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事件专题】张卫星坐庄炒金爆仓
“市场经济就意味着风险,今天我出现这个风险我就要承担这个风险。”
“我现在手里哪有什么黄金,只有债务。”张卫星自嘲着告诉理财周报记者。10月29日,经历波折之后,理财周报记者终于采访到了这位颇受关注的人物。
此前不久的10月21日,终于有监管部门对“高德黄金”做出“变相期货”的定性。张卫星对此表示“实在不想再说什么”。
央行定性“变相期货”
陈德铭达沃斯表示:人民币汇改将坚持主动渐进模式
成品油价改呼声再起
* 山东乳山海景房被指如鬼城
* 一月通胀料再走高 加息预期升温
* 广东称无意合并珠三角九市
* 家乐福离职员工曝管理漏洞
* 高清:埃及开罗解放广场爆发骚乱
* 吕随启:房产调控犹如演戏
“我不是不想接受采访,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10月29日,当理财周报记者再次拨通张卫星的手机时,他的口气显得无奈。
这已是记者近期第二次向他预约采访。在此之前,他比较合作地接受了定于27日的采访。但10月25日,他发短信告诉记者:“最近不方便接受采访,下周之约取消。”他的“不方便”来自央行的一份声明。10月21日,在央行给媒体的,题为《关于黄金市场有关问题的答问口径》的书面回复中,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地下炒金”是一种俗称,实质上是变相期货交易。
这是首次有监管层对此事件做出定性。由于高德黄金的模式属于“混业经营”,依照目前的法律法规,商务部、证监会、银监会和央行这四家机构都有可能是高德黄金的主要监管者,因此对此事件迟迟未有回复。10月21日央行做出回复时,距离8月29日高德黄金事发已近两个月,期间浙江世纪黄金制品等多家地下炒金公司陆续被曝光。
“我说是现货,他们说不是,是变相期货。我不想去应对,法律法规在那里摆着呢。”10月29日,终于愿意开口的张卫星对央行的定性作如此表态。
他仍旧认为,自己和之后出问题的“地下炒金”公司不一样。“他们高杠杆的太多,30倍的都有。我们5倍以下的杠杆,只是民间创新的尝试。”
一直看多的“黄金推销员”
“张卫星一直是黄金市场的死多头。”在8月29日事发时,一位市场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感慨,“他现在出事也是早有伏笔。”
2006年,国内成立了许多黄金公司。张卫星为大股东的高德颐合金银制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而据与张卫星一起设计了高德黄金通的颐合资本总裁王吉舟回忆,早在2004年,张卫星就表现出了对黄金的兴趣。而他的依据是他当时发现的“货币分裂说”,具体内容与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大致一致:美元贬值势不可当,黄金涨价水到渠成。
“我跟宋鸿兵也聊过,从历史情况来看,每年在6、7、8月份到来年的2月份之间都是牛市。我们认为这3个月美元肯定要出问题。”两个月之后,张卫星对自己当初的判断有了新的看法。“金融危机,美国垮台在我的意料之中。当时真的很困扰,为什么美国经济出了问题,美元反而呼呼上涨?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我踏错了节奏。”
“这次那么多的大企业崩溃,结算用的还是美元,全世界都在结算,对美元有种不正常的需求。所以美元上涨,黄金下跌。”张卫星仍旧坚持,当时包括最近的美元上涨、黄金下跌是一种反弹。“将来(美元)肯定崩掉。之前是房地产危机,现在是金融危机,下一部分就是货币危机了。”
“许多知识需要付出惨重代价”,张卫星苦笑。“何况我分析判断,下单都比较大。”
他为“踏错”付出了1.8亿的代价。
今年7月15日,国际黄金期价达到每盎司988.25美元,随后黄金价格遭遇了史上罕见的一次大跌,至8月15日金价直线掉落至772.45美元,下跌超过21.8%,按照《中国证券报》披露的信息,此时张卫星名下所有公司一共亏损1.8亿元,其中高德黄金损失3500万元。
而在9月17日,每盎司黄金单日上涨87美元,创出惊人纪录,黄金ETF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买入量770吨。随后,黄金价格在剧烈震荡中上扬,至每盎司950美元后回撤。至记者发稿,收于767美元/盎司。
“如果再坚持一段,就可以全身而退。但当时的资金实在不允许。”张卫星无奈的表示。
客户损失至少3500万
“市场经济就意味着风险,今天我出现这个风险我就要承担这个风险。”在事发后不久,张卫星就主动走进了新浪的聊天室,谈论自己“爆仓”的整个事件,当时,他表示“已经把所有客户的权益都支付清楚”。
“起码他没像郭远锋那样一走了之”,某认识张卫星的业内人士评价,“张卫星还是很负责任的。”
但是,在这1.8亿里,至少3500万元是来自高德的客户。不管张卫星是否承认他的行为属于“非法期货”,他的“黄金通”系统坑苦了不少把钱交给他的投资者。“清算客户权益”的做法使许多客户的浮亏变成了实际亏损,即使之后黄金出现了上涨,也无法再追回。
王吉舟在为某媒体撰文回忆时表示,黄金通主要的利润来源是:构建一个外盘实际交易、内盘模拟撮合、敞口对冲避险的内外盘数据联动电子交易平台,集交易所、做市商功能于一体。通过外盘自营利润,保证内盘做市商撮合的信用和效率。
而在他看来,这种模式最大的漏洞就在于“外盘操盘者的心理素质、行情判断、仓位设置决定了整个交易体系的风险水平”,也就是说,“以一个人,一个操盘手为本”。他作为“高德黄金通”的设计者,也因“一直不认可卫星的操盘能力”而没有参与高德黄金的运营。
“一旦大牛市出现波折,出现终止,哪怕是暂停,操盘者的水平就会水落石出。”王吉舟说。
“今后继续做黄金”
“我经历过的事情很多,但这次的打击最大。这么多钱才把问题搞明白。”张卫星的声音略显低沉。记者问张卫星今后有何打算时,他表示“手头许多事情,要把这些事情处理好之后,再作打算。近期想耕耘一段时间,把手上的客户做好。”
记者了解到,他周末刚刚出差去了外地,“处理公司事务”。而据其他媒体报道,他旗下的私募基金“北京金行家能源投资中心”也亏损巨大,当张卫星提出清盘时,多位投资人提出拒绝。此前不久,他还在福建与福建高德进行客户现场交流。“福建高德是独立运转的,与北京高德关系不大。”张卫星对记者解释。
“我还会继续做黄金,但肯定得缓一缓。”他补充,但当记者问他是否手中还持有黄金时,他不由得自嘲:“我现在哪有什么黄金,只有债务。”
0
招商证券(17.73,-0.20,-1.12%)3.19元/股包销了国电电力(2.89,-0.05,-1.70%)21389万股股票,7个交易日浮亏2781万元
理财周报投行实验室研究员 任家河/文
国电电力再融资遭遇滑铁卢。
不过,难过的不是国电电力,而是为国电电力提供承销服务的三大联席主承销商,瑞银证券、中金公司、招商证券马失前蹄,尤其是招商证券,承销失利,被迫进入余额包销环节。
2010年12月17日,国电电力再融资中签率公告,所有参与网上申购与网下申购的机构投资者中签率均为100%,另外还有25227万股被承销团余额包销,占再融资规模的8.41%。
余额包销,签的是协议,凭的是“实力”,自掏腰包6个亿包销国电电力21389万股股份,最后成为国电第二大股东,想必这笔业务会体现在4月19日的招商证券年报上。
招商承销巨亏2781万
招商证券奉上68230万元,以3.19元/股的价格包销了国电电力21389万股股票。截至国电电力2010年12月23日重新交易日,招商证券以1.39%的股权比例,已经位列国电电力第二大股东,比任何一家参与本次新股申购的机构投资者股份都要多。
但不幸的是,如此高额包销,国电电力的股价走势却让招商证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2010年12月23日新股上市当日,国电电力大跌6.38%,之后多日,国电电力一路下行,直到12月31日,国电电力以微涨3分收于3.06元/股。从3.19元/股到3.06元/股,7个交易日间,招商证券浮亏2781万元。
如果迅速卖出,招商证券势必损失惨重;但如果短期持有,国电电力的股价什么时候能突破3.19元/股的发行价,而且2781万元的公允价值损益也会让招商证券的年度财务报表难看许多。这些都成为招商证券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深圳某券商行业研究员表示,券商新股申购一般是通过自营账户来操作,如果招商证券所持有的国电电力21389万股份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没有卖出,它这部分亏损将通过资产负债表中可供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公允价值变动项目反映在2010年的财务报表中,并对2010年净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并无数据表明招商证券是否减持国电电力,但从盘面看出,2010年12月23日到31日,既无大额成交量,也没有大宗交易的公告。北京一位擅长分析盘面资金流向的营业部老总分析,这种交易情况说明,在其间的7个交易日中,招商证券所持有的国电电力股份仍然在自营盘中,并无交易。
另一位参与此次国电电力新股申购的北京某券商营业部总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对于自己公司总部申购的国电电力股份,他虽然并不知道自营部门卖出国电电力的具体时间,但根据自营部门的交易手法,应该要等到解套之后才会卖出。
对于招商证券持有的国电电力,该营业部总经理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表示,招商证券不会这么快减持,一方面大量减持对国电电力有失体面,另一方面,现在减持就等于承认自己看错了项目,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招商只是替罪羊?
招商证券不卖出,就只能坐等解套。
奇怪的是,招商证券只是国电电力三家联席主承销商中的一家,而且本次承销是由瑞银证券牵头保荐与承销,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组成承销团的一员。
缘何余额的85%由招商证券承担,又为何招商证券要承担这巨额损失?招商证券是不是替罪羊?招商证券相关人士受访时表示,“这事已经过去,不想妄加评论。”
同样的问题,理财周报也抛给了瑞银证券,瑞银以单笔交易不予解释为由,也没能给记者一个明确的答复。
所有的事情都会有真相,所有的结果都会有原因。北京一家大型券商资本市场部负责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券商组成承销团,一般都会事先规定包销比例,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由保荐人也就是主承销商包销大部分。对于国电电力由招商证券包销大部分股份的情况,实属少见。
但考虑到瑞银证券、中金公司、招商证券的自营规模,上海一家券商研究员表示,三家券商之间包销比例不对等,也可能是因为瑞银证券和中金公司自营规模尚小,也不排除招商证券代为持有的可能性。
资料表明,瑞银证券和中金公司获得自营业务的资格比较晚,其自营规模与其他内资券商相比,仍然要逊色许多。
但无论如何解释,招商证券持有21389万股国电电力已成既成事实,截至1月21日收盘,国电电力每股价格2.94元,招商证券已经浮亏5347万元。
招商资管打新也落败
招商证券的浮亏是不容置疑的,这不只是在国电电力项目上的失利,还有其资产管理业务也遭遇了损失。
据理财周报数据显示,1月7日,安居宝(43.190,-0.09,-0.21%)上市,破发;1月10日,海立美达(34.18,0.07,0.21%)上市,破发;1月13日,秀强股份(31.050,0.01,0.03%)上市,同样破发。这三只股票里面,都有招商证券的影子,而且都为招商证券的一只产品——招商证券现金牛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其申购安居宝45万股,首日浮亏 196.41万元;海立美达62万股,首日浮亏58.5万元;秀强股份78万股,首日浮亏39.68万元。招商证券的该集合理财产品在此次打新中共浮亏 208.94万元。
虽然不及国电电力的数目巨大,但是最近的招商确实倒霉。未来能否解套、盈利,尚难预测,但海通证券(9.16,-0.02,-0.22%)包销卧龙电气(15.19,0.25,1.67%)的例子,招商证券或可借鉴。
2010年5月18日,卧龙电气公布再融资公开发行中签结果。公告披露,卧龙电气增发的5467万股有97.53%被主承销商海通证券余额包销,海通证券以17.74元/股的价格获得卧龙电气5332万股,成为卧龙电气第二大股东,占总股本的12.53%。
与招商证券不同,去年5月24日上市当日,卧龙电气涨停收于18.25元,海通证券顺利解套。截至去年9月30日,海通只持有卧龙电气3204万股。
余下的日子,招商证券只能祈祷国电电力尽快突破3.19元/股,逐步减仓,解套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