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那个贴由于回复查询的表格比较多,所以以后的选出股干脆就移到在这里公布,也请大家不要在这里进行查询,以方便浏览和记录。下面我将把该系统自03年3季度到10年3季度的全部选出股及其回报测试情况公布,同时亦欢迎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试以寻找更优的操作策略。
|
|
| 自上次完成批处理后,再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和取舍,进一步完善了自识别语句的逻辑,目前已基本能做到对强周期的识别与剔除,但对有些项目型公司仍然无法做到识别,因此在选出股中若出现如地产类的项目型企业则仍需区别对待,当然在统计的时候我们亦忠实地依据所有选出情况进行测试,以尽可能减少人为痕迹。
|
|
|
| 在这个系统中,除了上贴提到的9类自识别语句选择基准模板外,我再通过财务数据上体现出的企业资源投放倾向性与量值水平来区分外向和内向型两种,以此作为不适合数据研究的强周期类的判断与剔除,因为一般来说,周期性公司大部分表现为依附于外界环境,非周期性公司则更多的会融合与改变外部环境,这样就在企业资源的配置与投放上会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其实我们知道,在经济生活中的任何企业都会受到周期的影响,只是各阶段有相对不同的体现而已,但个体的努力可以使其不完全等同于整体,因此我认为从其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情况下手会比其他方法更贴近实战。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率的倾向,并非绝对,也因此会有一些错判和错杀,但考虑到这个工作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是辅助实用,所以我也就乐于接受这样的代价。对于系统判断为强周期的企业,无论其数据有多么优良,系统都会自动将其降级,以保证不出现在选出股名单,而对于有些系统无法判别的企业,则会在评级中加入“待定”字样,提醒使用者谨慎确认,另外,对一些数据不错,但在关键数据上有瑕疵可能的,系统也会用“待定”提醒,还有一种就是数据虽不达标,但在某些地方的改善有可能可以在未来提升整体数据的,系统亦给出了“优-待定”的评级,不过这一项大部分可以忽略来看,除非是你确信自己对这个行业有深刻的认识方可。
|
|
|
| 前个帖子里曾经说过,某些地方我没有遵循标准的计算格式,在新的系统中我亦扩大了非标准的覆盖面,指标计算中加入了“调整”“还原”等字样的就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的计算改变,另外在基准比较等方面我亦采用了比较多的创造,所以有些地方会与表观理解有所冲突,这里说明一下以免大家的疑虑指摘。另外,上个帖子里谈到的对大盘打分的计划取消,因为从测试结果与大盘表现来看,实战效果非常不好,不具备任何指导性,故而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该系统只负责选出,并非操作系统,低等级只表明当季数据未达到选出要求、不代表卖出的建议,事实上许多好股亦经常有较低评级,操作时还需甄别对待。
|
|
|
| 在这个测试中,我将03年3季度以后除年报外的每一个季度选出股进行平均买入,在下个季度选出时亦调仓进行平均配置,从选入就长期持有或者引入衰减因子或者假定多个持有时间进行回报测试比较,发现一年中不同季度的信号所适合持有的时间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评级所适合的持有时间亦不相同,这反应出市场对预期的培养与延展呈现不同的时间特征,且导致不同评级产生的逻辑在市场中的演化亦呈现出不太一样的规律,但就总体上来说,持有2个季度的回报最高,长期持有的回报则最低,而季报效果则以3季报为佳、然后是中报、再是一季报,回报率上呈现递减特征,这个原由我还没有太想明白,因为照我过去的认识来说,一直以为1季度报告效果最好,但这显然与测试结果相冲突。所幸的是,无论我们用任何的持有策略都可以做到大幅度跑赢大盘,这说明了数据选股的确是一条可以探询的道路。另外,由于该系统是以各季度的收盘价作为买卖价格,考虑到大部分股票选出时与对应的季度收盘价不一致,我们亦做了个剔除选出季度、只持有第2季度的收益率测试,也就是只以季报披露的那个季度最后一天收盘价作为买入价格计算,比如3季度持有1季报选出股,4季度持有2季报选出股,1季度持有去年3季报选出股,2季度空仓,如此极端假设下的收益率虽然比持有最近季报股满两个季度的收益率少了非常多,但仍然可以达到相对满意的绝对收益水平,所以我们可以说,该系统能够通过理论和实战的检验。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08年我们所有的选出信号都出现较大的亏损,甚至部分接近了大盘跌幅,这说明该系统不具备整体风险的规避能力,这确实是比较令人遗憾的。
|
|
|
| 下面贴各种情况下的回报收益测试:(因03年之前的季度数据不全,所以测试只能从03年3季度开始,收益率情况以到次年的3季度为一个年度,并非以自然年为单位)
|
|
|
| 1、03年Q3至10Q3,以报表数据对应的季度收盘价买入,持有2个季后以季收盘价卖出并换入另一个选出系列。(总涨幅的巨大与06、07年大牛市的回报是分不开的,这是特殊的历史时代造成的,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复利回报应该不具备持续性和常态性。)
|
|
|
| 2、剔除数据披露季度,以之后的季度收盘价买入,持有一个季度以下一季收盘价卖出并换入另一个选出系列。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强买和优 买入两个评级剔除当季回报后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并且06、07年下降幅度最为惊人,这亦说明市场对基本素质较好的票提前反应的幅度相对其他评级更大,且牛市之中的数据分析效果相对平时要差很多。另外,虽然实际收盘价与季报披露日平均只差不到1月,但考虑到价格与股本信息的匹配,只能采取后移3个月的下一季度收盘价作为买入衡量依据,这可能也是回报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
|
|
| 3、不同季度下各评级持有期数当季收益率(03Q3至10Q3)。
|
|
|
|
|
|
|
|
|
|
|
|
|
7
@落日孤烟 兄好,去年选出时看过它,没看上,结果还涨了不少,我对这类公司好像总看不准,没办法。另外你说的地产指标的问题应该是有的,因为这类公司不太适合用数据来看,所以也没很重视,没专门琢磨过模版,一般选出后我也是直接跳过不看的,等有空时我再想想该如何针对它们来处理。至于有1/3股票数据为空,是因为处理时要用到历史数据,像你说的票也许是过去有数据缺失,系统无法进行运算就直接做数据为空的处理了,这个问题无解,只有靠人力来识别了。 [淘股吧]下面我把行业数据贴一下,也不知道有用没,做个参考吧,这次新增了中位数的比较,可以弥补总数计算中个别大体量公司的干扰。 根据总和计算: 根据中位数计算:
7
卧牛兄说的好,这也是我后面那句话的意思。我过去读史书的时候有非常多的感触,有些人看上去很简单的方法很不充分的条件却屡屡成功,许多决定性战斗往往简单安排就可以连续胜利,而有些人看上去非常无懈可击且有充分的准备却有意外之失,所以我总说不要去看去学成功者做了什么,而是要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像同样是宽恕,有的因此得到爱将、有的却因此杀身,这里就不是怎么去做的问题,而是怎么识的问题,但识的过程亦无章可循,矛盾之处又太多,读史的时候我总会把自己代入去想象,思考如果我是那个位置会做什么样的选择,但往往发现无论怎么做,总能在其它地方找到相反的结局,这就是历史的复杂和世界让人敬畏之处。[淘股吧] 在企业里也是一样,很多人其实都是用同样的方法去推进一些东西,但最终效果差别非常大,这其实是很多看不见的东西在起作用,比如说他的精气神、比如说公心与私心的出发点、抑或就是这个人的运气等等,像以前打仗有位名帅选部将要看看面相,要长寿富贵之相的才派以重大战斗一样。所以如果你要认为自己投到了一个王者企业的话,盲从是最好的,任何分析都有局限,就像70年前跟毛祖干革命,谁能在一开始就知道日本侵华、知道苏联移交东北的事情,患得患失想太多的就肯定跟不牢了。不过这样的结果就等于把自己完全交给命运,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是功利投机的话,这就是消极等待的做法。对于卧牛兄说的优秀管理者,我是认同的,但我更喜欢好的生意,拥有无限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自主定价能力的企业比好的管理层对我的吸引大的多,哪怕后者带来的回报更大亦如此,毕竟王者可遇不可求。
6
这次还做了个分行业的统计,也给大家贴出来方便对行业的侧重观察: [淘股吧]当季行业收入增长率排名: 当季行业净利润增长率排名(以行业利润累加的同期比对,若主要公司同期亏损额度特别巨大时,本期盈利则会加大增长率导致行业数据失真,像这次的运输服务便如此,这次先这样,以后考虑增加中位数进行参照比较):
6
2季度数据已经全部整理完毕,等股天乐上班后再放上来,这里先贴下一季度选出股的整体涨幅统计(明细在附件里下载看),我们可以看出,除待定评级外,在5月到7月这3个月里,选出股整体都跑赢大盘20个百分点,其中向上波动率也就是期间机会水平也高出大盘不少,向下波动率也就是期间风险水平又低于大盘一些,进一步证明用数据选股的思路是相当可行的,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思路只适合于整体性观察,就个体来说,评级其实不具备参照性,因为每次的数据选出都有远远跑输大盘的个体(有部分是因为并表或项目型公司波动特点等因素造成的误选出比较容易识别,只是为尊重选出的客观性我没有人工剔除),为了慎重考虑,我把过去的买入等字样取消,只保留等级评价,以免给人误导。另外对2季度的选出,我印象中过去年份相对也不是特别突出,加上披露时间长,以及离3季度披露太近的原因,建议大家不要过于重视,参考下即可。 [淘股吧]1季度选出股的平均涨幅统计表(5月2日到7月29日): 一、 点击下载:《2012Q2全部股票评级表》 二、 点击下载:《12Q2选出股数据表》 三、 点击下载:《12Q2同行业各指标比对》 四、 点击下载:《12Q1选出股涨幅及波动率统计》
6
哈哈88兄好,吉峰农机的数据和苏宁当年不具备任何可比性,以苏宁上市的04年数据为例,从股东回报和资产赢利上看,苏宁ROE是28个点以上,吉峰是8个点,总资产报酬率苏宁是8个点,吉峰是2个多点。从经营效率上看,苏宁当时各项指标的周转率都在吉峰目前的3倍以上,像存货的周转天数竟比苏宁当时多了60天。可以说两者在管理能力、风险控制和经营回报上完全不是一个量值水平,对于特别需要经营管理能力的连锁行业来说,这是致命的差别。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对于这种差别,市场非但未有折价还有相对溢价的估值,吉峰1.67倍的市销率比当年苏宁高了近4倍,也就是说就算它和苏宁完全一样,未来的上涨空间亦只有苏宁的1/4,何况两者完全不是量而是质的不同。[淘股吧] 另外,我们虽然要关注成长,但亦要清楚知道成长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压力与改变,这需要针对不同行业来对待。比如说白酒业的增长对企业的挑战最低,因为它的成长往往是在现有的组织架构上进行,一个地区1个亿销售需要50个人和10个经销商,可能在5个亿的时候也同样如此,无非是加大了总部生产与运输的负担而已,而其他低值饮料企业则还会多个就地建厂和异地生产管理的麻烦。但对连锁零售企业,就还会新增更多的方面,像多店管理和培训、铺底货物监控和消化等方面。所以看数据的时候我们要区别不同的行业进行侧重,有的行业可以简单点,有的却不行。
6
midsmile兄好,顶住下跌是需要信念的,当时的格力没有给我这种信念,或者说是我没有发掘出应有的信念吧。我不是一个喜欢持有低估值票的人,在我看来估值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便宜的价格买入当然高兴,但这些并不会带给我逆境坚守的信念,毕竟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坚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我可以忍受更大幅度的下跌,但前提是这个企业能够让我看到可达数年的高质量成长,当时的格力我没有看到,我不是说它不能达到持续性成长,而是这种成长是我不太能确定和有把握的,是我的能力圈之外的东西,所以我没有敢在上面坚持,虽然从目前来看,当时的放弃绝对是个错误,但问题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不过回过头来说,这个错误并不是发生在我卖出的时候,而是在买入的时候,因为我没有达到对它的深度认识就激情介入了。哈哈:)
5
四段兄说的很对,我上面的比方也仅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的。事实上,不管中药合理不合理,它都拥有巨大的市场,这是我们投资者不应忽视的。像我身体比较弱,家人每日都炖虫草人参给我进补,平时喝水亦要用莲子枸杞浸泡,如此一年,也不晓得到底有没有用,但就这样坚持了下来。我老婆也正在看中医调养,虽然西医体检没啥问题,但中医总能指出她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也会开汤药来喝。但正因为中医不太让普通人弄的清楚,所以我们更重视品牌,要去大药房,还不敢挑便宜的买,看中医也要循人找有名气的,这些从投资的角度都是比西医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因此我觉得,抛开临床急症,从健康护养的角度去找中医股,找那些能够在消费者头脑里占据一席之地的品牌应该会比较妥当。[淘股吧] yiss兄好,预判亦是要在已知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和意淫有何分别。我投资有个三听原则,倾听企业的声音、倾听市场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是无论我自己有多么喜欢这个票,我仍要让企业以业绩来印证它,当然这个业绩不见得一定要非常好,但必须在方向上印证我之前对它的判断,以免自己陷入主观。倾听市场的声音就是看股价走向是否和我的判断及企业发展一致,看是否有不为我所知的东西出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是看指买入后是否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特别在亏损出现的时候,这时候你内心的不安定会释放出来,有的票跌3个点我就很不舒服,有的跌30个点我亦不会有任何不安,前者就属于不易吃全的票,就算再好亦不是你的菜,必须断然割爱。因为很多时候价格的波动都会比你想象的大一点,千万不能高估自己的忍耐力,很多人在开始跌10个点的时候说,我要把价值投资坚持下去,但真跌到30多点的时候就会慌张、会怀疑自己是否看错,这都是很正常的,毕竟企业发展是非常动态和不确定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要多倾听自己内心的感觉,在不舒适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这不是属于我的机会,然后坦然放弃,无论其最后是否成真,毕竟投资不同于分析,最后结果是要靠你在各种情况下都坚持下来后才能获得的,而坚持本身就是件非常难以做到的,因此找到牛股不可贵,找到能让你坚持下来的牛股才可贵,这才是属于我们的机会,其他的错过再多都应坦然,这就是心态。索罗斯有个背痛就卖的理论,刚开始我不太明白,后来我才深切体会到其精深所在。
5
刚才写快了点,好象没把想说的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是,病选西药、股选中药。西药逻辑严谨、体系清晰、易于归因,事故率必然小于中医,但也正以为此,西医不容易回避竞争,易出现同质或仿制现象,另外西医过于讲究科学,新品研发投入过大,即便有专利保护从整体上亦未必得偿,何况研发成败之间也不容易给外部投资者足够长的注意和介入时机。而中医则不然,只要是市场认可了的,不管你说它逻辑上合理不合理、到底是不是忽悠,它都可以有好的需求和足够的定价空间及长时间回避竞争的可能,因为里面的逻辑说不清楚,所以大家会更倾向于品牌。我们可以发现,在各个行业里,越说不清楚的就越有品牌效力,从什么皮包、香水、酒等等行业都可以看出。而越容易辨别的行业,其品牌的力量也就越弱。而对我们这样的投资者来说,持久安全可介入的投资机会比什么应该不应该更有意义。这就是我上面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我生病我会去看西药,投资我会尽量选择中药。另外哈哈兄问我说的三大引擎,其实就是指收入的潜在提升水平、利润率的潜在提升空间和费用率的潜在下降能力,这三个点结合起来往往就会在利润增长上呈现爆发且持久的可能。
5
随安兄好,如果真的有机会在社会上收购资产的话,你会发现低估值比成长性更重要,当然这里指的是一般中小型普通资产,不太涉及经营的那种,因为你可以拥有盈余资金的管理权,可以自己使之获得再成长,这个时候你投入资产的现金回报率才是重要的指标,当然前提是你能不断找到再投资对象,如果说限定只投一次那么成长才比估值重要,而且这里面还有个度的比较,但大概的精神就是如此。 另外,估值体系中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比如生意模式的难易程度,这决定着你维持的概率。这一点我在99楼已对这个股票有一定点评。我不是要否认它未来不具备良好的投资未来,我只是认为应该先为其易再为其难,除非市场上对难和易给出了极其充分的估值折扣。要知道我们的投资是取决于机会成本的,并且这种机会选择不是回头来看,而要包含不确定因素,而难易程度显然会影响不确定性,当然难易相对于各人是有不同的体会的,因此我一直说投资是个性化的行为,对你来说确定的或许对我来讲就不那么肯定,因此我们不需要达成一致,交流了看法就好。 再有,我们观察历史数据是为了从中看到未来,这里可以有两种逻辑,一是你凭什么判断它未来能继续高成长(如果你不能肯定它能则它就不能),第二种逻辑是你凭什么判断它未来不能继续(如果你不能肯定它不能则它就能)。前者是生意投资的模式,后者则是在市场认识体系上进行交易的模式。也就是我之前经常说的长线或中线、忽悠自己还是忽悠别人,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假定,无谓对错,不过很显然,从你的论述方式上看,你显然是后者,把良好的历史数据一摆,然后告诉我们,市场错了。当然,从结果上你也许是对的,但从逻辑上,我不认为这是你开头认可的生意投资思考模式。知行如一才不容易让自己混乱和迷惑,放弃后验、用前验思维去要求自己,哪怕这个票未来有百倍涨幅我亦不会认为我现在的谨慎是错误的。至于富瑞,我看了一眼,确实不是我擅长的方面,因为我不能把握这类企业的估值原则和体系,有朋友说我画地为牢耽误了不少好票,但有什么办法呢,自己确实不懂啊。
5
乖乖的牛兄好,这个票我之前的模型有过3次选出评级的,但需要手工调用行业模板才行,现在这个系统为了兼顾大面进行了很多取舍,所以就不能第一时间对它做出提示了,因为有些指标对这个行业意义大但对其他行业不是,无法两全的时候就只能选择割爱了。如果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在09、10年发现它数据特征上的明显变化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相对动态的思维,仅靠一个死板的软件做不到面面具到。而且在09年时候它数据上更多呈现的是黑马特征,整体评价低于汾酒是非常正常的,毕竟这只是数据评估,不能完全用股价表现来衡量。对这个票我也比较可惜,因为直到去年前,我一直忽视它的存在,这对专注白酒的我来说应该是个不小的遗憾。从03年来白酒行业最大的6次机会大概是:茅台、五粮液认购权证、老窖、汾酒、古井和金种子,其中4个我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部分参与或推荐,唯有老窖和它一直因为我的偏见,竟至完全忽视。老窖是因为我对浓香酒的偏见,认为无论怎么做都跳不出低回报的先天局限,没有注意到它结构调整所带来赢利能力翻天覆地的变化,金种子则是我不相信一个三流品牌可以有广阔的未来。这证明我完全不具备黑马捕捉能力,缺乏前瞻性,我不是惋惜自己没有参与,毕竟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但如此后知后觉、甚至在朋友们询问看法的时候给出了不该给出的意见让我备感羞愧,这两个票上我耽误了不少朋友,也让这些人充分体会到了迷信权威的代价,哈哈。不过对于现在的金种子,我还是不晓得该怎么去评估它的未来,如果说老窖当年可以用事实让我改变看法,金种子还不足以令我动摇,虽然它过去2年的成功毋庸质疑,只是未来的持续性和空间仍不太让我放心,顺便再提一点,它是1季度选出酒中收入现金含量最低的一个,只有50%多一点,也是选出酒里唯一的去年年报现金含量就低于100%的,这在白酒行业里可不算是个好现象,应该找下原因。至于你提到的黄酒,我觉得主要是行业规模太小,而且集中度比白酒高出了许多,应该很难出现白酒业这样大的机遇吧,当然如果古越龙山能出现大幅度提高毛利率的情况,那或许还是很值得关注的。[淘股吧] li9922兄好,这个票我不熟,你提供的分析思路也太少,没法交流啊。 山水游侠兄好,该说的前面都说过了,没啥补充的了,就我来看它的估值虽然远不够便宜但在目前的行业里比较起来还是相对较优的,估值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仅就估值来评价估值,要惯综合分析,任何牛股都是直观看上去贵实际上便宜的,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