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第二代基本上去中国华了。偶的一个移民美国20年的朋友,前几年暑假把孩子送回国内初中插班一个月,寄托在偶家。一个多月的接触,这个孩子将来除了血缘,99%的思想观念一定是美国化的。插班一个多月结束,回美国前问他:“对中国的印象、感觉怎么样?”回答:“到处都有一股垃圾味”。虽然会说汉语,但中文文字表达很困难,插班一个多只能作数学作业,英语作业也作不了,原因是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都不行,中文理解和表达都不行。
0
下一个十年:再多发点钞票,同时升值!!!
0
继续,其实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是:
开明的强大集权、生产力的极大释放、超量的货币供应、超级的经济发展和超级通货膨胀的共同体。并且已经持续了33年。
中国目前的体制有几点死穴:
1、大量偷税漏税的存在。 无论企业和个人都是如此。 这造成了严重分配不公。 比如中国的亿万富翁只要查税,基本都够枪毙的罪过。
2、为规避这个不足,管理层于是开始超量的货币供应——征收铸币税。 采取在通货膨胀中弱化旧有矛盾的办法解决。(比如1996年T省全部信用社不良贷款率56%。 而现在由于贷款总数扩大了10倍,占比已经非常小了。)
3、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极限,达到足够庞大,需要消耗大量地球资源的时候,如果一旦降速,则各类矛盾可能集中显现。这个时候可能会造成瓦解或者体系混乱.
我现在分不清楚自己是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
目前的中国足够大了。国的GDP已经世界第二。 这是以现有汇率计算的。 如果人民币升值30%,数字也会直接大30%。
长期的低利率和高通胀,使得资产价格过分虚高——其实这是对人民币不信任的一种体现。
从目前的时间看,有利中国发展的因素还没有耗完。可以确定,最近几年的问题不大。
按照我的理解,一线城市的房产上面的空间不大(仅仅指上面空间不大了,不是指立即大跌),目前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3-4线城市价格将会快速虚高,开工和建设面积在3-5年内会呈现爆发式增长。 对土地的占用十分庞大。虚拟财富也继续快速膨胀。
今年的贷款投放可能依旧维持在8万亿,这也支撑经济继续狂奔。
目前最可怕的不是增长速度慢下来,而是刹不住车的硬着陆。
我用词比较谨慎,个人自己理解吧。
0
咨询下朵儿2012
我有一兄弟,是个人专业投资者。目前投资规模大概有一亿元左右,全部投在国内股市上(A和B股),每年稳定预期有30%左右的收益率。除投资外没有经营其他实业,生活比较悠闲自在。有两个小孩,大的小学六年级、小的刚出生,夫妻两个均是大学学历。
请问这种情况你觉得是留在国内好,还是出国移民好? 移民的话,又是往哪种国家比较好?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颇为赞同朵儿的见解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在二十国集团(G20)就经济失衡指标达成的协议中,中国获得了重要让步,得以将外汇储备排除在衡量全球经济失衡的指标之外。愿意进一步升值.玉米大师牛人
0
玉米兄:我晚上请教了一位刚从加-多伦多回来的朋友,他认同从中学阶段出去,加的年青人上完高一就允许进入社会找工作,并为其发放对应的文凭。这也许反映了加的社会教育体系的多层次和宽纳性。
他的女儿功课很好,所以一直读到硕士。但她毕业时,同班同学已为人母,并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到manager了。
不能以点概面,但应可见一斑。
0
关于汇率,我可能没有叙述清楚。 补充一下。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1、是增加对外的交流,开拓思想。
2、购买国外的机器设备,需要外汇。
由于上百年的封闭,我们的自给自足使得我们十分封闭,闲置的大量人口是我们的优势。 所以我们主动进行汇率贬值,是正确的。
但是,2005年以后,规模经营的实现,工作效率的极大提升,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形成了巨大的外汇储备。
同步,中国的逐渐富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在这个时候,需要逐步升值了。
否则意味着我们故意购买高价的资源。
这是一种权衡的结果。
据我所知:目前铁矿石进口比例70%。 大豆80%,大约5000万吨。 糖15%。 玉米也开始进口,今年大概700万吨。
原油进口65-70%左右。 其他金属不知道。 不过估计大部分都在50%以上。
0
历史回顾,1978年前后,人民币兑美元1:1-1.8; 为吸引美元,1993年左右主动贬值到1:3.5。 1997年左右汇率改革取消双轨制人民币贬值到1:8.3。 2005一次性升值2%,并开始了缓慢升值。目前为1:6.5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在历史上主动进行了300%的贬值。目前的6.58并不高。
------------------------------------------------
这条理由不充分。
0
汇率问题的讨论,结合楼主对期货的投资试验,个人感觉楼主从全球视野来认识金融市场还有明显瓶颈,在期货投资上还有一道坎要过。
自己在西方经济理论的摸索经验,决定他一定要把儿子送出去,进一步完成自己的西化梦想。
如果遇到较大挫折后,有可能回到传统文化中来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