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十亿市值的央企 亚洲水务(AWT)

11-01-10 13:13 61581次浏览
我心飞翔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亚洲水务 市值10亿港币 上实基建/中环保重组亚洲水务

时间:2010-03-22 09:4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全新丽 评论:0条
中国水网讯,上实基建近日在上海宣布,将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亚洲水务。据悉,这一收购将使上实基建获得该上市公司旗下9个水务项目,增强水务运营实力,将日处理污水规模从目前的450万吨提升至530万吨。具体操作即由上实基建及其下属中环保水务重组亚洲水务。到2012年,上实基建将实现投资管理资产规模超300亿、净资产规模超150亿的目标。

据亚洲水务特别股东大会资料,收购一事自2009年上半年即开始谋划,曾一度遭到亚洲水务股东反对。

上实基建/中环保的重组方案中,投资方案为:上实基建将认购达16.7亿股新股,每股2分;亚洲水务将按每2股配1股,发行约9845万股新股,每股2分;上实基建将认购现有股东未认购的所有配股股票;上实基建将占亚洲水务扩大股本后75%-90%的股权,将认购19691万股新股,每股2分;上实基建的股票认购款:约2950万新元;Litebay的股票认购款约390万新元,配股认购款:190万新元;募集的资金将被用于:偿还债券持有人2320万美元,及利息支付发行费用,剩余资金用作营运资本。

上实基建是上实控股的全资子公司;上实控股在港交所上市,市值约45亿美元。中环保是上实的子公司,在中国从事水务业务,控制超过45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重组后可使亚洲水务获得新生,继续经营水处理业务,授予亚洲水务优先权。

亚洲水务拥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项目、武汉市汉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台州凯迪废水处理有限公司、武汉东西湖污水处理项目等。2005年3月6日,武汉凯迪水务有限公司借助其控股公司——亚洲水务在新加坡交易所成功上市,这是我国能源环保类企业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也是武汉市第二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

背景资料:武汉凯迪水务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96年4月18日,隶属于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武汉凯迪动力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1997年12月12日,更名为武汉凯迪动力化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0万元变为600万元; 2003年1月,武汉市环泰投资有限公司斥资1,947万元,收购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武汉凯迪动力化学有限公司88.5%的股份;同年3月20日,新加坡亚洲水务公司出资1800万元,从环泰手中购得凯迪动力化学有限公司90%股权,公司名称更改为凯迪水务;2003年11月13日,凯迪水务投资总额由2000万元变成了5000万元;2004年6月11日,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加到2504万元。

2005年3月,亚洲水务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公开发售新股3300万股,筹集资金近900万新元。
打开淘股吧APP
8
评论(27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我心飞翔

11-04-28 01:19

0
水务业 岂能“一卖了之”?
www.cnfol.com 2008年07月25日 05:19 证券日报 王 兵
  就在中国水务改革“一卖了之”模式盛行,外资高溢价策略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的时候,西安自来水公司却对国际水务巨头法国威立雅说不,并将重新制定的《西安市水业资产重组框架方案》上报西安市政府。

  “如果西安市自来水公司改制方案最终获得通过,将是很有意义的事件。它会直接影响水务改革的方向。”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李振东曾向媒体作出这样的评价。

  水里淘金 “洋水务”布局中国

  在2008年水业高级技术论坛期间,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对中国水务行业的市场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按照规划,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65%,未来十五年环境服务业的服务人口将增加到8亿,污水处理服务的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加上服务价格增加,供水、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的主业收入将达到每年2400亿元,并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水务行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收益稳定的重要产业”。

  水利部发布的《2007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也显示出中国水务市场的庞大,我国实行水务管理的地区共有自来水厂2804座,年供水总量178.2亿立方米;水务污水处理厂565座,污水处理能力3035.7万吨/日。仅在2007年1-5月,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便已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9,504,982千元,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6,407,694千元,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27,204千元。

  巨大的市场前景,再加上宽松的环境,使得现阶段国内水务行业投资、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威立雅,这个全球最大的水务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已经接近10亿美元,在41个城市拥有62个项目,涵盖垃圾处理、水务管理设施、能源项目等各个领域。

  六年风雨 溢价收购造迷局

  2002年12月,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对包括水务在内的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明确了城市水业改革与推荐市场化为主要方向。自此中国水务市场得以盘活,以威立雅为代表的外资巨头,以首创为代表的大型国企纷纷“下水”。但是,近六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发现“水下的世界很浑浊”。

  2002年威立雅斥资近20亿元,以净资产三倍溢价收购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

  2004年柏林水务联合体以4.8亿元的转让价格收购资产价值2.6亿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2007年1月29日,威立雅以17.1亿元高价获得兰州供水45%股权;2007年3月,威立雅以9.5亿报价击败中法水务和首创水务,获得海口水务集团50%股权;2007年9月27日,威立雅斥资21.8亿元夺得天津市北水业49%股权转让项目,这一出价超出净资产额3倍……

  高溢价,又是高溢价,外资巨头们依靠雄厚财力硬生生地把中国水务价格战打成了持久战。在备受业界瞩目的江苏扬州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中,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以高出净资产近5倍的8.95亿元报价居于榜首,其竞争对手亚洲环保和金洲控投的报价却仅为2.5亿元以及1.92亿元,就连一向“手硬”的威立雅也以3.98亿元的报价甘拜下风。

  国有产权在流转中实现增值,原本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好事,可就在地方政府高溢价向国际水务巨头出让水业资产的背后,各种担忧的声音却一直未曾消失。像威立雅、中法水务这样的集团能否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满意的收益率?公众是否将要为高额水价买单?水务改革是否会形成新的垄断?本土水务企业被边缘化是否会带来中国未来“水危机”?太多的质疑已经把中国水务搅成了一个迷。

  民生大计 国进洋退新模式

  一般来说,水的私有化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将整个水的处理和输送系统完全卖给私营公司,比如英国;第二种以法国为代表,私营公司从政府取得特许权或租约,承包供水服务系统,从供水服务系统获得的全部收入都归公司所有,第三种模式,是私营公司与政府签订合同,负责管理供水服务,从政府收取行政管理费。其中以第二种模式最为普遍,常被称为公私合作模式,我国现行的水务改革也更接近于公私合作模式。

  威立雅水务全球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弗莱罗曾表示,在特许经营行业中,企业无权制定价格,是政府根据需要进行调价。而事实上,威立雅自1997年在天津获得第一个项目起,到2007年,天津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已由每吨0.68元提高到目前的3.40元,10年里水价上涨近5倍。

  在长达30年到50年的特许经营期内,水价的不断上调或许还不是国际水务巨头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根据协议,在特许经营期满后,运营企业一般会通过有偿转让和无偿转让的方式,将水务资产移交给当地政府。以威立雅兰州项目为例,威立雅与兰州市政府签订的是有偿转让协议,也就是说,兰州政府最终要从威立雅手上把这些资产买回来。在30年的特许经营期限内,产权的权重和不确定性必将加大,威立雅能把这些资产做到多大,至今没有也不会有一个确切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30年后的威立雅一定会把投资和预期利润全部收回。

  《水资源战争》的作者莫德·巴洛,是加拿大最大的公益组织加拿大人委员会主席,他在书中把水看做是“21世纪的蓝色金子”,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约旦国王侯赛因甚至表示:“我将永远不会与以色列开战,除非是为水”。

  “因水短缺而引起的战争可能在像墨西哥和中东这样的地区爆发”,莫德·巴洛指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不得不改变经济结构以应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困境的国家。”

  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水的世纪”,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水的意义尤为重大。“水务业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笔资金后面都蕴藏着相应的代价,需要在其它的方面或者今后的时间里逐步拿回。”就在2007年7月,威立雅旗下的青岛威立雅水务运营有限公司被曝出涉嫌向自来水管道排放污水,从而引发巨大争议,关于外资溢价收购中国水务的阴谋论不断见诸报端。

  溢价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利益的平衡,资产转让的价格和投资回收都会计入成本,并最终影响水价,除此之外,由于水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发展资金投入,国内水务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各个方面均无法与国际水务巨头抗衡,所以在目前阶段,高溢价实际已经对全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因此,西安自来水公司反对威立雅收购国有资产,以及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会长李振东以“水协”和个人名义上书国务院,力陈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资产带来的可能“隐患”,都可以看做是对当下中国地方水务“一卖了之”做法的积极抗争,毕竟中国地方水务虽然存在政企不分、行政过度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问题,但并没有“病入膏肓”、非卖不可。

  水业改革发展到现在,应当摒弃以往引进外资、溢价转让的思路,转而充分考虑城市供水事业公共性、公益性强的行业特点,将自来水厂和排水中的污水处理厂等盈利项目,与配套管网等非盈利项目相配套,从而实现企业并购理论中的重组效应和协同效应。与此同时,政府应建立并健全规范的监管体系,在通过引入资本力量解决水业问题的同时,对新体制进行有效监管,这或许才是李振东所期望的“水务改革的方向”。
我心飞翔

11-04-28 01:00

0
两大水务巨头相继拓展固废市场
2011-04-20 11:09  作者:张倩  来源:中国固废网  
 
环境服务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诸多水务企业在不断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注重向其他相关领域进行扩展。

近日,中国水务市场两大巨头——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股份”)、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务投资”)不约而同先后均以收购固废企业股权方式拓展固废市场,于固废领域谱写新篇章。

首创香港收购新环保能源控股

2011年3月28日,根据首创股份决议,同意其全资子公司首创(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香港”)以不超过3亿元港币,收购新环保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环保能源控股”)不超过4.5亿股份。

新环保能源控股为从事固废处理业务的香港上市公司,其曾于2009年12月收购被评为该年度“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之一的百玛士环保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玛士”)。

新环保能源控股总股本为10.1 亿股。首创香港此次拟通过认购新股和购买可换股票据及旧股等多种方式,以不超过3 亿元港币,收购新环保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不超过4.5 亿股份,其中认购新股2.02 亿股,不超过其发行后总股本的16.7%。新环保能源控股另有已发行可转换票据可转股3.4 亿股,待上述全部已发行可转换票据转股完成后,新环保能源控股总股数为15.5 亿股。首创香港将持有新环保能源控股不超过28.92%股份,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此次收购已非首创股份进军固废领域的“揭幕战”。

自2010年起,首创股份旗下的湖南首创投资公司(以下简称“湖南首创”)就已相继签约《吉首市垃圾处理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和《醴陵市无害化垃圾处理TOT项目特许经营权转让协议》。两个项目均为TOT模式,均采用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处理规模均为300吨/日。

首创股份从新的战略考虑,进军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以快速延伸公司的环保产业价值链。通过此次对新环保能源控股的收购,首创股份将拓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快速进入固废处理领域,并具备一定的处理规模、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日前,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期间也表示,到“十二五”末,首创股份垃圾处理业务占比有望达到30%左右。

中国水务投资收购上海环保(集团)

高中“2010年度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三甲的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务投资”)也在积极探索进军固废领域之路。

2010年岁末,中国水务投资总经理刘正洪就曾向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记者表示,有意在固废领域有所发展。

2011年3月29日,中国水务投资于上海首传捷报,收购上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环保(集团)”)一事大局已定。刘正洪代表中国水务投资与上海环保(集团)全体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书》。

据知情人士透露,关于收购股份数额、出资数目等问题,双方还尚在商讨之中。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将会继续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敬请期待。(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

相关链接:

上海环保(集团)创立于1999年5月,是由同济大学等五家股东单位联合出资组建的国内专业从事环保产业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首期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并由我国著名环境科学和工程专家,同济大学前校长高廷耀教授担任董事长全面主持公司运作。其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环保和环卫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环保和环卫工程总承包,设计、安装、调试、运营;环保和环卫工程领域的服务。目前主要技术和产品包括:水处理关键技术和配套设备;各类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中转技术和设备;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焚烧技术设备;小型特种废物焚烧炉;尾气处理技术和设备等。
我心飞翔

11-04-17 01:16

0
北控水务整合起步 剥离非主业  
 
 
 
作者:王志灵 发布时间:2008-05-29 09:3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一度试图与首创重组为中国最大水务巨头流产后,北京控股(0392.HK)独自发展水务的计划同样盘大。

  5月28日,北京控股通过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上华控股(0371.HK)更名而来的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通过出售旗下资产获得5240万元的净收入,加上此前该公司通过向北京控股发行债权所融资金,北控水务正在积极筹备收购水务资产,正式进行主营产业转型。

  “这是很重要的资产整合开端,上华控股既然已经更名为北控水务,顾名思义,未来一定是以水务为主营资产,但是原上华控股还有相当多的资产,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成为公司业务收入的来源之一。”北京控股负责上华控股资产重组的曾律师说。

  即使剥离非主业资产、注入集团水务业务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过渡,但是母公司及集团正在积极扩张水务业务,“在重组期间,母公司将尽量为北控水务打下良好的市场基础。”曾律师认为。

  出售上华资产

  5月28日,北控水务(0371.HK)宣布,以总代价5266万元,向独立第三方出售3家附属子公司的股权,藉以将投资变现,并专注水务及环保业务,估计此次出售资产获得净收益787万元。

  根据北控水务公告,此次出售的子公司包括Shanghai Classic、上华投资证券及运亮投资证券,分别以代价1141万元、3129万元及996万元成交。估计出售所得款项净额约5240万元,拟用作集团一般营运资金。

  Shanghai Classic的唯一资产为上海贸易公司建开贸易,目前已经停止营运;上华投资包括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7类证券及一项私募基金的投资,目前市值约2705万元;运亮投资则持有香港联交所上市的3类证券,目前市值合共约633万元。

  北控水务集团的前身为上华控股集团,该企业在香港专注从事电脑消费产品的业务,包括营运各类电脑配件产品,以及多种不同类型产品的储存解决方案。今年年初,上华控股向北京控股以每股0.4港元定向发行2.47亿股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4.78%。北京控股获得上华控股的控制权,并将上华控股更名为北控水务集团,该公司的注册资金由原来的1.5亿元增至15亿元。

  此后北控水务向北京控股发行2亿元公司债券,可悉数兑换为5亿股,相当于扩大股本60.22%。经过两项资本运作,北控水务获得约9800万港元的资本性收益,其中60%用作投资、发展水务及环保业务,另外20%用作收购,其余10%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随后5月8日,北京控股开始对北控水务进行管理层大换血。原董事会主席黄旭新,原独立董事、薪酬委员会主席陈为光皆辞职,而北京控股董事会副主席出任北控水务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另外来自北京控股的居亚东、齐晓红进入董事会,张高波替代陈为光。

  据北京控股资讯部陈洁介绍,此次出售部分贸易业务和证券资产是北控水务资产重组的开始,北控水务将成为北京控股集团发展为投资水务及环境业务的平台。暂时还不会出售现有电脑业务,但随着水务资产陆续注入进来,预计来自电脑业务的比例将越来越少。

  而市场人士则认为北控水务下一步会先剥离信息科技及药业资产。

  内地收购

  据曾律师介绍,根据收购上华控股时的承诺,北京控股首先将旗下的水务资产注入北控水务。目前北京控股旗下的水务资产主要包括北京第九水厂一期(50万立方米/日);北京第十水厂一期(50万立方米/日)(与金州集团合作各占50%股权);山东潍坊北控水务有限公司(4万立方米/日)。相比水务巨头首创股份(600008.SH),北控水务资产还处于二流水平。

  但是据曾律师认为,既然北控水务将成为北控集团旗下专业的水务及环境业务平台,今后不仅是北控水务的资产,北控集团下属所有相关资产以及今年要进行的一些新项目都将进入北控水务。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控集团正以建设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两条腿同时在全国城市进行扩张。“洽谈方涉及内地数十家水务部门和地方政府,这方面北控集团有着强大的资源。”上述分析师说。

  北控水务现任董事长张虹海也曾经公开透露,北控集团现正在陕西汉中、海南、河北保定等城市洽谈7个污水处理项目,总处理量每日约150万吨,项目投资规模20余亿元,出资数额要依据北控在该等项目的持股量确定,这些项目期望今年内可以完成谈判。

  对此,瑞银最新投资报告指出,因目前内地水业及污水处理业需要大量投资,水费亦有上升空间,但由于项目竞争大,故短期回报不具备很强吸引。
我心飞翔

11-04-16 12:21

0
北控水务<00371.HK>去年纯利增1.7倍至5.1亿(更正)


北控水务<00371.HK>截至去年底止,营业收入增266.9%至63.5亿元,毛利升117.4%至11.2亿元,纯利升166%至5.1亿元,每股盈利12.99仙,维持不派末期息。 

除息税折旧摊销前溢利达9.7亿元,扣除可换股债券之估算利息前之溢利为5.4亿元。

营业收入大幅增加乃主要受BT项目贡献之建造营业收入所带动。相关营业收入增54.9倍至46亿元。

年内,毛利率由30%跌至18%。下跌主要乃由於年内营业收入组合变动所致。BT项目之营业收入贡献由上年之5%大幅增加至年度之72%。BT项目於年度之毛利率为9%,相对其他业务分部之平均毛利率42%为低。因此,集团之毛利率减少。

集团持有之水务项目每日总设计能力为591万吨,按年增69%。

截至去年底,集团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9.6亿元,增1.2倍。(ad/a)
我心飞翔

11-04-16 12:19

0












我心飞翔

11-04-16 09:16

0






我心飞翔

11-04-03 12:04

0
中环水务:从“变”到“新”积聚竞争力
2010/12/1/9:0来源:中国水网
污泥处理处置领域: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兴建了大量污水处理厂,但随之产生的污泥问题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污泥处理要做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而中环水务早在十一五期间,在污泥方面就已经投入了大量科研力量、在厦门、温州等地建立了污泥处理处置中心,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相信在十二五期间将大有作为;水环境治理领域:湖泊污染给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危害,就此方面,中环水务也做了实验性工作,比如在滇池、在太湖。而目前,中环水务还将把水环境治理从大湖泊扩大到景观水体。海水淡化领域,海水淡化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中环水务不仅仅将业务局限于海水淡化,而是将其扩大到苦咸水领域,即危害严重的高砷水、高氟水。这样,不仅把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补充,同时也将为水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时刻准备,才得机遇垂青。这是中国建设报专访黄总的题目。从量到质,从点到面,此时,中环水务已经为十二五的到来以及公司的跨越式发展做好了充足准备。 

  拓宽视野,中环水务蓄势前行 

  如今的中环水务,已经从过去仅有的以投资为主的盈利模式,延展到“一个中心、四个平台”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即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资本运作平台、工程建设平台、设备制造集成平台、运营服务平台。而作为国内知名水务公司,中环水务已经将自己的视野拓展到国际。 

  目前,中环水务通过国际化团队的建设,以及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交流等多种模式,加速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比如中环水务与以色列IDE公司的海水淡化项目合作交流、与日本丸红就滇池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合作、与挪威水研究所、CAMBI公司技术交流等等。日前,中环水务还获得了国际知名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颁发的“2010卓越增长奖”称号。 

  经过前几年的基础工作,谈及公司未来的发展预期,黄总坦言:“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公司总的产能增加到1500万吨,从规模角度来讲,达到国内企业的前列。”黄卫华总经理表示,水务行业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性产业,产业结构升级日益凸显,在此大环境下,中环水务将进一步积聚竞争优势,优化业务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未来公司科学跨越增长。 

  中环水务,已经蓄势待发。
小鹰HS

11-04-03 11:10

0
我也看好水务.多谢楼主资料
我心飞翔

11-04-03 11:10

0
我心飞翔

11-04-03 10:45

0
一波三折的阳晨B股[1.09 0.00%](900935.SH)控制权转让又有新的变化,之前已公开的意向受让方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实业”)选择放弃,上海另一大型国企——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下称“上海城投”)接手。此外,在转让方式上,之前的市场化方式也被府方面主导的低价转让所取代。

上海市府内部人士透露,3月16日的一次市府工作会议上,在有关方面的协调下,上海城投仅以3亿多元的低价获得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国资公司”)持有的市值达9.94亿元的1.39亿股阳晨B股。

不过,由于国家审计署对阳晨名下的竹园污水处理工程的审计报告未有结果,许多悬疑尚未解开,可能存在的资金黑洞如何处理将是上海城投所要面对的主要难题。

低价转让

3月28日,因将讨论重要事项,阳晨公告停牌。而据本报了解,公告所称的重要事项,就是上文所指的控股权转让上的变化。

4月1日,为了做好阳晨的股权交接准备工作,在实际控制人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际集团”)总部,由上海城投、国际集团和国资公司等相关方代表参加的阳晨接管动员大会召开,而这也意味着上海城投入主阳晨的准备工作很快将完成。

上海城投成立于1992年7月,是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大型专业投资产业集团公司,2003年5月起隶属于上海市国资委。

不过,上海城投的入主却很可能让国资公司遭受损失。资料显示,国资公司共持有56.83%的阳晨B股,规模为1.39亿股,按照2010年第三季度每股1.95元的净资产计算,价值约为2.71亿元,而截至2011年3月25日收盘,阳晨B股的股价为1.091美元,折合人民币为7.15元,这部分股权的市值高达9.94亿元人民币。

上述上海市府内部人士透露,3个多亿的转让价格,虽高于净资产价格,但仅为市值的三分之一。“这基本上就是行式的划拨。”该人士表示,股权划转主要是由府有关方面来决定的。

上海市国资委的一位官员表示,原先国资委有一笔处置非上市国有企业不实资产所获得数亿元收益曾挂在国资公司的账上,而为了弥补国资公司在此次阳晨股权划转中出现的损失,这笔收益将通过程序之后进入国资公司。

内部人士表示,国资公司从2002年重组阳晨之后,陆续投入了8亿元左右的成本,而此次股权被划转之后出现的数亿“亏空”或许能够在上述国资委的“转账”中得到部分弥补。

悬疑

实际上,受到上海市府“青睐”的上海城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阳晨股权转让的意向方名单中。

内部人士告诉本报,2009年以来,国资公司有关领导就开始推动阳晨的股权转让,多家企业有意接手,其中就有上海城投。

最初有意接盘的是上海城建 (集团)公司(下称“上海城建”)。资料显示,阳晨公司最为重要的竹园项目的总承包商就是上海城建名下的隧道股份[11.51 0.00%](600820.SH)。或许因为存在关联关系,以及转让价格等诸多原因,上海城建接盘并未成行。

随后,上海城投希望以行划拨方式接手阳晨股权。“但当时国资公司等诸多方面都反对以行划转的方式出让股权。”知情者表示,上海城投首次接触无果而终。

2010年10月底,因与上海实业的股权转让协商进入关键时期,阳晨停牌。但11月4日,阳晨复牌,公告称转让存在不确定性。同期,竹园污水处理项目在国家审计署对上海污水及垃圾处理等方面的专项审计中被查出问题,上海实业开始考虑退出。

上述知情者透露,在正式退出前,上海实业出于对竹园项目的谨慎,曾希望对阳晨进行尽职调查,但由于审计报告尚未有结果,资料仍被封存,尽职调查未能进行。

内部人士认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于国家审计署的相关报告将会给阳晨带来怎样的影响很难预料。

目前,相关审计报告仍未出具,“这么长时间没有出结果,可以看出工程的复杂性,也不排除审计小组可能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干扰。”接近阳晨公司的人士告诉本报,从很多方面来看,“问题可能很严重。”

然而,上海城投也可能有相应的准备,上述人士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资金黑洞,上海市府可能会通过将几个优质的项目交给城投运作,而城投则通过盈利来填补之前的亏损,而这也是城投最终答应接盘的一个主要原因。”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