上并没有赚到什么钱,即便不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绝大多数仍处于浮亏状态。

  投入如此巨资,且长时间处于浮亏之中,这使得重仓银行股的机构在目前已经进退两难:卖吧,将在报表里体现为亏损,而谁又来接呢;拉吧,又担心别的机构乘机把筹码扔出来,几番考量,最终形成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这种奇特博弈,以致谁都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既然动弹不得,权且抱团取暖,并以低估值的名义,吸引场外资金入场,一起发力将银行股做上去,应该说这不失为目前最好的办法。但市场是无情的,几个回合下来,并未见到有多少增量资金进场,出逃者倒是开始增多。据统计,上周的前三个交易日,市场累计净流出高达96亿元。
太极推手

11-05-06 17:57

0
主力去哪里了

  李迅雷

  原本大家以为国家从去年4月份开始的对房地产的整治会使得在房地产上的部分资金流向股市,但股市自去年至今基本上是横盘震荡,经常出现当大市值股票上涨时,小市值股票出现大跌的此消彼长现象;从交易量萎缩与流通市值的增加这一不成正比的现象看,股市似乎增量资金不多,而存量资金却有流出迹象。那么,金融资本的主力究竟在哪里,主力资金又去了哪里呢?

  我们看到,房地产调控至今,房价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回落,反而还有所上涨,且3月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还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销售增速虽有所回落,但还是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说明主流金融资本并没有从房地产市场上出逃,房地产仍然是整个社会资本配置中的主要品种。而A股由于解禁量越来越大,流通市值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达到20万亿。但一季度末偏股型基金持股市值只有1.7万亿左右,仅占流通市值8.5%,与07年基金市值占流通市值30%相比,故不难发现机构投资者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已经下降了。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总规模2006年才4000亿左右,目前已达7万亿,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却从07年的3万多亿降至目前的2.3万亿。此外证券公司理财规模只有1270亿,阳光私募1000亿。对此,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在微博上惊呼:证券业被边缘化了!因为“目前银行业总资产已经100多万亿,保险业6万亿,公募基金不足3万亿,证券公司长期维持在2万多亿总资产的水平,而且大部分还以保证金的名义存在银行。”

  上述数据已经清晰反映出资金主力已经成为银行的客户,且其增量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实际上,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兴起,与2008年起证监会推行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有很明晰的逻辑关系。因为券商的客户保证金存管到银行,实际上也在某种意义上把客户交给了银行。08年股市非常低迷,而银行则可以趁势发行几乎是无风险的理财产品。09年银行信贷规模大增,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理财产品规模也相应扩张;2010年通胀风生水起,时至今日,银行与抗通胀相关的理财产品又大受欢迎。如投资黄金、艺术品、PE乃至申购新股等的五花八门理财产品应有尽有,且银行为了维护信誉,产品风险极低。而证券业的理财产品,往往投资标的单一,且风险又大,自然很难吸引高端客户。

  今年一季报显示,银行的盈利增长普遍约30%,看来无论货币政策放松或收紧,银行都能获得超额收益,其本质原因是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使得银行的利差收益可观。记得93-95年通胀时,物价双轨制让“倒爷”大发横财,而利率双轨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三角债问题。如今,在储蓄利率不能上浮,贷款利率可以上浮的利率管制模式下,在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信贷市场资金紧张的格局下,银行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所变换出来的理财产品,自然受到主力资金的青睐。而证券业在这几年的严厉监管下,杠杆业务几乎没有增加,自然也吸引不了增量资金,而存量资金中又有不少离场,真有点作茧自缚的味道。

  因此,银行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把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却把证券业给边缘化了;在货币紧缩、民间利率水平高过官方利率的背景下,主力跟着银行做资金生意、进行无风险套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股市的发行管制与发行定价市场化的模式,也吸引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从二级市场退出去做PE投资,从而基本抹杀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获利机会。在这种大资金纷纷撤离二级市场的格局下,A股市场究竟是默默承受半拉子市场化造就的“低价股时代”,还是勇于创新,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呢?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