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挪用贷款炒股炒地炒期货 钢贸企业沉溺"危险游戏"

11-01-26 18:50 2361次浏览
2011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钢贸行业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几笔比较大的坏账,不乏上亿元的。但监管部门统计的钢贸业坏账率很低。这不仅因为联保和拆东墙补西墙,更是因为一般的大额坏账,可以最终转变为政府债务。到了政府这个层面上,基本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企业都懂这个套路,融资能力越大,越牛。所以这些坏账就在圈子里自行消解。还没等大家知道,就已经被人们忘记了。"上海某钢材贸易企业主王良(化名)告诉记者。

  据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钢铁贸易商会(以下简称上海钢贸商会)统计,上海有1万2千多家钢贸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钢贸商聚集地。钢贸产业2009年对上海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近3%,同时每年为上海的财政收入提供3.4%的增值税贡献和12万个就业岗位,是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上海银监局在2009年对沪上几家银行调研后的推算是,钢材货压业务约占上海地区信贷总额的3%-4%,而钢材货物抵押融资在钢贸商们看来是最不划算的方式。他们更愿意组成联保体向银行融资。
  业内人士认为,保守估算,每年有上千亿元资金流向上海的钢贸行业。但巨额的信贷资金很大一部分被挪作他用:炒股、囤地、炒期货,甚至放高利贷。上海钢贸行业日渐沦为骗贷、圈地的空壳化行业。
  这注定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两亿元巨亏藏风险
  某股份制银行信贷员张毅(化名)介绍,上海的钢贸圈里以四个地方的商人为主:福建人、温州人、浙江(除温州外的其他地区)人和上海人。其中,福建人占到了80%以上,福建钢贸商又以福建周宁人最多。他们是最早从事钢贸行业、积累资本最多的群体,也是信贷资金挪用情况最严重、风险最大的群体。
  张毅介绍,2010年曾发生过一起钢贸企业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炒期货,巨亏2亿多元的事件。
  上海宏冶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宏冶)注册资金5000万元,年销售额超10亿元。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宏冶的实际控制人是缪文、缪武、缪全三兄弟,福建人,据传身家上亿。
  单靠钢材贸易,企业已经很难盈利。和越来越多的福建钢贸商一样,缪氏兄弟开始参与钢材期货交易。但2010年钢材现货、期货市场始终如"温吞水"般不见起色。许多钢贸老板反映,赚钱的时间只有3个月,有6个月都在赔钱,另外3个月不赔不赚没事情做。而棉花、橡胶等大宗商品则上演了一轮强势上涨的行情。于是,缪氏兄弟开始涉足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棉花和橡胶期货。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后来大进大出,缪氏兄弟在期货市场投入的资金约有2000万。在棉花期价最顶峰时的账面浮盈估计高达亿元。
  到了2010年11月中旬,连续上涨近10个月的棉花期货价格突然下跌。并且经历了长达一周之久的暴跌。缪氏兄弟被深度套牢,期货账户上的浮亏达2亿多元。
  巨亏后,宏冶的库存、银行账号和一切能质押的资产被全部冻结,企业主一度消失。宏冶陷入极度困境。
  事发后,为了保持福建钢贸商的信誉,让他们能继续从银行借钱,福建周宁商会出资约5000万元,再加上变卖宏冶的钢材存货、担保公司拆借等,银行的贷款基本被还上。因为最终没差银行的钱,所以这起"坏账事件"作为秘密,被银行和钢贸业者保守着。
  张毅介绍,作为专注钢贸行业的信贷员,他接触的几乎所有的钢贸公司都在参与钢材期货和电子盘交易。保守估计上海的1万2千家钢贸企业中有一半以上,也就是至少五六千家在从事钢材期货、电子盘交易。目前,上海钢材电子交易市场已经有了斯迪尔、大宗、欧浦等近十家。
  "现在只出现了宏冶一家巨亏,还可以腾挪一下,将来如果同时有几家巨亏呢?"张毅觉得宏冶的事情一点都不意外。他认为风险才刚刚暴露。"我们银行对这部分风险比较了解。但是新进入上海市场的中小银行,刚开始为了把存贷款规模做上去,肯定会从钢贸行业开始的。"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