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0
顶一个,呼唤下文
0
先手兄快一个月没来玩了
0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技术走势也如此,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
0
十六
下山途中,约十分钟,过一大弯,再上坡停车来到山门前。但见双柱垂岩,拔地而起,前后对峙。与那麦特奥拉修道院相颉颃的瓦拉姆(Varlaam)修道院,斜倚着陡峭岩石,几乎要飞了出去。相传因一名叫做瓦拉姆的苦修隐士创建而得名,这些瓦拉姆隐士们,并非是毫无缘由的产生,让我们先转身翻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他说:
“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这个智慧的闪烁者,也是古希腊的隐士哦,只是其深奥的辩证法,读起来多数人觉得困难些。好懂的是这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的惊心动人处,在于他凭直觉获得真理,第一次说出了无限性,即把自然的本质了解为过程,万物流变,无物常住。不管我们意识与否,愿不愿意,我们时时刻刻都处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对立中。“日和夜其实是一回事”,好像孔子也如是说,“不舍昼夜”云云。流变乃对立之源,这里的修士奉行苦行生活,都说在寻找自己。寻找到了吗?不清楚,赫拉克利特说过“自然喜欢躲起来”。于是,没有逻辑矛盾的对立,只有“水”的流溢蒸腾,含有一切现实世界的存在现象。修士们要克服的“存在”、“理念”或“矛盾律”,究竟这里边有何深意?好,让我们一级级台阶爬上去,进得瓦拉姆修道院来端详细看。
0
文字很美!
顶!
0
十五
整个麦特奥拉修道院的建筑可称为“圣阿索斯山的拜占庭”风格。红瓦石砖,圆型穹顶,成多面形体。主穹顶为12个面。主教堂由两个大厅相连——“凡人大厅”(异教徒做弥撒)和“圣徒大厅”。圣徒大厅是主大厅,高穹顶,小厅间,正方形。两侧延伸出去半圆形的穹顶侧厅。祭台隐蔽在屏风后,是一个小房间。
整个教堂呈十字架状,交差点就在主大厅的穹顶处。
主教堂内饰华丽,圣像金绘,穹顶处有十二条边,透过昏暗的斜射光,四周满满的壁画,挤成一团。仔细仰视,画风不逊意大利乔托的湿壁画。圣像画端正肃穆,技艺精湛,并不立体,无论你身在教堂内的何处,主的眼睛一定在盯着你。
“凡人大厅”四周迷人的组壁画《圣徒殉难图》,表现了罗马人迫害基督圣人的种种场面,极尽各种酷刑之能事,据说是十四世纪的作品,至今保存完好,为何美术史上少有人提及?
“圣徒大厅”的东壁画绘有东正教《最后的审判》,上帝坐在天庭中,做善事的人们死后头戴金光环排队入天堂。做过坏事的,光着身子、抱着胳膊,掉进地狱。怪兽吐出长舌,吸入血红的肚子里,“永世不得翻身”!西壁上绘制的是《圣母最后的睡眠》。厅内间或有姿态平和、头戴光环的画像,大概是杰出的信徒吧,头像左右,列举名姓。
出得门来,拾级而上,左首一座石砌屋子,里面堆放着巨大的圆形酒桶,足有俩人高。圣餐用酒时,酒是主的真实血液,成了最神圣的祝圣圣体血的象征,所以格外珍重。绕过石屋,就是绳索吊篮处,也是最高点了。木结构的厅楼支在悬崖上,像山西浑源的悬空寺庙,令人胆颤。我们慢慢走到伸向空中的栏杆前,紧握扶手,四周眺望,天地为之眩幻,心脉如惊弓之鸟,漫向天际。
转身下山,同行的男女,默默无语,心情像水洗过的样子。
0
0
继续欣赏先手兄的美文
0
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