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吉林省桦甸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1

11-04-02 11:32 8541次浏览
taogubasz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最近关注油页岩的相关资料,得到一个学术研究结论,吉林省桦甸油页岩不仅含有稀土元素,还可以从油页岩灰渣中提取稀土,由于目前稀土身价倍增,所以发这几个资料,供投资研究参考。

1、《吉林省桦甸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一文无法转换成WORD格式发出来,所以发此文地址供直接点开查看:
http://222.87.106.4:90/~kjqk/cckjdxxb/cckj2006/0606pdf/060620.pdf

吉林省桦甸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
文献名称 吉林省桦甸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
Article Name
英文(英语)翻译 Study on Rare Earth and Trace Elements in Oil Shale Samples,Huadian,Jilin Province;
作者 高桂梅; 苏克; 王文颖; 甘树才; 刘招君;
Author GAO Gui-mei~1;SU Ke~2;WANG -ying~1;GAN Shu-cai~1;LIU Zhao-jun~31.College of Chemistr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Center of Test Science Experiment;Changchun 130021;China3.Colleges of Earth Sciences;Changchun 130061;China;
作者单位
Author Agencies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吉林大学测试科学实验中心;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文献出处
Article From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06年 06期;
关键词 油页岩及其灰渣;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Keywords oil shale and oil shale residue;rare earth elements;trace elements;

2、一种从油页岩灰渣中回收稀土的方法
吉林省桦甸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
国家科委 863项目 课题 2007.12- 2009.12 吉林省油页岩灰渣提取有色和稀土金属新技术研究(100万)

【摘要】:对桦甸油页岩及其灰渣的矿物成分、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含量低于北美页岩(NASC)中的平均含量,REE球粒陨石标准化的分布模式曲线表现为负斜率,(La/Yb)N的平均值大于1,属于轻稀土富集型;REE北美页岩标准化的分布模式曲线较平缓,(La/Yb)S的平均值接近于1,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与球粒陨石和北美页岩相比,Eu有较严重的正异常。油页岩中的微量元素与北美页岩和地壳的平均值相比较,、Nb、Cs、Zn、Bi、W等元素具有较高的富集度。油页岩灰渣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富集度均高于油页岩。

一种从油页岩灰渣中回收稀土的方法
申请号/专利号: 201010142672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油页岩灰渣中回收稀土的方法,包括:向预先除硅的油页岩灰渣中加入盐酸进行浸取,得到料液,所述料液中含有铁离子、铝离子、镁离子、稀土离子和氯离子;萃取所述料液中的铁离子,得到第一萃取液和第一萃余液;向所述第一萃余液中加入碱性化合物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得到第一沉淀;将所述第一沉淀溶解,萃取得到的溶液中的稀土离子,得到第二萃取液和第二萃余液;反萃取第二萃取液中的稀土离子,向得到的第二反萃液中加入沉淀剂,得到第二沉淀;煅烧所述第二沉淀,得到稀土氧化物。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将油页岩灰渣中的痕量稀土富集回收,得到的稀土氧化物纯度较好,是稀土资源的有益补充,也能够提高油页岩的利用价值。
申请日: 2010年04月09日
公开日: 2010年07月21日
授权公告日:
申请人/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申请人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
发明设计人: 陈继;杨华玲;王威;邓岳锋;张冬丽;崔红敏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魏晓波 逯长明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分类号: C22B59/00;C22B3/10;C22B3/38;C22B3/28;C21B15/00
++++++++++++++++++++++++++++++++++++++++++++
•陈 继 博导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电子邮件:jchen@ciac.jl.cn
联系电话:0431-85262646
通信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
邮编码:130022

绿色分离化学与工艺研究组(2004年成立),隶属于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主要从事先进绿色分离材料,例如室离子液体,双水相等体系的合成、性质研究,探讨其在金属、有机物分离等领域的基础研究。面前国家对资源、环境和能源的需求和部署,开展稀土等矿物资源及二次资源的分离和资源综合利用,重金属污染物的资源化和高值化等,发展环境友好的清洁分离工艺。


研究领域


一、先进绿色分离材料与应用

离子液体是近几年来国际上新兴的热点研究方向,它是可替代传统有毒有机溶剂的环境友好型绿色反应介质。离子液体具有不挥发、热稳定性好、不易燃、无毒害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催化、分析、分离、电化学、制药、纳米新材料、生物化学等领域。基于离子液体的新分离溶剂和萃取剂的研究包括:
(1)新型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性质研究,及离子液体的微波连续化、规模化制备。目前实验已经设计合成出包括Tf2N在内的若干种疏水离子液体;探索和设计出连续化制备离子液体的微波设备,合成规模已经达到百公斤级,建立了离子液体规模合成和纯化的技术平台。利用酸碱中和反应设计和制备了若干高纯度,工业应用为目的的双功能离子液体萃取剂。研究了新型的离子液体等溶剂和萃取剂应用在稀土等金属的绿色分离和制备过程中。
(2)先进分离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实验室已经制备了离子液体与Cyanex923溶胶-凝胶复合材料、离子液体浸渍XAD-7树脂、以聚苯乙烯为载体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纤维素壳聚糖复合材料以及正在研制磁性复合材料和PIM膜基材料等,应用在稀土等金属离子高效绿色分离。同时,实验室也进行离子液体先进红外吸收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

二、清洁分离技术与工艺

面向国家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和重大战略的部署,围绕矿产资源、工业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开展有价元素新的分离技术和清洁工艺的研制。
(1)四川攀西稀土冶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稀土矿中含有的放射性Th和F。综合回收利用Th和F等有价元素对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Th作为重要的核能材料,其可开发利用的价值正在受到广泛的共识。
(2)油页岩中伴生多种有色、稀有和稀土元素等多种有价元素,油页岩灰渣中上述元素得到了进一步富集,可利用性较大。实验室以油页岩灰渣中的稀土和稀贵元素的富集和分离为研究目标,利用溶剂萃取的方法从油页岩灰渣分离铝后的滤液中富集稀土和稀贵元素,系统研究稀土的富集和单一稀土的分离过程,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工艺和技术。加速开展油页岩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集中力量进行油页岩灰渣中的稀土和稀贵元素回收研究,开发和利用油页岩中含有的稀土和稀贵元素,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对全国的油页岩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而且对于解决矿产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新的分离材料和技术重点开展电镀和相关行业的排放环境污染物如有毒有害的重金属Cr(VI)和有价金属等废水中的Ni(II)和Cu(II) 的综合回收和利用,以及芳香有机物等的富集等。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4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忆江南

11-04-15 16:53

0
油页岩中要提取稀土?
这个可以顶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dasenlin0206

11-04-10 21:21

0
成大是一家有眼光的好公司
taogubasz

11-04-10 20:05

0
我找这资料费老大劲了,呵呵。
taogubasz

11-04-10 20:04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已发送,收到请发帖说明已收到。另外,关于辽宁成大的研究报告就不需要了吧,估计好找吧,呵呵。
旺仔小馒头

11-04-10 19:52

0
***350@qq.com
多些兄
taogubasz

11-04-10 19:40

0
不是往上靠,是以前稀土卖白菜价,所以不重视从油页岩中提取稀土,现在稀土身价高了,自然要考虑从油页岩中提取稀土鸟。
股夫乐

11-04-10 19:36

0
楼主为什么硬要把辽宁成大往稀土概念上靠呢? 对油页岩这个题材没有信心吗?

------------------------------

页岩气,能源新曙光 
  
  来源:新财经 
  文/胡森林
  
  全球金融危机前高涨的原油和天然气价格,使成本更高的页岩气变得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其发展。一场全球性的“页岩气热”正呼之欲来
  
  自2009年以来,北美悄然发生的一场“页岩气革命”,使页岩气这一非常规气体成为石油行业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的大量生产,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天然气市场分布状况与供求格局,乃至对全球能源发展进程和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不小的影响。看到页岩气在北美的成功,很多国家都希望复制这一“神话”,众多油气公司也纷纷进入页岩气开采领域,甚至有人预测,一场全球性的“页岩气热”正呼之欲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对能源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保障能源持续稳定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减少碳排放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随着天然气资源品位降低,推动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页岩气大发展在美国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技术进步、需求推动、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发展过程有许多地方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第一,美国的页岩气突破是与其多年来在国家层面谋求“能源独立”的大背景分不开的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每年花费巨大的石油进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安全风险,一直是美国政府的一块心病。为此,从尼克松时代开始,美国政府就提出了“能源独立(Energy Independence)”纲领,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独立”又掀起了新一波浪潮。这不只是政治作秀和选战谋略,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内容。对近海石油开禁、开拓新能源产业、发展页岩气等一系列动作,都是实现“能源独立”这一战略的具体措施。
  
  由于页岩气的异军突起使其天然气储量增加,目前美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实现了自给自足并能连续开采上百年。美国的“能源独立”政策初见成效,可见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新兴产业发展非常之重要。同时,对于有意收购美国页岩气资产的中国企业而言,关注到这层背景,可以提醒我们更加提防收购中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
  
  第二,美国在页岩气领域经过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很多经验值得学和借鉴。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政府先后投入了60多亿美元进行非常规气勘探开发活动,用于培训和研究的费用达十几亿美元。2004年美国《能源法案》规定十年内每年投资4500万美元用于非常规气研究。在政策鼓励上,《能源意外获利法》规定非常规能源开发税收补贴政策,得克萨斯州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对页岩气的开发不收生产税。同时,美国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来鼓励开展非常规天然气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拨款、贷款和担保、培训资助、科研资助和勘探直接投入。
  
  以前页岩气因开采困难而被放弃,但是十年前美国取得了技术突破:采用水平打钻技术、液压断层技术,或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运用,最终粉碎了坚硬的岩层,成功地实现了页岩气的商业性开采。由于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使页岩气的商业化生产变得可行。
  
  中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虽然有着丰厚的页岩气储藏,但在技术能力和实践水平上还有很大差距,要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还不现实。就我国而言,目前急需在全国开展页岩气勘查,摸清家底;同时加强技术攻关,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等方式,学和掌握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技术、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中美两国已经签署了关于页岩气合作的行动计划,相比于其他的能源合作领域,这可能成为双方合作最务实的一项内容。
  
  第三,页岩气的发展将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前高涨的原油和天然气价格,使成本更高的页岩气变得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其发展。随着页岩气的大量被发现,世界天然气供需格局发生变化,油气价格联动机制减弱,2010年以来原油价格节节上升的同时,天然气价格却一路下跌。在各种天然气中,页岩气等非常规气无疑是对边际价格最为敏感的部分,如果价格到了影响其盈利的临界状态,必然抑制这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天然气价格目前总体偏低,页岩气发展的市场环境更显复杂。
  
  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法蒂赫?比罗尔在2009年底举行的世界能源大会上表示,页岩气的发现导致了天然气过剩,进而导致交易价格过低,给生产商带来了苦恼。曾经供不应求的国际天然气市场已呈现了买方主导局面。这对中国这样的市场买家来说是难得的有利时机,我们应该一方面加快发展页岩气,另一方面在天然气价处于低位时加大管道气和LNG 进口力度,与俄罗斯等天然气生产大国深化合作,实现气源多元化,同时在国内加大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LNG汽车加注等业务,进一步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第四,发展页岩气需要解决环保难题
  
  页岩气虽然是清洁能源,但其生产过程比常规油气生产存在更大的环境风险。压裂开采法(Hydraulic Fracturing)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废水与压裂液可能污染地下水源或发生泄漏,美国环保组织已多次抗议由于开采页岩气而导致的污染水源、损坏房屋等事件,欧洲许多国家正是由于对环境的担忧而不鼓励发展页岩气。我们固然不能因噎废食,但有备才能无患。在学提高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同时,应重点发展相应的环境保护技术和风险防控措施,在未来的页岩气开采中实现技术安全,在与其他页岩气强国的技术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优势。
  
  第五,要注重在并购页岩气资产的同时介入相关的金融衍生品运作
  
  以中海油收购的得州切萨皮克页岩气项目为例,在未来十年,计划将达到相当于日产50万桶石油的产能峰值。参股该项目,一方面可以使中海油接触到美国成熟的页岩气开发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中海油可以派出专业金融团队,了解美方合作伙伴作为全美最大的独立天然气生产商是如何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天然气衍生品运作的,包括场内标准化衍生品(期货和期权)的交易和场外OTC掉期交易。
  
  目前,随着美国国会Dodd-Frank金融改革法案的出台,作为价格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OTC掉期交易(包括石油、天然气、信贷违约掉期CDS等)转入交易所场内清算。例如,仅美国州际交易所集团ICE一家,自2008年11月以来,已经推出了近300个能源类场内清算的OTC合约(包括原油、天然气、液化气、成品油、电、煤炭、铁矿石等)。
  
  对中国来讲,作为先导性改革的资源价格改革已经开启,目前,石油、天然气、水电等价格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石油、天然气的定价机制也越来越接近市场化。最终,中国也将出现以石油、天然气为标的物、场内和场外互动的、人民币定价的金融合约交易。而在这之前,中海油等国家队,可以将他们在成熟金融市场上相关运作的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带回国内,帮助国内相关金融市场的启动。
taogubasz

11-04-10 19:32

0
有需要的留下邮箱地址,我可以给你发过去。
taogubasz

11-04-10 19:30

0
《吉林省桦甸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可惜我的PDF文件传不上去,有需要的吗?
taogubasz

11-04-10 19:24

0
渣中Nb、Rb、Cs、Co、Ni、Pb、Sb、Sr、Ba较油页岩中
该元素明显富集。
参考文献(Reference):
Eli宋玉勤,郭巍,刘招君,等.民和盆地窑煤田油页岩沉
积环境分析及开发前景预测[J].世界地质,2006,25
(1):43—48.
SONG Yu-qin,GU0 Wei,LIU Zhao-jun,et a1.Sedi—
mentary 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per—
spective forescasting of oil shale in Coal Fied,Minhe
Basin[J].Global Geology,2006,25(1):43—48.
E2]朱光有,金强,张水昌,等.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
沙河街组深湖相油页岩的特征及成因[J].古地理学
报,2005,7(1):59—69.
ZHU Guang—you,JIN Qiang,ZHANG Shui—chang,et
a1.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deep lake oil shale of
the Shahej ie Formation of Paleogene in Dongying Sag,
Jiyang Depression[J].Journal of Palaeogeo Graphy,
2005,7(1):59—69.
[33王永莉,刘招君,荆惠林,等.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
油页岩矿床沉积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
版),2005,35(6):720—724.
WANG Yong-li,LIU Zhao—jun,JING Hui—lin,et a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hale deposit of the
Huadian formation of paleogene in Huadian Basin[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
2005,35(6):720—724.
[43来雅文,段太成,甘树才,等.c一410树脂分离富集一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金、铂、钯
[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2,30(11):1363—1366.
LAI Ya-wen。DUAN Tai—cheng,GAN Shu-cai,et
a1.Determination of gold,platinum andpalladium in ge—
ological sample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spectrometry after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 ra—
tionwith C一410 anion exchange resin[J].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02,30(11):1363—
1366.
E53肇永辉.我国油页岩的主要性质及利用[J].沈阳化工,
2000,29(I):37—39.
ZHAO Yong~hui.The main characteritics and use of
oil shale in our country[J].Shenyang Chemical Indus—
try,2000,29(1):37—39.
[6] 陈德潜,陈刚.实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M].北京:冶
金工出版社,1990:1—30.
CHEN De-qian,CHEN Gang.Applied rare earth geo—
chemistry[M].Beijing:Mtallurgy Industry Press,
1990:1—30.
[7]Boynton WV.Cosmochemistry of the Rare Earth Ele—
ments[C]//Henderson Ped.Rare Earth Elements Geo—
chemistry.Developments in Geochemistry.Elsevier
Amesterdam,1984:63—114.
[8]Haskin M A,Haskin L A.Rare earth in European
shales:a redetermination[J].Science,1966,154:507
~509.
[9]石学法,陈丽蓉,马建国,等.西菲律滨海沉积物稀土元
素地球化学[J].矿物学报,1996,16(3):260—266.
SHI Xue-fa,CHEN Li—rong,MA Jian-guo,et a1.Ree
geochemistry of sediments from West Philipping Sea
[J].Aeta Mineralogica Sinica,1996,16(3):260—266.
[103李红,王东坡,高福红,等.吉林省中、新生代黑色页
岩(油页岩)中某些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口].长春地质
学院学报,1994,24(3):291—297.
LI Hong,WANG Dong-po,GAO Fu-hong,et a1.
Th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metals in
the Mesozoic and eeinozoic black shales(oil shales)in
Jilin[J].Journal of Changehun University of Earth
Sciences,1994,24(3):291—297.
[11]于炳松,陈建强,李兴武.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
黑色页岩地球化学以及岩石圈演化意义EJ].中国科
学(D辑),2002,32(5):374—382.
YU Bing—song,CHEN Jian-qiang,LI Xing—wu.Geo—
chemistry of black shale at the bottom of thelower
Cambrian in Tarim Basi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litho—
sphere evolution[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2002,32(5):374—382.
[123王泽中.山西兴县铝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
地球化学,1997(2):41—44.
WANG Ze-zhong.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uxite in Xinxian,Shanxi Province[J].Geochemis—
try,1997(2):41—44.
E13]刘淑文,薛春纪,曾荣,等.南秦岭志留系铅锌矿床中
硅质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J].矿床地质,2005,24
(5):491—500.
LIU Shu—wen,XUE Chun-ji,ZENG Rong,et a1.Pe—
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iliceous rocks in Silurian
lead—zinc deposits of southern Qinling regin[j].
Mineral Deposits,2005,24(5):491—500.
[14]李双应,岳书仓,杨建。等.皖北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
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科学,
2003,38(2):241—253.
LI Shuang—ying,YUE Shu-eang,YANG Jian,et a1.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neo—
proterozoic shales from the Liulaobei formation in
North Anhui[J].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2003,
38(2):241—253.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