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03 兄真是个理性,求真务实的人。
首先仅靠数据,如果只针对优异做一揽子买入,10年下来这个复利回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赞美之词我也不多说了。
我发现2010年Q3到2012年Q3 的相对收益虽然有,但绝对收益不佳。我们一起找到原因对未来似乎更有益。
我也琢磨了茅台兄的数据选股特点,虽然没有其公式,但以我对这些选出公司的粗浅了解和对财务数字的敏感,更加欣喜我对财务和企业的看法和茅台兄接近,找到了一盏明灯。
茅台03 总体对企业的要求是稳健,可持续的。他选出股是2003-2007表现最佳,全周期中他受益最大的也是他熟悉的消费类股,而2010-2012年表现不是很好,刚好也是
中小板创业板等公司表现比较好的时候,一来这些公司上市时间短,无法有一个比较全程的了解。二来是这个公司不少是和
苹果等智能手机产业链有关的企业,以及一些新兴的产业。这些企业本身创造力不强,但是因为美国公司已经把初始的创新做完了,剩下的就是上量,所以需求是爆发性的,但竞争格局和生意属性并不好,所以企业盈利上升和下降都很快,看
莱宝高科这个例子就知道了(当然其中有段时间非常舒服)。而中国股市这两年跟美国风向比较紧,所以这类股在财务数据还没有好的时候价格已经上去了,所以估计是业绩和价格对比茅台03兄给的评级就比较低。等到连续几个季度都好的时候,往往行业扩展非常块,行业资本投入大,价格下行非常迅速,企业的回报也就降低很快。另外就是技术的变化,比如触摸屏技术的变化,使得原来有些有优势的企业因为看家技术单一也会出现快速下滑甚至永久性的破坏。比如最近HTC 的金属外壳,证明了他们能够在一定的模具设计等技术下,做到了无线信号的很好传输,苹果6 的一些谍照看苹果估计也找到了方法,所以依然会采用金属外壳,所以目前大家预判要用的液态金属类的公司就跌得一塌糊涂。所以这类公司需要非常懂行,对技术和公司能力要有非常好的把握。我们作为普通股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行业,即使是茅台03 ,也不是万事通。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巴菲特为何不敢投科技企业了,而03-07年刚好是我们重化工业大发展,WTO 进入,以及05年的股改释放出利润(特别是不少民企以前有抽逃利润和增加费用的嫌疑),所以传统行业的利润上升非常迅猛。这些传统企业的行业周期一般比较长,特别是对应我们国家当时这方面的上升空间还比较大,所以他的数据选股表现那段时间非常优异。也不是数据选股选不出科技行业。比如他几个季度都有选出的
网宿科技,表现就非常好。其实恰好这公司的财务特征非常像传统公司,周期相对长,服务收入环比同比增长非常理想且具连续性,所以这类公司一定是可以进入他的数据选股系统的。前面啰嗦了点,总结一下:1. 中国到今天,传统行业在目前阶段已经到了不说天花板也是空间看不到太大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在数据选股前加个定性,这类行业或者不碰,或者选择有行业集中度在提高的迹象,而企业的竞争优势由自己把握了核心技术和渠道、品牌的就可以选择。比如白电的格力,而黑电的长虹,康佳,TCL 因为核心技术没有,都靠买面板加工,而面板韩国人不断投入新产线,成本下降非常块,我们的京东方和华星即使跟上也是跌跌撞撞的,主机厂商就更没有话语权。即使是最优秀的海信也面对这情况,这点,没有对行业的未来和几个大玩家的动向的了解,是无法判断的。所以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2.如果不是炒作,投资的角度,如果不持有一定时间,是难有比较理想的回报的。即使是牛股,我们看到大概也是运行12-18个月才完全释放出主要的上升期。市场不傻的,股价能涨18个月,一定也是看到了2-3年甚至5年的前景。那么我们需要对一个企业的增长期做出比较好的分析。3.生意属性我喜欢用ROE 这个数字来概括,而ROE 主要还是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次数和杠杆三要素驱动。而ROE 需要或者从低到高,或者稳定在中高位,如果是从高到低,那就悲催了。A ,净利润率----高净利润率有3种形态:1. 天然就高。2. 不断加价。3. 固定资产利用率开始低,所以折旧大,表现出来毛利率会比较低,当产能利用率非常高的时候,利润就上升很快,比如汽车业。比如
伟星新材,2012年以前主要还是募资投入的天津厂区开工率比较低,随着房地产施工增加和通过投放广告,强化渠道品牌力量,销售收入上升,折旧基本固定,毛利率就上升了,而销售费用已经先做投入,后期销售上升,费用率就下降,所以这种表现为毛利率和费用率,收入的三击就非常理想。这类都是相对重资产一点的。B 。总资产周转率----这里面包括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采用ROIC )指标,但更简化和健康的是库存和应收款周转率的提高,现金不断被投放到原材料购买和资本支出扩大产能。企业多余资金分红派息最好,但是分红意味着固定资产和销售收入的扩张强度不够或者无法做有把握的投入,是次佳选择。C。杠杆或者权益乘数----负债率低的有优势,无息负债高的最好(比如以前的苏宁,现在的格力),占用供应商资金不但可以加大杠杆,风险小,也说明了你的强势。 而ROE 的持续还需要你行业发展的空间大,净资产能迅速转为有杠杆的总资产,且净资产能快速增加。否则也永远只是小而美,市值难以上升。比如银行增发,因为是做钱的生意,所以能马上产生20%的ROE (行业扩张期和坏账少的时候非常有利),你一般企业还需要经过购买设备基建调试,良率爬坡阶段;另外一种是可以直接铺货,比如2011年的
汤臣倍健,
探路者(他们的生产或者外包,或者固定资产建设期非常短)。但是这个也需要甄别跟着行业景气上升没有差异化的公司。这类型波动特别大,往往需要非常关注行业的动态,比如草甘膦,
孟山都退出市场后,转基因种植量加大,所以产品价格上升迅速,曾经浙江一些企业投入后不到一年就回本,所以环保要求并不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高驱动了很多小厂的开工,之后产品价格下滑非常快。那么这样一个竞争格局下,如果不是对这行业非常了解的,根据数据买入卖出的时机都是非常滞后的,比如
新安股份。我们这几年看得非常多的是在景气上升期间的企业增发,这个确实增加了净资产,投入也是回报不错。所以看到有不少机构乐于参与增发,但EPS 是否能增加对我们才是重要的。EPS 未必能增加,但因为净利润增长快,所以市场给的估值提高了,虽然也能赚钱,但仅靠这个短周期的一次性的量的扩张,不能提高长久优势的,并不见得是好的投资。比如
永辉超市,它的净利润率并不高,但是扩张快,完全是因为管理层的积极开店,所以有40-50%增长,那么资本金消耗很快,相对高估值的时候自然就增发来发展,虽然也是一种发展的模式。但我总担心哪天管理层说,哎,好累,我休息一年吧,这下就到了个位数的自然增长,估值一下就下来。它从2010年上市就被看好,你也不能说它不增长,但大家可以看到持有几年基本没赚钱。 所以回过头来说,茅台03 这个数据选股是给我们节省时间的一个利器,但需要我们做定性的分析,行业空间和竞争格局的了解,价格的赔率和成长强度和概率的判断,尽量看远,找持续性经营的企业。如果选择这样特征的企业,这个数据选股的绩效一定非常强大。当然,也会有些不错的股票不见得他的数据能选出来,如果自己了解和有把握,完全也不需要死板地按照他的数据来做结论。班门弄斧,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