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东西相遇】图 ◇ 解 —— 中德文化差异

11-03-26 11:28 5003次浏览
芳樟树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随着中德两国近年来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东西方的相互了解也日益增多。神秘的东方风水文化及复杂的汉字令不少德国人为之倾倒。而德国的啤酒、足球也让中国人着迷。但由于双方相差甚远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两国很多风俗惯南辕北辙,两国人民对对方的不少行为做法也感到诧异。在《东西相遇》里,生活在德国柏林的设计师刘扬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这些有趣的东西之间的差异。

  刘扬生于北京,13岁时随父母迁居德国,后考入柏林艺术大学。毕业后刘扬游历于伦敦、纽约等地,2004年起在柏林成立个人设计工作室。多年在东西社会以及不同文化中的生活经历,让她对文化差异有特别深的感受以及自己独到的看法 。

  《东西相遇》是刘扬在中德两国各生活13年后在纽约的创作成果。这一系列作品曾受邀在德国外交部展出,在网上也广受转载。在《东西相遇》里,刘扬透过画笔,用简单明了的图画向读者表现了德中两个社会的细节,比如两国家庭对待孩子的态度、人们旅游的方式、双方的审美观等等。大部分都是人们的日常经历,能引起德中读者们的共鸣。

  对于刘扬来说 ,她只是对比两国的文化生活差异,而并非肯定或者否定其中一方。通过这些对比,双方都能更直观地了解对方,也反思自己。由于设计师个人的生活经历,她对两个社会、两种文化的理解都游刃有余,所以她对这些细节的描绘也都可以说是新颖、深刻而独具一格。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在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许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是否有可能在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似?

  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的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复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而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不会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所以,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

  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中国人的一切行为和思考模式之中,而要让中国人彻底改变这些文化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同理,要让德国人,或者说是西方人彻底改变他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就区别说区别,不指望彼此有什么本质的改变,这似乎才是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最理想境界。这也应该是看这些画作时的最佳心态吧。

  为方便阅读,同时转入了读者点评。但终究是一家之言,我相信,读过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打开淘股吧APP
3
评论(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纪用

11-03-27 18:21

0
中国人出境游是上车睡觉,停车尿尿,到了景点拍照,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呵呵~~~基本如此了
芳樟树

11-03-26 11:49

0
还有关于图片12旅游这张,看到这张图,扑哧。的确,连国外的地陪都说:中国人出境游是上车睡觉,停车尿尿,到了景点拍照,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芳樟树

11-03-26 11:47

0
呵呵,感觉关于图片6,排队。很形象。
根据物流学的原理,中国人惯采用NMM1的形式,
而西方人,甚至韩国人和日本人也都惯采用MMN的形式。
芳樟树

11-03-26 11:36

0

蓝:西方人  红: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看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看来,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费解。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来说很有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程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2、生活方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中国人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就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老外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吧,等等。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人际关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过去叫“关系”,现在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看来,这种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5、表达愤怒方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发,有话就讲。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筹。而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什么叫有“涵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极点,脸上最好不要表现出来。要乐呵呵地,最好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如果有可能,可以与人讲道理。没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愤怒都表现在脸上。如果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则显得此人特不成熟,特没有城府,那是要吃亏的。其实,很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仇恨,却不能发泄。于是,在博客风靡时,就会发现有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病和没精神病的),统统以“新浪网友”的狰狞面目破口大骂,撒野开怀。发泄呗。别人看不见么,对不对。

6、排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这是一个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惯,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我们中国人的命么!另外,不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晚了,就没有了啊。

7、自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无语半晌。唉。集体高于一切啊。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另外,到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存空间吗?

8、星期日街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老外也真是的。我们中国这么多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怎么还不兴趁着周日到外面去凑凑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此外,老外有没有看过“黄金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9、聚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内涵。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而他们却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聚会时,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什么“生命的意义”去了。看看那巨大的“圆”,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图腾”吗?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要个团圆么!老外,永远也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精髓。

10、餐馆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如我前面所说,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礼义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声说话。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顺眼呢?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大声地、高分贝地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谁也不妨碍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常里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11、胃痛时的饮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要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12、旅游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评:其实,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毕竟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没几年啊,终于可以像小日本儿那样走到哪里都拍照了。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毕竟,有照片可以说明俺老兄到过什么什么地方了。尤其是去了国外,则更是要用照片说明。我认识的一位老兄则走得更远,在法国巴黎时,在大街上专门找些法国妞合影,为啥?不就是为了在一些哥们儿面前有点吹牛的谈资么。至于什么生命的意义、环保的意义,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