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石油匮乏、新能源(甲烷冰)、海底资源大国、东海问题、日本矿业法修订案是否与此次日本地震海啸灾害有关联?

11-03-20 19:50 3760次浏览
txmj2010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彭博(bloomberg)通讯社3月8日新闻:

海底资源大国日本 对矿业法进行了61年以来的第一次修订,瞄准沉睡中的300兆日币资源。这意味着什么?跟这次的地震海啸又有怎样的关系?
(译文)日本政府为了加强对沉睡在日本周边海域的石油及天然气、矿产等海底资源的管理,准备对矿业法进行61年以来的首次调整。为了防备由中国向世界各地蔓延的资源掠夺战,政府对估值为300兆日币的资源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矿业法的修改方案准备于本月中旬前在内阁会议上确定并递交国会,力争年内施行新方案。矿业法从1950年制定以来,政府对申请取得矿产权的企业采取受理矿产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颁发许可。由于申请矿产许可的企业较低,申请企业允许既无资源开发技术能力也无任何矿产开采经验。目前,国家无法限制部分以投机为目的企业进行许可申请。
为此,国家对获取石油天然气以及因海底喷出的金、银、铜、铅、亚铅等物质经沉淀后形成的海底热水矿床之类的重要资源许可的申请方式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原先以受理申请的先后顺序获得许可的相关规定,改为由国家公开招募并审核的许可制度。经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截至2010年3月底前,在已获批的8179项许可中,仍有八成项目未着手动工。
此外,矿产勘探方面,还将新增以制止境外国家对本国进行勘探活动以及能够全面掌握国内外企业在本国内进行资源勘探活动的许可制度。然而,目前的法律无法对近期问题突出的国外海洋调查船陆续进入日本排他经济水域(EEZ)的勘探行为进行制裁。
围绕日中双方对东海油气田“白桦(中文名:春晓)” 各自所主张的权益,日方认为中方超越了日本排他经济水域(EEZ)进行勘探,并在其领域内新建油气挖掘设施等行为已涉及了政治问题。

国家利益:
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燃料政策企画室室长茂木正认为,此次修订是为了:“重新认识海洋资源的潜力,不要一味的向国外索取,重新认识国内资源。”。
历经40年参与国内外矿山开发的三菱材料技术顾问秋山义夫指出,修订矿业法的意义在于中国和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相继在日本排他经济水域(EEZ)进行勘探活动的行为,涉及了能否向国外无条件开放日本领域内资源的国家利益问题。”
根据日本项目产业协议会估算的数据,沉睡在日本排他经济水域(EEZ)内的海底资源规模大约有300兆日币。亚铅和铜、铅等的回收量估计在4亿5000万吨(折合市价约80兆日币)、甲烷水化合物的回收量约在4兆1000亿立方米(折合能源价值约120兆日币)。
然而,目前采掘海底资源最大的困难是所需成本较高。三菱材料技术的秋山义夫举例称,加拿大的Nautilus Minerals公司在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进行勘探时预测,目前对海底铜矿开采所需成本是陆地开采的约2-3倍左右。

商业化
然而,向来被视为资源匮乏的日本,当技术研发能力达到海底资源开发的商业进程时,日本也将成为其他国家竞相争夺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呼吁在此之前完善相应管理制度的需求声也日渐高涨。
日本矿业协会会长仙田贞雄(三井金属社长)在1月份会见记者时称:“为了今后的事业能够顺利展开,期望国家能够顺应时代的需求对现行矿业法进行修订。
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干汤原哲夫强调:“日本国民正处于围绕资源、能源争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希望国家尽快对能够享有EEZ内的矿物资源以确保国家利益的矿业法进行重新修订。”
独立调查公司TIW的高级分析师沟上太吏认为,海底资源开发进入产业化时代后,受惠企业“需要制造出大批诸如将矿石颗粒从海底吸出的排沙潜水泵以及使用耐海水浸蚀材料制成的挖掘机、搬运海底挖掘物的推土机等的工程开采设备。”“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企业对此类特种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

原文出处:http://www.bloomberg.co.jp/apps/news?pid=90920000&sid=a7l._iRwTZCQ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txmj2010

11-03-20 20:17

0
开采方案主要有三种。
  方案一是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但此方法难处在于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也不是一大块岩石,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方案二是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 
  方案三是“置换法”。研究证实,将CO2液化(实现起来很容易),注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不一定非要到海底),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如果将CO2注射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储层,因CO2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但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露,大量甲烷气体分解出来,经由海水进入大气层。甲烷的温室效应比CO2要大21倍,因此一旦这种泄露得不到控制,全球温室效应将迅速增大,大气升温后,海水温度也将随之升高、地层温度上升,这会造成海底的“可燃冰”的自动分解,引起恶性循环。因此,开采必须要受控,使释放出的甲烷气体都能被有效收集起来。
txmj2010

11-03-20 20:15

0
海底可燃冰的存在很可能使海床不稳定,常会导致大规模的海底泥流,对海底管道和通讯电缆有严重的破坏作用。更严重的是,如果地震中海底地层断裂,游离的气体和水合甲烷分解产生的气体就会喷出海面,或在海水表层及水面上形成许多高度集中的易燃气泡,这不仅会对过往行船有危险,也会给低空飞行的飞机带来厄运。有学者认为,近几个世纪,在位于佛罗里达、百慕大群岛和波多黎各之间的百慕大三角区海域发生过的许多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事件,即所谓百慕大之谜就可能与此有关
  由于可燃冰是在深海处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氢键是一种弱作用,冰状的水合甲烷一出水面就会自动融化分解成气体,故我们没有必要在分解水合甲烷上费神,只要用专用设备将这些气体收集起来就可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可燃冰作为一种新能源虽具有开发应用前景,但甲烷是一种高效的温室效应气体,可燃冰的开采如果方法不当,释放出的甲烷扩散到大气中,会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上永久冻土和两极冰山融化而使地球变暧。安全合理地开发可燃冰,必须同时考虑环境保护。
  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在繁复的可燃冰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将引发严重的环境灾难,成为环保敌人—— 首先,收集海水中的气体是十分困难的,海底可燃冰属大面积分布,其分解出来的甲烷很难聚集在某一地区内收集,而且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更重要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若处理不当发生意外,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由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
txmj2010

11-03-20 20:13

0
但人类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 
  由此可见,可燃冰在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可燃冰”是深藏于海底的含甲烷的冰。它是由于处于深海之高压低温条件下,水分子通过氢键紧密缔合成三维网状体,能将海底沉积的古生物遗体所分解的甲烷等气体分子纳入网体中形成水合甲烷。这些水合甲烷就象一个个淡灰色的冰球,故称可燃冰。这些冰球一旦从海底升到海面就会砰然而逝。
  可燃冰是一种潜在的能源,储量很大。据国际地质勘探组织估算,地球深海中水合甲烷的蕴藏量足以超过2.84×10^21 m^3,是常规气体能源储存量的1000倍。且在这些可燃冰层下面还可能蕴藏着1.135×10^20 m^3的气体。有专家认为,水合甲烷一旦得到开采,将使人类的燃料使用史延长几个世纪。
  为开发这种新能源,国际上成立了由19个国家参与的地层深处海洋地质取样研究联合机构,有50个科技人员驾驶着一艘装备有先进实验设施的轮船从美国东海岸出发进行海底可燃冰勘探。这艘可燃冰勘探专用轮船的7层船舱都装备着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艘能从深海下岩石中取样的轮船,船上装备有能用于研究沉积层学、古人种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实验设备。这艘专用轮船由得克萨斯州A•M大学主管,英、德、法、日、澳、美科学基金会及欧洲联合科学基金会为其提供经济援助。
txmj2010

11-03-20 20:10

0
据专家估计,全世界石油总储量在2700亿吨到6500亿吨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可燃冰的发现,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新希望。 
  中德科学家一致建议,将该自生碳酸盐岩区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其中“龙”字代表了中国,“九”代表了多个研究团体的合作。同位素测年分析表明,“九龙甲烷礁”区域的碳酸盐结壳最早形成于大约4.5万年前,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体。
  中方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黄永样对此极为兴奋,他说,探测证据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 
  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纯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10年,石油净进口量将增至约1亿吨,2020年将增至2亿吨左右。因此,查清可燃冰家底及开发可燃冰资源,对我国的后续能源供应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黄永样介绍,在未来十年,我国将投入8.1亿元对这项新能源的资源量进行勘测,有望到2008年前后摸清可燃冰家底,2015年进行可燃冰试开采  
  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可燃冰调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计划到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日本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价,钻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块矿集区,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样本。它的目标是在2010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txmj2010

11-03-20 20:06

0
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因为形成“可燃冰”除了压力主要还在于低温,所以一般在冰土带的地方较多。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海域纬度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实际上我国东海、南海都具备生成条件。  
  东海底下有个东海盆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经20年勘测,该盆地已获得1484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尔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金翔龙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天然气水化物存在的必备条件,东海找出了“可燃冰”存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并根据地温梯度、结合东海地质条件,勾画出“可燃冰”的分布区域,计算出它的稳定带的厚度,对资源量做了初步评估,得出“蕴藏量很可观”结论。这为周边地区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可燃冰年复一年地积累,形成延伸数千至数万里的矿床。它每立方米中含有200立方米的可燃气体,已探明的储量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的储量还要大几百倍。目前,开发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一旦获得技术上的突破,可燃冰将加入新的世界能源的行列。
  随着研究和勘测调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发现的可燃冰逐渐增加,1993年海底发现57处,2001年增加到88处。据探查估算,美国东南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岭,可燃冰资源量多达180亿吨,可满足美国105年的天然气消耗;日本海及其周围可燃冰资源可供日本使用100年以上。 
txmj2010

11-03-20 20:01

0
“可燃冰”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
  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气源。因为,在陆地只有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才具备形成条件和使之保持稳定的固态,而海洋深层300-500米的沉积物中都可能具备这样的低温高压条件。因此,其分布的陆海比例为1∶100
txmj2010

11-03-20 19:56

0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