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以石油炼制企业为榜样,开发出以植物纤维资源为原料,全面利用其各种成分,同时生产燃料、精细化学品、纤维、饲料、化工原料的新技术,建立大型植物全株综合生物炼制企业
0
美国已用生物基原料生产出丁二烯
[2011-08-29] 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网
美国Genomatica公司8月23日宣布,已用生物基原料生产出丁二烯。该公司现正在推进其首款产品1,4-丁二醇(BDO)的商业化进程,丁二烯将成为其世界级规模生产的下一个目标。
Genomatica公司表示,在过去几年中,北美裂解装置越来越多地裂解轻质原料,导致丁二烯供应收紧。
Genomatica公司专注于可再生路线开发,拥有从可再生资源生产25种基础和中间化学品的知识产权。
0
跨国公司掀起生物烯烃研发热潮
[ 2011-08-26 ] 来源于: 中国化工信息网
随着传统石化能源日益枯竭以及原料成本飙升,各国对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开发的热情逐渐高涨。继生物醇类、生物降解型聚酯、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和润滑剂之后,生物烯烃研究成为全球生物化工的最新热点。固特异、杜邦、朗盛等跨国公司纷纷投入重金,向生物聚烯烃领域进军。
生物异丁烯上演项目竞赛
法国全球生物能源公司、美国吉沃(Gevo)公司和德国朗盛公司等纷纷加大生物异丁烯的研发力度,生物异丁烯的项目竞赛正在上演。
朗盛和美国可再生化学品生产商吉沃公司正在加紧生物异丁烯的商业化生产,两家公司合作开发了生物异丁烯技术。吉沃公司负责从玉米发酵而成的糖中提炼异丁醇,朗盛负责对吉沃提供的异丁醇进行脱水以提炼异丁烯。朗盛负责财务和商业媒体关系的丹尼尔-亚历山大·史密斯(Daniel-Alexander Smith)说:“作为吉沃公司的股东和投资者,朗盛将生产的生物异丁烯全部用于橡胶的生产。实验结果显示,利用生物异丁烯制成的丁基橡胶符合轮胎产业严格的性能参数要求。”史密斯表示,基于当前的预期,该公司所产的生物丁基橡胶将在2015年达到万吨级。
吉沃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克里斯托弗·瑞安(Christopher Ryan)说:“生产异丁烯的挑战在于降低成本,由于我们生产的异丁醇成本比传统异丁醇低很多,用它生产的生物异丁烯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按照计划,吉沃生物异丁醇的产能到2013年将达到1100万加仑,到2015年将达到3500万加仑。
全球生物能源公司业务主管托马斯·布尔(Thomas Buhl)表示,异丁烯是生产聚异丁烯和丁基橡胶的原料,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全球异丁烯市场规模约为250亿美元,仍在不断扩大。公司计划2013年建成生物异丁烯小试装置,2015年建立工业示范装置,2017~2018年实现商业化生产。“选择生物异丁烯为首要项目,不仅是因为其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橡胶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用于异辛烷的制备。”布尔说。
生物异戊二烯投资火起来
与此同时,生物异戊二烯领域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生物化学品领域的先驱美国杜邦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出资60多亿美元收购了丹麦丹尼斯克公司,这是杜邦自1999年以来进行的最大一笔交易,将使其生物异戊二烯业务从中受益。
美国合成橡胶和轮胎制造商固特异目前与丹尼斯克旗下的杰能科公司加紧合作,从糖类中开发生物异戊二烯,并希望2015年之前建立一整套一体化发酵、回收和提纯系统,实现异戊二烯的商业化生产。固特异全球材料科学总监杰西·瑞克(Jesse Roeck)说:“通过从糖类中开发生物异戊二烯,可以用于制造生物橡胶,不仅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还可以减少对石油衍生品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美国格雷科斯生物技术公司(GlycosBio)CEO理查德·西林多(Richard Cilento)估计目前全球每年异戊二烯需求量约为85万吨,为满足亚太区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该公司将在马来西亚柔佛建立一座年产2000吨的异戊二烯工厂,以粗甘油为原料生产异戊二烯,计划今年第三季度开工建设,2013年第一季度调试,2014年正式投产。
生物丁二烯掀起研发热潮
今年早些时候,在比利时召开的第六届ICIS烯烃大会上,朗盛石化项目副总裁克里斯托夫·克罗格曼(Christof Krogmann)指出,目前生物丁二烯研发正热,选择性脱氢制备C4烯烃等路线将越来越受关注。他还阐释了几条生产1,3-丁二烯的可能路线,比如通过列别捷夫反应将生物乙醇转化为1,3-丁二烯,生物乙醇转化为丁烯然后通过氧化脱氢转化为1,3-丁二烯,或者通过脱水过程将2,3-丁二醇转化为1,3-丁二烯等。
全球生物能源公司已经进行了尝试,与欧洲橡胶制造的领先者西萨斯公司(Synthos)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开发生物丁二烯新工艺。布尔说:“目前全球丁二烯的年产量约为1000万吨,其中2/3用于制造合成橡胶,其余用于制造尼龙、乳胶、ABS塑料和其他聚合物等。可以预见的是,丁二烯市场将供不应求,这为新法合成生物丁二烯提供了机遇。”
0
6吨秸秆生产1吨乙醇 河南天冠构建燃料乙醇循环经济模型
2011-8-10 13:12:50 简要内容:作为全国首批定点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之一,河南省南阳市天冠集团不仅实现了6吨秸秆生产1吨乙醇,还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实行资源综合利用,构建了天冠燃料乙醇循环经济模型。随着燃料乙醇作为替代能源需求量的大增和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寻找理想的替代原料成了各国研究的焦点。
作为全国首批定点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之一,河南省南阳市天冠集团不仅实现了6吨秸秆生产1吨乙醇,还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实行资源综合利用,构建了天冠燃料乙醇循环经济模型。
吃6吨秸秆挤1吨乙醇 达到秸秆乙醇、秸秆沼气、秸秆发电、秸秆还田的“四位一体”效果
在天冠集团生物发酵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麻利地将一捆捆麦秸秆送入粉碎机中粉碎。经过酶解、发酵、蒸馏等工序,最终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这就是纤维乙醇,再经过加工后就是车用燃料乙醇。”天冠集团董事长张晓阳介绍说。这是我国第一条纤维乙醇规模化生产线,目前,已经能用6吨秸秆生产出1吨乙醇。
对照工艺流程图,张晓阳介绍说:“植物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部分构成。纤维的基本成分是葡萄糖分子,把纤维的上百个分子链打碎,变成单个分子,葡萄糖就被释放出来。这些葡萄糖经过酵母作用,就能生成乙醇。乙醇再经过提纯,燃料乙醇就诞生了。麦秸秆、玉米秆、稻草等经过生产加工,都可以变成替代石油的燃料乙醇。”
在处理秸秆的过程中,天冠集团不仅生产出了乙醇,还利用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生产出了全降解塑料(3~6个月内能完全降解,不污染环境),废液经过处理可以循环利用,废渣可以生产沼气或发电,真正实现了吃干榨净,实现了秸秆乙醇、秸秆沼气、秸秆发电、秸秆还田“四位一体”的综合效益。
张晓阳说:“以生物发酵生产乙醇,原本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行业,但我们通过改革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实现科学管理,大力进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构建了‘天冠燃料乙醇循环经济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让各类产品在各自的循环之中环环相扣,各种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均与产业链融合,汇成一个总循环,实现了循环经济倡导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
0
纤维素乙醇成本高企 甜高粱秆或率先量产2011年08月09日 03:4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房田甜 廖斯清
非粮燃料乙醇商业化生产,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意大利Mossi&Ghisolfi集团(下称M&G)将在明年给出一个答案。这家总部设在意大利托儿托纳的跨国化学企业日前宣布,将在位于意大利西北地区的Crescentino兴建年产量为1300万加仑/年(约4万吨)的纤维素乙醇工厂。即将建成的新工厂以多种纤维素原料生成乙醇,建成后的规模将达到现有投产最大示范厂的10倍,计划于2012年投产。
纤维素乙醇的生产,首先要将麦秸、玉米秸秆、城市垃圾或能源作物等生物质原料制成浆状物。之后添加酶制剂,将生物质中的纤维素转化成糖,糖经过发酵后得到乙醇。
M&G这家新厂所需的酶制剂和优化工艺,由丹麦诺维信提供。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酶制剂供应商,它从2006年开始,就与中粮进行着类似的合作。
或许是受到M&G此举的激励,中粮也正筹划着在中国兴建一个5万吨的纤维素乙醇项目。“今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应该就具有了这样产业化的能力。”中粮科学研究院生化研发中心总经理助理林海龙说。
同样的突破还来自于清华大学的1.5代燃料乙醇——甜高粱秆燃料乙醇技术。“马上我们要和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签个协议。”清华大学核研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透露。
他表示,这项协议的内容将包括,埃方政府计划出资100万美元和200万公顷土地发展甜高粱燃料乙醇产业。“这个项目可年生产1700万吨乙醇、1200万吨高粱米和208亿度电上网。”
此外,李十中及其团队的1.5代燃料也有望在中国实现产业化,“我们正在和吉林省接触一个产业化项目的合作。”
国企的游戏?
“过去5年,一大批美国创业公司涌入燃料市场旨在利用各种技术,开发、增加及运作新燃料供应。”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杨葳说,“这些企业主要以风险资本和私人股本基金为后盾。”
但在我国,因生物燃料工业与食品安全有着密切关系,生物燃料工业的创建更多需要由政府提供指导,而非自有市场结
构来推动投资,民营企业以及其他的新兴公司基本上没有机会。
杨葳认为,“国有企业以清晰明确的激励计划为动力,在政府资助下,正在推动生物燃料工业向前发展。”据了解,目前中粮、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向纤维素乙醇市场投入了大量资金。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介绍,国内仅有五家企业拥有生产燃料乙醇许可证的,分别是吉林乙醇、广西中粮、丰原生化、中粮肇东和河南天冠。其中中粮肇东是中粮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丰原生化是中粮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广西中粮的85%股份为中粮集团所有,剩余15%为中石化持有,吉林乙醇的20%股份为中粮集团所有。
针对燃料乙醇,国家主要通过免税和补贴给予支持,生产一吨燃料乙醇约可获得1000元左右的补贴。但也有观点认为,国企研发动力不足,制约了我国纤维素乙醇的技术发展。
“以中粮、诺维信和中石化三方合作来看,尽管中粮和中石化都表示在预处理、酶水解、发酵三个环节上拥有研发能力,但关键的酶制剂还是由丹麦公司诺维信制造。”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2006年中粮在黑龙江肇东建了一个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年产500吨纤维素乙醇的中试装置,初期成本高达2万元/吨。“经过五年探索后,现在中试成本降到1/3左右。”林海龙说。
诺维信(中国)研究发展中心高级总监吴文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在中试工厂初期2万元/吨到1万元/吨的成本下降过程中,酶的成本下降起到主导作用。
商业化前景待检
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原料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过去因技术难题,国际上虽已研究二十多年,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量产。
据了解,木质纤维素结构复杂,包括纤维素(35-37%)、半纤维(23-25%)和木质素(18-22%)。秸秆、木材被自然赋予的结构是要足够密实,因为要抵抗外界的侵害才能“站得住”,所以木质素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紧密包裹在内部,形成紧密结构,天生可以抵御酶的“进攻”。
“所以酶作用之前,要把两者间的长链打断,让它变得足够疏松,之后就是传统工艺:如同酿酒一样,把糖变成酒精,然后蒸馏变成无水乙醇。”吴文平介绍。
“技术上的难点在于:预处理过程可能有副产物,对发酵有抑制作用。”李十中说。
但是,诺维信宣称一种名为Celic CTec2的酶已经破解这个难题,能让两种糖的发酵同时完成。“目前整个过程需要1天-2天时间,我们正在努力让它缩得更短。” 研发人员介绍。
该研发人员并未透露目前纤维素乙醇的成本,但林海龙则表示,成本正在逐年降低,目前已经与汽油价格相差无几。
“与汽油相比,纤维素乙醇的热值会低3%,但是燃烧效率要高出1.2%,综合来说,效率比汽油要低1.8%。”林海龙说。这也就意味着,每1升汽油,就需要1.018升纤维素乙醇替代。
但多名业内人士均表示了对纤维素乙醇价格的质疑,认为其在短期内不可能降到汽油水平。“相比之下1.5代技术要成熟一些,清华大学的甜高粱秆技术工业化程度很高了。”两院院士石元春表示。
甜高粱秆机会?
从李十中看来,尽管甜高粱也需种植,但它对于土地的要求却很低。因它耐旱耐涝耐盐碱,可种在盐碱地里,也不存在“与粮争田”的问题。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我国边际性土地中可种植能源作物的面积,约有2000万公顷(3亿亩)。“此外,我国还有6亿亩的退化农田和约1200万亩的盐碱地。”李十中介绍。
过去,甜高粱主要是用于酿酒。两年前,清华大学与一家名为内蒙古特弘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特弘生物)合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16.90 -1.74% 股吧]建成一个2000吨的连续固体发酵示范厂。特弘生物负责项目的投资。
“甜高粱燃料乙醇生产过程的表观能量投入产出比为1:3。实际锅炉和加热空气炉用燃料为高粱秆自身供给,不应计算在内,能量投入产出比为1:22。”李十中说。
在项目实施了两年之后,特弘生物董事长王云表示,“目前,我们的生产成本约是4582元/吨。”
他表示,每一顿甜高粱秆燃料乙醇,需要16吨的甜高粱茎秆,以200元/吨的原料价格计算,约需要3200元。此外,还需要糖化酶、大麦芽等辅助原料,成本是185元。
在动力上,需要水电等费用是约313元;设备按投资3904元/吨计,14年折旧,每年约是279元;人工费、修理费、财务费用等加起来约是605元。
看起来,甜高粱秆燃料乙醇在技术和价格上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水平,但它并没有改变燃料乙醇目前的尴尬境地。
“燃料乙醇十一五期间定的是200万吨的目标,最后只完成了170多万吨,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300万吨,5年的增长目标还不足50%。”石元春分析,“但在我国,液体燃料的需求是最快的。”
0
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招聘计划
日期:2011-6-2 点击次数: 353
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一、企业简介: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位于黑龙江省“哈、大、齐经济走廊”的肇东市,公司以玉米为主要原料,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精深加工,生产燃料酒精、食用酒精、DDGS高蛋白饲料、玉米油等产品。公司目前拥有员工约2700人,是亚洲最具实力的食用、燃料酒精生产基地,被国家列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9年营业收入27亿元。 2006年初与丹麦诺维信公司、加拿大桑普达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高科技研发机构合作,投资4800万元人民币建设年产500吨的纤维素乙醇中试装置,近几年纤维素乙醇技术日渐成熟,已开始迈向产业化生产之路。在2009年1月与中国石化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三方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了研发进程。目前正进行中试装置的改造完善,并进行5万吨/年纤维素燃料乙醇联产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前期立项和推进等工作。
二、招聘信息:
岗位 工作地点 专业要求 学历 人数
工程师 黑龙江省肇东市 生物/化学相关专业 研究生 2
工程师 黑龙江省肇东市 食品科相关专业 研究生 2
工程师 黑龙江省肇东市 机械相关专业 研究生 2
工程师 黑龙江省肇东市 电气相关专业 研究生 2
审计员 黑龙江省肇东市 建筑相关专业 本科 1
三、相关待遇:
试用期六个月,试用工资1800元/月;定岗后2300元/月+绩效奖金(项目奖励)+年终奖,六险一金。
四、具体要求:应聘者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对工作认真负责。黑龙江省肇东市或周边地区生源优先考虑。
五、联系方式:联系人 :汝先生电 话:13796800207 0455-5976083 E—mail:rufanchao
@163.com
来源:佳木斯大学研究生处
0
广西中粮“利用木薯酒糟生产饲用酵母蛋白试验示范项目”获国家农转资金
2011/08/02
近日,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承担的“利用木薯酒糟生产饲用酵母蛋白试验示范项目”通过了科技部、财政部2011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立项批复,并获得无偿资助300万元,这是广西自治区今年获国家农转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重点农转资金项目。
本项目采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利用木薯酒糟发酵生产饲料酵母蛋白和益生菌的研究”项目技术成果,进行木薯酒糟发酵生产酵母蛋白饲料中试生产放大试验、动物饲养试验、示范性生产线的建设和试生产。
项目的实施对实现木薯酒糟的资源化利用,为养殖业提供大量蛋白饲料,进一步拉长木薯加工产业链,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意义。
(来源:集团办公厅)
0
纤维素乙醇中试改造方案通过技术评议
2011-8-4 10:48:26 国际石油网 网友评论
7月14日,上海工程公司承担的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纤维素乙醇中试改造方案,通过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技术评议。
纤维素乙醇中试改造预处理部分开发了一体化螺杆蒸爆装置,经试验验证,可同时实现农作物原料化学品浸渍、固液高效混合、化学品挤压回收、物料螺杆造压、预水解和蒸汽爆破的一体化。该装置可适用于中性、稀酸和稀碱等多种条件下农作物秸秆原料预处理,研究成果表明,处理后的物料用酶水解,纤维素水解率超过80%,具有创新性;酶解部分采用连续酶解和间隙酶解组合工艺,为获取工程放大技术数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式连续酶解反应技术,提供了技术基础。改造采用的技术,使纤维素乙醇的原材料消耗和能耗大幅度下降。目前,该项目团队已申请专利20件,授权7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0
吉林燃料乙醇:非粮研发盼“输血”
作者:赵淑玲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11-08-04
中化新网讯 编者按 当前,在国家“十二五”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很多企业都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向又好又快的方向迈进。然而,很多企业反映,目前仍有一些因素束缚着企业的成长,如金融环境的不乐观,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的不完善,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等等,这些都成为他们强烈关注并迫切盼望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版从今天起,开辟“当前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调查”系列报道,将聚焦企业关心的问题,表达企业的心声,反映企业的呼吁,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科学发展营造氛围。
8月2日,记者在吉林燃料乙醇公司获悉,经过多方筹措资金,一直被搁置的3万吨/年纤维素制燃料乙醇项目终于启动,年底前有望破土动工。这是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在非粮乙醇探索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一步迈得很不容易。作为替代能源和保证能源安全有益的补充,燃料乙醇因其绿色环保、可再生的特点,本世纪以来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但由于技术、工艺等原因,成本高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靠政府给补贴“吃饭”。尤其是我国5家燃料乙醇示范企业中,有4家是用玉米等粮食作物作为原料。为此社会上“与人争粮、与粮争地”,“威胁粮食安全”的质疑声一直不断,甚至有人上书发改委,希望叫停燃料乙醇,燃料乙醇行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进行非粮原料制乙醇的研发成为燃料乙醇产业未来的出路。各家燃料乙醇企业在发展方向上,都把目光锁定在非粮研发这一目标。然而,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却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几乎使研发难以为继。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刘霄对记者表示,非粮制乙醇理论上完全可行,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该公司是国内最早涉足非粮研发的企业之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利用高粱秸秆生产出了各项指标完全合格的燃料乙醇,但生产一吨产品的成本高达2万多元。另外,废水和废渣多,难以进行产业化生产,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但他们决心要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此次3万吨/年纤维素制乙醇是他们的又一大胆尝试,希望能经过不懈努力,迎来非粮研发的春天。
刘霄表示:“非粮研发是个世界性难题,全世界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我们也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成功。目前来看,仅凭一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这样的重任,希望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在资金方面需要政府的鼎力帮助。如果政府出面搭台,整合区域内的行业优势,在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将会推进非粮乙醇的研发进程。”
刘霄说,一直以来,燃料乙醇行业靠国家补贴生存。但是这种补贴和财税等优惠政策逐渐在收紧。以今年为例,补贴就比去年降低了50%以上,企业的利益空间被压缩。同时原料玉米价格已经涨到了目前的每吨2300元,处于历史的高位,进一步挤占了企业的利润。双重压力下,企业再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真有点捉襟见肘。
此前进行的高粱秸秆制乙醇项目,该公司投资数百万元,已经取得了小试成功。后来就是因为资金问题,研发项目一直被搁置。可以说,科研经费紧张是制约非粮研发脚步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今建成的中试项目3万吨/年纤维素制燃料乙醇,虽然代表着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在非粮研发上又迈进了一步,但刘霄对于未来的产业化道路还是充满了担忧。
刘霄告诉记者,企业希望政府通过下发科技创新资金、专项资金等方式为科研项目提供保证。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牵线搭桥,吸引有志于进行非粮研发的企业,以入股等方式注入资金,开展合作,使这一领域的科研项目能够有足够的“底气”进行下去。
0
本月30日,中粮控股召开懂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