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联重科2011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中联重科2011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于2011年10月11日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境外子公司在境外发行债券的议案、关于终止部分募投项目投入的议案、关于将部分募投项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关于同意和授权中联重科境外子公司为境外发行债券提供担保的议案。
业绩预告公告
中联重科预计2011年1月1日-2011年9月30日净利润约为人民币58亿元-60亿元,同比增长约86%-92%;预计2011年7月1日-2011年9月30日净利润约为人民币12亿元-14亿元,同比增长约30%-50%。
业绩变动原因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推出适销产品,盈利能力不断提升,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升。
0
证券时报记者9月28日从中联重科(000157)获悉,该公司国际化将迈出重要步伐,计划在2012年以独资或者合资的形式在日本建立生产基地,涵盖了生产、研发、零配件采购于一体的本地化生产制造。
此外,中联重科还将在日本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和市场推广体系,提升中联重科在日本市场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美誉度,让中联重科成为日本混凝土机械泵送行业的领头羊
0
走进黄群的办公室,感觉来到了塔式起重机的世界:办公桌上,三台塔式起重机模型相映成趣,不远处还矗立着一座约2米高的塔机模型。
“这是我的目标,做世界级塔机制造企业。”黄群指着一台世界著名塔机公司的塔机模型说到。
黄群,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总经理。这位外表温和的女将,自2006年开始挂帅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凭借雄厚的产品开发制造能力与信誉卓著的品牌实力,近年来,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过去三年年均增长率达100%,去年年产值超过30亿元。其中,塔式起重机械作为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的主营业务,在国内塔机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生产从63tm到5200tm的锤头式、动臂式、平臂式三大系列四十多个型号产品,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即时提供各种产品设计及解决方案的塔机公司。
“我们不是在国内争地位,要在国际上争地位。我们将积极寻求与国际高端技术合作,进一步掌握国际标准的话语权。”黄群对说。
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完成30亿元的销售任务,这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任务。同时,随着今年6月中联重科与德国JOST起重机有限公司签署技术转让协议,买断国际社会公认的塔机高端专家德国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中联塔机获得了进入欧美等国际高端市场的准入证。
我国塔机由仿制开始起步。1956年,中联重科的前身长沙建机院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QTZ160塔机。强有力的研发技术使长沙建机院扶持起中国80%以上的塔机企业走上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塔式起重机随着全国范围建筑任务的增加而进入兴盛时期,年产量连年猛增,而且有部分产品出口。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有300多个生产厂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有241家;年产量9000台左右,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企业已达十多家。
正当全国塔式起重机行业进入兴盛时期,2006年6月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作为中联重科下属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主要从事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塔式起重机械是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的主营业务。
“在起步阶段的时候,我们并不被大家看好。因为当时从事塔式起重机生产的厂家特别多,几百家厂家各自为战。而且从销售额、毛利等来看,塔式起重机也无法跟混凝土机械相比。”黄群表示。
不过,正因为提前数年重点布局,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目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品牌优势,在国内塔机市场多年占有率第一,是全球唯一的产能超过10000台的塔机生产商。公司拥有中联重科常德灌溪工业园、长沙麓谷工业园、江苏江阴生产基地、广州生产基地、上海升降机生产基地、西安生产基地等七大生产基地。
其中,常德灌溪工业园投资5亿元、占地30万余平方米,生产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投入了预处理线、后处理线、长达5000米的自动呼叫悬挂链涂装系统、松下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数控水下等离子下料机、精密镗床等大批高精尖设备,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塔机制造生产基地。
“得益于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推进,当前塔机销售呈爆发式增长,我们过去三年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0%。”黄群说。
据了解,塔式起重机因客户分散,投资回收期长的行业特点,徐工、柳工等工程机械制造巨头均未深涉其中。但随着城市化进度加快,房地产投资以年均20.7%的速度增长,塔机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有资料表明,中国城市化率目前仅为40.7%,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需要25年,中国房地产投资预计将以年均20.7%的速度增长,这将为建筑起重机行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动力。
有媒体称,“中联塔机”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塔机的发展史。的确,中联重科前身长沙建机院是我国建筑机械的管理归口单位,一直专注于塔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创造了中国的众多第一,奠定了我国建筑机械行业的技术根基。
建筑起重机械公司成立后,继承了建机院的衣钵,聚集了优秀的塔机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塔机专家就有5人,曾多次组织并承担国家攻关课题,主持编写行业标准。建筑起重机械公司还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塔机技术中心,拥有国内最大的塔机机构实验室、电气实验室和亚洲吨位最大的电液伺服疲劳试验台,多次组织并承担国家攻关课题,是中国工程机械协会8个专业分会会长及秘书长单位。在全球塔机行业中,中联重科有着最丰富的产品型谱、强大的制造能力,拥有多项高端自主知识产权,在设计上更有优于欧洲高端生产商的灵活性,可根据不同的工况需求,提供不同的设计。
1956年中联设计完成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QTZ160塔机;1996年中联重科开发出全国首创的全变频无级调速塔机,这是中国塔机第一次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2008年中联重科成功开发出当时国内最大吨位动臂塔机TCR6055-32,改写了我国大型动臂塔式起重机依靠进口的历史?熏同年推出D1100-63超大型平臂塔机,主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中联重科又成功设计出特大型动臂式塔机DR1250-63,完成D3200-160超大型塔机的技术储备;2010年中联重科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大吨位的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D5200-240,彻底改写了我国工程用超大吨位塔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成本要比欧洲高端塔机生产商生产的同类型产品低30%至50%。
在研制研制全球最大吨位的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D5200-240过程中,中联不可复制的研发力得到淋漓的展现。“关键时刻,我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团队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在总部领导的协调下,阵容强大的D5200-240项目组第一时间成立。以建筑起重机械公司为主,各兄弟单位在所擅长的领域对项目予以支持。”黄群说。
据介绍,在建筑起重机械公司会议室外,有一块黑板,平时讨论问题时大家都可以在上面发表意见。在这场“黑板辩论”中,一个个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清晰起来,并成为最佳方案。
“与世界塔机行业顶尖企业相比,我们在技术尤其是高端核心技术上确实还存在差距。”怀抱“世界级塔机制造企业”的梦想,黄群坦言目前中联塔机的市场主要还是在南亚和中东等中低端市场,在欧美等高端市场占的份额还很少;真正要做世界级塔机制造企业,就必须打入这个欧美高端市场,虽然他们的份额并不大,却是标杆事业。
2010年,中联重科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大吨位的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D5200-240。今年8月,在D5200诞生不到一年,就完成了最大吊重的试验考核。这标志着我国桥梁大吨位结构、超高度吊装工程长期依赖进口塔机的局面被彻底改写。
今年5月,中联重科作为中国塔机行业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塔式起重机行业论坛峰会,中联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总经理黄群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中联重科,让世界聚焦中国》的主题演讲。演讲围绕“全球塔机概况”、“展示今日中国塔机”和“展望未来中国塔机”三个方面,向全球同行传达了中国由建机大国向建机强国迈进的信心和能力。
今年6月,中联重科与德国JOST起重机有限公司在德国法兰克福签署技术转让协议,买断国际社会公认的塔机高端专家德国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这意味着中联塔机不仅将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塔机设计技术,同时获得进入欧美等国际高端市场的准入证。
与世界塔机行业顶尖企业相比,中联塔机在技术上、尤其是高端核心技术上确实还存在差距。整合JOST,他们看重的是先进的技术,也看重其良好的国际市场口碑,这将为中联重科塔机的国际化扩展及未来市场的需求带来领先优势。
无疑,通过与国际高端技术合作,可以迅速缩小与国际高端企业的差距。其实,自2001年以来,中联重科就陆续收购了英国保路捷、意大利CIFA等9家企业。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中联重科产业主体和产业链的“裂变”和“聚变”的精彩演绎。特别是收购意大利CIFA,使中联重科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最大的制造基地,并成功跨入混凝土机械行业世界第一阵营。
“目前我们在国内的布局已经完全,海外的布局从今年已经开始。合作,不局限在哪里,但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只是时间的问题。”黄群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员工加入中联建筑起重机分公司的队伍,中联塔机将迈向国际一流的塔机品牌。“世界级塔机制造企业”的梦想将照进现实。
0
9月29日上午,中联重科与日本金崛公司签订30台泵车采购意向书暨首台33米泵车发车仪式在长沙隆重举行。与此同时,中联重科宣布计划在2012年以独资或者合资的形式在日本建立生产制造基地。据介绍,中联重科能打入到以制造能力著称的日本,首开了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批量出口日本的先河。可见其产品制造能力和水平已得到日方认可,在国内工机械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签约出口日本的30台泵车,是中联重科透彻掌握了世界先进混凝土机械产品的设计理念、安全理念和工艺水平要求后,成功开发的一款符合发达国家技术标准的高科技产品,搭载在奔驰Actros 3341 6×4底盘上,整体结构设计科学,运用泵送柔性控制技术和独一无二的臂架柔性控制技术,经过严谨的实验和调试,整车的高配置确保了产品的高可靠性,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联重科宣布,计划在2012年将以独资或者合资的形式在日本建立生产基地,涵盖了生产、研发、零配件采购于一体的本地化生产制造。此外,中联重科还将在日本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和市场推广体系,提升中联重科在日本市场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美誉度,让中联重科成为日本混凝土机械泵送行业的领头羊。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其工程机械产品在全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日本对国内市场实施保护,对进入日本市场产品的品质要求几近苛刻——这也是中国工程机械已经进入了欧美市场而几乎没有进入日本市场的原因。不难看出,此次中联重科泵车批量出口日本充分说明了中联重科在技术上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正在吹响全面进入国际高端工程机械市场的号角。
专家认为,日本此次能在短时期内迅速决定采购中联重科30台混凝土泵车,再一次证明中联重科已真正拥有了向全球高端市场扩张的技术和工艺水平,也标志着中国混凝土机械领域出口日本实现了零的突破,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乃至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探索出了一条国际化的发展出路。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家投资拉动政策的影响下,各企业不断扩大产能,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产能过剩已无法避免。挖掘国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是国内各企业必然的选择,只不过,这一次中联重科又走在了行业的前沿。可见,出口日本仅仅是中联重科一直在精心布子的恢宏棋局“全球市场”中的一颗棋子,也可以说是中联重科“全球市场”的一个缩影,中联重科独具特色的“融合创新·全球市场”国际化战略在这次发布会上第一次清晰地浮出水面。
据悉,“融合创新·全球市场”这一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中联重科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建立适应中联重科产品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全球化采购体系,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中联重科的竞争优势;通过收购国内外企业,对各业务部门进行产业整合,发展海外代理商、融资租赁、海外并购,建立起全球性制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体系,致力于售后服务及另配件供应当地化,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销售与服务市场策略;融入本土文化,逐步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打造国际化的品牌,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全球化运营的公司。
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模式是中联重科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企业自身十九年发展历程总结,提出的具有中联重科特色的新模式,是对大家已经以为常的产业模式的深刻颠覆。
有专家称,中联重科这一模式其实就是通过成功收购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企业,获得国际最先进的关键技术,在产业供应、经营管理、品牌运营等价值链环节以满足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将其融入中联重科的创新体系,实现自主创新的创新战略经营模式。再通过创新技术产品投入全球市场,极大的缩短了中联重科占领国际高端工程机械市场的时间,加速了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发展
0
中联今年的利润有可能超过70亿!
0
修正 好,我两个账户,其中一个是价位(除权后)是6元左右,一个是8元(除权)左右。
0
000157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高达40亿元至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0%至110%。
0
中联重科,是好股
0
我的中联已经赚了26%,去年底买的。
做这样的票就是不担心,下来就吃些,上涨就抛些,长期的稳定性收益,不像短线做热点那样劳累,但是也没有那么高的利润,呵呵
中国必将诞生世界级品牌的重工企业,会在世界重工机械市场占比很大权重,这个毋庸置疑。
0
新视线兄什么价位建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