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重重装
今天公布年报,主营收入为55亿,NND,居然隐瞒近20亿的收入,这个75亿的收入不是我说的,是其向总理汇报工作时说的。
通常情况下,二重的全年主营收入在80-90亿之间,国内核电设备市场全年约300亿,未来二重不开拓国际市场,其生产能力会大打折扣,因此做低2010年收入,为了未来的股权激励,联想到今天马上出的3亿关联交易,2011年,只有看淡了,指数方面,明天看涨。
0
中国工业化资源路线的主要特点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是:在总体上循着世界工业化的路径持续推进,同时,又具有一系列非常独特的特点。中国工业化不可能逾越世界工业化过程所须经历的各主要发展阶段,也难以另辟蹊径实行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工业技术路线,更不可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居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规则。从这方面看,中国工业化并没“奇迹”,也不具有不受制约的自由选择权,所以,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及其基本特征具有“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决定论性质。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工业化又是人类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迄今为止的世界工业化二三百年的历史使全世界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2 亿人口进入了工业社会,仅占世界总人口的不足20%。而中国工业化意味着在几十年(最多不超过100年)的时间内,占世界人口21%的巨大经济体将迅速地实现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这将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发生许多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工业化历史中从来未曾遇到过或者从来没有表现得如此突出的现象、问题和矛盾。所以,中国工业化必须具有更大的创新性,以解决难以回避的更大的内部不平衡性和外部不协调性所产生的种种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7 年12 月发布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①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 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 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 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 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②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 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③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④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从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工业化进程看,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资源路线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以低价格资源支持了工业生产的大规模扩张。中国近30年工业增长所依靠的国际比较优势,除了丰富的劳动力之外,还突出地表现为向工业企业特别是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低价格资源。一方面,从近30年中国工业资源的供求状况看,处于各类资源相对富余的时期,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还是能源,都具有很大的现实供应能力,其市场表现就是资源产品价格显著低于国际水平。另一方面,为了竞争相对短缺的资本特别是境外资本和技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实行了以“优惠政策”为特点的工业化促进战略。其基本经济性质就是以政策手段压低资源价格,例如,以低价格、零价格甚至补贴价格提供工业用地(中国土地是由政府垄断供应的,所以政府可以决定其供应价格水平),保证低价格的水、电供应,实行各种减免税收的特殊制度,以提高工业投资的吸引力和工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在低价格资源供应的推动下,中国工业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大幅度扩张。经过短短的2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令世界惊叹的工业生产大国,世界各国几乎都离不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问题是,这种高度依赖低价资源的发展模式尽管具有其历史的理由,却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已经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各种工业资源成本价格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工业生产必须摆脱对低价格资源的依赖,走向更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以政策性语言来表达就是:中国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与从西方国家转移过来的工业技术路线之间具有很大偏差。由资源禀赋条件所决定,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以西方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工业技术路线的能源需求结构则是以石油为主。所以,当中国沿着世界工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发展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禀赋特点与当前世界处于“石油时代”的工业技术路线之间的偏差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甚至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作为一个后发的工业生产大国,中国大多数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方式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业技术路线,另搞一套同中国的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工业技术路线;所以,受本国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中国的工业化必然受到资源供给结构的很大约束。我们的研究表明,由于矿物资源(包括化石能源)的制约,中国经济增长付出了2—4 个百分点(GDP)的代价。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工业增长所受到的石油供应的直接约束并不很强,主要因为工业生产主要使用二次能源(电力),而电力工业主要依赖煤炭供应。这反映出中国工业的能源生产结构同现代工业技术路线的“妥协”。但是由工业技术路线所决定的工业产品,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等,所受到的资源禀赋条件约束十分显著。突出表现为石油供应的约束,而且这种约束性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1985—2005 年,石油在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从20.9%下降到12.6%,而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却从17.1%上升到21.0%。前者下降了8.3 个百分点,后者提高了3.9 个百分点,石油供求矛盾的压力进一步增强。
(3)重化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加工制造业经历了10—20年的高速增长后,重化工业在强烈需求拉动下强劲增长,形成强大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同时,解决中国的资源、环境瓶颈又有待于建立发达的重化工业基础。一般来说,同轻工业和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相比,重化工业具有消耗更多资源的特点。所以,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需要消耗和占用更多的资源。为此,有学者认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应越过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向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跨越,以避开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但现实的国情则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巨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和长远的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高度依赖于重化工业的长足发展。只有发达的重化工业,才能解决中国的城市化、交通运输、国土整治、资源开发、水利工程、环境保护,以至国家安全、民生福利等问题。而且,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重化工业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办公设备、通信交通工具,并形成需求空间。换句话说,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都需要重化工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供给和需求条件,无法脱离重化工业而独立发展。同时,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越来越具有中等收入国家的居民需求行为特征,无论是交通(汽车)、住房等资产投资性需求,还是教育、旅游、卫生等服务需求,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产业供给能力的增强。总之,现阶段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重化工业当然会消耗资源和影响环境,但解决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又必须要有发达的重化工业。正是在这一强大的客观趋势之下,我们看到,中国的重化工业不仅快速增长,而且其国际竞争力也逐步增强。如果仅仅从资源禀赋结构的角度,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似乎无法解释中国工业结构向重化工业方向倾斜的现象,但从中国工业化的基本性质和根本性特征看,则完全可以理解重化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和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当然,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资源供应的严重约束,必须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拓展产业空间。
(4)工业密集地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生态承载力成为突出的制约条件。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总量条件是雄厚的,从整体上看,自然资源储量和潜在供应量并不成为中国工业化的绝对障碍。特别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工业对于水资源和土地的利用效率更高,即相对耗水和用地量更节约,我们的研究表明,尽管工业用水的比重有一定的提高(从1999年的21%提高到2005 年的23%),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则显著下降(从1999 年的330立方米下降到2005 年的168 立方米)。全国土地的可开发空间也非常大。所以,从长期和总量上看,水和土地也不应成为中国工业发展不可克服的瓶颈。问题是,不同的资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流动性,可流动性越弱的资源,越可能产生地区性的瓶颈现象,而流动性越强的资源约束性则主要受供求总量的决定。①在各类资源中,能源的可流动性最强,化石能源可以直接进行长距离运输,一次能源还可以转化为二次能源进行长距离输送;矿物资源的可流动性次之,也可以进行直接运输或粗加工后运输。②水源的可流动性较弱,除非是河流的顺势自然水流或较近距离的人工水利工程调水,远距离调(江河)水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而地下水的调运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更低,所以富水地区和缺水地区的自然状态是较难改变的,大规模调水工程的成本是很高的。③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在物质形态上基本上是不可流动的,即使是通过“造地”和“环境工程”来改变地区的土地和环境资源供应状况,也只是资本对土地及环境的替代,而土地资源的地区间“置换”和环境的“交易”(例如,排放量指标交易),则只是经济意义上资源流动。所以,同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总量供求关系不同,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生态承载力的供求具有高度的区域性,因而在工业发展的高密集地区,可能成为严重的制约因素。这种情况在中国的一些工业密集城市和地区已经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中国城市中工业布局的密集程度已经非常高:有资料显示,美国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仅占7.3%,而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中21%以上用于发展工业。所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工业生产密集布局已经导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超量利用,水资源短缺和水源水质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承受极大压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和水权制度使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特殊性。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优质的农业耕地往往同时也是良好的工业用地;由于工业相对于农业的更高效益,市场机制本身就有农业用地改作工业用地的倾向,再加上在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价格很容易被政府和农村政权机构(乡、村)作为地区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即以比其他地区更低的土地出让(使用权)价格,竞争工业资本向本地区的流入。而政府的土地收益则体现为非工业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是商业用地和住宅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转让上,与低价的工业用地相比,后者的价格不仅显著偏高,而且节节攀升,各地不断有“天价”地块的惊人新闻见著报端。
(5)持续的高速工业增长对资源形成特殊的压力。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具有十分明显的“压缩性”和“急速性”特征,即工业增长具有持续高速增长的条件和内在动力,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罕见的经济增长波动的“弱周期”性,同时,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为较长时间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很短时间内就接连地甚至是重叠地表现出来。例如,有的经济学家将各国经济发展描述为“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其特殊的现象特征。而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似乎这四个不同阶段的现象特征都在普遍地发生。大规模的资源开发(资源性产业的高增长、高利润)、资本投入(高储蓄、高投资和充沛的资金供应)、商业创新(尽管技术创新不尽如人意,但各种商业模式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则让世界为中国的商业成就惊叹)和财富增殖(资本运作、资产价格上升、虚拟经济的活跃)。经济发展的这种“压缩性”、“急速性”阶段特征,使中国在较短的时期内就从低成本资源推动的工业化阶段开始向资源成本普遍上升的发展阶段过渡,但同时又保留着“资源驱动”的许多特征。正是这样,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才表现得极具特殊性和紧迫性。
(6)由于巨大的人口规模,使得中国工业化必须经历特殊的漫长历史,对资源路线和供求产生非常特殊的影响。仅从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到,中国工业化过程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如果从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第二、三产业分别为48.9%和39.4%,第一产业仅为11.7%,那么,可以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至少是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有些较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成熟阶段。但是,如果从人口构成看,城镇人口为5.77 亿,占43.9%,乡村人口为7.37 亿,占56.1%;或者从就业人口看,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为:42.6∶25.2∶32.2,那么,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很难说已经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化国家。可见,“以农民为主的工业大国”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巨大矛盾。也就是说,56.1%的乡村人口对应11.7%的第一产业(农业)产值,43.9%的城镇人口对应88.3%的第二、三产业(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必然导致很大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极大不平衡。特别是,要通过已经超过GDP 80%的非农产业(二、三产业)的继续快速发展来实现更多的农业人口的非农化,意味着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这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电力、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交通设备制造等重工业。这就可能导致“投资过度”、“资源制约”、“环境破坏”、“房地产涨价”等“经济过热”现象的反复出现。
面对这样的国情,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长期在“城市化”(鼓励农民进城)和“农村非农化”(把农民留在农村)之间徘徊。20世纪50年代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70年代以后,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希望农民“离土不离乡”;80年代,鼓励小城镇建设,还是希望农村居民不要过多进入大中城市,以避免大中城市的过分拥挤。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居民改变身份即成为“城市居民”具有极大吸引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鼓励农民进城,直至彻底改变身份,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政策。有学者认为,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减少农民”,所以必须继续发展大中城市,加快吸纳乡村人口。并认为,这是中国解决农业人口非农化问题最经济和环境破坏最小的有效方式。当然,如果城市建设滞后,这条道路的不利后果就是大中城市的拥挤和“大城市病”的出现。无论如何,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落后的农村”和“拥挤的城市”是一对相互牵制的难题。所以,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和进行新农村建设以缩小城乡差距,是在中国现实国情下的必然选择。总之,中国工业化的产业产出结构变迁是一个相对容易达到的目标,而就业人口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变迁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目标。尽管在人均国民收入核算的国际比较上,中国已经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中国工业化的过程还远没有完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资源紧缺现象以及我们对此所做的分析决不意味着应该放弃工业化的发展,即试图以减缓工业化进程甚至回避工业化发展的方式来实现资源节约和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恰恰相反,中国的资源问题本身必须通过尽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的研究表明,尽管资源稀缺对工业增长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对整个经济增长的约束性更大(我们的研究表明,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工业增长的“阻力”为0.47%,而对整个经济增长的“阻力”为1.53%)。所以,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发展经济,即突破资源稀缺对增长和发展的障碍,正是产生工业化现象的历史原因,也是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换句话说,人类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必须以推进工业化的方式来缓解和解决资源阻碍问题。工业化确实会遇到资源约束的阻碍,但是,如果不实现工业化,则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更难以解决,甚至根本没有解决的可能。所以,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要不要加速工业化,而在于,在工业化现阶段,如何以最科学的方式来加速工业化,通过更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问题。其中,最现实的核心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工业化时期,中国工业的竞争力来源究竟是什么? 如果采取应对资源约束的战略和政策性手段,例如提高资源价格和环境标准,是否会削弱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减缓工业化的进程?
总之,工业化资源路线本质上就是实现工业经济效率和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选择,即以何种经济有效和可行的资源利用方式来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一定的资源技术路线必须有其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0
601377是我上市第一天就满仓搞了的票票,可惜第二天涨停板就基本出光,之后就是呼啸而过。
波浪理论分析
24.3----15.74-----18.6-------13.31(4.75) 考虑发行价为10元,因此跌幅量度可能不符合理论要求。但未来若指数大幅下跌,值得长线技术跟踪关注。
缠论技术分析
取日线级别第二个中枢也是目前最后一个日中枢分析
12月7日高点18.6—16.32----18.5---14.81(1倍波浪跌幅)12.53 (2倍波浪跌幅) 目前价格跌幅达到.
时间方面
24.3到18.6交易为5个交易周,22个交易日,89个交易周期(60分钟级别). 基本符合菲波列数列时间周期.
18.6到今天交易为7个交易周 33交易日
缺口方面
周线级别有一个向下跳空缺口,位置14.02-14元
60分钟级别有四个向下跳空缺口,分别是22.65-22.43 18.86-18.6 14.42-14.35 14.02-14元
2011年上海的次新股未来应该还会提供多次技术交易性机会。
而今天深圳年报股已经转向年报提前炒作了,看来今年的市场真的是很弱,赚钱会非常不容易。
所以本帖最开始的大熊市观点需要逐步验证。
0
30分钟级别上
2867.7--------2770.86--------2837.43-------2683.37---------2759.60---------2645?
时间方面
前面
2867.7到2837.43是33个交易周期,后面对应的时间周期约是54,大概也就是周一下午.2600平台不会被轻易击穿,如果这里一点反抗都没有,直接自杀下去理论上是可以的。所以感觉下周反弹是针对3186.72以来的,所以强度会比较大,也许可以看到2938位置附近,属于今年最好的操作时间段,
以上属于预测,呵呵
0
抓提前 争主动 奋力夺取首季开门红
本报评论员
发布时间 : 2011年1月14日 文章来源 : 中国二重报
集团公司2010年年会明确了我们在“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的方针目标和主要任务,并确定了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工作举措。大政方针已定,要卓有成效的推进各项工作,关键在落实,关键在行动,关键在抓提前、争主动。开年以后,各单位各系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年会精神,发动广大职工迅速掀起了生产高潮,仅元旦期间,就有7822人次加班组织生产,我们欣喜的看到,各单位、各系统的行动是迅速的,广大职工的士气是高昂的。
抓提前,就是思想超前,工作超前,就是要提前动员,提前计划,提前部署,提前行动。一季度和全年工作任务结构偏,瓶颈多,生产制造难度和质量风险大,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提前做好职工的形势任务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必胜信念,保持高昂斗志,既要认识到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又要牢固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信心,把全体职工的精神和意志统一到完成各个阶段任务上来。有了好的思想基础,要打开工作局面,首先要做到提前计划,提前部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预“,就是抓计划的提前量,工作布置的提前量,通过周密的计划和准确的部署,做到目标清楚,责任明确,措施到位,人人有方向,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开局之年,尤其是要把集团公司年会精神真正体现到计划和布置上,使本单位的工作紧扣集团公司工作大局。研判集团公司今年面对的形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下,抓订单牵一发动全身,十分关键,要抢抓订单,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抓提前,都必须做到瞄准目标,提前行动。处处抢先一步,决不落后于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抢抓订单提供坚强后盾,提供有利条件。
争主动,就是要在工作的推动上争取主动权,在满足用户要求上争取主动权,在服务细致周到上争取主动权,在重点项目、关键环节的推进上争取主动权。目前,集团公司最主要矛盾仍然是订单不足的矛盾,争取更多的订单,对于我们掌握工作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牢牢盯住抓订单这一大局,严格落实集团公司各阶段工作计划,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本单位的主动权与集团公司大局牢固联系起来,自我加压,勇于担当,为集团公司多拿订单铺好路。与此同时,只有不折不扣地满足市场需求,满足用户要求,才能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我们要在提高产出效率,确保交货期,狠抓产品质量等方面下足工夫。要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就必须坚决落实好集团公司精细管理、从严管理、科学管理的要求,做到令行禁止,奖惩逗硬,在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生产令上显出真工夫,确保政令畅达,尤其是要敢于围绕提高效率上进行制度创新,用好用活用够集团公司各项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用人、分配等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在工作的推进中对质量尤其是不能麻痹大意,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确保产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今年的结构调整,品种多,任务重,责任大,我们一定要在关键环节、重点项目的推进上确保主动,要按照集团公司的计划目标落实任务,落实责任,不能有任何闪失。各单位、各系统,尤其是技术院所和职能部门,要一切围绕集团公司工作主线,一切立足满足研发、生产、营销的需要,千方百计做好服务工作,用主动服务体现新风貌,展示新风采。
抓提前、争主动是奋力夺取首季开门红的前提和基础。万事开头难,夺取首季开门红是我们“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一役。我们要用奋力夺取首季开门红的重大成果来检验各单位、各系统贯彻落实年会精神的效果,要用奋力夺取首季开门红来体现集团公司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奋斗精神勃发的二重人一定能够以开门红的优异成绩妆点”十二五“的第一个春天。
订单如何拿,高技术保护壁垒的市场,早日完善出海口的建设,股权激励的实施。
0
2011之王
指数方面:下周还有一次冲高,十周均线位置在2830左右,这是最强的反弹点了,过了本月后,以后的反弹高度基本就是5周均线了,以后急跌后放量突破5周均线的情况还会出现,但那时也许死套的人连割肉的勇气都没有了。今年是个熊市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而熊市的标准是什么,就是长期均线的空头排列,看看现在的上海指数日线均线系统的排列,夕阳无限好,熊市越来越近。
2011之王是谁?二重重装
二重重装拟增发4亿股。其09年主营收入75亿,2010年中报公告在手订单153.57 亿元,其中清洁能源设备和石化容器占到 55%。公司的风险在于目前处于产品转型期间,PE较高。但是公司发行价为8.5元,上市当日的开盘价最高就是这个价格,目前上市近一年,股价不到13元。即使原始股东,获利也就不到50%。
而近期次新中的002461,601377,601118,大幅回调后相对发行价依然有40%以上的获利空间。但从目前走势来看,跌破发行价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而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说,两者已经是完全趋势的不同。
是技术领先还是基本面领先,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0
2011年建议关注博时基金
盘点2010年各个基金公司的规模,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大成基金、银华基金、华安基金、富国基金成为最新的行业前十大。2010年年末,前十名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总共达到了1.1887万亿元,占总规模的47.84%,而2009年年底,这一比例为48.57%。这表明基金业行业集中度略有降低。
对于2010年的冠军华商盛世还需要用时间来证明,而华夏基金本来一直就是中央军,虽然总可以脱离“奥斯卡魔咒”的关注,但是阳光下面,永远没有新鲜的事情,不谈最好。
博时已经数年没有进入前十了,仔细看了2010年三季度博时新进或者加仓的股票。背后有高人啊。
虽然博时选股不重时,背后也许有难言的潜在游戏规则,但在2011年这样一个强调防御的年份,也许一切都刚开始。
0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