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银鸽投资:核污处理 碘-131逞恶,催化生物陶登场

11-04-21 15:25 5466次浏览
zhaixd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

据金融界2011年4月21日讯

中国的核污染废水处理技术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4月14日的检测报告显示,将10克利用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核污染废水处理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640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废水中20分钟,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4月20日上午,河南省漯河市府在郑州发布了这一消息。

  在“核污染废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落地新闻发布会”上,该研发团队的领军者、环境科学家董良杰介绍说,第四代催化生物陶技术是由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物理等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1年4月14日的检测报告显示,将10克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640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废水中20分钟,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测试人员和研究人员说,“这种材料对碘-131的吸附效率之高是令人震惊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2011年4月13日的检测显示,利用这种新材料过滤放射性高达185万贝克/升的碘-125废水,仅用5分钟的水力停留时间,放射性碘-125去除率高达9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经福谦表示,这样高科技的项目由内陆中原和国内的科研团队大力协作完成,急国家之所急,并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落户河南,在国家核安全利用及当前各国普遍关注的核泄漏及核污染废水的有效治理应用中大有作为,可喜可贺。

  河南银鸽集团董事长、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贺表示,河南天源环保独家拥有该技术的全部专利与知识产权。该项技术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数据权威,今后在核防护领域、医疗危废垃圾处理及核事故处理领域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天源股份愿意为邻邦福岛核泄漏事件提供支持,并积极推进全球核能源的安全利用,造福人类。
打开淘股吧APP
5
评论(3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mading

11-04-24 20:41

0
哈哈,出公告了!!!
证券代码 600069 简称 银鸽投资 编号:临2011—018
关于漯河银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全部股权无偿划转审批进展情况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
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日前,公司接到河南省人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无偿受让漯河银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00%股权的批复》(豫国资产权【2011】21号)的批准文件,同意将
漯河银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划入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
本次股权划转事宜尚需获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
准。本公司将及时披露本次划转事项的进展情况。
特此公告。
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哈利游

11-04-24 19:48

0
这次日本核泄漏事件已经被定为最高档的第7级了,和苏联1986年的切尔贝核泄漏事件同级,而最终切尔贝核泄漏事件死伤多少?日本核泄漏事件呢?毋庸置疑的是,如果福岛核电站再有个风吹草动69将直接受益!
mading

11-04-24 07:29

0
银鸽投资未来的股价
  银鸽投资是核废水处理新材料的最大受益公司,假设催化生物陶颗粒500万元人民币一吨,年生产2万吨,销售额便是500万元x2万=1000亿元,假设净利润率为50%,那么净利润便是500亿元,银鸽投资持有11.127%的股份,获得净利润为500亿元x11.127%=55.635亿元,每股净利润为55.635亿元/8.25亿股=6.7436元,按30倍市盈率,银鸽投资的股价应为6.7436x30=202.309元,这只是保守的估算,由于是世界唯一,具有专利,实际的需求量、产量更大,利润率也许更高。
简简单单

11-04-24 07:20

0
http://news.cntv.cn/map/20110421/106642.shtml
央视报道
tangtrg

11-04-23 10:36

0
法国人早就有这个技术了,两个星期前就答应帮助处理核污染。
雨夜320

11-04-22 14:49

0
又吹死一个。
股夫乐

11-04-22 12:47

0
查了下资料  河南天源环保为银鸽参股公司 算是沾边了

股夫乐

11-04-22 12:42

0
河南造出核污染处理宝贝 对碘-131吸附率达99.97


  中国的核污染废水处理技术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4月14日的检测报告显示,将10克利用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核污染废水处理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640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废水中20分钟,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4月20日上午,河南省漯河市府在郑州发布了这一消息。

 
  在“核污染废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落地新闻发布会”上,该研发团队的领军者、环境科学家董良杰介绍说,第四代催化生物陶技术是由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物理等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1年4月14日的检测报告显示,将10克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640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废水中20分钟,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测试人员和研究人员说,“这种材料对碘-131的吸附效率之高是令人震惊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2011年4月13日的检测显示,利用这种新材料过滤放射性高达185万贝克/升的碘-125废水,仅用5分钟的水力停留时间,放射性碘-125去除率高达9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经福谦表示,这样高科技的项目由内陆中原和国内的科研团队大力协作完成,急国家之所急,并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落户河南,在国家核安全利用及当前各国普遍关注的核泄漏及核污染废水的有效治理应用中大有作为,可喜可贺。

  河南银鸽集团董事长、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贺表示,河南天源环保独家拥有该技术的全部专利与知识产权。该项技术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数据权威,今后在核防护领域、医疗危废垃圾处理及核事故处理领域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天源股份愿意为邻邦福岛核泄漏事件提供支持,并积极推进全球核能源的安全利用,造福人类。

这个宝贝对核放射性物质碘-131的吸附率达到了99.97%,是目前世界上最顶尖的产品

中科院院士经福谦说,河南的这个科技创新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会大有作为

今天起,很多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些人,指的是世界各地对日本核污染担心多时的人们。

昨天,一场媒体云集的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告,对核污染,比如对核放射性物质碘-131,河南研发的产品的吸附率达到了99.97%,为世界最高水平。这是一种什么产品?这意味着什么?

河南商报记者王海圣文/图

科技

对碘-131有99.97%的吸附效果

这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明确: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落地发布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经福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核化学专家王和义博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智勇博士等在发布席就座。

发布会共分为4项议程:1.张智勇代表其所在研究所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宣读了上述两家核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证书;2.经福谦院士发表感想;3.河南催化生物陶项目负责人董良杰介绍相关情况;4.主办方漯河市府常务副市长曹存正介绍项目情况。

张智勇所念的这份检测证书相当简短,但其披露的内容振奋人心。

据介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于2011年4月14日进行的检测报告显示,利用这种新材料过滤放射性高达185万贝克/升的碘-125废水,仅用5分钟的水力停留时间,放射性碘-125去除率高达92%。

而将10克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640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废水中20分钟,可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我想就此说两点:这是经过权威鉴定的;这是会大有作为的。”经福谦院士说。

经福谦院士表示,日本核污染举世震惊,中国的核电站因此暂停,正进行安全评审,“河南能研发出来这样的产品,这是急国家之所急,这是为世界做贡献,我很敬佩”。

评价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顶尖的产品”

经福谦院士敬佩的另一点是:该产品对两种辐射物分别有着92%和99.97%的吸附率。

而碘-131,是最常见的核辐射污染物,也是日本福岛核事故释放最多的放射物。

研发了这种产品的是一个博士团队,其领军人物是催化生物陶技术、微鼻重金属过滤技术发明人,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良杰。

昨天,董良杰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第一代生物陶技术是他于2002年开始研制,2004年研制成功的,2008年有了第二代产品。

2010年,在董良杰带领下,第三代生物陶技术在中国研制成功,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说来有一点“撞大运”的成分。

董良杰介绍说,在最初,第三代生物陶技术是用于空气净化的,“3月11日,我从韩国飞往美国,得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意识到可能会发生核泄漏,随即,我们确定了有关核污染的研发方向,也就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更新,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据介绍,单是在测试上,他们就选择了天津、北京和郑州3个地点。

产品既成,有无竞争力?在北京,该团队就99.97%的吸附率咨询上述两个科研机构的专家,专家们告诉他,“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顶尖的产品,没有之一。”

进展

这样的产品河南已储存10吨

资料显示,目前,类似产品已被日本方面使用。

据昨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4月19日,日本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开发出了一种能有效捕捉溶解在水中的放射性碘、铯、锶等并使之沉淀的粉末。

而这种粉末,和董良杰带领研发的这种催化生物陶技术相类。

“据测算,1公斤催化生物陶,能够定向吸附和固定38立方米海水中的碘离子。”董良杰说。

那么,河南的产品在日本使用了吗?

昨天就此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鹤表示不方便透露。不过董良杰说,他们和日本学界有着密切的接触,近来接触更为频繁。“具体细节暂时不便公开。”

据董良杰介绍,目前这样的产品,天源公司已生产了10吨样品,随时可以使用。

而该公司投资亿元建设的一条生产线已具备规模生产能力,近期即将投产。

“这种催化生物陶颗粒的使用是相当简单和方便的,可以通过飞机空中抛撒。”董良杰说。

不只可以应用于核事故,董良杰说,该新材料的推出是一场业界的革命。比如在医院等场所,需要经常处理放射性废水,目前一般采用蒸发的方式,不但麻烦,放射性碘-131也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催化生物陶颗粒能保证方便、快捷和安全”。

解惑

在河南发布因为企业在河南

“这么说吧,这个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多个方面。”董良杰说。

这或许就是经福谦院士所说的“会大有作为”的原因。

发布会期间,杨松鹤在发布席还讲了一个插曲——决定发布“催化生物陶项目”时,相当多的人建议他们选择在北京发布。理论上,鉴于外国传媒机构的云集,这样的发布能取得更大的轰动性。不过漯河方面最终决定在河南发布。

“有3个理由:1.我们是河南的企业;2.专利申请在河南,产品诞生在河南;3.方便人们到企业参观。”杨松鹤说。

就此,董良杰补充说,在这个问题上,北京的科研权威也发表了意见,他们的意思是:“没有必要跑到北京来,这就是你们河南的嘛!是你们好几个单位一起做成的嘛!这也是河南的骄傲,对不对?”

昨天,漯河市常务副市长曹存正在发布会上说,漯河市委、市府高度重视这一项目,将努力促使这一项目做大做强。

“中国人有办法进行核污染的控制,这是我们想传递的信息。”董良杰说。

人物名片

董良杰催化生物陶技术、微鼻重金属过滤技术发明人,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2006年3月,他的发明专利技术:微鼻(MicroNose)饮用水脱砷及重金属技术。该技术被认为是脱重金属技术的重大突破,获得夏威夷大学技术奖和商业发展奖第一名,并被美国工程院评为15个最佳脱砷技术之一。2006年5月,他主持设计和建设的Waialee废水处理和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被美国环保总署评为成功样板工程。

 

“河南技术”震惊核权威

  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催化生物陶颗粒”,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测试人员和研究人员说,“这种材料对碘-131的吸附效率之高是令人震惊的”。

  如果有一种新材料,能够在核污染废水中,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你是否相信?而且这种发明还是在河南诞生!

  4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高朋云集,气氛热烈。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的核研究权威,以及有关领导出席了一场发布会。

  记者注意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经福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核化学专家王和义博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智勇博士等出现在现场。

  在这场会上,一项震惊全球的研究成果被正式公布。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1年4月14日的检测报告显示,一项可快速、高效吸附、过滤核污染废水的新技术研制成功,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质碘-131及其他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扩散,可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

  检测显示,将10克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640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废水中20分钟,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测试人员和研究人员说,“这种材料对碘-131的吸附效率之高是令人震惊的。”

  这是一次具备法律效力的检测。

  同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11年4月13日的检测显示,利用这种新材料过滤放射性高达185万贝克/升的碘-125废水,仅用5分钟的水力停留时间,放射性碘-125去除率高达92%。

  在发布会现场,本报记者分别看到了由上述两家核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证书。

  这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是由一个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物理等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制。研发团队的领军者,知名环境科学家董良杰介绍说,这种新材料叫做催化生物陶,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陶瓷,也不同于传统的吸附材料;利用这种新技术制作的颗粒,是一种具有定向选择性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可以快速、简便、高效地吸附固定放射性物质碘-131和碘-125等碘放射性离子。这一技术的核心部分是在材料上实现定向、选择性吸附和固定功能。

  核事故应急处理“大有前途”

  可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该技术项目已经在河南投资了一亿元人民币,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具备了规模生产能力,将于近期投产。

  对于“催化生物陶颗粒”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董良杰介绍说,可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

  项目总协调人,河南省漯河市政协副主席、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贺博士介绍说:“我不是搞科研的,是为科学家服务的,并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该技术项目已经在河南漯河投资了一亿元人民币,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具备了规模生产能力,将于近期投产。”

  记者了解到,该新材料比如对于核事故应急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对碘-131的有效吸附上。据了解,碘-131是与核污染相关的常见辐射污染物,也是日本福岛核事故释放最多的一种放射性物质。

  据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4月16日公布的检测结果显示,福岛核电站附近海域海水每毫升水中含220贝克(22万贝克/升)放射性碘-131、88贝克(8.8万贝克/升)铯-134和93贝克(9.3万贝克/升) 铯-137。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说,这一水平相当于正常值的10万倍。

  显然,在日本核危机中,放射性碘-131构成了核辐射的最主要成分。

  但是,“催化生物陶颗粒”却可以对放射性碘-131进行99.97%的固定吸附。

  “而且,‘催化生物陶颗粒’使用简单方便,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操作人员受到核辐射的危害。”董良杰表示。

  不仅对于核事故应急将起到有效作用,该新材料对于核废水的处理,或将通过应急过滤的方式,起到很好的效果。

  “目前随着日本核危机的爆发,核电站附近区域居民对核的危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该新材料可以对核设施,以滤墙式渗透进行防护。”董良杰透露。

  而在医院等场所要经常面临放射性废水的处理。对于这种放射性碘-131含量较低的废水,目前一般采用蒸发的方式。但是蒸发比较麻烦,而且放射性碘-131也随之挥发到空气中。或者用离子交换树脂的方式,将放射性物质交换出来,但也面临耗时费力的弊端。

  但是,采用“催化生物陶颗粒”,则可以自动减弱放射性物质的能量,方便快捷。

  整体而言,这种新技术新材料,在工业和民用方面的运用上,前景广阔。

  揭秘9年研发过程

  “我们让一位院士评价这项发明在国际上的水平。他说,你已经做到99.97%了,即使将来有人做到99.98%,又能怎样呢?”

  “对‘催化生物陶颗粒’的研发成功,绝非因为日本核危机赶时髦,而是历经了长达9年的研发过程。”在采访中,董良杰反复对本报记者强调,“没有技术积累,即使把脑袋拍成芒果,也研发不出来。”

  2002年,董良杰开始对第一代生物陶技术进行研制,2004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研制成功,并在美国投入工业水处理应用。这一技术成果,主要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

  第二代技术,于2008年研制成功并获得中国专利;第三代生物陶技术用于空气净化,用于消除空气中的苯系物,由董良杰在中国2010年发明,并于当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该技术的核心部分是在陶瓷材料上实现定向、选择性吸附和固定功能。

  杨松贺告诉记者,3月11日日本核灾难发生以来,由董良杰领军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在原有的技术积累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更新和多方测试,终于在碘-131和碘-125等放射性碘同位素的定向吸附、固定上取得重大突破。

  “在日本出现核危机事故的时候,我正飞往美国,在韩国机场转机的时候,看到地震,而且意识到要有核泄漏。”董良杰对记者透露最初的研发动因,“我们当时仅知道第三代生物陶技术的吸附固定功能很好,但是对放射性物质的吸附效果有多好,并不是特别清楚。”

  他马上打电话,安排国内的研发团队成立3个小组进行调整和更新以及测试。一个小组在天津,另外两个小组在北京。天津小组首先进行非放射性物质的测试,显示效果很好。

  紧接着,在北京的小组选择国家最权威的单位来进行放射性物质测试,向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送了四种新材料,对碘-131吸附表现最好的就是催化生物陶,放进去20分钟后,吸附率强到99.97%。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的学术性测试,同样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我们拿到材料后,找到我国的一个核物理学家、院士。他看到测试报告后很兴奋,在听说我们是创业的民间公司,没有国家资金支持后,很是意外。在测试报告上题词:创业维艰,前途无量。”

  “我们让一位院士评价这项发明在国际上的水平。他说,你已经做到99.97%了,即使将来有人做到99.98%,又能怎样呢?”董良杰说。

  “一定要选择在河南发布”

  这种产品诞生在河南,专利申请在河南,发布会一定要在河南开,要向中国乃至全世界证明,河南也能诞生国际一流的高端技术。

  催化生物陶的研发成功,得益于一个跨学科的团队。其核心成员主要由归国留学人员组成。杨松贺对记者一一介绍研发团队的背景:

  董良杰,催化生物陶技术、微鼻重金属过滤技术发明人,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在2006年3月,发明专利技术:微鼻(MicroNose)饮用水脱砷及重金属技术。美国夏威夷大学专门为此技术举行新闻发布会,该技术被认为是脱重金属技术的重大突破,获得夏威夷大学技术奖和商业发展奖第一名,并被美国工程院评为15个最佳脱砷技术之一。2006年5月,他主持设计和建设的Waialee废水处理和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被美国环保总署评为成功样板工程。

  周景,美国马里兰大学巴郡分校化学博士,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博士后,原新泽西州立大学研究员,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家。

  刘志勇,农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原美国夏威夷农业研究中心博士后。

  苏磊,物理学博士,郑州轻工业学院高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原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博士后。

  “我强调的是,能够完成这一研发,得益于一个跨学科的海归团队。复杂的问题,绝对不可能靠一个领域专家来解决。跨学科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科研攻关方式。我们的团队汇聚了环境、生物科学、化学和物理学等专家,能够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董良杰说。

  “我们之所以及时推出这一成果,在于尽我们努力,希望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人有办法进行核污染的控制。”

  据董良杰称,很多朋友建议这一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这样无论是权威性还是轰动性将更大。但是他认为,这种产品诞生在河南,专利申请在河南,发布会一定要在河南开,要向中国乃至全世界证明,河南也能诞生国际一流的高端技术。(NG)
股夫乐

11-04-22 12:40

0
中国成功研发核污水处理新技术 已落户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4月20日上午,我区“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落地新闻发布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经福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核化学专家王和义博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智勇博士,漯河市常务副市长曹存正,区工委书记刘国勤,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坤锋、付剑伟出席新闻发布会。中央、省、市电视台、报等新闻媒体部门和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该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项目总协调人、漯河市协副主席、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贺博士主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市委常委、副市长曹存正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漯河市委、市府,向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在这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里,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郑州新区,隆重举行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落地新闻发布会,这是漯河市经济会发展中的一件喜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曹存正指出,漯河市2010年引进的海外归国人才、环境科学家董良杰领导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开发出了“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并通过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检测。检测表明催化生物陶对核污水中的碘-131的吸附率高达99.97%,对碘-125去除率高达92%。目前,该技术已具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位于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的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将正式投入生产应用。
  曹存正强调,“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是一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新技术。该技术的正式使用,将对加快我市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府将高度关注该项目的成长,将进一步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促使该项目尽快做大做强。希望开发区、市直有关单位,对该项目予以鼎力支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希望天源环保高科公司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市场,迅速形成规模效益,努力为漯河乃至河南高科技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会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智勇博士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对“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的检测报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经福谦对该技术的成功研发表示祝贺,并做了讲话。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技术总负责人、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良杰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有关情况。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据了解,此次发布会由漯河市人民府主办,漯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承办,项目单位为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由一个环境科学、化学、生物、物理等跨学科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研制。催化生物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陶瓷,也不同于传统的吸附材料;利用这种新技术制作的颗粒,是一种具有定向选择性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可以快速、简便、高效地吸附固定放射性物质碘-131和碘-125等碘放射性离子。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1年4月14日的检测报告显示,一项可快速、高效吸附、过滤核污染废水的新技术研制成功,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质碘-131及其它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扩散,可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检测显示,将10克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640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废水中20分钟,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测试人员和研究人员说,“这种材料对碘-131的吸附效率之高是令人震惊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同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1年4月13日的检测显示,利用这种新材料过滤放射性高达185万贝克/升的碘-125废水,仅用5分钟的水力停留时间,放射性碘-125去除率高达92%。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技术背景:第一代生物陶技术于2002年开始研制,2004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研制成功,并在美国投入工业水处理应用;第二代技术于2008年研制成功并获得中国专利;第三代生物陶技术用于空气净化,用于消除空气中的苯系物, 由我国环境科学家董良杰在2010年发明,并于当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该技术的核心部分是在陶瓷材料上实现定向、选择性吸附和固定功能。3月11日日本核灾难发生以来,由董良杰领军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在原有的技术积累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更新和多方测试,终于在碘-131和碘-125等放射性碘同位素的定向吸附、固定上取得重大突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jinyu3163

11-04-22 10:54

0
又被吹死了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