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水务 水利信息跟踪

11-04-11 22:44 18910次浏览
我心飞翔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重庆水务三年净利平均增长40%

时间:2011-04-11 08:53 来源:理财周报 评论:0条
  日本地震中东京电力发生核泄漏,进而导致核辐射严重影响海洋环境和周边国家。一个事件牵涉着电力与环保两个领域。而在理财周报本期南方大搜寻中,包括两者在内的公共事业行业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同时,在当前情况下,似乎和环保对立的交通运输行业同样进入我们的视线,因为在环保方面做到最好的交运公司才会更受市场青睐。

  重庆水务三年净利平均增长40%

  在南方36家公用事业的上市公司中,水务及环保占了1/3,其余的皆是电力企业。而在众多水务上市公司中,多数仅从事污水处理,只有重庆水务(601158.SH)污水处理和自来水供应业务两者兼得,其也成为国内惟一一家供排水一体化、厂网一体化、产业链完整的省级垄断水务上市公司。

  自去年上市,重庆水务就凭借“一体化”模式获得了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其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同比增长19.7%,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27.5%。而其近三年的净利润率均在39.52%以上。

  2011年,重庆市将加快两江新区、西永、保税港区域内供排水设施的建设进度,重庆水务作为龙头企业,将再次大干一场。据其4月7日的公告,重庆水务的收购方案获批,拟用1.68亿元收购西永公司和新升公司两家污水处理公司100%股权,其中西永公司主要负责重庆市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

  在环保方面,除了专注于水净化的重庆水务,永清环保[51.82 0.62% 股吧](300187.SZ)成为大气治理新秀。今年3月8日挂牌上市,其主营业务为火电、钢铁行业脱硫、脱硝工程的总承包服务。该行业不可或缺的是技术,永清环保掌握的6项核心技术为其赚足订单,其中海上石油锅炉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和二氧化硫制取无水亚硫酸钠2项技术皆属首创。

 
打开淘股吧APP
5
评论(17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我心飞翔

11-04-25 20:25

0
MBR专题调研】MBR市政污水项目市场容量
时间:2011-04-21 13:2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周芸 评论:21条 
编者按:中国水网2010年9月——2011年2月开展了“应用MBR工艺万吨级/日以上规模的市政污水处理项目”专题调研,调查对象为规模在1万吨/日以上的市政污水MBR项目,结合调研问卷和走访等方式,并在2011年3月4日召开了“MBR技术应用”的专题沙龙活动,涉及到设计院、专家、企业等100多人参加,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水网《应用MBR万吨级市政污水处理项目》调研报告。

  据调查,MBR(膜生物反应器)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异议不大,而在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则是众说纷纭;即便存在争议,MBR在中国市政污水处理领域也称得上头角峥嵘,2006年诞生了我国首座1万吨/日以上规模的MBR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后,其应用速度和市场容量增长迅速,2007年市场容量为15万吨/日、2008年为40万吨/日、2009年为60万吨/日、2010年为103万吨/日(按已运行项目统计)。

  清华大学黄霞教授指出,应用因地制宜、动态的眼光来评价技术的发展,相比较活性污泥法100多年的历史,MBR这样新兴的技术,行业有义务呵护其健康的发展,使之更有竞争力。目前MBR在我国市政领域的应用速度过于快,有些跟风,这并不利于MBR技术的健康发展。

MBR项目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规模占比不到1%

  根据中国水网调查数据,自2006年6月第一个市政领域MBR项目投运,截止2010年12月,我国市政污水领域投入运行的万吨以上MBR项目总规模103万吨/日(均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另据住建部《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10年第四季度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为1.25亿吨/日;因此,从处理规模上来说,MBR目前在我国整个城市污水处理市场中的份额约为0.82%。

“十一五”新增MBR项目占同期新增污水处理项目规模的1.6%

  “十一五”以来,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国水网研究数据,2006年至2009年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加6475万吨/日;在此期间,采用MBR的万吨以上城市污水项目处理能力增加103万吨/日;也就是说,在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快速的“十一五”期间,从日处理能力上看,新增的MBR项目与新增的传统工艺污水处理项目相比,仅占1.6%。即便如此,我国MBR项目投运的速度也令世界上大部分PVDF膜厂商瞩目,例如陶氏即在2010年低调推出了专为MBR研发的新品,当然也有一些厂商如东丽,兴趣在别处。鉴于发达国家污水处理设施大规模建设的高潮已过去,我国国情为“膜技术”提供了机会。

占市政领域膜市场容量的30.4%

  在我国市政污水处理领域,膜技术的应用有超/微滤膜、MBR、CMF几种方式,近年MBR的应用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水网相关调研,截至2010年底膜在市政领域的市场容量约为340万吨/日,应用MBR工艺的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市场容量为103万吨/日,占市政领域膜市场容量的30.4%。

40%的项目为回用

  据中国水网调查获得的项目信息,在市政领域,自2006年起万吨以上规模项目投入运行以来,近5年时间,采用MBR工艺的日处理万吨以上规模项目,已建成运行的19个,在建的6个,拟建的9个。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太湖流域(无锡)、广州、云南等地区,湖北、黑龙江等地零星地有一些项目。很明显,这与地方政府的要求和地方财政实力有很大关系。在北京等水资源短缺地区,采用MBR主要出于污水回用的目的,项目占比约40%;而在无锡、广州、云南,则主要出于减排目的,占比约60%。

  这其中不乏一些政治目的很强的项目,如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服务奥运会)、广州京溪污水处理厂(服务亚运会)、湖北十堰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服务南水北调)。

57.9%的项目处理水量在1万吨-5万吨之间

  根据中国水网调查获得的项目信息,我国已建成项目,在1万吨~5万吨之间的有11个,占比57.9%;5万吨(含)~11万吨之间的有8个,占比42.1%;最大的运行项目为湖北省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项目。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项目为北京清河再生水厂二期及再生水利用工程(15万吨/日,膜产品企业和工程公司均为碧水源)。从这方面可以看出,MBR技术在中国的大规模处理厂应用的经验还不能说是非常成熟。
我心飞翔

11-04-19 22:05

0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建6个节能与减排示范点
时间:2011-04-19 16:07 来源:东方网 评论:0条 
  记者今天从上海城投公司召开的科技大会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本市将重点建设青草沙“国内最大蓄淡避咸河口江心水库”、浦东威立雅“供水管道漏失监测与控制”、白龙港“超大规模污水处理COD减排”、竹园“污泥干化焚烧处置”、老港“大型生活垃圾渗滤液COD减排”以及嘉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约化处置”6个节能与减排示范点,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青草沙水库位于长兴岛的西北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江心水库,2010年12月开始逐步向上海市民供应优质的青草沙水。青草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取水泵闸、水库、隧道、泵站到管网,节能潜力巨大。青草沙既是“蓄淡水库”,也是“蓄能水库”,研究长江口潮汐规律,利用潮汐能提高水库水位,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十二五”期间,将采用青草沙水库泵闸联合调度、大口径管道串联增压技术、调度优化节能决策软件等集成技术,实现青草沙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

  近年来由于上海的城市发展,污水量进一步增加,且进水水质浓度也有所提高。在此情况下,市发改委于2008年9月批准了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二期工程立项,扩建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南线工程收集和输送污水的最终处理场所,与南线输送干管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预计2015年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达到280万m3/d,2020年达到350万m3/d,成为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十二五”期间,将依托科技创新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在节能减排方面塑造亮点。工程首创的污泥消化干化综合处理工艺,消化过程产生的生物质能―――沼气将循环利用于消化系统的供热,多余的沼气产生的热量将提供污泥干化总供能的30%,最大限度实现节能;按照设计,通过污泥消化近期可产生约4.5万m3/d的沼气量,相当于产生约1.2万kw/d的热量,估计每年可减少排放约13万吨二氧化碳。

  采用干化焚烧工艺处理污泥的竹园大型污泥处理工程,目前正在有序推进,计划2013年底建成。目前正在加紧推进相关科研,阶段性科研成果已经对工程建设起到了优化作用,比如在实验中测得干化过程排放的NH3和焚烧过程排放的NOx都高,工程选用脱氮设备使尾气排放达标,弥补了工程设计中设备选型的不足。竹园污泥处理工程计划在2014年进入调试运行阶段,届时相关科技成果将得以转化,目标是力争做到两个10%,即干化焚烧系统整体能耗降低10%,工艺稳定运行时间提高10%,焚烧灰渣实现低能耗资源化利用。
我心飞翔

11-04-19 22:02

0
水生意”雅戈尔出手2亿凑热闹
时间:2011-04-19 09:14 来源:成都商报 评论:0条 
  也许,不久后你打开水龙头的一刹那,就开始为“资本大佬”曹鲁江、“服装奇才”李如成贡献利润了。因为按照成都市兴蓉投资[19.70 3.03%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兴蓉投资”)发布的最新信息,定向增发募资全额控股成都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成都自来水”)的投资者就包括曹鲁江和李如成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雅戈尔[12.55 2.37% 股吧]。

  昨日,兴蓉投资正式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暨上市公告书》,其中透露非公开发行新增的1.14亿股股份,将于今天开始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根据投资者认购情况,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最终确定为17.20元/股,而发行后募集的19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收购成都市自来水100%的股权,这次变化也意味着兴蓉投资的核心主营业务将延伸到自来水供应。

  瞄准成都自来水生意

  兴蓉投资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兴蓉投资主营业务为城市污水处理。公司在成都市拥有八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30万吨,服务区域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不含成都市政府已授权成都市高新西区污水处理厂的特许经营权区域范围)。此外,公司在兰州市还运营一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万吨,服务区域为兰州市七里河、安宁两区。

  早在去年第四季度,兴蓉投资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募资收购成都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的消息就已传开,污水处理商介入自来水生意引发多方关注。

  四川华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去年对成都市自来水的评估资料显示,成都自来水的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8月的青羊宫水厂,经过发展,成都自来水是成都市最大的水处理企业。成都自来水目前从事的供水业务主要为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高新区。目前供水业务服务人口约400万人。

  “通过本次收购,能丰富公司的业务结构。”昨日兴蓉投资董秘张颖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此举意在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在水务行业中的价值链,由单一污水处理业务,变为集污水处理和自来水供应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务企业,并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公告显示,假设以自来水供应业务于2010年初即注入公司进行模拟,则公司2010年1月~9月的主营业务收入中,污水处理业务占38.38%,自来水销售业务占46.72%,收入结构更为合理,来源更加多元化。

  引来大佬捧场

  兴蓉投资或许并没想到,定向增发募资拟全额控股成都自来水会受到如此多大佬的热捧,除了国泰基金、中信证券[14.79 -0.27% 股吧]等公司外,还吸引了曹鲁江和雅戈尔集团。

  成都商报记者发现,此次定向增发发行对象中一位曹鲁江的自然人格外引人关注,因为其认购的份额在发行对象中最大,掷金2.23亿元,认购了1300万股,占发行后股本的比重2.25%。而此次发行之后,曹鲁江也一跃跻身兴蓉投资十大股东榜单的第三位,成为兴蓉投资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另一个自然人张郁豪掷2.06亿,认购了1200万股。同时被誉为“服装奇才”的李如成“掌舵”的雅戈尔集团,也同样投资2.06亿元以1200万股的认购额度占发行后股本2.08%比重,排在了发行对象认购数量情况表的第九位。

  张颖表示,前段时间自己曾接待了五、六十个像曹鲁江这样的自然人以及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的负责人,而不少人都是冲着“定增”自来水项目来的。

  根据公告,目前成都自来水公司供水能力为每天178万吨。根据公告中来自成都自来水公司《盈利预测审核报告》显示,预计2011年度,可实现营业收入共10.7亿元,其中利润2.7亿元,公告中称,成都自来水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明朗,盈利状况稳定。未来的盈利能力提升主要依靠水价的上调,供水区域扩大和供水需求增长带来的售水量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雅戈尔参与到兴蓉投资中似乎并不奇怪,因为近期雅戈尔接连对外进行了多笔投资。另据记者调查,曹鲁江在资本市场颇为神秘,此次现身兴蓉投资幕后究竟有何故事呢?请见本报后续报道。
我心飞翔

11-04-14 19:41

0
环保部出台指导意见 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时间:2011-04-14 13:15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0条 
  中国水网讯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去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环保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近日,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发布《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1]36号),意见中称,“十二五”期间,要将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等升级改造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氮氧化物、微颗粒物和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污泥处置,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电子废物拆解处理,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污染场地与生态修复,环境监测与预警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重发展环境服务总包、专业化运营服务、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等环境服务业。

  以下为意见全文:

  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积极推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切实提升环保产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环保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发挥环保系统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保产业是具有高增长性、吸纳就业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活动,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绿色经济、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但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支撑能力不足、环境服务业发育不良、产业层次不高、市场规范不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影响和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些深层次因素尚未根本解决,与经济社会、环境保护不相适应的状况仍然突出,亟待着力培育发展。

  (三)各级环保部门应把发展环保产业摆在支撑环保事业的基础地位。环保部门在环保产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发展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环保部门应充分认识发展环保产业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主动参与、有所作为。

  二、环保部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重点发展方向

  (四)指导思想。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加强环保产业需求侧管理为中心,以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措施与环保产业发展互动促进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培育环境服务业为重点,以强化环保要求为手段,努力突破制约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促进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基本原则。发展环保产业应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职责明确、制度联动,科技支撑、创新引领,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的基本原则。

  (六)“十二五”重点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要将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等升级改造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氮氧化物、微颗粒物和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污泥处置,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电子废物拆解处理,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污染场地与生态修复,环境监测与预警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重发展环境服务总包、专业化运营服务、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等环境服务业。

  三、科学规划,提前发布环保要求,扩大环保产业有效需求

  (七)合理规划,实现环保产业发展与环保目标、政策的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着力完成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三大任务,在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污染减排的同时,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约束性指标,同时鼓励总氮、总磷、重金属等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城市细微颗粒物和臭氧超标及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等问题,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积极推进工业污染全防全控,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着力解决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突出环境风险问题。各级环保部门在制定环境保护规划时,应同步制定配套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结构布局和重点任务。

  (八)充分发挥环保法规、政策、标准在引领环保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各项环境保护法规、政策、标准,决定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水平、服务能力、需求总量和市场容量,在制定过程中,应统筹考虑环保产业现状和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环保产业政策措施,更加注重运用政策工具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应针对二恶英等持久性污染物和有毒污染物、形成细微颗粒物的一次前体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等领域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出台新型污染物控制要求;鼓励各地根据环境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适时出台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加严排放限值。

  (九)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各级环保部门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政策、标准过程中应提前预告,为环保产业的优化、调整和升级留出时间。要及时将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管理重点,以及新扩改“三同时”、公共环境基础设施、限期治理等环境保护要求和投资向社会发布,引导环保产业提供有效支撑。

  (十)把握重大发展需求,培育新兴环保产业市场。各级环保部门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促进绿色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技术,积极为环境履约提供产业支撑。立足于改善民生,提高全民环境科学素质,倡导绿色消费,推行绿色采购,推动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区域和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共享发展。

  四、协调环境监管与环保市场监管,形成环保产业现实需求

  (十一)以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监管为抓手,强化环保产业市场监管。建立规范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是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环保部门要以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监管为突破口,改变环境监管与环保市场监管脱节的状况,以环境监管为抓手,从应用端有效提高我国环保技术设备、工程及服务质量水平,遏制市场不公平竞争,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有序环境。

  (十二)推进环境保护设施的全过程管理。适时制定出台环境保护设施的管理规定,加强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全过程管理。在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审批、环境工程设计或治污方案审查中,加强对治污工艺参数、设备选型、材料、自动控制、环保投资等技术经济评价,加大对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内容的审查力度。逐步建立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监理制度,强化治理工程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理,保证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内容达到设计文件和审批要求。在环境保护验收(环保工程验收)中,要从工艺技术、设施性能、环保要求、主要配套设备及材料等方面对工程设施进行符合性核查和评价,达不到设计文件和审批文件要求的不得通过验收。把环境保护设施是否能连续稳定运行、有效满足环保要求纳入环境监管范畴,重点查处建而不用、时开时停等逃避监管的行为。定期开展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的绩效考核,向社会公告绩效结果,并纳入运营、特许经营资质年审复核内容。对环境保护设施经监督性监测或检查发现多次超标或情节严重的,可开展行政代执行试点,交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

  (十三)实施环境保护设施信息公开制度,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各级环保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设施信息公开制度,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监理、“三同时”验收、监督性监测和监理信息向社会公告。对环境保护设施达不到设计文件和环保要求的,要同时公布项目单位、工程设计和建设、运行单位,通过公众监督强化政府监督,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立。设立举报中心,接受公众举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各种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环保工程设施建设招投标管理规定,主动及时将环境执法中发现的涉及环境工程设计、建设、监理、运营资质单位弄虚作假、违法违规等情况通报发证部门,并协助进行查处。

  五、大力推进环境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环保需求的产业化

  (十四)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不断完善环境保护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制度,依法促进排污企业治污责任的专业化服务,形成专业化的系统服务外包市场。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和危险废物处置场等设施运营服务中全面引入市场机制,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的社会化运营和特许经营。在具备相对垄断性、社会资源投入较大、环境安全敏感的行业,试点实施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在工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环境保护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逐步提高社会化运营比例。

  (十五)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环境政策咨询、环境战略咨询、环境规划咨询、环境工程咨询、环境技术咨询、环境法律咨询、环境服务贸易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业。重点发展环境监理、环境风险损害评估、环境技术评价、环境保险、环境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认证、环境教育普及与培训等新兴环境咨询服务。逐步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明确社会化环境监测的重点领域与监测范围,鼓励社会监测机构提供面向政府、企业及个人的环境监测与检测服务。

  (十六)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大力提升环保企业提供环境咨询、工程、投资、装备集成等综合环境服务的能力,鼓励环保企业提供系统环境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鼓励政府、企业综合环境服务外包。制定综合环境服务的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工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境服务试点。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

  六、突破自主创新瓶颈,提升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

  (十七)实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推进环保工程标准化进程。加快建立包括技术政策、技术指南、工程技术规范、产品标准,以及环境技术评价和示范推广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立有利于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对技术政策、技术指南、工程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等技术标准的培训,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建设、“三同时”验收等环境管理中加大实施力度。大力推进实施企业环保产品标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环境服务标准等。

  (十八)加强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环保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环保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组建创新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一批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孵化器,提高其培育和扶植科技型中小环保企业的能力。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材料和药剂。将产业化作为环保科技的重要考核指标,大力推进水专项等各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实施重大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各级环保部门要在水专项、公益性行业环保科研项目和各类环保科技计划中,加大或推动对环保企业参与环保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十九)强化环境技术评价,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第三方评价为主的新型环境技术评价制度体系,完善与环境技术评价相关的配套技术文件。开展环境新技术验证评价,加大对通过验证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各类环保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完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以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加速环保高技术转化及其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环境标志产品和环保产品认证质量,加大对获证产品的扶持力度。建立环保先进适用成熟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公布有关技术信息。

  (二十)鼓励环保产业联盟和区域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企业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组建环保产业联盟,以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较为完整、产业结构比较健全的环保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生态工业园、环保产业园等平台,统筹规划、强化评估,在特色环保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重点培育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环保产业集聚示范区和试点基地。

  (二十一)实施环保产业“走出去”战略。加强环境领域国际合作与国际环境技术转让,大力推进我国环保产业外向型发展。培育环保产业出口基地,制定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推动由以单机出口为主向提供成套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工程总承包转变。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鼓励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鼓励企业到境外为我国投资项目和技术援助项目提供配套的环境技术服务。

  七、协调配合,创新实践,促进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应进一步理顺环保产业管理体制,建立协调机制,成立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宏观调控。鼓励有关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环保部门作用的环保产业发展组织机制。承担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工作的地方环保部门还要主动协调发展与改革、财政等部门,统筹指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十三)促进政策出台。环保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有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价格税费、用地用电、人才科研、调查统计等政策措施,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积极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不干预环保产业供给侧,不人为设置新的许可增加企业负担,不谋求部门和个人利益。

  (二十四)落实分解责任。环保系统应把环保产业管理的职责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加强环评、工程验收、监督执法等环保部门自身职能与环保产业发展有效结合的认识,在各项环境管理中积极探索强化环保产业导向的措施和方法,形成管理制度措施驱动链条,形成环保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十五)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学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市场规范、调查统计、环保技术交流、科技创新与评价、科学普及等方面的作用。

  二一一年四月五日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