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宝宝发烧的原因

10-04-27 20:55 2527次浏览
大风起云飞扬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宝宝发烧的原因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烧、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殊不知医师治病,首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烧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去治疗发烧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烧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分清低热中热和高热
小儿发热时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烧,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如果盲目急于退烧就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就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有4%~12%的孩子在高热时会发生惊厥,惊厥反复发作可能造成脑损伤,也是某些癫痫的先兆表现,还可能导致其它危险。因此,凡有高热惊厥史或家族史的病儿,一旦高热就应立即给予退热处理。
38.5℃以下物理降温
在给小儿退热时,在38.5℃以下最好是选择物理降温,如多饮水、温水加酒精擦浴等。
所有的退烧药,如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 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较大的副作用,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同时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也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如果非需要用退烧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小儿常用的退烧药有布洛芬、来比林、百服宁、小儿退热栓等。也可以选用中药如柴胡、羚羊角、清热解毒口服液等,对小儿退烧效果也很好。
能不输液就不输
有的家长认为小儿感冒输液比服药退烧快,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实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作用。我们的原则是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因为输液有时会产生副作用。当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时,可考虑使用抗生素。但无论用什么药物,都要注意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服药期间要多给孩子喝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退烧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孩子发烧,别急着降温
  首先别忙着退烧,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发烧不是一种疾病,它就像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异常情况。同时,发烧也是我们身体对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烧,就不要急于马上退烧,否则会掩藏真正的病因。
  引起孩子发烧的病因有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传染病都有可能出现发烧的症状。另外,一岁以内的小宝宝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肠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现发烧的情形。许多情况必须经由医师判断,才能知道发烧的真正原因。
  细菌或病毒,两类感染用药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细菌与病毒是造成宝宝受到感染的最常见致病源,这两种情况导致的发烧,处理办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细菌感染,只要选准抗生素,治疗效果就会很好。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服用病毒灵、板蓝根冲剂、金银花等。病毒感染的发热到一定时间就会自行下降,切不可因为发烧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药都一股脑用上。

宝宝发烧,药别混着吃
  是否给孩子吃退烧药,需要权衡一番利弊。药物当然可以改善孩子的病情,让宝宝舒服点儿;但也很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个月以内的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药品。在一般情况下,药物退热治疗应该只用于高烧的孩子。服用的方法和剂量一定要按医生的要求去做。我们建议:在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再给孩子吃退烧药。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热惊厥史,不妨在38摄氏度时就给孩子吃退烧药。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常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物,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加栓剂,然而各种药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烧退得太猛太急,使得体温速降至36摄氏度以下。又产生新的问题。家长可以选定一种退烧药,熟悉它的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物理降温的最佳方法
  除了药物退烧,运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帮助发烧的孩子降温。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一般有酒精擦浴、冰枕降温或温水擦浴三种办法,那么,哪种方法最适合宝宝呢?
  酒精擦浴是以前人们常用的退烧方法,但是现在不提倡给宝宝用这种方法,用酒精擦拭宝宝的身体,会造成孩子皮肤快速舒张及收缩,对宝宝刺激大,另外还有可能造成小宝宝酒精中毒。
  用冰枕或冰敷额头方式退烧,是许多家长经常采用的。但六个月以内的孩子不宜使用这种方式,因为小宝宝易受外在温度影响,使用冰枕会导致温度下降太快,让宝宝难以适应。另外,宝宝发烧时全身的温度都升高,局部的冰敷只能有局部降温作用,倒不如温水擦拭宝宝全身效果好。
  温水擦浴就是用37℃左右的温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后背。使皮肤的高温(约39℃)逐渐降低,让宝宝觉得比较舒服。这时还可以再用稍凉的毛巾(约25℃)擦拭额头脸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些降温处理时,如果孩子有手脚发凉、全身发抖、口唇发紫等所谓寒冷反应,要立即停止。为什么呢?当病源侵入人体后,体温都要升到一个相应的温度,这就是设定温度。降低设定温度是给孩子退烧的关键。因为设定温度若不改变,散热的同时,身体仍然会发动产热作用来达到目标体温。这时用冷水给孩子擦澡,企图通过散热来退烧,不但无效,反而让孩子发抖寒战,非常痛苦,所以必须先用退烧药物,降低设定温度,这时再辅助物理散热,体温才会真正降下来。

感冒、咳嗽、发烧、腹泻、扁桃体炎是儿童常见病,以下是部分儿科医生和妈妈们的经验总结:

1、轻微感冒(喷嚏、流涕):保婴丹(风寒感冒)、牛磺酸颗粒(风热感冒)、珠珀猴枣散、小儿宝泰康(风热)、小儿感冒颗粒、馥感林口服液、小儿金丹 ( 祛风化痰,清热镇惊。用于伤风感冒、发热、头痛、鼻流清涕、咳嗽气促、咽喉肿痛、惊悸心烦、疹出不畅。)
2、感冒、发热:双黄连口服液、好娃娃感冒颗粒(小儿新)、牛磺酸颗粒、保婴丹

3、感冒、咳嗽:猴枣牛黄散、保婴丹、小儿感冒颗粒、小儿清肺口服液(同仁堂)、小儿止咳糖浆(露)、清宣止咳露

4、咳嗽、多痰:小儿止咳糖浆(露)、清肺化痰颗粒、沐舒坦、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保婴丹、猴枣牛黄散、健儿清解液

5、退烧:泰诺林、美林、臣功再欣、 退热贴

6、常用抗病毒药:板蓝根(中)、新博林(西)

7、常用消炎药(抗生素):希刻劳、阿奇霉素、阿莫仙等。

8、腹泻:妈咪爱、金双歧、思密达、乳酸菌素、丽珠肠乐、丁桂儿脐贴(山西亚宝药业出品,就是原来的宝宝一贴灵。目前打着丁桂儿牌子的腹泻贴比较多,注意分辨)。

9、扁桃体反复发炎,或者二度以上肿大:严重的扁桃体炎及扁桃体肥大(引起睡觉打呼噜等),用抗生素治疗基本没有效果。

儿童用药原则: 切忌滥用退烧药、抗生素等。通常情况下医生建议:体温38.5以下物理降温,38.5以上服退烧药,超过39度一定要到医院就医,不可强制降温; 现在很多很小的孩子都被医院建议手术,比如扁桃体手术、腺样体手术等。 切记:人体没有多余的器官,不能随便切除,特别象扁桃体这种儿童重要的免疫器官。所以两害权衡取其轻:能输液尽量不手术;能打针尽量不输液;能吃药尽量不打针;能用中药尽量不用西药;能外贴尽量不口服。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大风起云飞扬

10-04-27 20:57

0
关于小儿病毒性感冒
感冒, 小儿, 病毒性
1、病毒性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 
  2、主要表示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表示为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3、传播途径: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使用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 
  4、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住所要经常通风,坚持一定温度和湿度. 
  5、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 
  6、忌烟酒,以免刺激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加重症状.忌食油腻、煎炸的食物,少吃或不吃鱼、肉、荤、腥食物. 
  7、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30%~50%酒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 
  8、忌乱服药:感冒要辨清寒热虚实,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尽量选用副作用较小、能增强抵御力的中药制剂.发烧期间一般不宜进补品. 
  9、加强日常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治疗方式如下: 
  感冒的家庭治疗: 
  多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常用的抗病毒药有病毒唑,病毒灵,中药有金银花、板篮根等,对症药有感冒中成药,一些感冒冲剂,退热药.还有抗病毒滴鼻液,滴眼液等.
  感冒的药物治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护理好,监测体温,防止热惊,让小儿保证充足的睡眠,弥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注意病情的转归,合并症的发生.
  感冒是自限性疾病,病毒在体内有一定的生存期.到病程自然好转.另外,一些抗病毒药的疗效也不是很可靠,有的杀伤白细胞,造成白细胞减少,因此,临床上多使用中药清热解毒,如金银花、板篮根等.症状重的服用一些对症药,如感冒冲剂,退热药. 
  发热高并不可怕: 
  感冒发热是小儿机体对感染的微生物的一种反映,是维护性机制,有的父母,把发热看成是疾病轻重的象征,这是不对的.发热高,并不一定就是病情重,不发热,或发热轻就是病情轻,一些气管炎、肺炎可没有体温升高.所以不能把体温作为权衡疾病轻重的指标,退热治疗也不能太急,大多数父母都想马上把体温降到正常,过量服用退热药,小儿出汗过多,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甚至出现低温,电解质紊乱,这在临床工作中是常见的现象.退热要缓慢进行,只要把体温控制在高热以下,防止热惊就可以了.服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弥补,口服退热要与物理降温办法交替使用,特别是婴幼儿,使用物理降温更好.

  还有,小儿不能象成人那样“捂汗”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汗腺发育也不完善,用“捂汗”的方式不但不能使体温下降,还会使体温骤升,出现高热惊厥,尤其是小婴儿,还会出现“蒙被综合征”危及生命,发热时要少穿、少盖,增加散热.这些都是临床中常常遇到的家庭护理过错. 
  不要随便服用抗菌素: 
  人们俗称的感冒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引起上感的病原菌主要是病毒,占90%以上,细菌的原发性感染只占少数.引起上感的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
  病毒性上感后由于机体抵御力下降,可继发细菌感染.从感冒的病原体可见,病毒性感冒是占绝大多数.因此,感冒就服用抗菌素,甚至使用高等抗菌素的做法是不对的,小儿尤其上小婴儿,上感的几率很大,每次都服用抗菌素,有的连续感冒,连续使用抗菌素,抗菌素越用越高等,结果造成小儿耐药菌生长,一旦有细菌感染,使用药物效果不佳,而且,抗菌素有许多副作用,如杀伤白细胞,使白细胞下降,进一步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抗菌素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出现药物性胃炎,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菌素,或高等抗菌素,广谱或联合使用抗菌素.使肠道内一些非致病菌被杀灭,出现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内微生物平衡,而出现肠道疾病.甚至出现伪膜性肠炎,机遇菌--霉菌二重感染,一些非致病菌由于失去了相互制约,而成为致病菌. 
  在我国,特别是给儿童滥用抗菌素现象非常严重.据有关报道,我国是消耗抗菌素的大国.约占世界消耗量的一半.相当于发达国度使用抗菌素量的十几倍.感冒的90%以上是病毒感染.抗菌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每次感冒都服用抗菌素是不好的.要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再投用抗菌素.不要因为怕细菌感染而预防性给药,这是过错观点.抗菌素是杀灭细菌的.没有细菌使用抗菌素只能杀灭白细胞.抗菌素的半衰期是有限的,最长不过几小时.没有长期作用. 
  父母常常忽视的感冒原因: 
  加强体质,注意营养,不到公共场所,注意与感冒病人隔离等办法都是大家熟悉的.常见的却易被父母忽视的原因是那些没有写在书本上的.如果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多加注意,还是可以避免的. 
  ◎小儿已经睡着了,不管是在怀抱中、推车中、自行车后座上、汽车座椅中,父母应该避免孩子受风.小儿睡觉时,遭受风的侵袭,是造成感冒的原因. 
  ◎外面烈日炎炎,带小儿到超市,超市里空调开放,小儿满身的汗水很快就没有了,再给小儿吃些冷饮,从里到外都是凉的,结果小儿外感风寒,从凉爽的超市到闷热的户外,小儿又会风热感冒. 
  ◎电风扇或空调风口直接对着小儿,也是小儿患感冒的原因. 
  ◎睡觉前妈妈怕小儿受凉,盖得比拟厚,小儿可能会出汗,当到了下半夜气温下降,妈妈也睡着了,孩子把被子踢光,结果受凉感冒. 
  ◎托幼机构,隔离困难,一个孩子感冒,很容易传播给另一个孩子.此起彼伏,感冒不断.加上管理不周,冷热不均,更易感冒,因此,集体生活的孩子感冒的几率高. 
  ◎出汗后马上洗澡,也是感冒的诱因,要等到汗下去,或先用干毛巾擦干再洗澡. 
  病毒性感冒没有什么特效药,要多喝温水,卧床休息,不要劳累.如果已经4天了,那你快好了,一般发烧不会超过一周.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