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里昂证券:中国股市一些行业的估值有误
时间:2011年05月16日 18:50:07 中财网
里昂证券的专家认为,在刺激计划退出的前提下,2010年中国股市的表现弱于亚洲的其它市场。一些行业的估值目前看来偏高,如消费行业,而银行业的股价目前看来非常低
在16日北京开幕的第16届里昂证券中国投资论坛上,里昂证券的专家认为,在刺激计划退出的前提下,2010年中国股市的表现弱于亚洲的其它市场。一些行业的估值目前看来偏高,如消费行业,而银行业的股价目前看来非常低。A股和H股市场在强劲上涨后,近期处于调整期。
0
兴业银行(601166)
坚持发挥资金业务优势、以规模增收入,推进资本节约型业务以提升资本回报理念的兴业银行,受手续费收入增长稳健及贷存息差扩大18个基点的推动,一季度取得了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28%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投资银行及现金管理业务,支付结算手续费、代理业务手续费等实现同比翻番,公司的非息收入占比达到15.5%,已经接近国内四大行的水平。
高盛高华证券分析师表示,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领先,净资产回报率/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较高,且内部资本生成能力强劲,盈利能力上升且长期增长前景良好,给予其12个月目标价20元。
资金流向:E投资金融终端显示,昨天兴业银行录得主力资金流入4634万元,最近三个交易日录得资金流入3426万元、五个交易日流出2911万元。
0
招商银行(600036)
季报显示,一季度实现净利润88.10亿元,同比增长49.09%;根据公司披露数据, 活期存款占比高,去年四季度的两次加息使得招行净息差提升较快,一季度净息差达到2.9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9个基点。按照期初期末余额计算,一季度净息差达到2.85%,比第四季度环比上升了7个基点。
中投证券表示,招商银行二次转型持续推进,带来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零售银行优势将得到强化,定价能力不断增强。领先的零售+中间业务+中小企业业务模式,资本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招行最核心的优势,其发展历程引领了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方向,已在行业内建立起一定的优势。
资金流向:E投资金融终端显示,昨天招商银行录得主力资金流入4805万元,最近三个交易日录得资金流入6869万元、五个交易日流入2678万元。
0
“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
“银行业增长稳定,估值安全,具备良好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在宏观紧缩和实体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息差扩张和盈利增长将继续超市场预期,银行板块有望继续跑赢大盘。”申银万国分析师董樑表示。
今年以来,央行已对40多家资本充足率较低、信贷增长过快的地方金融机构实施了差别准备金要求,放贷冲动得到有效抑制;在新增信贷趋紧将成为不变的基调,银行议价能力的提升和加息效应的逐步体现将显著提高银行的净息差水平。目前银行股具有相当高的投资价值。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的A股均较H股便宜,截至5月18日收盘,四大行中,农业银行的A股价较H折价率达24.89%;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折价率也分别达到15.265%、14.61%和4.25%。汇金出手增持有“空间”。
0
16家上市银行的一季报显示,银行股2011年一季度利润普遍良好,与上年同期同比增幅都在三四成左右。“四大行”中净利润增幅最低的中国银行(601988),一季度净利润334.39亿,同比增长27.75%。而增幅最大的农业银行(601288),一季度净利润340.67亿元,同比大增36.41%。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银行股业绩大幅上升,要与信贷规模管控下贷款议价能力的提升、调息累积效应的显现以及金融机构对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利率持续上升有关,统计显示,一季末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1%,较年初上升72BP。中信建投预测,2011 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25%,主要受益于净息差提高,信贷规模扩张以及中间业务的高成长。2011 年市盈率/市净率为8.8/1.6,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从银行股估值的历史走势来看,即使在2008年预期最糟糕之时,银行股市净率也仅跌至2倍,市盈率跌至13.4倍,因而目前的估值水平基本已经是银行股的估值底部。
0
银行股,比国际上估值还要低。。。。。。。。。。
推国际板吧,呵呵
0
银行一季报亮丽光鲜的背后
康洪涛
近期市场从逻辑的混沌期演化到热点的混沌期,虽然表现得很无力,但业绩大增的个股却是有点给力,除了谈论相应的上涨外,我们更想说的是在一季度报表中业绩很亮丽光鲜的银行。
因为看来很完美的业绩体现了紧缩政策的结果,但给予市场的无形压力正在逐渐的靠近和施压,我想这也是近期大盘光下跌不反弹的一个客观原因,简单讲,就是我们看到了银行股的好,而开始担心实体经济的差,是不是会逐渐影响市场和干扰市场整体的二季度行情呢?
在今年的一季度报表中,银行股的业绩依旧良好,全部的上市银行加权平均净利润有33.23%的高增长,如果按照净利润来推算占比的话,似乎应该在全部A股的50%上下,如此大的比重势必让我们要认真考虑业绩的背后能真实给予市场的是什么?
业绩的增长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可缺少的是紧缩流动性带来的正相关收益,随着高通胀的持续,紧缩也在短期内不可能更改,而银行就会逐渐考虑重新定价贷款,要么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投放到高利润企业当中去,也可能加大个人信贷和消费的经营信贷,不管如何,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产生了,就是在银行这边忙于为更好的业绩布局时,实体经济的净利润却在真实的回落,因为利率不断的推高,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停上涨,最关键的是人民币的汇率不断走高,很多中小企业和出口毛利率低的企业已经越来越难生存,这样的传导性是否能形成串联作用呢?目前我们看到很多报道说浙江等地的民间贷款出现了很多的坏账风险,这样下一步会不会挤压商业银行呢?
其实在整体的一季度报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尽管制造业的毛利率依旧在高位水平,但成本的上升是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环比一定是要下滑,如果我们来简单的估算,剔除金融、电力和石化等,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现金流占收入比重下降约为3.17%,说明整体市场的经营现金流是流出的,通过统计发现,本次也是第二次出现净流出的迹象,另外我们再看采购经理人指数,尽管其上升了1.2%之多,但扣除季节性因素外,实际的数据应该是下跌回落的,这就更加说明这经济放缓成为实际,在这样的局面下,一边是银行股的良好业绩展现,一边是企业的难上难,这对于市场又将如何呢?
我发现花旗集团大中华区的代表曾预言,如果GDP增长要下降1个百分点,那么可能带来的是银行的平均坏账率要上升1.4百分点,在我们既要控制通胀和产业结构化大展现的目前,经济面临减速的风险很大,那么,银行压力是不是要重点考虑?
而银行股本身对于市场的因素也要成为中期市场走势的重要参考标的,就当前来看,从风控的角度出发,目前还没有哪家银行出现不良率大幅加剧的迹象,而我们更加担心的是融资平台贷款,在去年末部分大银行都有明显下降,而不排除意外,一季度末银行的这个指标还可能有持续下降的可能,那么,给予市场的压力调整是中期的,是个用动态数据和分析逻辑来衡量静态的变化,这点我们要时刻注意,整体银行业绩和实体经济的对比关系,是加大时间周期的本质话题。
总之,实体经济是不是目前很堪忧,值得大家来深度思考和研究,但目前高通胀和经济增速下滑成了不争的事实,究竟能不能引起业绩在一季度全面高点虽值得商榷,但二季度企业经营资金的净流出再次提醒我们,在被一季度推高的股价中,如果没有过分强劲的业绩支撑做背景,那么在二季度只能慢慢地迎来整理的路线,而整体的结构性机会可能会演化成单一的个股性机会,在银行股光鲜的业绩背后,虽然其动态估值基本决定不可能大幅杀跌,但实体经济增幅下降,引发业绩导向下跌的担忧将逐渐影响市场。
故此,细究银行股的一季度报表的背后,才发现二季度的市场会因为银行股欢喜,当然也会因为银行的业绩而忧伤,我想这点还是值得大家慢慢思索银行股对于大盘的真正的参考含义的。
0
银行股真TMD冷啊
0
继续上调存准率,显示通胀压力没有下降,货币流动性有扩张趋势。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致力于以数量型工具收紧货币,收到了一些效果。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3个和6.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2.1个和18.4个百分点。
央行如同手拿抹布的大仙,试图吸干海水。货币流动性不可能断根。张明先生认为外汇占款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中国的基础货币超发等完全因为外来的纸币越来越多。截至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存量达到3.04万亿美元,约占2010年中国GDP的50%,以及同期中国央行总资产的80%。
明确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让中国的货币政策十分被动,即便贸易顺差下降,由于结售汇与资本项目增加,导致流动性越来越大。央行紧缩货币、一季度贸易顺差下降,但外汇占款有增无减,显示投资与热钱都在增加。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我国4月份贸易顺差114.23亿美元,较3月份的1.39亿美元大增112.84亿美元。今年前4月累计贸易顺差102.27亿美元,同比减少32.8%。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人民币结算方式,银监会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5月11日称,今年中国8%的对外贸易可能会以人民币结算。
如果央行不加息,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流动性会多到爆炸,通胀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央行不断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造成了资源的扭曲,银行的利率实际上升了一半左右,而影子银行的利率更是飙升到月息四五分以上。
应对目前单一的汇率走势,央行无路可走,他们走了一条国际投资家最欢迎的道路,就是渐进式升值。市场当然大为欢迎,央行可以不必对经济震荡承担责任,但对中国却非常不利,明确的预期是市场大忌。只要中美有重要会议召开,押注前两天人民币升值,有极大的概率赌赢。中国要打破僵局、化解市场追逐人民币升值的明确预期,办法有三:或者根本不进汇率市场化这个圈套;或者一次性升值而后保持稳定,彻底打破市场猫捉老鼠的游戏;或者一步市场化,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藏汇于民。
央行上调存准率收紧银行信贷,已经滋生出另一个庞大的影子信贷市场,以基金、信托等方式出现,其类似于高利贷的回报率有可能成为庞氏骗子,风险绝不可低估。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表示,当前风险形势依然严峻,要切实做好地方平台贷款清理、贷款新规实施、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等工作,特别强调对 “影子银行”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做好银信合作表外转表内工作。从影子银行、社会融资总量等数据看,我国的货币已经处于银行体系之外,近乎失控状态。
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是外汇占款与影子银行,而这两大风险,绝不是上调存款准备金可以解决的。
0
创造财富还是侵吞财富
昨日证券时报数据版刊登了上市10年来连续分红派现的166家公司,其中几个数据颇有意义。
1、有59家公司10年再融资记录为零。107家公司在连续派现的同时实施了再融资。再融资说明企业需要钱,既然需要钱,为何要派现?须知派现是要股民缴所得税的;再融资是要付投行费用的。两相抵扣后,显得极不经济,也很荒谬。
举例说,浦发银行在过去10年中,累计分红85.55亿元,累计再融资629.94亿元。按20%的所得税算,因分红股东交掉了17.11亿元的税。如果不分红,这17.11亿元的所得税就可省下了,而且按5%的融资成本计算,如果这85.55亿元不分红而留在公司,又可省下4.27亿元的融资成本。17.11+4.27=21.38亿元,这不是个很小的数目。因此,从经济角度说,既要再融资,又要分红,是极其荒谬的。
极其荒谬而又要做,那只有2个解释:一是分红就为了再融资,分红只是作秀,为了取得再融资资格;二是再融资掏的是社会股东的钱,享有分红的包括了非社会股东。社会股东是平均拿出1元钱,再给自己分0.14元的红利;非社会股东则不拿一分钱,得到红利。这是一种财富和利益转移游戏。
至于那59家公司,我们要向他们表达高度的敬意!他们才是真正在为股东创造财富、提高利润的公司。尽管其中有些公司分红的数额并不大。
至于一些既不分红,也不融资的公司,我们也要向他们表达敬意,因为他们非常实际地再为股东创造价值,知道既然公司需要钱,把利润分掉后再融资对社会股东来说,是最得不偿失的游戏。对不分红公司的过度指责反映了国内投资者的一种偏见和不成熟,需要指责应该是那些分红就是为了再融资的公司!
至于不分红就不能再融资,从2001年制定该政策时,我就说过这是一项极不合理的政策,有违经济法则。
2、在10年连续分红的公司中,有部分公司10年利润总额低于10年再融资总额,其中不乏市场公认的蓝筹股。
比如浦发银行,10年创造的利润总额621亿元,再融资总额629亿元。更有部分公司,10年在融资总额相当10年利润总额2倍、甚至6倍以上。
由于该项数据统计的是10年连续分红的公司,上市未满10年,以及没有连续分红的公司没有统计进去。如果统计进去,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所谓的蓝筹股都是融资和再融资额超过利润总额的“侵吞股民财富而非为股民创造财富”的公司。这一点在银行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除了新上市的几家,银行股基本上都是再融资额远远超过利润额。相比之下,浦发银行属于最棒的一家,因为它毕竟还连续10年都分了红利。
最好的公司让股民一次投资,终身享用。如:佛山照明10年来为股东创造了29.89亿元的利润,分掉了18.72亿元,但没有一次再融资。按复权后价格计算,其上市当日的价格为-0.52元。为什么会负?因为分红除掉了。
次一等的公司让股民多次投资,但累计利润总额超过累计融资总额。这样的公司很多。
最差的公司让股民不断投资,融资与再融资总额超过利润总额。这种公司看上去大多会有一个比较好看的盈利记录,所谓“蓝筹股”,但揭开外表看本质,他们实际上是一种侵吞股民财富而非为股民创造财富的公司。当年巴菲特讲他为什么不会选择市盈率极低的福特汽车时,说了一句话:它10年融资额超过了10年的利润额。股票价值,不是一个市盈率可以涵盖的。不信,你分10年给我10亿元,我分10年给你创造少于10亿的利润,再分10年给你1亿或2亿红利,你干不干?
3、过去10年中,有3个年份再融资额超过当年的分红额,其中的2个分别是2001年,全年上市公司分红总额460亿元,再融资额549亿元;2007年,分红总额2861亿元,再融资额3531亿元。还有一个就是去年,分红总额4990亿元,再融资额5486亿元。
每当侵吞的财富超过了创造的财富时,股市就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