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嫦娥三号2013年将在西昌发射 实现月面软着陆

11-03-02 12:47 3471次浏览
水静风闲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任沁沁 罗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专家叶培建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嫦娥三号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将于2013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将实现月面软着陆。

  他说,带“腿”带轮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航天器,也是中国第一次研制,技术难度很大。

  “嫦娥三号面临的最大难度是如何稳稳当当落在月球上。”叶培建说,必须是软着陆,不能硬撞,但软着陆不能使用降落伞,因为月球是真空,只能是一边降落,一边用反推力把发动机的速度降下来。

  他认为,通过攻关,相信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以保证顺利完成探月工程二期“落”月任务,即实施月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2013年左右,嫦娥三号将实现中国月球着陆器着陆月球的目标。”叶培建透露,目前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共有5个:虹湾、酒海、湿海、开普勒和阿里斯基撞击坑,第一次任务时,虹湾地区是首选,这个地区较平坦,光照好,易观测。

  叶培建表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将携带7台科学仪器,还有几台照相机,进行不同的科学探测任务,能够拍摄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天体;月球车则携带8台仪器,包括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等。月球车在月球上将实现自动导航、自动拐弯、自动选择路线、自动爬坡、自动避开障碍,然后自己或经着陆器把数据传输回地球。

  据介绍,嫦娥三号之后,还将发射嫦娥四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将共同完成中国探月二期工程“落”月任务,即实施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

~~~~~~~~~~~~~~~~~~~~~~~~~~~~~~~~~~~~~~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天津基地一期工程年内完工
2011年02月25日

中新社天津2月25日电 (刘家宇)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天津产业化基地(简称“天津基地”)一期工程将于年内完工。届时,天津基地将具备部件加工、总装、试验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陶钢25日接受本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天津基地项目进展非常顺利,目前一期工程涉及的22个厂房已建成20个。按照“边建设,边调试,边生产”原则,现在高精度冷拔珩磨管生产线、焊装车间等已投入生产,年内所有“试生产”工作将全面展开;技术人员正在逐步到位,预计今年年底,天津基地固定人员将达800至1000人。

陶钢告诉记者,天津基地总装测试试验厂房目前正在进行装修;振动塔、静力与分离试验厂房、职工餐厅等正在进行主体施工。

据了解,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亦称“长征五号”,直径五米,将具备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五大特征。按照规划,首枚“长征五号”预计2014年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发射升空。而“长征五号”的箭体结构制造及火箭总装、总成等都将在天津基地完成。

作为“长征五号”研制、生产和产业化基地及中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基地,天津基地占地面积约3000亩,总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规划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分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一期工程建设规模约20万平方米,于2007年11月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建设规模约30万平方米,将根据国家航天产业发展需求陆续投入建设。

~~~~~~~~~~~~~~~~~~~~~~~~~~~~~~~~~~~~~`

中国实现最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 较原纪录提高20多倍
2010-6-4 1

  据光明日报4日报道:在此间获悉,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16公里的传输距离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最终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联合小组研究成员彭承志教授介绍,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利用量子纠缠技术,需要传输的量子态如同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超时空穿越”,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兴趣。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2004年,这个小组利用多瑙河底的光纤信道,成功地将量子态隐形传输距离提高到600米。但由于光纤信道中的损耗和环境的干扰,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距离难以大幅度提高。

  2004年,中国科大潘建伟、彭承志等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在自由空间实现更远距离的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间,环境对光量子态的干扰效应极小,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其损耗更是接近于零,这使得自由空间信道比光纤信道在远距离传输方面更具优势。这个小组2005年在合肥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2007年开始,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小组在北京八达岭与河北怀来之间架设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在2009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

  联合小组在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领域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支持,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6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英国的《新科学家》、美国的《今日物理》、美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均及时报道了这个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日报)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1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