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预计到‘十二五’末,在研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将陆陆续续首飞,形成中国新一代大、中、小运载火箭系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两会”间隙接受中新社专访,围绕航天特别是火箭技术发展,分析现状、探讨未来。
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正在研制
包为民说,中国的运载火箭现在可以说是系列完备、技术先进,现役火箭主要包括“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系列,它们构成中国火箭的系列化。其中,“长征二号”系列中发射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中国目前最成熟、最可靠、最先进的火箭。
他指出,中国正积极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按运载能力分为大、中、小3个型号系列,分别是“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六号”系列,新一代运载火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推进剂均为无毒、无污染,控制系统也更加先进、可靠。
目前,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预计在“十二五”末期,“长征”五号、七号、六号将陆陆续续首飞,形成中国新一代的大中小运载火箭系列,并逐步替代现有火箭系列。“届时,现役火箭是不是退出航天发射服务市场,还将视具体情况而定”。
将来还要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
“将来我们还要研制可重复使用、子级可控的运载火箭”,包为民从技术层面分析说,未来运载火箭发展趋势应具备廉价、快速(发射、进入空间)、可靠、可重复使用、子级落点可控等主要特征。
现在,包括“长征”火箭在内的全球现役运载火箭大都为一次性产品,中国在研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也是一次性使用。“可重复使用、子级可控是未来火箭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包为民以三级火箭为例称,一级箭体要实现落点可控,规避人口稠密区;二级箭体在低轨,一般不太长时间就会坠落大气层烧毁;关键是装有昂贵火箭控制系统的三级箭体进入中高轨道,要让它完成发射任务后即重返地球,通过先进的防隔热技术和控制技术安全回收,实现可重复使用。
中国火箭已具备火星探测能力
包为民称,中国火箭技术已具备火星探测能力,“从运载能力、进入深空能力的角度看,中国现役火箭和在研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完全可以承担(火星探测)这个任务”。
他指出,火星探测的运载火箭需要弹道设计,发射程序包括选择火星距地球最近时为发射窗口,火箭送火星探测器飞离地球、脱离地球引力,然后火星探测器靠惯性飞行、进入火星引力场,再靠火星引力场使探测器加速、飞向火星,最后实现绕火探测。
“对火箭来说,在地球与火星距离最近的发射窗口发射火星探测器,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初始速度即可,这个速度必须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帮助火星探测器脱离地球、进入太阳系飞行。”包为民说。
0
据一月份中物院一封感谢信透露,日前,国家专项工程任务——神光-Ⅲ主机装置建设项目实现首束出光。
神光-Ⅲ主机装置建设项目首束出光是我国ICF驱动器建设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
美国有望于2020年实现商用核聚变发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5日报道,美国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11月2日进行了综合点火实验——192束激光射向一个包含了氘气和氚气的玻璃管,最终释放出的能量高达130万兆焦,其中心最高辐射温度达600万华氏度(约316万摄氏度),相当于恒星或大行星核心的温度,太阳中心的温度为2700万华氏度。
英国媒体表示,尽管由于其自维持聚变反应堆没有点燃,NIF这一实验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点火实验,但科学家对NIF的未来充满信心。NIF的主管艾德·摩西表示:“所有实验结果都令人振奋。”在过去几周时间里,科学家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性实验,科学家希望NIF于2012年点火成功。
NIF是全球最大的激光核聚变装置,也将是首个产能大于耗能的激光核聚变装置。进行该项目的科学家致力于通过在地球上建造“人造太阳”来“驾驭太阳的能量”。该项目从1997年开始建造,2009年5月29日竣工,整个计划耗资22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35亿元)。
NIF会将192条激光束集中于一个花生米大小装有重氢(氘和氚)燃料的目标上,把燃料加热到1亿摄氏度,并施加足够的压力使重氢核发生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将是输入能量的15倍还多,将可以模拟出同恒星内部或核爆炸一样强烈的温度与压力。
核聚变实验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反应。NIF的发言人称,尽管聚变也是一个核过程,但是,它不同于核裂变,因为核聚变反应的副产品只有氦气和中子,而没有放射性物质。另外,其燃料来源也非常丰富,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氚可以从土壤中常见的金属锂中提取。
NIF的官员估计,核聚变发电站将于2020年开始发电,到2050年,美国大约四分之一的能源将来源于核聚变发电站。
0
俄新網RUSNEWS.CN莫斯科2月8日電 俄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認為,俄羅斯必須制定本國開發深空和月球的計劃。梅德韋傑夫8日在會見俄羅斯青年科學家時表示:"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即使是從我們學術展望的觀點出發。如果我們根本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那麼我們就會退化,就會被拋棄。" 他指出,不可以在一年內制定出該領域的計劃並達到"美國人的同等水平"。梅德韋傑夫還補充道,歐洲與中國的專家也在研究這個課題。俄羅斯青年科學家總統獎的得主、來自俄太空問題研究所的馬克西姆·莫克羅烏索夫提出了俄羅斯缺少開發深空項目的問題。"所有國家都看上了月球,這不是秘密,月球肯定會得到開發。"他說。
0
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