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被严重低估的中国金融成功转型

10-12-15 08:31 1735次浏览
金融家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被严重低估的中国金融成功转型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经过次贷危机的洗礼,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充满活力。在未来五年,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应该说,中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长足的成功。

  在2003年,中国银行业可能已经陷入在整体上技术性破产的境地,而到了2005年,证券公司也已岌岌可危。但随后的七年,中国金融体系缔造了奇迹。

  以银行业而言,从2003年底开始的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到如今中国银行业普遍地资本充足率接近12%,ROE和ROA等指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不足3%的资产不良率和超过180%的拨备覆盖率均显示中国银行业绩效良好风险不高。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银行排行榜中出现的频率和排位都越来越高。

  以资本市场而言,2005年证券公司尚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市场低迷且容量有限。但而今证券公司资本充足风险内控机制良好,基金公司等也有了长足发展。原来看起来几乎难以解决的非流通股减持问题已接近尾声。此外,创业板、股指期货以及融资融券等也平稳推出。市场的容量有了长足发展。A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影响着全球股市,也感受外部市场的冷暖。

  被低估的中国金融成功转型

  回顾过去七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发生的变化,我始终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成功被严重忽略了。梳理金融史,你很难发现一个大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在政府没有大规模耗用财政力量,也没有付出牺牲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等巨大代价,就不露声色地将系统性风险化解为无形。当年*在评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4.78,0.00,0.00%)注资改制上市时,用了“背水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句子。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上市,显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资本市场方面,市场容量和估值都是五年前不可想象的,全球较大的IPO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A股市场。尽管创业板目前估值偏高,但作为对冒险和创业精神的珍惜与鼓励,相信这种估值在数年内仍可维持。在未来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容量至少可以扩张50%以上。

  目前即便在西方,几乎很少有人怀疑中国还存在系统性风险。比照一下次贷危机后的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用到了极致,但金融体系仍然脆弱,有毒资产尚未得到大规模清理,未来五年内,美国即便付出了财政赤字高企,以及低利率软汇率的代价,但其体系性风险能否解除,仍属未知数。两相比较,可能国际和国内都对中国金融体制的成功转型,都存在着低估。至少百年以来,尚未出现有哪个大国以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小的社会和经济代价,如此成功地使接近崩溃的金融机构,脱胎换骨为稳健发展的机构。

  回顾过去七年金融改革成功的经验,也许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改制上市,使银行资本金得到充实,问题资产得以清理,公司治理结构得以改善;二是2003年到2007年,正好是中国经济景气高涨期,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三是中国金融体系大规模改进其金融IT系统,数据大集中,从技术层面克服了银行管理层级长的问题;四是较快的信贷增量和稳定的存贷款利差,有利于金融机构得到扶持而走出困境。券商和基金公司也同样得益于上述因素,不仅如此,中国金融体系转型中的起伏,一直没有对经济稳健运行造成太大波动。

  回顾次贷危机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发生的变化,也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新增信贷明显增加,存贷款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经济增速从略高于6%迅猛回升至接近12%,这种状况延续了8个季度。二是次贷危机使得银行贱卖论消逝了,中国银行业的改制,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国际资本市场泡沫破灭前夕的时间窗口;并在危机中大体回购了银行股份。三是金融机构经历了国内外金融市场大起大落的考验,迄今尽管表现良好,但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代价,到底在何时以多大代价体现,尚缺乏充分的评估。这也并不令人惊讶,毕竟次贷危机至今,中国政府没有对其应对危机的措施进行过后评价,也许现在就作出这样的评价还为时过早到,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通货膨胀的何去何从,都只是后危机时期的并发症。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