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莫名其妙,无奈啊。
到底应该拿什么。。。。。。。。。
0
维稳资金进入?
0
工行今天暴涨,意味着什么?
0
叶檀:以普通市盈率投资银行股 会吃大苦头
许多看多A股市场的人,首先看多的是中国的银行,盈利如此之高,而市盈率如此之低,说明投资机会极大。目前银行业的低股价是市场对银行错判,从长期来看,市场一定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上述观点不是价值投资者的真知灼见,而是对现实不了解得出的过度乐观的结论。
过度投资总会付出代价,银行业就是如此。中国的银行与中国的实体经济一样,在炫丽的数据下掩盖着各种隐患。
5月25日,标普再次指出,受过去两年信贷过度增长的影响,中国银行业未来3年新增不良率将继续上升,至10%。但同一天官方公布的数据要乐观得多,上海银监局公布,2011年一季度上海市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再次实现 “双降”:不良率保持18个月连续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连续9个月双降。截至一季度末,上海市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56.10亿元,比年初减少15.8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3%,比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有可能标普是对的,他们看到了经济减速之后的风险;但标普又是错的,他们没有预料到中国各级政府不可能让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而会动用各种手段将不良贷款率消灭在萌芽之中。
中国银行业走的是规模扩张之路,如同超载的自行车,一旦速度下降就会难以控制。
截至2010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95.3万亿元,而根据银监会5月13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635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约10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总资产突破百万亿大关,7年中年均增长50%,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银行总资产增长已经成为投资者的沉重负担。从纵向看,如果银行业资产增幅仍保持当前17%~20%区间的话,意味着不到4年时间内,银行业总资产还将翻一番。
按照陆磊先生的统计,照此规模,即便不出现任何不良贷款,即便全部银行不吃不喝,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补充核心资本,假设息差在4个百分点左右,而资本充足率保持8%,在未来4年中总资产翻番,就需要补充4万亿元附属资本。而如果紧缩周期下出现资产质量变化,银行体系更可能成为资本吸收的黑洞。
银行体系已经成为吸收资本的黑洞。2010年,中国银行业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完成融资,总共募集资金超过3413亿元。2011年银行业的再融资规模有可能超过2010年。据统计,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已公布的定向增发、配股、次级债、可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的再融资额度近4000亿元。市场人士预计,算上城商行IPO计划,银行今年再融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这是证券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有关方面对此作出隐讳的回应。在去年全国“两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表示,在银行再融资问题上,银行监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协商后,希望银行优先考虑四条再融资原则:尽量使用内源融资增加资本;尽量使用利润来补充资本;尽量使用配股方式补充资本金;尽量以发债方式优先补充附属资本充足率。如果上述方式还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再考虑定向发行,公开发行。
银行出现发债补充附属资本与利润补充核心资本的迹象,但问题仍然存在,银行开始暗度陈仓、规避监管。而利润无法满足补充资本金的需要,虽然利润持续增长,但资产泡沫扩张更快。
银行持续发债必然伴随着债券成本的上升,催生出银行业之间互持次级债扩大资产的妙计,互持规模据测算占50%以上。2009年8月18日,银监会不得不下发《通知》,要求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所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将不再计入银行附属资本。但猫和老鼠的追逐游戏远未结束,银行互持资产、互相负债的现象有增无减,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各家银行的高同业负债水平成为推动银行业规模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从2010年至2011年一季度,上市银行中除了招行和中信银行以外,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均有大幅增长,它们的同业负债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41%和114%,至今未受有效约束。银行互持具有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银监会应该禁止银行互持次级债,禁止银行高同业负债、互持资产,这相当于银行统一起来蒙骗社会。当然,笔者不赞成银行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反对创新,而是因为债券市场缺乏核心要素——信心。
中国的银行考核指标几乎全球最严,却未能化解银行资产泡沫过度扩张之祸。目前银行利润增长,建立在利率畸高的基础上,风险极大。
以普通的市盈率来看待中国的银行业的投资机会,会吃大苦头。
0
2010年末,中小板和创业板平均市盈率64倍,而银行平均市盈率8倍,市值结构出现了严重的紊乱。整个中小板和创业板净利润总额1030亿,总市值4.27万亿,上市银行总利润6842亿,而总市值只有6万亿。
0
A股是人祸而非天灾!
2011年5月23日,A股暴跌近3%,上证综指击穿年线。
这样惨烈的暴跌,是在A股估值与2005年的最低点998点、2008年的最低点1664点以及2010年的最低点2319点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三个点位是近6年来A股主要的底部点位。而且,也是在百亿社保基金入市的背景下发生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2011陆家嘴论坛期间透露).
A股市场的暴跌,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抑制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造成了市场资金的缺乏,全球经济环境的动荡、美元升值导致全球美元回流,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但是,与多位市场一线投资人士交流之后,我们达成一致意见——当前紧缩环境下,最直接的触发因素,无疑是本次陆家嘴论坛上,监管层公开表态,“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同时一些官员表示:“国际板推出对股民是利好”。
然而,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在国际板的恐慌下,A股以暴跌的方式来回答了这种“利好论”。
为何如此?
不妨回顾创业板推出的情景,斯时,同样是一片欢欣鼓舞之声,同样认为是对中国股民是利好。
但时至今日,创业板是不是利好,已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从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登陆深交所以来,创业板的发行市盈率一度高达90多倍,其泡沫化程度,堪比2007年A股6124点时的疯狂。
创业板除了留下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募资额“三高”外,没有出现持续的“高成长性”。2010年度,创业板209家公司中有32家业绩下滑,比例超过15%。
今年一季报,创业板公司的业绩恶化加剧。截至5月初,20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负增长的有47家,其中有9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下滑超过50%,下滑超过30%的累计有18家。真正实现净利润增幅30%以上的创业板公司只有99家,还不足半数。
其中,典型的代表,如海普瑞,发行价高达148元,上市次日最高价达188.88元,如今除权价仅33.45元,复权价63元左右,不及最高价的1/3,那些二级市场投资海普瑞的股民,谁赚到了钱?又有谁分享了高成长?
又比如汉王科技,发行价41.9元,首日开盘价78元,最高价175元,如今除权后价格仅20.79元,复权价41元左右,即使和首日开盘价相比,股价也腰斩接近过半,那些投资了汉王科技的股民,谁又赚了钱?
赚钱的只有汉王科技的高管。今年3月21日,汉王科技9高管集体抛售公司股票,金额达8000万元——几乎相当于2010年该公司净利润,高管们抛售的股份多数触及流通上限。18天后,公司公告,预计一季度将亏损4000万-5000万元。
有报道称,今年以来,创业板总市值已蒸发2200亿元,占当前创业板总市值7173.11亿元的30.67%,创业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股民“绞肉机”。
创业板前车之鉴未远,多少投资者血本无归,如此情况下,不思对制度进行完善,切切实实做到让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而是继续高歌猛进地推出国际板,能让投资者不恐慌吗?
据《人民日报》报道,上交所国际发展部总监石晓成透露,为防止国际板成为第二个B股,将采用人民币计价。这必然造成当前的主板、创业板资金分流。有创业板的“示范作用”,A股投资者对于即将到来的国际板表现出恐惧,完全可以理解,值得同情。
其实,中国股市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不是发展更多板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如何让投资者真正得到回报的问题。换句话说,发展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制度完善才最重要。
简单回顾下历史,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2245点,十年之后,上证指数只涨到2767点,十年500点。
这十年,到底普通投资者赚了多少钱无法统计,但我们看到,上市公司从投资者拿走的钱,远远超出他们给投资者的回报。仅以2010年为例,沪深股市融资近万亿,分红只有3432亿,不及融资35%。其中,2010年创业板融资1167.5亿元,然而,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得的分红却不到一个零头。
这样一个漏斗形的市场,资金都被上市公司、大股东、小非们拿走,留给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是一地鸡毛。圈钱变成它唯一且最重要的功能。
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深刻体会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很难轻易相信,现有的市场尚且如此,国际板推出后,谁能保证外资公司的股东不会邯郸学步,一样把国际板变成国际圈钱板呢?
我们当然理解,中国需要有一个对接国外优质公司的资本市场,但古训说得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A股的制度不是基于鼓励回报投资者,而是圈钱,那么这些优质公司进来,它们很快就会变得和国内上市公司一样。如果不信,去看看那些牵涉“行贿门”的跨国公司,这些名单包括家乐福、IBM、朗讯、沃尔玛、西门子、摩根士丹利等等。它们都是国际上赫赫有名的优质公司。
0
银行业:危机论者可以休矣
作者 董樑 来源 申银万国 2011-05-19
银行危机是否发生还取决于实体经济的总体杠杆水平,房地产危机则取决于居民部门的高杠杆率
本篇报告,主要是针对“银行危机论”者认为的信贷高增长、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会导致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的观点,从国际比较和数据实证的角度展开,结合经济增长和实体经济杠杆率水平,进一步探讨银行危机发生的内部机理。
伴随着经济增长,信贷增长是必然趋势,但信贷增长超速会增加经济过热的系统性风险。如何衡量一国信贷增速是否超过其经济增长的需要?本文采用了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测算方法,采用H-P 滤波法测算信贷/GDP 与其自身趋势的偏离(Credit to GDP Ratio Gap),这一指标的经济含义是当信贷扩张偏离经济增长一定幅度和时间后,随着金融风险积累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将会上升。
国际比较的实证结果表明,CGRG 这一指标很好的预测了大多数国家的信贷危机,在发生银行危机前两三年,大多数国家的信贷/GDP 与其长期趋势的偏离值将会大幅上升,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指标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根据历史CGRG 数据的经验判断,历次危机发生时,中国的CGRG 指标处于10%以上,在实体经济增速没有出现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当前中国的信贷与GDP 的偏离处于历史中值区间(-5%,5%)内,内源性银行信贷危机发生的概率正在大幅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危机的外部性日益增强,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便是例证,从CGRG 指标来看,中国的CGRG 在 2005~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反而有所下降,但美国的CGRG 指标却在大幅上升。因此在关注本国CGRG 指标的同时,还需关注其它重要国家 CGRC 指标的外部性影响。在全球信贷去杠杆及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外源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也在逐步降低。
银行危机是否发生还取决于实体经济的总体杠杆水平,房地产危机则取决于居民部门的高杠杆率。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机理在于,高杠杆率水平下,居民部门的偿债能力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极强,换言之,如果居民部门借款过多,当经济增长略有停滞而信贷依然高速扩张时,居民部门的偿债能力将出现大幅下降。目前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贷款/储蓄)还处于偏低位置(<0.4),偿债能力对于经济波动的敏感性较低,因此发生违约的概率偏低,在居民部门低杠杆率的背景下,由房产泡沫破灭带来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
虽然短期内经济和流动性有压力,但从长期来看,中国银行业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正在下降,伴随着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经济大周期企稳回升,信贷需求逐步复苏,银行的议价能力将继续提升,长期来看,板块估值从当前 1.5 倍PB 修复到1.8 倍将是大概率事件。从板块内部来看,经济的结构转型将是长期趋势,中小型银行的较小体量和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低参与率决定了其较低的路径依赖程度,其转型速度将会显著快于大型银行,并承担相对其市场份额较小的转型成本,其利润成长性将超越行业,目前来看,股份制银行相对国有大行的估值水平并无明显溢价,我们认为,在板块内股份制银行的估值优势相对明显,长期看好民生、深发展、招行。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有道理
0
一起坚持.
0
中国的银行股又不是刚上市,上市怎么也有10年了吧。过去10年银行平均PE也有20倍。现在10倍不到的银行已经是A股有史以来的最低估值。 但是快到地狱了,我们还喊,地狱还有18层!为什么?因为恐慌。 为什么?因为在地狱呆太久了,刚开始觉得地狱很难受,慢慢地就认为地狱是常态了。因为银行低估近两年了,还是没起色,所以说他低估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大家都不说了。 大众传播学有个理论叫“沉默的螺旋”,说的是信息被大家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大众逐渐沉默的过程。刚开始有人叫嚣,后来被打压下去了,叫嚣的就越来越少了,再到后来大家都沉默了。有人是因为自己被洗脑了,有人是不敢言,怕被别人说是白痴。 羊群效应也是同理。
一个在在近10年来平均PE在20倍的行业,未来增速能保持15%到20%的行业,在大牛市疯狂时PE达到20倍,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不可能。 难道创业板80倍PE都是合理,酒和药50倍PE都是合理,垃圾公司上百倍PE都是合理,单单银行想达到20倍PE就是天杀的?就是天理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