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002408 齐翔腾达——失衡的丁酮

11-01-31 09:35 28599次浏览
sahoo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一、失衡的竞争

国内丁酮市场的竞争格局,完全一面倒,用小费雪的话说,齐翔腾达占据了“压倒性的竞争优势”,牢牢占据了国内丁酮市场的龙头地位。
1、 规模优势
公司为国内第一大丁酮供应商,2011年新增4万吨新项目后,设计产能将达14万吨,实际产能将达18至20万吨,超过日本丸善成为全球第一。除公司外,目前全球最大的丁酮供应商依次为:日本丸善石油化工公司(年产能17万吨)、美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年产能13.5万吨)、英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年产能13.5万吨)、日本东燃化学公司(年产能9.5万吨)。
至2011年,国内丁酮设计产能约为40万吨(含齐翔腾达在建4万吨),公司一家独占14万吨,占比三分之一强,公司实际产能2010年估计在13万吨左右,新项目达产后其年产能将达18至20万吨左右,而其它厂家因技术及原料因素开工率平均只有七成,也就是说,其设计总产能26万吨实际产出只有20万吨,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接近50%左右。
2、资源保证
困扰国内丁酮企业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原料,丁酮原料C4来自炼油企业,8家丁酮生产企业多数在原料供应上得不到保证,加之技术问题,平均开工率仅为七成,扩大产能更无从谈起,而齐翔的淄博和青岛2家丁酮工厂,分别靠近齐鲁石化和青岛炼化,齐鲁石化每年提供20万吨C4(丁烯含量约50%),青岛炼化每年提供60万吨C4(丁烯含量约30%),签订了长期合作和非竞争协议,并经母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确认,所有C4原料均用管道输送,供应稳定可靠且节省运输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齐翔是不折不扣的一家资源股。
3、技术领先
齐翔在行业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掌握的先进提纯技术,能从较低浓度的原料(含20%丁烯)中提取丁烯,生产过程中转化率高,产品纯度达到99.9%,超过美国的标准。不但如此,齐翔的先进工艺,可使实际产能常年达到设计产能的150%。
4、品牌优势
丁酮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纯度、水含量、不挥发物含量指标等方面。公司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生产的丁酮产品质量居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纯度一直保持在99.9%以上,水含量一直保持在300×10-6以下,与国际知名公司的产品质量相当,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多年来产品供不应求,是国内丁酮行业的第一品牌。
5、区位优势
齐翔工厂位于淄博和青岛,依靠青岛深水大港,海运极为便利且成本低廉,相对东北和西北的同行们,更靠近华东、华南这两个主要下游市场,销售周期短,市场反应灵敏,向国际市场出口也较为便利。在重大节日或极端灾害天气时,东北、西北的丁酮产品可能因交通阻滞无法出运,而齐翔公司从未受到影响。
东营、淄博、青岛和烟台是国家石油化工基地,已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公司本部和全资子公司青岛思远分别位于淄博和青岛国家级石化基地,在化工专业人才、原料供应、产业链延伸、环境治理,特别是在公用设施配套等方面,具备很强的优势。 此外,该区位还有利于与周边炼油化工企业保持密切业务交流和合作关系,提高公司石油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效率,缩短产品在全国石化系统中的推广周期。
6、成本优势
齐翔的原料C4全部采用低成本的管道输送,青岛思远建成了产品输送管线,产品可以通过敷设的从生产装置到黄岛油港码头的专用管道直接装船,通过海运将产品运输至客户,运输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规模优势和技术创新,使得生产过程中物耗、能耗和装置折旧相对较低,装置的综合效能得以提高。2009年人工成本占总成本低于3%,低于发达国家化工企业5%的平均水平。在整个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氢气等副产品,均被有效地回收利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7、价格优势
高技术带来高质量,高质量导致高价格,公司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同类产品,仍然常年全产全销,在全国同行业中,公司创造了最好的单位经济效益。
8、产业链优势
公司专注于对石油加工副产品碳四进行深加工以转化成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业务,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有丁酮、MTBE、异丁烯、叔丁醇等,目前丁酮为公司主导产品,2009年丁酮收入约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73%,新项目丁二稀及稀土顺丁橡胶正在建设,研发中的新产品还有 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叔丁胺,其中MMA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能源材料,这些产品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全部投产后,齐翔将建成完整的C4产业链,协同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二、失衡的丁酮
1、曾经的平衡
历年我国丁酮供需比较(单位:万吨 )

年份 表观消费量 产量 供需缺口
2000年 10.91 0.70 10.21
2001年 13.07 1.50 11.57
2002年 16.54 4.00 12.54
2003年 22.20 7.35 14.85
2004年 24.69 11.70 12.99
2005年 27.42 18.20 9.22
2006年 28.70 22.08 6.62
2007年 29.97 23.16 6.81
2008年 28.26 25.16 3.10
2009年 30.79 29.36 1.43

2000—2009年国内丁酮进出口统计表

年度 进口数量(吨) 出口数量(吨) 进口依赖度(%)
2000 102,088 93.58
2001 113,689 86.99
2002 124,129 71.81
2003 151,160 64.39
2004 143,198 8,740 56.28
2005 121,045 33,173 45.44
2006 95,008 28,061 33.10
2007 87,602 18,931 29.23
2008 49,867 18,389 17.65
2009 43,434 29,055 14.11

由上表可见,2009年,我国丁酮总需求为30.79万吨,生产为29.36万吨,需求缺口仅为1.43万吨,而当年进口为43,434吨,出口为29,055吨,净进口14379吨,两者取得平衡。

2、供需失衡
根据东方证券2010年下半年的预测,我国丁酮2010年的消费增长率可达15%,需求可能突破35万吨,并且预测未来几年需求增速也还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而在供应方面,自齐翔青岛8万吨丁酮投产以后,国内并无新的丁酮项目投运,传说拟建的数个项目,如广东茂名 3 万吨、锦州石化4 万吨、台塑公司在广东惠州的4 万吨等,均未在2010年建成投产,而延边铁龙2万吨丁酮项目,自2001年开工建设,至今未能投产,据传已停建。
由此可见,2010年国内需求约为35万吨,实际产能几乎没有增长,仍为30万吨左右,需求缺口约为5万吨。
进出口方面,截止2010年9月,当年累计进口21510吨,累计出口33032吨,净出口11522吨。
由此可见,2009年国内丁酮供需平衡的格局,在2010年被粗爆打破,需求缺口大致在5至6万吨左右。
这一数字,可以解释,为何2010年下半年在国际丁酮市场陡起波澜之际,国内市场反应会如此剧烈,丁酮价格从8月初的8200元/吨爆涨至11月初的18500元/吨,也不难理解,为何丁酮在直线爆跌至10000元 /吨的整数关后,竟能一路反弹至春节前13500元/吨,并有继续弹升的迹象,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怪状。
打开淘股吧APP
24
评论(9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草根人士

11-02-11 23:21

0
谢谢分享,加油!
浪漫股东

11-02-11 22:01

0
很专业
下功夫了,学
wrlhw

11-02-11 21:07

0
下功夫了,学
salyut

11-02-10 07:23

0
谢谢分享
sahoo

11-02-10 01:06

0
(续二)
3.2 丁酮的中国江湖
3.2.1 需求的三驾马车
丁酮是一种重要的低沸点有机溶剂和精细化工原料,以优异的溶解能力和干燥性著称,我国丁酮主要消费在涂料和胶粘剂领域,同时在润滑油脱蜡、磁带、油墨、合成革以及其他化工领域的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消费。
从行业划分,涂料行业是我国丁酮最大的应用领域,消费比例约为48%;其次是胶粘剂行业,消费比例约占30%;在其他应用领域中,合成革消比例约占8%,印刷油墨约占5%,溶剂脱蜡约占6.4%,其他行业约占2.6%。
从区域划分,国内丁酮消费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这两个地区。根据卓创资讯《2009年丁酮市场年度分析报告》,华南和华东地区丁酮消费量约占全国消费总量的90%,其中华南地区约占50%,华东地区约占40%。上述两个地区丁酮消费集中,主要是由于上述地区丁酮下游应用领域如涂料行业、胶粘剂行业比较发达。
3.2.1.1涂料行业
  涂料主要应用在建筑、家具装饰、合成革、汽车、船舶等领域,广泛应用于房屋住宅建筑、汽车修补漆等行业。
2002年—2009年全国涂料年产量分别为202万吨、241万吨、298万吨、383万吨、508万吨、597万吨、638万吨、75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左右。
涂料的传统溶剂主要为纯苯、甲苯、二甲苯(俗称“三苯”)及丙酮,“三苯”有毒,我国已立法禁止纯苯溶剂的使用,并对传统涂料的总有机挥发量、溶剂毒性作出了一定限制,但目前全国苯系溶剂用量仍达350万吨左右,丙酮用量约80万吨。
丁酮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溶剂,主要用作高档溶剂型环保涂料,如聚氨酯涂料、环氧树脂涂料、丙烯酸酯涂料以及乙烯基涂料等溶剂。
  丁酮又是纯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等溶剂的最佳替代产品。与苯类溶剂相比,丁酮对人体危害程度较小,环保性能突出。国家相关环保标准的不断提升,为丁酮对苯类溶剂大面积替代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2.1.2胶粘剂
  中国是世界胶粘剂与密封剂生产和消费大国,2002—2008年全国胶粘剂与密封剂产量分别为:172.5万吨、199万吨、227.5万吨、256.2万吨、280.2万吨、312.5万吨和357万吨,其增长势头旺盛。
在胶粘剂的生产中,丁酮主要用于溶剂型胶粘剂,用量最大的聚氨酯类胶粘剂,是一种新型环保胶粘剂,鞋用胶是其最大应用领域,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鞋企业是主要用户。
  目前我国胶粘剂的主流仍是传统的氯丁橡胶胶粘剂,由于其环保问题,已开始逐渐被聚氨酯胶粘剂所取代,欧美等发达国家80—90%的鞋用胶已经为聚氨酯胶粘剂占领。

结论:
◆ 涂料、胶粘剂及相关行业的持续增长,是丁酮需求增长的第一驾马车;
◆ 环保大形势下,对“三苯”、丙酮等传统溶剂的替代,是丁酮需求增长的第二驾马车;
◆ 2010年,是中国由丁酮纯进口国向纯出口国的转折之年,截止10月,当年累计出口丁酮37976吨,进口26568吨,净出口为11408吨,首次实现净出口,随着国际落后产能的逐步关闭,预计这一出口势头将逐年稳步增长,这是丁酮需求增长的第三驾马车。
过去十年,我国丁酮的需求维持了11%的高增长,未来数年内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2009我国丁酮消费量为30.79万吨,2010年的需求有望接近35 万吨。

3.2.2 产能的天花板
3.2.2.1 产能现状
下表为我国甲乙酮生产企业2009年的设计产能及2008年的实际产量。
生产厂家  设计产能  2008年产量  产能说明  C4来源
齐翔腾达  10  5.69  08年新建8万吨  齐鲁石化 青岛炼化
兰州石化  6  2.7   09年新建3万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抚顺石化  5.5  5.5  05年新建3万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天利高新  4  2.6 05年扩产1万吨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
哈尔滨石化  3  2.9 04年新建3万吨
泰州石化  4  2.5  04年新建3万吨  扬子石化
河北中捷  3  3.0 05年新建3万吨
黑龙江石化  1.2  0.9
合计 36.7  25.16
(以上产能中未包括齐翔公司扩产4万吨新项目,齐翔腾达2008年甲乙酮产量5.69万吨,包含青岛思远8 万吨甲乙酮项目当年9月开车试运行后的产量2.11 万吨)

其中齐翔公司的8万吨丁酮于2008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当年产量2.11万吨。
兰州石化三叶公司于2009年国庆前宣布其3万吨丁酮项目建成投产(但此后再无相关信息,上文介绍国内丁酮产能时说2009年以来国内无新增产能,在此修正并致歉)。
截止2009年底,国内丁酮设计产能应为36.7万吨(2010年无新增产能),由于齐翔新增产能投运,按照2008年的产量推算,2009年的全国产量应该为32万吨左右,但实际产量只有29.36万吨,说明除齐翔外的其它企业总产量较2008年反而有所下降。

3.2.2.2 产能的天花板
◆ 扩产项目调查
2001年,延边铁龙开工兴建2万吨丁酮项目,至今未能投产,据传已停建。
2003年,上市公司茂化石华公告兴建3万吨丁酮装置,2005年公告因资金缺乏仍未动工,至2010年,茂名政府或茂名石化网站仍在为3万吨丁酮项目招商,说明该项目实质上并未启动。
齐翔《招股说明书》中提到锦州石化拟建3万吨甲乙酮,但网络上找不到该项目此外任何信息,同时提到的台塑公司在广东惠州的4 万吨甲乙酮项目,也仅查到当地的招商信息,传闻中的黑龙江石化(现在应该叫大庆中蓝石化)扩产项目,更是杳无踪影,基本判断这些项目均未实质性启动。
目前实质启动的只有齐翔的4万吨丁酮项目,由于依附原有2万吨装置扩建,建设期只需6个月,2011年年中即可投产。
由此可见,除齐翔以外,因原料、技术、资金等瓶颈,国内企业想要新建或扩产丁酮,就象歌中唱的: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 原料几无增量
丁酮的直接原料是丁烯,丁烯从C4中提取,而C4主要来自于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所产的C4 烃,简明地说,丁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绝大多数来自催化裂化炼油企业,少量来自乙烯装置,所以丁酮企业一般都依附炼油石化企业兴建。
并不是所有炼油厂生产的C4都适合生产丁酮,炼油厂大体有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和热裂化等多种工艺,其中仅有催化裂化法能产生较多的丁烯组分,其他工艺路线因C4含量偏低,不适合进一步进行深加工。因此,我国炼油企业所产C4用作深加工的比例并不高,这个数字在06年为10%,其余90%的C4组分都直接作为燃料了。
正是由于适合作为甲乙酮生产原料的富含丁烯的碳四供应量有限,且不同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碳四市场长期供应不足,大部分甲乙酮生产企业饱受原料短缺之苦,原料供应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甲乙酮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江苏省泰州石油化工厂的丁酮装置,原料短缺就较为突出。
而C4的上游,我国成品油总产量已达2亿吨,产能总体已显过剩,几无增长空间,因此优质C4的供应,大体只有存量没有增量。
东方证券这样估算我国丁酮的产能极限:“目前我国可用于生产C4原料的催化裂化原油加工量在1.1亿吨左右,以2%的C4组分含量、正丁烯25%的体积分数测算,我国正丁烯的最大可利用量也不过55万吨。而目前我国丁酮的产能已接近40万吨,增产空间已不大。”这个结论显然过于粗略和武断,但也可以佐证丁酮产能空间的窘迫。
有意思的是,齐鲁的年产20万吨混合C4,根据齐翔的《招股说明书》,齐翔每年仅采购3.6万吨,青岛炼化的60万吨醚后C4,齐翔每年仅采购16万吨(这16万吨C4在提取完丁烯后全部输回青岛炼化),其余大部分C4被用作燃料或叔丁醇,为了保证原料供应,脱胎于齐鲁石化的齐翔与齐鲁石化和青岛炼化签订了一揽子法律文件,其中就有排他性协议,也就是说,除了齐翔,上述大量富余C4不可以供应其他丁酮企业,这些协议,得到了母公司中国石化的批准。
  小齐很坏。
◆ 有山的困惑
说到原料丁烯,顺便也说下齐翔对有山化工的收购。公司于2010年12月30日公告,拟使用3,220 万元超募资金收购天津有山化工有限公司70%股权,并使用不超过5,120万元超募资金增资建设C4综合利用工程改扩建项目,该项目设计生产规模为6万吨/年丁烯分离装置。
公告载明:“有山化工现有一套3万吨/年 MTBE 装置,每年副产约13.8 万吨的醚后剩余碳四作为民用液化气外销,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该醚后碳四中含有具有广泛用途的丁烯组分,可以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甲乙酮、丁二烯等产品。该项目实施后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为公司的近期的扩产计划提供一定的原料供应保障能力。”
显然,收购有山化工的目的,在于利用其资料扩建6万吨/年丁烯分离装置,用途是“ 为公司的近期的扩产计划提供一定的原料供应保障能力”。
然而,公司4万吨丁酮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于原料保证却赫然表述如下:“本装置的原料来源于齐翔腾达现有12万吨/年丁烯分离装置,丁烯分离装置的原料碳四来源于齐鲁石化橡胶厂的抽余碳四、炼油厂裂解碳四……因此,本装置的原料来源十分可靠。”
显然,二个表述有点自相矛盾。
困惑之一是,有山的6万吨丁烯,究竟提供给哪个扩产项目作为原料?4万吨丁酮,《可行性报告》说明原料来源于已有12万吨丁烯分离装置,5万吨稀土顺丁橡胶,公告载明原料来自建设中的7万吨丁二烯项目,而7万吨丁二烯项目的原料,也已在相应公告中载明:“本装置的原料来自甲乙酮厂丁烯分离装置,来源可靠。”
要解开迷团,可能需要研究一下原有12万吨丁烯项目的相应用途,但因无法取全相应资料和数据,只能作罢。
  困惑之二是,前文已经提到,齐鲁石化对齐翔的C4供应仍有很大余地,齐翔为何要舍近就远去天津扩建丁烯分离装置?分散原料集中供应风险,恐怕并不是直接原因。

3.2.3 价格的非市场因素
  除了供需,除了停车检修,左右丁酮价格的还有这些事儿:
◆ 除齐翔外的丁酮企业大多在东北和西北,与下游市场距离遥远,运输便是个问题,除了大雪封道,时不时还要遭遇交通管制,奥运、亚运、世博如此,国庆更是年年都要上的菜。
◆ 2011年1月19日,抚顺石化二厂发生爆炸,导致三人死亡数十人受伤,这个工厂属于C4的上游,5.5万吨丁酮装置被迫全部停产,春节前国内丁酮从10000元整数直线大弹至13500元左右,与此也不无关系。
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至少造成50平方公里的海面污染,导致东北丁酮无法按传统路线出运,加剧了此后丁酮的大涨。
说起暴炸,不得不提下,相隔不久的2010年9月7日,同样是抚顺石化,这回是三厂,一芳烃车间发生暴炸,2人受伤,2010年1月7日 中石油兰州石化303厂发生暴炸,6人死亡,原因为裂解C4罐泄漏。
上述暴炸的主角,都是中石油。
◆碳四作为石油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绝大部分作为工业液化气直接进行销售,因此碳四价格与液化气的价格完全保持一致。
但液化气又跟国计民生有点小关系,因此,政府规定了液化气最高出厂价格上限:与90号汽油供应价格保持0.92﹕1的比价关系,对价格上限的管制基本抑制了液化气价格的暴涨暴跌。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在2010年丁酮价格从8200元左右暴涨到18000元高位的同时,原料C4价格波动幅度极小,丁酮企业几乎收获了涨价的全部收益。
  ◆ 2007年,商务部裁定日本、台湾和新加坡对我国的丁酮出口构成倾销,相应反倾销政策目前仍然在5年有效期内,截至日期为2012年11月22日,这在早期意义重大,在它的保护下,短短数年,国内危机重重的丁酮行业一下子长大了。
(待续)
sahoo

11-02-03 00:03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13500元左右。
sahoo

11-02-02 23:58

0
飘过,祝大家新年吉祥,万事如意,生活给力,幸福升级!
大歌

11-02-02 23:43

0
现在价格如何?
sahoo

11-02-02 22:50

0
(续一)
3、丁酮的未来
3.1 丁酮的国际江湖
要了解国际丁酮市场的格局,得从丁酮的生产路线谈起。
制取丁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硫酸为催化剂的间接水合法,一种是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的直接水合法。
硫酸法是上世纪60年代实现工业化的工艺路线,目前国外丁酮生产企业主要采用硫酸法间接水合工艺,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该工艺逐渐被淘汰。
树脂法直接水合法开发较晚,上世纪80年代a开始工业化生产,树脂法与硫酸法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近十几年新建丁酮装置以采用该工艺为主,我国丁酮行业全部采用树脂法生产工艺。
3.1.1 硫酸法工艺丁酮装置将陆续关闭
国际上主流的硫酸法间接水合工艺由于其环保条件限制,在装置使用期限到来的时候必然要永久性地退出丁酮的生产。
2004 年9 月,由于生产装置使用期限已到,美国壳牌(Shell)化工公司永久性地关闭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Norco 的13.6 万吨/年丁酮装置,使得丁酮价格在三个月内从8000元/吨飚涨至16000元/吨 。
2009年初,美国Celanese 关闭其在德克萨斯洲Pampa 的29万吨醋酸装置,作为副产品的4.5万吨丁酮装置也同步关闭。
未来国际上还会有硫酸法工艺的丁酮装置陆续达到设计年限而关闭,有机构粗略估计,平均每年关闭产能约为2万吨。

2010年世界甲乙酮部分生产厂家情况

  生产厂家 生产能力  (万吨/年)  生产工艺
  日本丸善石油化工公司  17.0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日本东燃化学公司  9.5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日本出光兴产石油化工公司  4.0  杂多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英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  13.5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美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  13.5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美国塞拉尼斯公司  4.5  正丁烷液相氧化
  巴西Oxiteno Nordeste 公司  4.0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法国Atofina 公司  5.0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德国Sasol溶剂公司  6.5  树脂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荷兰壳牌化学公司  8.5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罗马尼亚Petro Brazi 公司  3.0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南非Sasol 公司  5.5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韩国SK 公司  5.0  树脂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中国台湾Tasco 化学公司  6.0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中国台湾李长荣化学工业公司  3.0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泰国Bangkok 合成化学公司  2.0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阿根廷Carboclor 工业公司  1.0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巴西罗地亚公司  0.7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印度尼西亚SMTE 公司  1.0  硫酸法仲丁醇气相脱氢
  印度Cetex 公司  0.5
  印度Gujarat Carbon 公司  0.5
上述产能中硫酸法工艺占了约93万吨,而2010年全球丁酮总产能约为144万吨,比例高达65%。
可惜的是,具体的设计年限无从查找。
3.1.2 树脂法丁酮装置的建设前景
  既然硫酸法工艺的丁酮装置将逐步关闭,那么树脂法工艺丁酮装置的建设前景又如何呢?
关于树脂法工艺丁酮装置的建设情况,东方证券曾在某个报告中有以下文字:“由于丁酮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曾被美国联邦及州视为减少排放计划的目标物,虽然美国环保局于2003 年从有害性空气污染物(HAPs)目录中取消了丁酮,但目前国外丁酮厂商依然受困于此,无法再上新的项目,随着老的装置逐渐报废,国际丁酮供应面临逐步萎缩的趋势。未来一旦再有像04 年Shell关闭13.6 万吨产能的情况,丁酮的价格也很有可能重现04年在3 个月内飙升一倍的情况(8000元/吨到16000 元/吨)。”
3.1.3 丁酮国际市场小结
◆ 无论欧美还是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丁酮需求非常稳定,几乎没有增量;
◆ 根据美国SRI咨询公司的报告,近年全球甲乙酮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5%,主要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国;
◆ 2009年全球丁酮产能139万吨,实际产量103万吨,装置开工率为74%,这个开工率与中国的开工率惊人地接近,说明国际厂家也面临着原料或技术问题,既吃不饱也吃不好;
◆ 占全球产能约65%的硫酸法产能,将在到达使用年限后逐步关闭;
◆ 树脂法装置的建设,在美国一度受到限制,即便上马新装置,也是为了填补旧装置关闭造成的窟窿,逐利的资本,没有理由在一个需求增长几乎为零的区域大上特上新项目。
(待续)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