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秸秆"变"能源:吉林将打造生物质化工产业基地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1-07-30 发表评论>>
新华网长春7月29日电 2011年4月,吉林省四平市辽河地区启动秸秆发电项目,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燃料进行发电,计划建设规模为2×12MW生物质发电厂,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43亿元,利税1500万元。这是吉林省今年启动的秸秆发电的最新项目。
2007年4月,白城庭峰3万吨/年玉米秸秆乙醇项目奠基,年消化玉米秸秆23万吨,可实现销售秸秆燃料乙醇3万吨;2009年9月,华能长春生物质热电厂项目建成投产,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发电燃料,年处理农作物秸秆可达20余万吨,能源利用效率接近90%;2010年9月,松原来禾化学有限公司“30万吨/年秸秆炼制工业产业化生产线”投产试车成功,利用玉米秸秆半纤维素发酵生产丁醇、丙酮、乙醇等,可应用于能源、塑料、材料、化工等行业……
近年来,从田间地头走进现代工厂,从农民炉灶里的燃料到高科技产品的原料,大量的生物秸秆资源在吉林省开始变“废”为“宝”,一场“秸秆能源化”浪潮在吉林省生物质能开发产业中悄然兴起。
吉林省工信厅厅长常明说,吉林玉米深加工产业优势明显,赖氨酸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以玉米为原料的丙酮、丁醇、多元醇以及秸秆、玉米芯等非粮生物质原料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到2010年,氨基酸等主要产品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其中氨基酸70万吨,发酵酒精138.8万吨,居全国第一位。
以长春大成集团为例,该集团通过秸秆制糖工艺生产的糖产品不但成本低,而且质量优。根据中试结果显示,生产1吨糖只需2.5吨玉米秸秆,玉米秸秆按每吨600元收购,2.5吨为1500元,加工制造费用2000元,秸秆糖的成本为每吨3500元,较玉米更具有成本优势。大成集团糖车间主任王立宇说,农民每生产1吨玉米,可同时增加秸秆收入960元。
秸秆成为生产原料也给农民带来了惊喜。一家企业在长春建设的生物质热电厂每年需要处理农作物秸秆20余万吨,仅秸秆收购一项,每年就可为当地农民带来近5000万元的收入,并且秸秆燃烧后产生的底灰也将全部返还给农民作为肥料。
尽管相关产业正在发展之中,但是秸秆整体利用率依然不高。据了解,目前作为产粮大区的东北三省秸秆利用率不足10%,大部分秸秆不是作为燃料,就是被牛羊吃掉或废弃。吉林省每年生产作物秸秆4000万吨,目前绝大多数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吉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大力推进非粮原料替代,重点开发秸秆制糖、秸秆化工醇、秸秆丁醇等非粮生物化工技术,加快中试和产业化,实现非粮生物化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常明介绍说,吉林将进一步扩大赖氨酸生产规模,以赖氨酸为主的氨基酸要由现在的70万吨达到100万吨产能,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加强酒精下游产品的开发,加快非粮酒精的产业化进程,发酵酒精规模由现在的150万吨达到200万吨产能,巩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淀粉糖和秸秆糖由现在的220万吨达到400万吨产能;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生物质化工醇由现在的40万吨达到300万吨产能,打造以大成集团为主导的千亿元生物质化工产业基地。(记者王晓明)
0
南方化学纤维素乙醇装置开建
作者: 文章来源:石化新闻网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11-07-28
中化新网讯 据悉,专用化学品公司——德国南方化学公司周二表示,公司已经开始在德国建设一套纤维素乙醇示范装置,这将成为德国最大的以非食用作物废料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装置。
该装置预计在2011年底投产,设计年产1000吨纤维素乙醇,主要以麦秸为原料。
南方化学表示,该项目投资约2800万欧元,其中1200万欧元将用于研发领域。
0
广东昆虫科研人员试图克隆白蚁基因制造乙醇
2011-07-27 11:04:00 来源:中新广东网
--------------------------------------------------------------------------------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0
[提要] 目前钟俊鸿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名为“纤维素乙醇白蚁仿生技术研究”,将试图复制这些特殊基因并加以克隆。接下来,他们计划构建白蚁肠道共生细菌的Fosmid文库,利用功能基因筛选平台,从中获取含有各种与木质纤维素水解酶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子。
中新广东网广州7月27日电 (记者 杨薇) 被视为石油等能源的最佳替代燃料的乙醇,它的提取办法也成为世界科学家正在攻克的技术,以便在未来取代化石能源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记者27日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已找到制造乙醇的关键材料――白蚁,试图克隆它的特殊基因,将自然界的植物等转化为乙醇。
据悉,许多国家制造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小麦,但考虑到可能引发与人争粮、与畜牧业争粮的问题,一直无法大量生产。而木质纤维素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它经纤维素酶生物降解成单糖,单糖经微生物发酵可转换成乙醇。然而这些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据该所白蚁研究中心主任钟俊鸿介绍,白蚁里面丰富纤维素酶基因是纤维素利用的“武器”,若这些基因提取出来并克隆在微生物上,利用微生物大量产生纤维素酶,就可以将自然界中的纤维素转化成为单糖,再发酵变成乙醇,并可用于生产。
白蚁主要遍布在以赤道为中心,南、北纬度45°之间,而在中国尤其是广东地区,白蚁种类异常富庶。单在广东,白蚁种类达到了71种,这些多样性很高的白蚁也为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目前钟俊鸿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名为“纤维素乙醇白蚁仿生技术研究”,将试图复制这些特殊基因并加以克隆。他们正进入纤维素酶基因图的测序工作,并已完成广东省内白蚁的广泛采集,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对所采标本的酶活测定,建立实验室种群。
接下来,他们计划构建白蚁肠道共生细菌的Fosmid文库,利用功能基因筛选平台,从中获取含有各种与木质纤维素水解酶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子。同时,科研人员还将利用序列筛选获得相关的功能基因,并通过测序获得这些功能基因的序列结构以便通过生物信息的方法对所得的序列进行拼接,对重要功能基因进行注释和分类。
尽管钟俊鸿对何时能用此办法大量生产乙醇没有时间表,但他依然看好这项研究的前景。他表示,中国每年产生木质纤维素生物资源的总量约13.92亿吨,而一吨木质纤维素可生产出370公斤的酒精,这些木质纤维素生物资源可生产乙醇5亿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环保新型汽车将把酒精作为代替燃料,这就是此项研究的最终目的。
来源:中新广东网
0
中石化诺维信合资秸秆制乙醇项目待审批
--------------------------------------------------------------------------------
http://china.chemnet.com 2011年07月27日 10:51:16 中国投资咨询网 【大 中 小】
2011年第四届“萤石-氟化工”产业链发展高峰论坛 生意社-大宗商品数据商
生意社:大宗商品现货与期货价格对比表 生意社:大宗商品现货与电子盘价格对比表
生意社7月27日讯 26日,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李北称,农作物秸秆制燃料乙醇商业化项目正在过政府审批关,该项目为中粮集团与中石化、诺维信三方合资。
昨天,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李北称,农作物秸秆制燃料乙醇商业化项目正在过政府审批关,该项目为中粮集团与中石化、诺维信三方合资。
李北介绍,由于陈化粮数量越来越少,陈化粮已从最初占生物燃料乙醇原料80%左右,降为现在的20%.政府希望尽快用木薯、甜高粱,尤其是秸秆替代粮食,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如果三方合资的秸秆制燃料乙醇商业化项目正式过政府审批关,该项目将由中粮集团和诺维信负责生产部分,中石化负责销售部分,产量规模5万吨,预计2012年开始建设,2013年试产。
目前中粮集团正与政府一起做更细致的行业规划,新的产业政策也在酝酿中。李北介绍,新的产业政策,相对于粮食制燃料乙醇的政策更优惠。目前,粮食制燃料乙醇的扶持政策涉及消费税、补贴等方面。
0
龙力生物:纤维素乙醇开启未来
2011-7-26 15:17:30 国际新能源网 网友评论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龙力生物”)自创立以来始终以打造“玉米全株产业链”为发展目标,坚持“生物炼制、绿色循环”新理念,以再生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开发方向,立足于绿色健康产业,致力推进循环经济。
十载发展,龙力生物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低聚木糖生产企业、中国功能糖城重点支柱企业。已有的辉煌不断激励着龙力人前进的步伐,龙力生物的主要产品从低聚木糖起步,逐步向木糖醇、淀粉、淀粉糖、纤维素乙醇延伸,构建以玉米芯为原料的低成本、高技术的循环经济模式。在龙力生物所打造的功能糖、淀粉糖、新能源三大产业中,以纤维素乙醇为主线的新能源产品链无疑是最耀眼的新星。
纤维素乙醇前景广阔
在石油资源逐渐枯竭、油价居高不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不断推出各项政策,鼓励使用添加乙醇的汽油,以降低石油依存度,保护环境。燃料乙醇以其无毒且可生物降解的特性,作为汽油增氧剂提高辛烷值,使燃烧更充分,在减少石油消耗量、降低石油依赖性的同时,降低燃烧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是目前改善大气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燃料乙醇主要分为粮食乙醇、非粮乙醇和纤维素乙醇三类。粮食乙醇是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为原料,使用传统的发酵法制造的燃料乙醇为第一代燃料乙醇,非粮乙醇是使用木薯、甘蔗、甜高粱秆、红薯等经济作物为原料,使用传统的发酵法制造的燃料乙醇为1.5代燃料乙醇。
由于粮食乙醇和非粮乙醇的生产将占用更多耕地,存在与人畜争粮的问题,正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相关政策的限制或禁止。而纤维素乙醇是使用玉米秸秆、玉米芯等纤维素物质为原料,经预处理后通过高转化率的纤维素酶,将原料中的纤维素转化为可发酵的糖类物质,然后经特殊的发酵法制造燃料乙醇,在技术上同粮食乙醇和非粮乙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于原材料来自于农业、林业的生产废弃物,原料充足,不占用耕地或开垦新耕地,所以纤维素乙醇已成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重点,市场前景广阔。
龙力新能源“发力”
2006年,龙力生物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酶解工业纤维废渣生产乙醇技术”,取得了“利用玉米芯加工残渣发酵生产纤维酒精的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
在纤维素乙醇生产领域,龙力生物以其卓越的研发能力不断践行着最初的理想。在木糖渣原料方面,创造了高效、低成本的原料预处理技术;在纤维素酶方面,发明了“斜卧青霉工业菌株就地生产廉价的纤维酶技术”、“木糖渣等廉价工业副产物为碳源、氨源的廉价培养基配方”、“浓醪发酵、代谢调控机制纤维素酶的高效生产技术”,“高活性纤维素酶的制造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在酒发酵方面,发明了“同步糖化发酵木糖渣高效生产乙醇技术”、“分批补料的浓醪发酵技术”。这些技术的发明使得公司在结合自身循环经济优势基础上成为国内唯一具备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纤维素乙醇的企业。
龙力生物于2009年10月建成以玉米芯废渣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生产线。与玉米乙醇的原料玉米成本占比82%相比,龙力生物的原料木糖渣仅占成本的3.7%,成本优势明显。2010年,公司纤维素乙醇实现规模化生产,达到35141.24吨,实现销售收入16125.66万元,成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
据悉,龙力生物已于近日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国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单位。龙力生物纤维素燃料乙醇将开启新能源发展的未来。
0
65%没有相关数据,
目前国内生产成本由低到高依次为:大成-伊品-西王(糖蜜发酵)-金玉米-川化-丰原。
丰原还有很长路要走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谢谢容兄的油推
根据国家规定燃料乙醇价格执行同期公布的90号汽油出厂价乘以价格系数0.911。产品价格上涨,今年来,玉米价格基本稳定,乙醇这块盈利很大程受政策补贴影响。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98.5%赖氨酸盐酸盐生产成本表 (单位:人民币元/吨赖氨酸盐酸盐)
单耗 单价
玉米淀粉(吨) 2.25 3300
豆粕(吨) 0.18 3400
耗电(度) 2700 0.6
天然气(立方米) 1200 2
液氨(吨) 0.18 3500
水(元) 300
三"酸"两"碱"(元) 950
其他添加剂(元) 900
包装(元) 200
合计 15037
0
赖氨酸生产成本
单耗 单耗
玉米淀粉(吨) 2.1 2.8
单价 3300 3300
豆粕(吨) 0.5 0.7
单价 3400 3400
耗电(度) 1200 1200
单价 0.6 0.6
蒸汽(吨) 12 12
单价 100 100
合计 10550 13540
0
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我国发展非粮乙醇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11-07-20
在目前以玉米和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处境尴尬的情况下,纤维素等新的燃料乙醇生产路线的研发力度开始加大,非粮路线也是我国发展燃料乙醇的原则之一,然而,甘薯、甘蔗、甜高梁等非粮原料加工路线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生产成本高,工艺相对复杂,国内仅有几个试点示范工程,距产业化生产还存在技术和经济的双重障碍。
在非粮乙醇中,纤维素乙醇是最被业内看好的一种。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农作物秸秆、皮壳中,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我国具有纤维素乙醇的原料优势。
目前,国内不少科研院所都对该路线燃料乙醇展开了研究。清华大学开发了微生物菌群同步产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工程细菌共发酵戊糖与己糖生产纤维素乙醇技术,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开展了“纤维素原料转化乙醇关键技术”研究等。在工业化生产方面,我国不少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乙醇企业纷纷启动纤维素制乙醇的示范项目。2006年,河南天冠集团3000吨/年纤维素乙醇项目启动,大约6吨秸秆生产1吨乙醇。安微丰源集团也开展了600吨/年的纤维素制乙醇中试项目,提出了秸秆原料生产乙醇先分离后发酵的工艺路线,乙醇成本约为4300元/吨。另外,今年4月有媒体传出消息,丹麦诺维信公司与中粮、中石化已完成500吨/年纤维素乙醇中试,并已具备量产能力。该合作项目最快有望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工建设,明年年底投产。据透露,该示范项目初期生产规模为1万吨/年,厂址可能选在我国玉米产区黑龙江肇东市。
钢厂尾气制乙醇则是另一个新兴的技术路线。今年3月,宝钢集团旗下的宝钢金属公司与新西兰朗泽技术公司举行“宝钢朗泽中科院尾气制乙醇示范工程”开工启动仪式,双方共同组建上海宝钢朗泽新能源有限公司,实施300吨/年乙醇示范工厂项目,示范项目预期六个月建成,预计今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如示范工厂项目成功,再适时启动10万吨/年的商业化乙醇工厂项目。该技术将钢厂排出的一氧化碳尾气收集后,通过生物技术转换成乙醇。根据测算,年产10万吨的商业化项目可以比粮食发酵制乙醇节省30%~40%的成本,并有利于钢厂的清洁生产。
“我国汽车燃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内部可利用的石油资源却越来越少,单纯依赖国外进口,能源安全难以保证。我们用什么替代石油,保证可持续发展,这是能源界的重大课题。”万振涛说。而燃料乙醇正是优良的替代能源。尽管非粮乙醇的工艺和成本仍离商业化生产有一定距离,但必须尽快发展,才能解决燃料乙醇的原料问题,从而大范围推广燃料乙醇,解决近年来国内在燃料乙醇发展方面面临的窘境,推动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国家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