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次上一个清华和哈佛的联办课程,
其中一个案例就是关于中联重科的。
课程中邀请了弘毅资本公司参与并购的一个董事总经理做了精彩的演讲。
他对于机械行业的远景的判断和对中国乃至世界几家优秀的重型机械的分析,很有意思!
0
中联重科牵手CIFA的协同效应再结硕果:其旗下混凝土机械公司充分融合CIFA技术、针对海外市场推出的一款轻量级短臂架泵车——中联CIFA33X-H泵车在海外市场受到了客户的大力追捧,成为中联重科海外销售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泵车车型,并针对不同地区推出了美洲版、欧洲版、伊朗版等系列改型产品。
中联CIFA 33X-H泵车采用灵活的前X支腿、后H支腿的支撑方式,采用具有专利技术的顺序伸缩系统,可灵活适用各种复杂工况。它采用4节Z型臂架结构,臂架打开高度要求小,结构紧凑合理,布料更具柔性。液压系统采用高/低压切换配备闭式控制系统,泵送冲击小,可同时满足顾客不同需求。该款泵车性能可靠、易于操作,其经济性、稳定性等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它在同类产品中,具有工作参数卓越、性价比优越的显著优势,一经推入市场就受到了广大客户的青睐。
今年4月,33X-H泵车一次性发往巴西11台,客户使用后十分满意,又追加了大笔订单,今年仅销往巴西的33X-H泵车就已远超历史水平。为适应不同地区对泵车的不同要求,混凝土机械公司研发人员又相继开发出了美洲版33X-H泵车、欧洲版33X-H泵车、澳洲版33X-H泵车、伊朗版33X-H泵车、印尼版33X-H泵车等一系列的改型产品,市场反响异常热烈,各国客户争相购买,引发销售热潮。
0
由中联重科自主研发制造的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ZCC3200NP于5月28日成功下线,该起重机专门针对我国第三代核电站CAP1400施工吊装而开发,最大起重量达到3200吨,最大起重力矩达到82000吨米,为世界上起重能力最强的移动式起重机。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已经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战略,而“积极发展核电”就是重要的战略方针。当前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建设关键吊装设备完全依赖进口,为了推进第三代核电关键吊装设备的国产化,国家能源局、国家核电等部委多次召集履带起重机制造企业召开会议,鼓励超大型履带起重机的国产化,以彻底摆脱核电站建设受制于人的现状。
作为工程机械领域的领军企业,中联重科担负起了重大吊装设备国产化的重任,以保障我国能源建设战略的实施。凭借40多年的起重机设计制造经验,中联重科在起重机关键技术研究、大型结构件设计、计算及焊接加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完整的起重机研发、生产体系。2004年公司成功研发出200t履带起重机,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产品;2006年公司成功研发出600t履带起重机,再次刷新最大吨位纪录;2009年公司成功研发出1000t履带起重机,为当时国内起重能力最大的产品,目前公司已形成了50t到3200t全系列产品。ZCC3200NP的成功下线是中联重科40多年技术积淀的成果,是全行业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履带起重机行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履带起重机技术水平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ZCC3200NP是当今世界上起重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履带起重机。该产品采用了并联双臂架+前后履带车的总体方案,突破了传统履带起重机的设计思路,使起重机整体稳定性与抗侧翻能力上得到突破性提高,安全性能显著提高;为了保证拆装运输便捷,起重机结构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为了实现整机的顺利装配,设计上充分考虑每一档零部件的加工制作精度及装配工艺顺序,并采用了三维动画仿真技术进行了整车装配模拟。以典型的车架结构为例,为保证具有多次超静定的五块大型箱体结构顺利实现组合拼装,项目组独创性地提出了“超大型车架模块拼装三基准设计方法”,保证了大型多次超静定结构的顺利组装。此外,项目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先后完成了《前后车智能控制研究》、《吊装工况三维动画模拟仿真研究》、《大型桁架臂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臂架防后系统倾动态分析》等多个子课题的研究。该产品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其中包括《履带起重机及其臂架》、《并联闭式控制系统》、《多发动机的动力单元》等多项发明专利;
在此之前,国外企业在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领域筑起了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形成全面的技术封锁。中联重科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一流的制造水平,为保证ZCC3200NP履带起重机项目的顺利实施,中联重科ZCC3200NP项目开发汇集了全公司包括所属两个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顶级专家,组成了包括研发、制造、管理人员在内的100多人专项课题组,通过在研发思路、项目组织与研发手段上一系列地自主创新,在“机械、结构、计算、液压、电气”等多个专业方面的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2008年开始,针对AP1000开展了大量市场调研,积极听取施工单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2009~2010年,多批次到核电施工现场进行考察,了解现有设备的优缺点及现场使用情况,就核电建设吊装特点,向核电施工专家请教和交流,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共组织三次大型方案评审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同时进行多次内部讨论会,不断完善技术方案;2010年4月,在北京邀请国家核电部门、机械行业、核电建设单位等专家进行技术方案介绍及交流,项目方案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肯定;2011年多次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并根据实际需求反复修改参数,完善方案,使中联重科ZCC3200NP产品成为最适合国内第三代核电建设的关键吊装设备。
中联重科ZCC3200NP的成功下线,再次刷新了国产履带起重机的最大起重量纪录,使中联重科站到了国际起重机行业的最前沿,打破了国外对于3000t级履带起重机的垄断地位。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战略的实现和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0
5月20日,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荣获德国TüV莱茵集团颁发的CE证书和北美证书颁证仪式在长沙举行,德国TüV莱茵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陈伟康博士、林小霞女士,湖南省质量监督局有关领导到场祝贺,中联重科董事刘权、工程起重机公司总经理熊焰明等领导出席了本次颁证仪式。
刘权表示,德国TüV莱茵集团是全球知名的、值得信赖的认证咨询公司,中联重科也是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双方从2005年开始进行合作。通过几年来的合作交流,中联重科的研发工程师对欧盟、北美的先进标准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逐步在产品研发、制造和测试过程中实现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中联重科的新产品经过了长时间的、严格的性能测试、安全评估、可靠性验证才交付给用户,其主旨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德国TüV莱茵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陈伟康博士表示,德国TüV莱茵集团与中联重科开展国际认证业务的近2年时间内,中联重科就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完成了全系列履带吊产品的CE认证和北美认证,成为了国内同行业首家同时完成履带吊和汽车吊欧美认证的企业。
随着德国TüV莱茵集团北京商用机械服务部总经理Jan Hoehne先生将证书亲自交到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总经理熊焰明手中,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工程起重机公司为适应发展国际市场的需求,从2005年开始摸索开展国际认证的工作。在最近的两年时间内,先后完成全系列履带起重机的CE和北美认证工作,并同时开展汽车起重机的国际认证工作,是国内同行业首家同时完成履带吊和汽车吊欧美认证的起重机械制造商。
0
runninggril 好
共同交流,有什么号得想法,心得,体会都可以交流!
因为在市场面前我们太渺小了!共勉!
0
算下市值都是吓人的呀。
0
无论答对与错,怎样都好,谢谢新视线的诚恳恢复!
干推!!
0
2011年4月份装载机销量特点:
14个月以来首次月度同比下滑。2011年4月装载机行业总销量超过27000台,同比下滑4%,其中柳工(000528)同比下滑35.21%,厦工下滑6.62%,龙工同比增3.80%.2010年3月以来,装载机月度销量同比增幅没有低于过22%,4月销量同比出现下滑是14个月以来首次。
2001年以来4月环比下滑最大的一年。4月行业总销量环比下滑30%,是2001年以来4月份环比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根据历史销售数据来看,4月份销量环比下降是正常季节波动,但是环比下滑30%则是比较少有,显示正常季节波动背后有实际需求萎缩的趋势性因素在起作用。
原因分析:
一季度竞争过度透支未来需求。今年一季度各厂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利用融资租赁和分期付款等销售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有的厂家甚至出现零首付和减免融资租赁利息现象,导致1季度销量同比大幅增长43.06%,部分透支了4月份的需求;
信贷紧缩开始见效,工程机械需求受到抑制。根据我们和部分工程承包商的交流,信贷紧缩已经导致很多工程项目的进度受到影响,根据历史销售数据来看,装载机销售受到信贷规模的影响较为明显,然而今年一季度在信贷紧缩的情况下,装载机销售似乎并未受到影响。我们认为是龙头厂家凭借自有和自筹资金进行融资租赁和分期付款销售部分抵消了信贷紧缩的影响,但是信贷紧缩的影响在未来3个月中还是会慢慢显现。
结论:
4月份装载机销量的下滑可能会成为今年工程机械销量的一个拐点,预示着未来几个月的销量将进入一个低增长甚至下滑阶段,今年的销量可能会明显低于各厂家的计划和市场预期,我们下调工程机械评级至“同步于大市” 另提请注意前四个月累计销量增幅常林股份(600710)在上市公司中最大,可以积极关注。
0
haha ..我发觉LZ 用"肺" 说话~
0
yu1yu2yu3yu 好
柳工,厦工,山推应该都属于机械板块中的细分企业,比如说都比较专注于在土方挖掘产品线上。目前第一阵营的应该是,中联,三一和徐工。有多个产品线,在全国甚至全球布局。
我自己一直这么认为,在未来的全球工程机械中,中国能产生世界级别的巨头吗?如果能产生的话,我想三一或者中联都应该有一席之地,他们很可能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的双寡头。只要他们不犯大错。至少目前的行业前景和这几年发展的势头来看,12.5期间我个人认为两家企业都还很有潜力,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眼光再放大一些的话,中国的工程机械走到海外去,外面的市场又有多大,和当今的世界级的巨头(卡特,小松等等)怎么竞争,这是我们要时刻关注的。包括你提到的赊销的问题,这其实也是金融创新的一个方面,他是个双刃剑,短期内可以催生业绩的增长,长期来看可能增加财务风险,但是不管怎样,这些东西都要学,都要用,才能参与到世界级的舞台中与王者竞争。(CAT在金融租赁这块的业务也做得非常好,今年在新兴市场的占有率又有所上升。)
未来永远都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中寻找一定的确定性,这是我们希望所在。
再回到核心,投资最难的是什么?是估值。
估值是什么,是对未来企业现金流的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