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嫦娥三号2013年将在西昌发射 实现月面软着陆

11-03-02 12:47 3469次浏览
水静风闲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任沁沁 罗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专家叶培建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嫦娥三号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将于2013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将实现月面软着陆。

  他说,带“腿”带轮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航天器,也是中国第一次研制,技术难度很大。

  “嫦娥三号面临的最大难度是如何稳稳当当落在月球上。”叶培建说,必须是软着陆,不能硬撞,但软着陆不能使用降落伞,因为月球是真空,只能是一边降落,一边用反推力把发动机的速度降下来。

  他认为,通过攻关,相信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以保证顺利完成探月工程二期“落”月任务,即实施月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2013年左右,嫦娥三号将实现中国月球着陆器着陆月球的目标。”叶培建透露,目前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共有5个:虹湾、酒海、湿海、开普勒和阿里斯基撞击坑,第一次任务时,虹湾地区是首选,这个地区较平坦,光照好,易观测。

  叶培建表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将携带7台科学仪器,还有几台照相机,进行不同的科学探测任务,能够拍摄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天体;月球车则携带8台仪器,包括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等。月球车在月球上将实现自动导航、自动拐弯、自动选择路线、自动爬坡、自动避开障碍,然后自己或经着陆器把数据传输回地球。

  据介绍,嫦娥三号之后,还将发射嫦娥四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将共同完成中国探月二期工程“落”月任务,即实施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

~~~~~~~~~~~~~~~~~~~~~~~~~~~~~~~~~~~~~~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天津基地一期工程年内完工
2011年02月25日

中新社天津2月25日电 (刘家宇)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天津产业化基地(简称“天津基地”)一期工程将于年内完工。届时,天津基地将具备部件加工、总装、试验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陶钢25日接受本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天津基地项目进展非常顺利,目前一期工程涉及的22个厂房已建成20个。按照“边建设,边调试,边生产”原则,现在高精度冷拔珩磨管生产线、焊装车间等已投入生产,年内所有“试生产”工作将全面展开;技术人员正在逐步到位,预计今年年底,天津基地固定人员将达800至1000人。

陶钢告诉记者,天津基地总装测试试验厂房目前正在进行装修;振动塔、静力与分离试验厂房、职工餐厅等正在进行主体施工。

据了解,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亦称“长征五号”,直径五米,将具备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五大特征。按照规划,首枚“长征五号”预计2014年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发射升空。而“长征五号”的箭体结构制造及火箭总装、总成等都将在天津基地完成。

作为“长征五号”研制、生产和产业化基地及中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基地,天津基地占地面积约3000亩,总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规划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分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一期工程建设规模约20万平方米,于2007年11月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建设规模约30万平方米,将根据国家航天产业发展需求陆续投入建设。

~~~~~~~~~~~~~~~~~~~~~~~~~~~~~~~~~~~~~`

中国实现最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 较原纪录提高20多倍
2010-6-4 1

  据光明日报4日报道:在此间获悉,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16公里的传输距离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最终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联合小组研究成员彭承志教授介绍,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利用量子纠缠技术,需要传输的量子态如同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超时空穿越”,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兴趣。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2004年,这个小组利用多瑙河底的光纤信道,成功地将量子态隐形传输距离提高到600米。但由于光纤信道中的损耗和环境的干扰,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距离难以大幅度提高。

  2004年,中国科大潘建伟、彭承志等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在自由空间实现更远距离的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间,环境对光量子态的干扰效应极小,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其损耗更是接近于零,这使得自由空间信道比光纤信道在远距离传输方面更具优势。这个小组2005年在合肥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2007年开始,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小组在北京八达岭与河北怀来之间架设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在2009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

  联合小组在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领域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支持,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6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英国的《新科学家》、美国的《今日物理》、美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均及时报道了这个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日报)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1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zywywz

13-03-17 14:20

0
2013年16次的发射
水静风闲

11-10-16 12:14

0
一叶秋兄,两码子事 。哈哈。
水静风闲

11-10-16 11:51

0
哈!又是饭点发帖。。为谁苦来为谁忙,两干一稀我一扫光。一扫光呀一扫光。。。。。。
打了个饱嗝儿,不再想意气风发地评短论长。。。
看来,有些东西还是确定地。。。。。。。。。。人是铁,饭是钢,真饿两顿心慌慌……
水静风闲

11-10-16 08:24

0
研究中微子超光速现象的收获之外会不会有别的收获?就像广大人民群众所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世界不乏奇迹,同仁尚需努力。吃着早点胡思乱猜,感觉就像上帝掷骰子一样,瞎掷一气,能出来几点是谁也测不准滴。
水静风闲

11-08-13 13:07

0
  新华网东京电:日本政府航天开发战略总部的专门调查会8日就本国航天政策应该重点发展的领域公布报告,要求将与产业化相关的项目作为政策重点。

  在日本今年3月遭受大地震袭击、财政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该报告建议将构建准天顶卫星定位系统作为航天开发的最重要课题。该系统旨在提供高精度导航服务。报告同时建议发展已能看到产业化前景的小型卫星等项目。

  对于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希望”号实验舱项目和研发色彩浓厚的观测卫星项目,由于无法确认此类项目能强化产业竞争力,报告建议“逐步削减”此类项目的经费,或降低其优先等级。

  航天开发战略总部将根据这份报告决定有关航天政策。

  准天顶卫星系统被称为日本版的GPS系统,该系统由3颗信号覆盖全日本的高精度定位卫星组成。它能补充美国GPS系统的信号,让处于密集高楼之间和山区的用户能收到质量更好的定位信号,使车载导航仪的定位精度达到1米以内。如果不依托美国GPS系统的定位信息,日本这个系统至少需要7颗卫星。
水静风闲

11-08-06 14:38

0
要说“不明建筑”,海底,极地可能有发现吧。
水静风闲

11-05-21 12:34

0
嫦娥我们俩都没发现。
佛之子

11-05-20 23:40

0
都在传月球上有不明建筑
到底有没有呀
水静风闲

11-05-20 23:22

0
“天河一号”首次服务核聚变能源开发领域  
2011年05月20日 11:00:4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5月19日电(记者毛振华)国家超算天津中心18日与中国磁约束聚变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课题组签约,这是“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首次服务核聚变能源开发领域。截至目前,“天河一号”应用领域注册用户已接近百家。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部部长孟祥飞介绍,按照协议,“天河一号”将为磁约束聚变模拟研究提供充足的计算资源,并协助支持主要模拟代码在超算中心的运行和优化。 

  “天河一号”是目前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已在石油勘探、生物医药、动漫设计、气象预报、金融风险分析等方面得到成功应用。超算天津中心注册的用户已有90多家,繁忙时使用率在80%以上。 

  目前,超算天津中心注册的用户已有90多家,繁忙时使用率在80%以上。
水静风闲

11-04-03 22:13

0
2010年国际宇航发射综述 
--------------------------------------------------------------------------------
 
日期:2011/01/14  
  2010年,中国农历虎年,国际宇航发射领域精彩纷呈,看点连连。我们既见证了美国X-37B空天飞机的横空出世,也目睹了发现号、奋进号、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倒数谢幕演出;既为猎鹰九号运载火箭搭载的龙式太空舱的一飞冲天而感到振奋,也为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印度GSLV火箭和韩国罗老号火箭的发射失败而扼腕叹息。 
  据统计,2010年全球共进行了74次宇航发射。其中,俄罗斯的发射次数几乎占据一半,达到31次之多。中国和美国各发射了15次,欧空局发射了6次,印度3次,日本2次,韩国1次,以色列1次。其中,有4次发射失败,发射成功率达94.6%。2010年,国际宇航发射可谓群雄飞天,新星闪耀。 
  美国: 
  “X-37B”技惊四座 龙式太空舱小试牛刀 
  细数美国2010年宇航发射亮点,X-37B空天飞机的发射首屈一指。 
  2010年4月22日,长约8.8米、翼展4.6米的X-37B空天飞机成功发射。然而,这仅仅是它此次表演的开始,在随后的七个多月中,“X-37B”完成了五次变轨和一系列的自主试验,并于2010年12月3日成功降落在范登堡空军基地。 
  对于“X-37B”此次飞天的任务,美国空军似乎不愿多说。 
  然而,相关分析人士认为,“X-37B”很可能是全球太空军备竞赛的一个新里程碑,或将引发空天战争,是太空军事化的开端。 
  “新老交替”,是解读2010年美国航天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词。 
  先是奥巴马总统取消了小布什总统所提出的雄心勃勃的重返月球计划,从而导致美国的民用航天项目急剧萎缩,2009年新鲜出炉的战神I-X火箭也无疾而终。 
  另一方面,由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研制的猎鹰九号火箭和龙式太空舱成为了美国航天发射领域的新亮点。2010年6月4日,美国成功发射了猎鹰九号火箭,为奥巴马提出的“大力扶植私营企业开发航天飞行器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的新太空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而后,2010年12月8日,“猎鹰九号”搭载着龙式太空舱发射升空,私营企业首次实现太空舱的发射和返航,为奥巴马继续实施新太空政策增添了信心。 
  众所周知,美国大力鼓励私营企业开发航天运输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在发现号、奋进号、亚特兰蒂斯号三架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受制于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的局面。但其不断推迟航天飞机“谢幕演出”的时间,则说明“新老交替”还未真正完成。2011年2月,航天飞机的历史使命是否就此终结,还要拭目以待。 
  俄罗斯:
  三星坠落瑕不掩瑜 航天强国蒸蒸日上 
  2010年12月5日,俄罗斯三颗格洛纳斯-M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后,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失败使俄罗斯在2010年完全建成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的如意算盘彻底泡汤。 
  在载人航天建设方面,俄罗斯于2010年10月8日成功发射了首艘全面采用数字化控制技术的联盟号TMA-M飞船,在飞船现代化改造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同时,俄罗斯也加快了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的频率。据统计,2010年俄罗斯总共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四艘联盟号载人飞船和六艘进步号货运飞船。 
  宇航发射方面,俄罗斯2010年宇航发射达到了空前的31次之多,其中包括质子号重型运载火箭执行的12次发射。此外,质子号火箭还创造了另外一项纪录——29个月内发射29次,平均每月发射一次。 
  如此高频率的发射,自然也对俄罗斯的航天发射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有的普列谢茨克、斯沃博德内依、拜科努尔三个航天发射场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宇航发射要求的情况下,2010年8月,俄罗斯决定砸出4000亿卢布(约136亿美元)的重金,在位于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修建东方航天发射场。 
  按照规划,东方航天发射场将于2015年建成。然而,4000亿卢布的巨额预算对于并不算财大气粗的俄罗斯来讲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东方航天发射场能否按期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可能还要画一个的问号。 
  印度、韩国、日本: 
  后起之秀势头强劲 前路遥遥仍需努力 
  印度、韩国、日本这三个亚洲新兴航天国家,从未放弃过加入航天大国俱乐部的梦想。然而,从2010年上述三国在宇航领域的表现来看,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2010年世界各国宇航发射的四次失败记录中,印度和韩国便占去了三次: 
  4月16日,印度首次发射装配了自行研制的低温上面级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运载火箭——GSLV,升空后偏离预定轨道,坠入孟加拉湾;12月25日,搭载了印度重要的GSAT-5P通信卫星的GSLV火箭发射升空后发生爆炸,使得印度争夺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计划再度受挫。 
  6月10日,投资超过4.5亿美元的韩国第二枚罗老号运载火箭再度发射失败,韩国的空间发展计划又一次受到重创。 
  日本虽然在2010年6月成功回收了在太空闯荡了七年有余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进一步验证了其深空探测能力,然而,受制于系统集成能力差、研发资金吃紧、国土地形狭长等因素影响,其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领域跨入航天强国的硬性指标建设方面进展缓慢。 
  此外,欧空局于2010年4月8日发射的欧洲首颗专门研究地球冰层的克罗赛特-2卫星成为地球探测卫星的最大亮点。该卫星将测量大西洋和格陵兰冰原的厚度变化,及极地大洋相对较薄的冰层厚度变化,以新的视角,向人类展示地球冰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011年国际宇航发射的发令枪已经叩响,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也在加速推进,相信新一年的国际宇航发射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李冠礁)
  来源:中国航天报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