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保险资金一季度加码银行撤离地产
在一季度险资重仓的板块之中,剔除中国人寿和深发展A,保险资金继续保持对金融行业较高的持仓比重,连续20个季度维持行业市值第一名的位置。2011年第一季度持有的此类行业股票数量为16只,持仓市值为521.42亿元。若剔除所持中信证券增发的影响,则调整为2011年第一季度持仓419.56亿元,比上一季度增加了117.11亿元,增加幅度为38.42%。保险机构对金融股多数看好。
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是被险资增持股数最多的个股,三者在今年一季度分别被保险机构增持了10.61亿股、6.92亿股和4.13亿股。有趣的是,基金与保险机构在此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上述三大银行股在一季度被基金分别减持4.53亿股、6.65亿股和12.76亿股,而且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成为今年一季度被基金群体减持最多的两只个股。
从险资增持的资金量上来看,仅中国平安一家就在一季度动用超过30亿的巨额资金增持工商银行。根据工行一季报显示,中国平安在一季度吸筹7.36亿股工行股票,出资金额超过30亿元,目前中国平安以持有16.10亿股的持股数量,占总股本0.5%,位列工行第四大流通股股东。与此同时,生命人寿增持3亿股,安邦财产增持2.39亿股,分别成为工行A股第八大和第九大流通股股东。加上早已入列的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工行A股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扎堆聚集着5家保险公司。同时,中国人寿旗下的某款产品在一季度还增持了中国银行的股份。
平安证券投资顾问黄亭懿表示,银行板块目前估值偏低,并且增长稳健,成为受到险资青睐的原因,目前多数银行市盈率约为9-12倍,远低于沪深主板平均市盈率,预计未来将会有不小的表现空间。
与此相反的是,在一季度险资重仓的512只个股当中,险资减仓幅度最大的是房地产行业。截至一季度末,险资持有地产股的持仓市值为44.16亿元,较去年年末的55.03亿元下降近20%,不过同期房地产板块指数却上涨了7.51%。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照这个逻辑,创业板股票全是蜂蜜做的。。。。。。。。。。。。
0
银行不做房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他已经不是优质客户了。
0
海普瑞 ,一年前148元发行,此次在87元处除权已经先高台跳水了一回,但10转10除权后一直跌到35元,要知道,除权后跌1元相当于除权前跌2元,所谓“熊市中除权除掉老命”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两年前重启的IPO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全部为高溢价,原本发20元的股票发到50~60元不在话下,海普瑞属于最典型、也是最极端、更是一个让谁都能看明白的范例。海普瑞发行价发到148元,而中间潜伏在内的高盛其持股成本已经降到了-0.632元。本周高盛的9000万股股票上市了,买一送一的游戏安排得天衣无缝,即便如此,零成本的资本玩家可以闭着眼睛将电脑符号抛向市场,变成真金白银带回家啦!
大家还记得三年半前的中国石油上市吗?48元成了世纪之套,但如果将现在的创业板和中小板看成一个集合股票产品的话,那又是一个“中国石油”啊,甚至于比当年的中国石油套得还惨。大伙儿可以看看一年前创业板和中小板中最风光、最有高科技题材、机构推荐最多的那些热门股:神州泰岳 、汉王科技 、国民技术 ……看看他们的K线图,一年时间走势惨不忍睹,股价腰斩算是平常走势,最厉害的相当于从10000点跌到2800点,而这一年中上证指数也就在现在这个位置上下200点内折腾。
如果说仅仅是市场炒作带来的股价暴涨暴跌,那是市场的风险。问题是,这些公司上市仅一年,业绩就开始滑坡了,有的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亏损,这样问题就大了。如果仅仅是个别公司出现问题,那也只能说是个案,但大面积出现问题,那就是个系统性问题,肯定是IPO体制出了大问题了。
0
此前,本报记者还了解到,上海区域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已基本暂停办理个人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而受制于资金紧张的各家银行均不同程度地收紧了个贷业务。个别股份制银行则已经执行首付三成、利率上浮10%的政策,二套房贷则要求首付六成、利率上浮20%。
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零售信贷风险部总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不排除有银行会上调首套房贷利率,由于现在处于升息周期,银行根据市场供需关系提高首套房贷利率不是不可能。”
相比之下,贷款利率水平更高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则更受银行青睐。
0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建行浙江省分行日前下发通知,从5月5日起,首套房贷利率在基准利率上浮10%,首付提高到四成;中行浙江省分行则从4月上旬已提高首套房贷利率至基准利率1.1倍,农行浙江有分行的首套房贷利率也普遍上浮10%,只有优质客户可享受基准或上浮5%利率。
0
和银行股一起陪葬,哈哈,要么死,要么活,不会一直僵局的
0
银行是不错,买
0
财务专家贺宛男: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放缓,但银行盈利可持续!
“虽然2010年上市公司业绩亮丽,但整体业绩增长放缓已成定局。”财务专家贺宛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在她看来,推动2010年业绩增长的两大支柱是大块头的银行股及新进血液创业板和中小板。如果未来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虽然银行的增长可持续,但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则会出现整体性的下滑。
增长已放缓
《财商》:2010年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51元,你怎样看这个数据?
贺宛男:这是史无前例的。平均每股收益一般达到0.4元左右就非常不错了,哪怕是在2007年,GDP增长达13%,每股收益数据也只有0.418元。另外,2010年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增长了37%~38%。
为什么看起来这么亮丽?原因有两个:一是大权重的银行股净利润雷打不动的增长,二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增长也较好。
首先,银行股整体净利润涨幅约为33%,而其净利润占到了整个上市公司的40%。第二个原因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57元和0.66元。尽管它们是小公司,但是对业绩贡献也较大。
《财商》:上市公司未来增长能否持续?
贺宛男:我的判断是:去年年报增长亮丽,2011年一季报增长停滞,半年报可能继续下行。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放缓已成定局。
目前,两市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发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预减的比重占13%,预减公司数量明显增加。去年年报净利润增长为37%~38%,今年一季报增长在25%,若剔除银行股增速仅为19%,环比下降19%,我个人预计,半年报业绩的增长可能在20%上下。
银行盈利将可持续
《财商》:对于银行这个高增长、低估值的行业,从去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中能否看出未来的趋势?
贺宛男:2010年,银行股的业绩并没有超预期,因为去年三季报的数据,银行股整体净利润增长已经到31.66%,每股收益0.383元;而去年年报中,净利润增长为33%,每股收益0.484元。
不过,今年一季报银行股的增长确实是出乎意料。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33%,环比增长49%,相比去年四季度增长接近五成。而在去年年报中,银行股净利润在整个上市公司占比约为41%,但是在今年一季报中的占比却达到了47.5%。
《财商》:在目前紧缩的情况下,银行存贷款规模整体增长不大,分别在5%和4%左右。那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贺宛男:首先是中间业务出现大增。此前,银行中间业务的占比在10%~15%,而现在中间业务的占比上升到20%左右,其中建行24%、工行22.78%、农行19.82%。银行理财产品贡献很大,工行理财产品收入增长42%, 农行为63%,交行25%。
第二个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今年1~4月份,央行四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银行已达20.5%,全国75万亿元的货币资金有1/5多丧失了货币功能。调节存准率目的是控制通胀,现在虽然通胀没有调下来,但是货币却非常紧张,直接导致贷款利率上浮。据央行的报告,3月份,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55.82%,比年初上升12.78个百分点。
《财商》:银行板块的高增长未来能否持续?
贺宛男:如果通胀仍然得不到有效调节,如果央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如果央行没有想出其他办法调节通胀,那么银行板块的增长仍然可以持续。上市银行现在可以说是“左右逢源”,货币政策宽松,可以享受贷款高增长的“量”,货币政策收紧,又可以享受存贷高息差的“价”,再加上中国银行业的垄断优势,至少在两三年内增长无虞,当然增幅会有波动。
0
境内投资者对银行股褒贬不一,但境外投资者则是积极看多内地银行股。被称为港股“神算”的前瑞银分析员、陆东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投资总监陆东近日表示,目前,无论是A股、H股或是恒指成份股估值均较为便宜,而他尤为看好内地银行股。曾任职瑞银、六次被《亚洲货币》杂志评为香港“最佳分析员” 的陆东表示,自己对内地银行股非常有信心。他指出,目前,内地银行股的市盈率仅7到9倍、市净率不足2倍,股本回报率高达20%、派息率4%,投资价值明显。此外,越来越健全的银行体系亦使陆东格外看好内地银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