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阳能未来大市场:瞄准太阳能热发电
2011/3/9/8:28来源:中国太阳能网/太阳能信息报
【慧聪太阳能网】太阳能热发电作为新能源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在国外已经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美国能源局已将太阳能热发电定义为基础能源。抛物面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已经有了近三十年的应用历史,全球太阳能热电站90%以上采用槽式技术,其技术成熟可靠。
近年来,随着世界太阳能热发电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从系统集成到关键部件制造各个环节,西门子、阿尔斯通、ABB等诸多巨头纷纷涌入,使得槽式太阳能热电站的整体系统以及聚光系统、传热系统、储热系统等各子系统的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聚光组件(SCA)、集热管(HCE)、抛物面反射镜等关键部件形成了相应的行业规范,世界太阳能热发电市场已经启动。
主要障碍
目前,我国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和产业,在太阳能热发电装备的设计制造、电站系统集成设计,系统建设等方面均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技术掌握、成本控制、投资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技术掌握
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来源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以光伏技术为例,我国的光伏产业基本上采用引进设备带技术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其原因是发达国家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中,日益受到环境和成本的巨大压力,使光伏产业形成了向中国的转移,中国在产业承接的同时,推动了自主技术的研发,从而成为全球最大和最具竞争优势的光伏产业基地。而对于太阳能热发电,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均有明确的扶持或补贴政策,商业化的市场规模近两年出现了井喷式发展,CSP的市场和利润都处于丰厚回报期。供应链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无论是发电装备供应商、电站系统集成商都处于订单饱和状态,再加之掌握的CSP技术的公司较少,技术扩散程度很低,因此国外CSP产业目前还没有类似国外光伏产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主要的制造厂商均采用控制规模、溢价销售策略,这就直接导致类似Simens、Schott等公司缺乏进行产业转移、控制成本的动机。现阶段我国还很难从国际大公司进行技术引进和深入的合作。
在“十五”期间,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程热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和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新疆新能源公司、南京春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始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项目研究。进入“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视,太阳能热发电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已经掌握了一批太阳能热发电的关键技术。比如,对抗风载高精度定日镜技术、高温塔式吸热器技术、高温储热技术、电站控制技术、塔式发电系统设计和集成技术、槽式真空管制造工艺和槽式聚光器集成技术等等。但现有的所有技术均处于试验室阶段,没有得到规模化应用的验证。而在系统设计、运营维护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瓶颈的突破、验证尚有待规模化项目的实际应用。因此现阶段技术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太阳能热发电在中国的发展。
0
据港媒报道,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县1号核电厂发生爆炸后,在德国南部城市斯图加特,大约6万名示威者组成长达45公里的人链,要求立即关闭德国所有核电厂。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全面检查核电站安全标准。
当地时间12日,数万名核能反对者在斯图加特附近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墙,要求立刻关闭距离斯图加特45公里的核电站。
绿色和平组织核能专家表示,用核能发电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求尽快退出核能。
在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及导致放射物泄漏事故后,默克尔召开紧急会议指,核电厂事故发生在日本这样一个拥有最高安全标准的国家,德国也不可能像以往一样照常营运核电厂,会全面检查境内17座核电厂的安全标准。
核电题材股会受影响,其它新能源股票受益,如聚光光伏太阳能股票;
0
太热了,聚光太阳能股票没解决高温的问题,热死了
0
明天我就跑了
0
虽然都属于同一个概念,但好像都是散兵,单兵,没有龙头,蛇无头不走,明天中午之前,不拉升就走人了。俺也成托了,日啊
0
国金证券:聚光太阳能投资报告(荐股)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 2011-3-3 11:09:59 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 太阳能 关键词: 光伏发电 光伏产业 北极星太阳能网讯:聚光太阳能是使用透镜或反射镜面等光学元件,将大面积的阳光汇聚到一个极小的面积上,再进行进一步利用产生电能的太阳能发电技术。
聚光光伏(CPV)是指将汇聚后的太阳光通过高转化效率的光伏电池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技术;CPV 是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中最典型的代表。
我们对 CPV 的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主要基于如下三点原因:
第一,极高的规模化潜力:从技术特性的角度看,CPV 技术因其光电转化效率高、土地占用面积小等特点,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时间里,可用于建造大型支撑电源的最理想的太阳能发电技术。
第二,成本下降空间巨大:与晶硅和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相比,CPV 目前3~4 美元/Wp 的建设成本并无优势,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电池效率的提高、聚光模块和冷却模块设计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等等,其成本仍有巨大的下降空间。
第三,技术和规模化进度存在不确定性:作为一项正在由实验室走向工程化的新技术,CPV 的技术路线尚未定型,产业链也未形成。对于目前已经参与相关产品开发与生产的企业,我们需要关注其技术或成本取得优势地位的进展。
0
太阳能未来大市场:瞄准太阳能热发电
2011/3/9/8:28来源:中国太阳能网/太阳能信息报
【慧聪太阳能网】太阳能热发电作为新能源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在国外已经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美国能源局已将太阳能热发电定义为基础能源。抛物面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已经有了近三十年的应用历史,全球太阳能热电站90%以上采用槽式技术,其技术成熟可靠。
近年来,随着世界太阳能热发电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从系统集成到关键部件制造各个环节,西门子、阿尔斯通、ABB等诸多巨头纷纷涌入,使得槽式太阳能热电站的整体系统以及聚光系统、传热系统、储热系统等各子系统的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聚光组件(SCA)、集热管(HCE)、抛物面反射镜等关键部件形成了相应的行业规范,世界太阳能热发电市场已经启动。
主要障碍
目前,我国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和产业,在太阳能热发电装备的设计制造、电站系统集成设计,系统建设等方面均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技术掌握、成本控制、投资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技术掌握
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来源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以光伏技术为例,我国的光伏产业基本上采用引进设备带技术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其原因是发达国家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中,日益受到环境和成本的巨大压力,使光伏产业形成了向中国的转移,中国在产业承接的同时,推动了自主技术的研发,从而成为全球最大和最具竞争优势的光伏产业基地。而对于太阳能热发电,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均有明确的扶持或补贴政策,商业化的市场规模近两年出现了井喷式发展,CSP的市场和利润都处于丰厚回报期。供应链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无论是发电装备供应商、电站系统集成商都处于订单饱和状态,再加之掌握的CSP技术的公司较少,技术扩散程度很低,因此国外CSP产业目前还没有类似国外光伏产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主要的制造厂商均采用控制规模、溢价销售策略,这就直接导致类似Simens、Schott等公司缺乏进行产业转移、控制成本的动机。现阶段我国还很难从国际大公司进行技术引进和深入的合作。
在“十五”期间,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程热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和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新疆新能源公司、南京春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始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项目研究。进入“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视,太阳能热发电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已经掌握了一批太阳能热发电的关键技术。比如,对抗风载高精度定日镜技术、高温塔式吸热器技术、高温储热技术、电站控制技术、塔式发电系统设计和集成技术、槽式真空管制造工艺和槽式聚光器集成技术等等。但现有的所有技术均处于试验室阶段,没有得到规模化应用的验证。而在系统设计、运营维护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瓶颈的突破、验证尚有待规模化项目的实际应用。因此现阶段技术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太阳能热发电在中国的发展。
0
聚光太阳能获国际太阳能光伏展“吉瓦级金奖”
2011年03月09日14:37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近日,从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简称SNEC)第五届上海国际太阳能光伏展获悉,宁波国家高新区企业聚光太阳能有限公司获得了吉瓦级金奖,这是宁波参展企业中,唯一获得“吉瓦级金奖”的企业。
SNEC光伏大会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专业化的太阳能光伏展会,也是全球太阳能行业内最重要的展会之一。此次大会规模空前,共有15个行业国际机构、60多个国家、1838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展出面积达15万平方米。本期展会以“发展新能源、造福全人类”为主题,聚焦展示太阳能光伏工程、创新技术和实际应用。
在本次展会上,聚光太阳能有限公司展示了极具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聚光太阳能热水系统”以及“聚光太阳能气候调节系统”等多款新产品和新技术,吸引了包括印度的Envirosys、Nexus、新加坡的PROMAX、日本的日立高新、西班牙的Solartechnic等国外企业以及来自江苏、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贸易、工程公司对聚光公司产品的浓厚兴趣和采购意向,一些企业甚至还当场表达了希望代理聚光公司产品的内销、外贸和工程配套的强烈意愿。
据了解,宁波高新区聚光太阳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由留美博士陈大彤创办,专业从事太阳能聚光在多种科研及生产场合的应用开发。目前,该公司已开发出多款发电、取热产品,其中,“非成像聚光光伏发电组件”的产品配合公司自主研发的“斜单轴跟踪应用技术”,初期成本可控制在每瓦7元以内,折算成发电成本约为0.7到0.8元/度,并将随着产品的升级和生产规模化而进一步降低成本,具有较强的市场前景;另一款“聚光太阳能热水系统”则备受展会观众的注意,“聚光太阳能冷库项目”也与海南一大型农产品进出口公司达成合作的意向。
来源: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