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hoo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一、失衡的竞争
国内丁酮市场的竞争格局,完全一面倒,用小费雪的话说,齐翔腾达占据了“压倒性的竞争优势”,牢牢占据了国内丁酮市场的龙头地位。
1、 规模优势
公司为国内第一大丁酮供应商,2011年新增4万吨新项目后,设计产能将达14万吨,实际产能将达18至20万吨,超过日本丸善成为全球第一。除公司外,目前全球最大的丁酮供应商依次为:日本丸善石油化工公司(年产能17万吨)、美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年产能13.5万吨)、英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年产能13.5万吨)、日本东燃化学公司(年产能9.5万吨)。
至2011年,国内丁酮设计产能约为40万吨(含齐翔腾达在建4万吨),公司一家独占14万吨,占比三分之一强,公司实际产能2010年估计在13万吨左右,新项目达产后其年产能将达18至20万吨左右,而其它厂家因技术及原料因素开工率平均只有七成,也就是说,其设计总产能26万吨实际产出只有20万吨,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接近50%左右。
2、资源保证
困扰国内丁酮企业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原料,丁酮原料C4来自炼油企业,8家丁酮生产企业多数在原料供应上得不到保证,加之技术问题,平均开工率仅为七成,扩大产能更无从谈起,而齐翔的淄博和青岛2家丁酮工厂,分别靠近齐鲁石化和青岛炼化,齐鲁石化每年提供20万吨C4(丁烯含量约50%),青岛炼化每年提供60万吨C4(丁烯含量约30%),签订了长期合作和非竞争协议,并经母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确认,所有C4原料均用管道输送,供应稳定可靠且节省运输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齐翔是不折不扣的一家资源股。
3、技术领先
齐翔在行业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掌握的先进提纯技术,能从较低浓度的原料(含20%丁烯)中提取丁烯,生产过程中转化率高,产品纯度达到99.9%,超过美国的标准。不但如此,齐翔的先进工艺,可使实际产能常年达到设计产能的150%。
4、品牌优势
丁酮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纯度、水含量、不挥发物含量指标等方面。公司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生产的丁酮产品质量居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纯度一直保持在99.9%以上,水含量一直保持在300×10-6以下,与国际知名公司的产品质量相当,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多年来产品供不应求,是国内丁酮行业的第一品牌。
5、区位优势
齐翔工厂位于淄博和青岛,依靠青岛深水大港,海运极为便利且成本低廉,相对东北和西北的同行们,更靠近华东、华南这两个主要下游市场,销售周期短,市场反应灵敏,向国际市场出口也较为便利。在重大节日或极端灾害天气时,东北、西北的丁酮产品可能因交通阻滞无法出运,而齐翔公司从未受到影响。
东营、淄博、青岛和烟台是国家石油化工基地,已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公司本部和全资子公司青岛思远分别位于淄博和青岛国家级石化基地,在化工专业人才、原料供应、产业链延伸、环境治理,特别是在公用设施配套等方面,具备很强的优势。 此外,该区位还有利于与周边炼油化工企业保持密切业务交流和合作关系,提高公司石油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效率,缩短产品在全国石化系统中的推广周期。
6、成本优势
齐翔的原料C4全部采用低成本的管道输送,青岛思远建成了产品输送管线,产品可以通过敷设的从生产装置到黄岛油港码头的专用管道直接装船,通过海运将产品运输至客户,运输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规模优势和技术创新,使得生产过程中物耗、能耗和装置折旧相对较低,装置的综合效能得以提高。2009年人工成本占总成本低于3%,低于发达国家化工企业5%的平均水平。在整个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氢气等副产品,均被有效地回收利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7、价格优势
高技术带来高质量,高质量导致高价格,公司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同类产品,仍然常年全产全销,在全国同行业中,公司创造了最好的单位经济效益。
8、产业链优势
公司专注于对石油加工副产品碳四进行深加工以转化成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业务,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有丁酮、MTBE、异丁烯、叔丁醇等,目前丁酮为公司主导产品,2009年丁酮收入约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73%,新项目丁二稀及稀土顺丁橡胶正在建设,研发中的新产品还有 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叔丁胺,其中MMA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能源材料,这些产品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全部投产后,齐翔将建成完整的C4产业链,协同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二、失衡的丁酮
1、曾经的平衡
历年我国丁酮供需比较(单位:万吨 )
年份 表观消费量 产量 供需缺口
2000年 10.91 0.70 10.21
2001年 13.07 1.50 11.57
2002年 16.54 4.00 12.54
2003年 22.20 7.35 14.85
2004年 24.69 11.70 12.99
2005年 27.42 18.20 9.22
2006年 28.70 22.08 6.62
2007年 29.97 23.16 6.81
2008年 28.26 25.16 3.10
2009年 30.79 29.36 1.43
2000—2009年国内丁酮进出口统计表
年度 进口数量(吨) 出口数量(吨) 进口依赖度(%)
2000 102,088 93.58
2001 113,689 86.99
2002 124,129 71.81
2003 151,160 64.39
2004 143,198 8,740 56.28
2005 121,045 33,173 45.44
2006 95,008 28,061 33.10
2007 87,602 18,931 29.23
2008 49,867 18,389 17.65
2009 43,434 29,055 14.11
由上表可见,2009年,我国丁酮总需求为30.79万吨,生产为29.36万吨,需求缺口仅为1.43万吨,而当年进口为43,434吨,出口为29,055吨,净进口14379吨,两者取得平衡。
2、供需失衡
根据东方证券2010年下半年的预测,我国丁酮2010年的消费增长率可达15%,需求可能突破35万吨,并且预测未来几年需求增速也还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而在供应方面,自齐翔青岛8万吨丁酮投产以后,国内并无新的丁酮项目投运,传说拟建的数个项目,如广东茂名 3 万吨、锦州石化4 万吨、台塑公司在广东惠州的4 万吨等,均未在2010年建成投产,而延边铁龙2万吨丁酮项目,自2001年开工建设,至今未能投产,据传已停建。
由此可见,2010年国内需求约为35万吨,实际产能几乎没有增长,仍为30万吨左右,需求缺口约为5万吨。
进出口方面,截止2010年9月,当年累计进口21510吨,累计出口33032吨,净出口11522吨。
由此可见,2009年国内丁酮供需平衡的格局,在2010年被粗爆打破,需求缺口大致在5至6万吨左右。
这一数字,可以解释,为何2010年下半年在国际丁酮市场陡起波澜之际,国内市场反应会如此剧烈,丁酮价格从8月初的8200元/吨爆涨至11月初的18500元/吨,也不难理解,为何丁酮在直线爆跌至10000元 /吨的整数关后,竟能一路反弹至春节前13500元/吨,并有继续弹升的迹象,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