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龙头水务股集资受追捧
斩仓消化 新能源股回归基本面
港股上周出现中小型股的「洗仓」抛压,与包括内地客大炒家被斩仓有关,其中又以新能源股最为触目,如基金爱股的旭光(0067)、铂阳(0566)便备受沽压而单日跌达1成。不过,上周尾市的抛压已渐消化,旭光及铂阳也双双反弹,股价大跌与行业前景及业绩无关,令超跌后的反弹力度也强。近期摆脱抛压自低位反弹的中聚(0729)也受新能源股遇抛压而借势自0.84元回落调整,但退至0.77元/0.76元的承接力强横,值得趁低收集,原因是此股被罢免的原大股东套现已尽沽,压力已消,该股正进入新融资扩大产能的高增长期,一旦落实配股予实力基金,对股价短中期走势均属正面。讲开又讲,中国水务(0855)在公布以溢价配股予日资集团ORIX后,上周五股价重上10天线收报2.96元,成交近2,300万元,股价表现颇为正面。中国水务是以每股价3.4元(溢价17.6%),发行2.36亿新股,占扩大股本14.35%,集资7.99亿元。有「女股神」称号的刘央看好内地水务股前景,月前旗下的西京已增持至13%。内地水务股近年受惠水价上调而盈利稳增,在外围市不明朗下,内地水务龙头股更成为基金涉猎对象。
0
深圳国企重组步伐有望加快 加大兼并重组力度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 01:1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记者 屈红燕 时娜 ○编辑 衡道庆
在上海的国企重组急速前行的同时,深圳的国企重组也在加紧步伐。
从近期深圳市国资局相关领导的讲话中,可以觉察到深圳国资重组热度上升。在该局2011年工作安排中,首次提出“以资本运作为手段,放大国有资本影响力和控制力”,并提出“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加快港口类、房地产类和投控划转企业资源整合,以及特发股权整合工作,加快推进部分‘壳资源’战略性重组。”
消息人士表示,就在上周一,深圳国资局召开会议,就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进行了探讨。此前,深圳市国资局还专门召开“重组上市工作培训会”,市属23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130多人参会。
其实,深圳的国资重组加速是全国国企重组热潮中的一部分,上海去年已经启动国有资产的“合并同类项”工作,强调要突出竞争力,提升证券化率,推进国资整合。在上述大背景下,去年底,深圳国资局对上海、重庆、湖南、湖北、河北等地10家上市公司经典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在深入剖析相关案例后形成了《整合重组案例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市政府多部门协同的合力、统筹部署全市国资国企产业发展方向、明确整合重组的具体目标、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以及充分利用各方力量。该报告被理解为深圳大手笔推动本地国资重组的前奏。
“合并同类项”可能也是深圳国企重组的重要部分,去年以来的一系列动作也预示着更多实质性进展。去年5月11日,深圳市国资局在大铲湾公司召开市属港口行业整合划转宣布大会,宣布市国资局持有的深圳市大铲湾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45%股权无偿划转给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深圳市国资局局长张晓莉表示,大铲湾股权划转给盐田港集团只是整合的第一步,此次股权划转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打造一流的港口企业品牌。
去年7月,姚氏兄弟举牌深振业,深圳国资局被迫增持,也被部分市场人士理解为深振业将成为深圳国资整合地产板块的平台。
据了解,深圳国资局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今年多方面着手,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狠抓落实。一是从股份制改造做起,大力推动下属企业的产权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指导推进下属企业上市、再融资、产业资源整合、金融资源整合、壳资源整合等,加大兼并重组力度,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比率;三是积极研究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金筹备、试点市值管理等工作,探索国有资本新的增长方式,实现快速增值。
0
兴业基金:股市难有算命先生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9日 07:09 东方早报
兴业专栏
兴业全球基金 李小天
人们总是喜欢请人来为他们预测未来。很久之前,有些国王会请人来解读绵羊的内脏。商业领域的预测未来同样很有市场,有研究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记录中就有很多都是关于预测商品价格征兆的资料,如“乌鸦代表市场价格稳定”等。
如今仍然有人对股市预测寄予厚望,但即便是业内精英对经济趋势进行有根据的分析预判,也无法完美地解读未来。但通过观察预测失误的潜在区间,你可以调整自己的预期,避免做出过分自信的决策。
从这个角度讲,所谓的股市预测也许不过是构成了你诸多参考资料中的一种,消化这些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更为重要的功课,也更为困难。在利用外界的信息来修正自己判断的同时,也要小心其中的一些误区。
首先,别让偏见左右你的头脑。我们的大脑经常会惯性地过滤那些我们不赞同的观点,只留下自认为正确的。而在Google和百度的帮助下,找到和自己一致的观点绝非难事。但对于投资这回事来说,一味寻找印证自己看法的观点却意义不大。
其次,有人预测一致的时候保持警惕。因为实践经验往往表明,当投资者像旅鼠一样集体向一个方向行动的时候,往往是最不安全的时候。
再次,坦然面对预测失误。毫无疑问,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证券界的超级巨星彼得·林奇在他的畅销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讨论“不要预测股市”。作为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之一,他坦承自己没能预测1987年的股市暴跌,他说:“如果说无知总是结伴而行的话,那么置身于同样也没有预测股市会大跌的一大群给人印象深刻的著名预言家、预测者以及其他投资专家当中让我感到非常的舒服。”彼得·林奇的幽默和自嘲生动地说明了一点,在预测这个领域,错误总是难免,我们能做的就是端正对它的态度。
0
襄樊水务招商项目即将进入谈判阶段
时间:2011-05-16 15:12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张倩
中国水网记者于今日(5月16日)获悉,襄樊水务集团招募战略投资人项目(以下简称“襄樊水务招商项目”)拟将自5月中旬起进入谈判阶段。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控水务”)和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将分别以第一中标候选人和第二中标候选人身份与襄樊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襄樊水务集团”)展开谈判。
据知情人士介绍,北控水务已于3月29日拿到襄樊水务招商项目第一候选人通知书。鉴于襄樊水务集团方安排,双方拟将自5月中旬起进行谈判。
襄樊水务集团于去年12月28日发出招商公告,拟以其主要经营性净资产作为出资,公开招募一家战略投资人以相应比例的货币资金作为出资,双方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主要从事襄阳市主城区及周边部分地区的供水特许经营业务,由襄阳市政府授予合资公司30年供水特许经营权。(中国水网)
0
湖北襄樊水务招募战投 设49%红线防外资控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5日 03:38 每日经济新闻[ 微博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刘晓杰 发自武汉
昨日(1月4日),湖北襄阳国资委旗下的襄樊水务集团 (以下简称襄樊水务)发出招商公告称,拟引进战略投资者并由双方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对襄樊水务进行重组改制。在外资凶猛和水价渐涨的背景下,作为湖北省第三大城市,襄阳的水务改制计划引起了广泛关注。
古城谋变只因“差钱”
地处鄂西北的古城襄阳刚刚成功实现城市的整体更名,这次又再度求变,未雨绸缪地对国有企业襄樊水务进行改革重组。
昨日,襄樊水务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招商公告称,拟以公司主要经营性净资产20760万元作为出资,公开招募一家战略投资人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主要从事襄阳市主城区及周边部分地区的供水特许经营业务,由襄阳市政府授予合资公司30年供水特许经营权。”
在城市水务经营日益成为投资“香饽饽”的背景下,此则招商公告一出立即引发各方关注。根据襄樊水务的公告显示,公司2009年实现收入10700万元,2010年1至11月实现收入10234万元,“日供水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供水服务面积达9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00万人;原水取水水源汉江年平均径流量近400亿立方米,常年水质保持在二类水标准。”
作为现有业绩和发展前景如此良好的国有水务企业,襄樊水务为何要选择他人共享这项 “垄断成果”?此次招商项目负责人蔚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称,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地方政府缺钱,“按照襄阳市现有的发展速度,我们水务系统将需要很大一笔投资,而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所以选择寻找战略投资者。”
针对舆论对于襄樊水务恐被外资控制的担忧,蔚伟也坦言:“对于投资者是外资还是内资,我们确实没有特别的倾向或者限制,整个项目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不过,他同时向本报记者强调称,招商公告中对投资方出资比例有特别说明:“国外战略投资人的出资比例不超过49%,国内战略投资人的出资比例不超过50%。”
除此之外,襄樊水务在公告中还对未来的合资公司董事会人选方面有特殊要求:董事长由襄樊水务方面推荐担任,且系公司法定代表人;7名董事中襄樊水务推荐4名,中选投资人推荐3名,其中中选投资人推荐总经理和两名副总经理,其他人选由襄樊水务推荐。
外资疯狂或成历史
2007年前,由于国内水务改革中盛行“一卖了之”的模式,国际水务巨头威立雅等外资企业曾凭借着激进的高溢价策略一路攻城略地,开始享受着中国水价不断上涨带来的收益。
金元证券水务环保行业资深分析师秦燕对 《每日经济新闻》介绍称,从2002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市政公用事业(2206.001,12.28,0.56%)领域引入特许经营制度,并将水务投资向外资和民营企业开放。“由于水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所以资本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在早期的表现非常突出,扩张的速度很快。”
事实正是如此,有资料显示,经过数年疯狂扩张,外资已经占据我国一线城市1/3以上的市场份额,且开始逐渐向东西部的二三线城市蔓延。
不过,这一情况也正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外资高溢价收购国内地方水务企业的浪潮或将成为历史。秦燕认为,2007年以后,各个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警觉,“毕竟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她表示,随着污水处理设备国产化比例的提高,中资企业参与国内水务系统改制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而且参与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尤其是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用事业行业分析师也表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资企业成为地方水务市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在地方水务股权转让的机会面前,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
根据中国水网最新预测数据,2011~2015年期间,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投资需求为22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约360亿元;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需求为70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1100亿元;污水再生利用投资为300亿元。与此同时,一系列政策都将对水务行业直接构成重大的长期利好。
0
赴港上市前夜上实减持 海通证券第一大股东成谜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3日 07:19 第一财经日报
程亮亮
“做投资这么多年,没见过一个公司不知道第一大股东是谁的!”对于海通证券(600837.SH)这家目前正积极准备赴港上市的券商股,有投资人士如此表示。显然,在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实集团”)匆忙减持后,海通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到底是谁地成了A股市场的一个谜。
第一大股东成谜
5月11日晚间,海通证券发布了一个让不少投资者感到惊讶的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上实集团大幅减持了公司股份2.2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783%。
此公告的披露宛若一石激起千层浪。和多数上市公司股东减持不同,上实集团的减持让其不再拥有海通证券的第一大股东的位置。然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仔细查阅该公告发现,海通证券并未说明此次股权变更之后,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到底是谁。
资料显示,上实集团此前持有海通证券5.56亿股,占其总股本的6.75%,为其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为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83亿股,占总股本5.87%;第三大股东为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4.16亿股,占总股本的5.06%;第四大股东为上海电气(4.23,0.06,1.44%,实时行情)(集团)总公司,持股3.92亿股,占其总股本的4.77%;第五大股份为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38亿股,占其总股本的4.11%;第六大股东为上海久事公司,持股2.43亿股,占其总股本的2.95%。
显然,排在上实集团之后的几个大股东股份比例均相当接近,任何一个股东全盘接手上实集团抛售的2.29亿股都可以取而代之成为第一大股东。
记者昨日晚间致电海通证券董秘金晓斌欲询问此事,对方告知不方便接电话。金晓斌通过短消息向记者表示,下周一海通证券将召开电话会议与机构投资者进行沟通,届时记者可以参加了解情况。
上实集团缘何减持?
与海通证券第一大股东成谜同样让投资者感到意外的是,在公司正在积极筹备赴港上市的前夜,第一大股东为何如此急切地进行抛售,并决绝地让出第一大股东的宝座。
记者致电上实集团,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而当记者曲线致电上实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上实发展(600748.SH)相关人士了解情况时,该人士表示,此举是公司控股股东的行为,原因不清楚,但是与上市公司上实发展无关。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实集团减持海通证券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该人士称,众所周知海通证券的经营管理权掌握在证监系统及上海金融系统之中,上实集团只是徒有第一大股东的名分,但是并无实际控制权,却要额外付出担当大股东的诸多成本。
但该人士也表示,在海通证券积极准备赴港上市的前夕减持让出大股东位置,则让人有些匪夷所思。“无非两种可能,或许上海金融系统已经计划好谁来接替上实集团担当海通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又或者是上实集团因为紧缩政策出现财务压力急需套现。”该人士,进一步分析称,“或者上实集团与海通证券关系出现恶化。”
赴港上市影响几何
摆在海通证券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一次的大股东变更是否会影响到其登陆港股市场的计划。
资料显示,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必须“在至少最近一个经审计财政年度拥有权和控制权大致维持不变”。毫无疑问这一条款将海通证券的港股之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对此,有投行人士称,港交所条款中的说法是“大致维持不变”。由于海通证券的股权一直比较分散,而且上实集团减持之后股东变化总体而言并不显著,很可能被认定为“大致维持不变”。
但也有人士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海通证券较为分散的股权认定为可以规避上述条款的理由。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交易所对于上市公司治理要求越来越高,上市前夜大股东易主依旧值得警惕。
0
海通证券第一大股东变动 分析指未必影响上市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2日 18:2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5月12日下午消息 正在计划赴港上市的海通证券(600837-SH)昨日披露,上实集团于10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29亿股,让出第一大股东地位。香港投行界人士对新浪财经表示,这一变动有可能影响海通上市计划,但未必会导致上市失败。
上实集团于5月10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减持海通证券流通股共计2.29亿股,占总股本的2.783%,让出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目前上实集团还持有海通证券3.26亿股,占总股本的3.969%,持股比例在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5.87%,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06%,上海电气(4.17,-0.06,-1.42%,实时行情)(集团)有限公司4.77%,申能(集团)有限公司4.11%之后,成为第五大股东。
由于港交所上市要求之中,包括“在至少最近一个经审计财政年度拥有权和控制权大致维持不变”的条款,外界质疑上实此举是否意在阻挠海通证券上市。但香港投行界人士认为,本次大股东的变化未必直接导致海通在港上市失败。
据了解,港交所对于主板上市企业,在营业记录记录和管理层方面有如下要求:申请人须在大致相若的拥有权及管理层管理下具备至少3个财政年度的营业纪录。这实际指该公司:在至少前3个财政年度管理层大致维持不变;及在至少最近一个经审计财政年度拥有权和控制权大致维持不变。
由于海通证券的股权原本就比较分散,前5大股东的持股均不超过7%,比例上也相当相近,因此尽管上实作出减持,但海通证券最主要股东总体而言变化不大,在拥有权上依然可被认为“大致”不变。
另一方面,投行人士指出,港交所上市要求中这一条款的用意,主要是确保拟上市企业未来的业务模式、发展方针等不会突然出现巨大变动,因此只有真正深入参与公司管理的大股东突然放弃股东地位,才会导致上市申请无法通过。对于仅是持股比例较高,但对公司业务无直接参与的大股东持股变化,一般而言并不会直接导致企业无法上市。(彭琳 发自香港)
0
喜好领域扩大 淡马锡在华投资策略渐变 2011-05-10 09:55来源:上海证券报
由于屡屡参股国内银行、保险机构而曾被冠以“中国金融业最大外资投资者”标签的淡马锡在华的投资喜好范围正逐渐扩大。
由于屡屡参股国内银行、保险机构而曾被冠以“中国金融业最大外资投资者”标签的淡马锡在华的投资喜好范围正逐渐扩大。
5月5日,上海医药披露淡马锡作为基石投资者将斥资3亿美元认购其H股股票,上海医药的投资价值因此得以凸显。对此投资,上海医药表示,此举为淡马锡在非金融领域最大的一笔基石投资,也是第一次对中国地方国有企业进行基石投资。然而,淡马锡却依然保持低头做事的风格,对记者不愿过多表示。
事实上,淡马锡“全面掘金”中国的布局去年就显露苗头。资料显示,淡马锡仅2010年度已公开披露的投资案例就有8起,占其自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投资总数三成以上,且投资项目不再拘泥于金融领域,而是广泛撒网于大消费、流通、制造等抗周期行业,如中国智能交通、亚洲果业、晶能光电、正通汽车等;亦有投资于目前热火的互联网行业项目――土豆网。
据投中集团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淡马锡在中国投资市场共发生25起案例,已有3家公司在淡马锡入驻时隔数月即成功IPO,但淡马锡并没有选择抛售套现,而是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如淡马锡在建设银行IPO前认购其5.6%股权,并在2010年建设银行发行配股时通过购买美国银行出售的供股权以实现增持。
由于淡马锡投资案例具体信息披露甚少,难以计算其投资收益,但记者通过梳理其近年来投资案例发现,其在华投资较偏好PRE-IPO项目和担任传统行业大型企业IPO的基石投资者,VC投资较少。
对此,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玮栋认为,作为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管理资金规模较大,风险控制意识较强,对于规避投资风险的要求高于获取较高回报的需求,而VC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成功几率相对较低,且可预见的资产流动性较差,因此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据比例很小。
尽管2010年淡马锡完成的投资项目多以IPO基石投资为主,未上市企业投资的数量与规模并不大,退出收益不会使淡马锡出现较大的增长或波动。但目前其投资的土豆网已开启赴美上市进程,新华保险的A+H股上市预计最快将在三季度完成,可以预计,未来几年淡马锡将因所投的中国项目陆续IPO而实现在华投资的稳步增值。
对于淡马锡在华投资策略的转型,李玮栋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而国内资金流动性的充裕、市场估值水平的提升势必将推高投资风险,这或许是淡马锡投资策略出发点由单纯着眼于IPO套利逐渐转向关注企业上市之后长期、持续的成长性与价值创造的主要原因。
0
高盛报告 高盛在4月26日的前一周拜访了上实控股的管理层 水资源的目标IRR被要求高于10%。管理层期望接下来三年每年花费10亿港币用以增加水务资源。一个一百万吨的水务项目将可能在2012年在上海达成。
0
〔中国个股〕上海上实无偿受让上药集团60%股权,间接控股上海医药
2008年 7月 4日 星期五
路透上海7月4日电---中国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00849.SS周五公告称,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无偿受让华谊集团等合计持有的上药集团60%股权.因上药集团在上海医药持股比例为39.69%,本次收购将导致上海上实间接收购上海医药.
刊登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告显示,本次收购是上海市政府在对国有资产进行重新布局的重要背景下,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对国有大型控股企业进行的股权持股调整.未来12个月内,上海上实没有处置受让的上药集团股权计划,也无继续增持上市公司上海医药股份的计划.
上海上实系上海市国资委控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和经营、实业投资、资产经营、国内贸易和信息服务,为上实发展(600748.SS: 行情)的控股股东,并在海通证券(600837.SS: 行情)股份占比6.75%.
公告并称,本次收购尚须证监会审核,上海上实并已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豁免要约收购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