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在美国生活有些年头了,说说真实美国房价

10-04-05 21:25 36133次浏览
雪融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总体而言,普通美国人这年头买房没也有国内媒体说的那么容易,但是比起国内的老百姓而言,还是压力小很多。

  
  美国的房价也是跟人口分布相关,一般而言,东西两岸,主要是纽约及周边的城市,还有加州贵一点,中间地区便宜。除了人口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几乎人人有车,这让每个人的生活范围扩大了很多,买房时候的选择余地也很多。
  
  美国房子的中间价目前在20万美元左右。前面说过,东西两头贵,所以美国中间大部分地方的都不到20万美元。我今年到过美国的两个中部城市,一个是底特律,一个是堪萨斯城,就人口而言,这两个城市在美国排在10-50之间,算是二线城市。但是人口100万都不到,中国大一点的县城都比它大。房价也便宜,一个楼都只要10几万,甚至不到10万,20万出头都是很好的房子了。
  
  但是这些城市恐怖的一面,就是人口少,根本看不到中国人熙熙攘攘的人群。晚上睡觉,外面路上一点响动都没有,自然也没有什么丰富的。很多刚来美国的时候,感觉总算清净了,但是没过几个月,就开始无聊了。而事实上,住在这些二线城市的美国人也是挺无聊的,所以年轻人还是会往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跑。
  
  这里稍微说一句题外话,美国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城市格局,说到底是自由经济社会体中,资源自由配置的结果。不想我们,一个大项目建在哪里要发改委说了算。美国都是大企业主导,企业觉得这个地方低价便宜、交通便利,就来这里设厂,可能一下子能涌进1-2万人口,城市便慢慢发展起来。
  
  再回到上面说到的底特律、堪萨斯城这样的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房价相对便宜,但是这里的人靠什么过活?收入多少?
  
  美国是一个大企业主导的城市,因此每个城市几乎大同小异。买东西,都去沃尔玛;吃饭,都去subway;买家电,都去Bestbuy;买衣服,都去GAP;买鞋子,都去Nike……这些大企业几乎垄断了美国人所有的日常消费,是个无处不在的巨无霸,因此自然也要在每个地方聘用当地的员工。再加上电信、银行,小城市里的美国人有很大比例都是在这些大企业工作,收入也都很均衡,大约在3-4万一年,这就构成了美国所谓的中产阶级。
  
  有一些地方,可能是某个企业的总部,或者是某个行业的云集之地。比如底特律,三大汽车巨头都在那里。这就带来了大量的就业。但是现在汽车工业不景气,大量裁员;加之底特律所在的五大湖区传统的制造业优势已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少了将近一半,很多房子都荒废掉。
  
  除了这些大企业,还有一些所谓的small business,很多都是买卖二手车,修修下水道,或者开个餐厅之类的。这就是美国的中小型城市的主要生活方式。
  
  大部分人在沃尔玛这样的企业工作。一年收入大概3-4万,除去税和保险,一年也就2-3万,再除去生活费用,算一半,一年存下1-2万。买个15万的房子也要10年。但是这些人都是本地人,很多在当地就有房子,因此买房的需求都没那么强烈。而且美国的房子,很多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我们论坛上看美国的房子简直跟画一样,其实现实都没那漂亮。走进一看都很旧。所以要经常维护,把外皮换一下,在内部重新装修一下,这些都涉及到费用。
  
  (待续)
打开淘股吧APP
127
评论(18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lanxiang

10-04-06 16:28

0
中国的房价不仅仅是房价的问题,而是危机到整一代人和整个国家未来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房价高,高的离谱,让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希望自然会厌恶工作打发生活,哪里会有进步?
++++++++++++++++++++++++++++++++++++++++++++++++++++++++++++++++++
雪融

10-04-06 15:55

0
美国人的休闲娱乐
  
  很多中国人来美国,尤其是生活在美国小城镇的中国人的觉得美国人的生活太枯燥,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其实美国人还是有很多自己的玩法,只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别。
  
  很多美国人喜欢户外活动。比如周末的时候会去hiking,就是走路。美国很多地方,不管是山或是丘陵,都可以开辟出小路。短则2-3里,长则10多里。上坡下坡,来回要走上几个小时,都是很累的事情,很多人就把这个当作体育锻炼。
  
  再一个美国人比较喜欢野营。自己买个帐篷,周末几个朋友或者一家人去野外过夜。美国的营地都有统一的管理,比如某一片山区或者某个国家公园有那么几个固定野营的点,有基本的水和公共厕所设备,大家都集中在这几个点上,所以都是很安全的。如果条件好的,可以去买个房车,周末全家都拖过去。
  
  这些露营的地方往往都是有山有水,很多人就可以在那里hiking,或者钓鱼、骑马、游泳、划船。实在没事情干了,找个盘子或者球,一个扔过来另一个接住(尤其那个接盘子的,美国人叫flying disc,我每次看到都觉得是训练狗玩的,心里偷笑。但是老美都很爱玩。)。美国的国家公园基本上都是不要钱的,有些可能会按照车辆收几块钱一辆车的入园费或者10块钱的一个帐篷位,划船之类的要租船会有费用,但是一般都是十几块钱。有些人自己有船,类似于摩托艇之类,直接拉在汽车后面或者顶在汽车上面拖过去。
  
  前面提到过,油价相对便宜;吃的话自己弄个烧烤架,买点香肠、汉堡之类,其实都是很便宜的。所以一家3、4口人到开车到100-200公里外的郊外去这么玩一下,100美元就打发了。
  
  如果稍微再高端一点,很多老美就玩自行车。好的山地自行车得几千刀,赶上一辆二手汽车的钱,加上衣服等配置,就是有成本了。所以有时候开玩笑说,美国骑自行车的是有钱人,开车的倒有很多穷人。
  
  很多老美都喜欢去海边。夏天的时候,女老美就趴在那里晒太阳,男老美喜欢冲浪的不少。老的、少的都有。冲浪是个大成本的活,冲浪板、衣服都要钱,而且有些冲浪板一般的小汽车都搁不下,所以还得弄一辆装得下冲浪板的车。我认识最夸张的一个男老美,收入也就一个月几千块钱,但是爱好冲浪都痴迷的程度,一存下点钱就去世界各地冲浪,像澳大利亚之类。还真有能够装冲浪板的大箱子,飞机上可以托运。这个又是让中国人很难相通的事情。如果是有钱人,富人,可以买个游艇,开出海去。当然如果没钱的话,至少可以在海边游泳,幸福指数也不会下降。
  
  如果再刺激一点,可以去玩Paintball,就是真人CS。还有人玩越野车或者摩托车,专门有场地让你狂飙。如果地面上玩还不够,可以去玩跳伞或者潜水,都是有专门的场地。冬天的话,就去滑雪。这些活动的话费用一般都在人均几十块钱,也会有过百的。很多人都会凑热闹去尝试一下。
  
  美国的最疯狂的全民娱乐项目莫过于各种球赛。一到有篮球、橄榄球的比赛,很多地方差不多都是全民出动。比赛可能是在下午4点开打,一大早就有人在体育馆外面或者校园里开始占地了。干什么?搭架子、烧烤、喝酒、聊天。等着比赛开场。一些类似教会、校友会等组织全都出来吆喝了。
  
  美国人喜欢户外活动,而且运动观念很强,即便不走远,还是有很多人在健身、跑步、游泳。中国人(包括很多亚洲人)可能惯和观念不同,因此很难打入老美中间。尤其是亚洲的女孩子,细皮嫩肉的,不能晒太阳,不能多走路。而美国女人感觉不怕晒,夏天的时候,在海边,拿上一本书,能够晒好几个钟头,正面晒完晒背面。
  
  同时,像hiking,冲浪,其实运动强度是非常大的,亚洲人的体力往往比不过美国人。因此中国人很多还是打打乒乓球或者羽毛球,体力拼不过,只有靠技术了,跟奥运会金牌分布一样。所以时间长了,就有自己的小圈子。因此也不难发现中国人为什么很难混入老美当中。体质不同、文化不同,都是重要原因,而且不是想改就能改过来的。很多中国人一开始对老美的这些活动还有新鲜感,但是时间一长,没几个能够玩下去的。
  
  而且很多确实观念不同,像野营,搭个帐篷睡在外面肯定没在家里睡大床舒服,很多还不能洗澡。像打真人CS,累的腰酸背痛,还吃了一嘴的灰,弄不好还摔破皮。因此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没有玩过都很羡慕,但是玩过一次就不要再去了。但是很多老美还是乐此不疲。经常一到节假日拖家带口的去,我见过最夸张连帐篷都不要,直接一个睡袋睡露天下了。
  
  不过老美运动观念很强还是值得肯定的,男女老少都参与。有时候去hiking,经常能够看到美国女人或者美国老头走得飞快,气不喘心不跳;旁边的中国小年轻满头大汗实在有点不好意思,想想还是回家斗地主、打麻将舒服。
  
  所以,你看很多老美身材好,其实都是锻炼出来的。这也就成了美国的一种文化。你要保持这样的身材,就你应该去锻炼;而且饮食配合,一天要喝多少水,吃多少肉和蔬菜。但是这种高强度锻炼和看起来的科学饮食结构是否真的跟健康构成正相关,其实还是值得继续研究的的。中国人讲修生养性,饮食上细心调养,没有高强度运动,很多也是身体健康,活到80-90岁的。体质机理不同,也就是人种不同,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美国人也有户内活动。中国的户内活动大概除了赌就是吃,美国人吃来吃去就是汉堡、匹萨,没啥好吃的,所以重点都在酒上。朋友生日啊,或者同事离职啊,甚至平常的周末聚会,无论在酒吧或者在家里,就是一瓶一瓶地喝酒,而且是干喝,尤其是年轻人。而且喝酒也能喝出各种花样来,类似我们猜拳罚酒之类(我下面贴一张图,水管灌酒,供大家参观)。像台湾的年轻人其实受美国的酒文化影响其实很大的。
  
  酒对美国年轻人来说,诱惑是非常大的,而美国政府对酒的管制又是很严的。买酒、进酒吧都要看身份证,年纪不到的不能买不能进。所以办假证在美国也有市场了,那些年纪不到的高中生去搞个假ID去买酒也有。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一刀切。比如前面说美国人爱运动的,确实很多美国人都在运动,定期健身;但是也有不爱动的——有一些美国人,就是爱窝在家里,以前的经典形象是“沙发土豆”,每天看电视,吃着薯片可乐吃成胖子。现在升级了,叫宅着,美国人也一样的,呆在家里玩网络游戏,或者玩Wii。或者拍各种无聊的视频,一个人对着镜头说半天之类,每天上传一段。Youtube出了很多类似于我们芙蓉姐姐之类的草根名人,后面有一大堆支持者。
  
  除了上面这些比较大众的休闲娱乐。还有一些小众的或者需要钱稍微多花一点的。比如各种主题场所,像迪斯尼。还有像保龄球,卡拉OK(是的,美国人也唱卡拉OK),看电影,跟国内差不多。如果再有文化一点的话,有人喜欢去博物馆(美国有不少博物馆,很多都是免费的。如果要门票的话,一般都是几块、是几块)或者去像百老汇之恶类的地方看戏。很多美国人国内旅游,去拉斯维加斯或者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除了拍照留念,也都会去看表演。好一点秀的门票都在好几十块,甚至几百块,远远贵过电影票。美国的文化产业做得很大,当然这也跟民众的文化水平相关。
aogu

10-04-06 13:42

0
谢谢分享!
雪融

10-04-06 12:58

0
 我一朋友在休斯敦刚买的house,5年新,约24万美金。不算车库与地下室,约230平米。
  
  房子的位置离好的学校不远,但不算是最好的地段。该区治安还不错,没有防盗系统,就这样的大玻璃窗也不担心有人会砸。
  
  景色很不错;价格更不错。但就算有足够的钱,无须贷款,我们也不会去买它。这样的房,据说是很少有涨价的可能,自己住还不错。若出租的话,要去调查租客的财务背景,比较麻烦。
  
  美国不是人人都喜欢的。如果人到中年,英文也不够好,去那里会觉得很不方便。要学开车,要拼命啃外语,要自己做饭(亚洲很多地区可以外卖中国食物),冬天的时候要自己扫雪,平时要自己割草。。总之,事情会很多。
  
  如果为了孩子的教育,那美国还是不错的选择。空气也好、自由活动的空间也大、教育方法比较人性化、有众多顶尖大学。。
  
  

house的正面

后面有湖
雪融

10-04-06 12:55

0
在中国,许多普通人,用花费毕生心血积累的财富,换取的是价高质次的商品房。美国中低收入者花费几万美元就可以买一套房,房屋质量虽然不能跟几十万美元的房子相比,但有院子,可以种花草,是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位置稍远一些的房子,几万美元的照样舒适地令人感慨!在洛杉矶的时候,我们开车去看一位朋友,导航仪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同名的街道,那里居住的是中低收入者,一套住房的价格也就4万美元左右,院子美化得花园一般。
   正因为美国的房子品质好价格低,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官员、商人,悄悄地在国外买房,心甘情愿地把家人送到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国家体验生活,基本上都是“一去不复还”。最聪明的当属开发商,他们一边说中国的房价低,美国的房价高,一边又悄悄地把财富转移走,去国外买房。据一位开发商职业经理人估计,至少超过一半的有实力的开发商,把财富和子女转移到了国外。他们自己则既不买也不住他们所声称的由他们自己建造的“绝对物有所值”的房子。
   美国的住房政策对建设美国特色(原谅我用这种表述)的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对公众购房尤其自住房有很多优惠政策。通过媒体的报道,国内的读者一般都知道,美国自住房住满两年以上出售时享有增值税减免优惠,自住房贷款利息可抵消个人所得税等等政策。其实,还有更多。据《Housing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介绍,美国建立住房体系过程中,有两大主题:一是自有房。为了让民众买得起房,美国政府采取补贴等措施,帮助民众买房。“联邦和州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通过降低抵押贷款的利率来减少自有房的费用。更近些的办法对低收入住户的本息还贷支出进行补贴,使得他们可以获得购房所需的抵押贷款……到1972年为止帮助40万户家庭成为了有房户。”(该书第265、266页)后来,联邦政府又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收益券等方式,为购房者提供补助。“除了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支出免交个人所得税之外,其他针对有房者的税收政策还包括不动产税减免、出售住房所得的资本收益减免,以及由免税债券资助的面向首次购房者的低利率贷款……除税收支付之外,联邦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的资助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支付具体住房工程的建设;二是帮助租房者获得私人市场的住房;三是为州及地方政府提供资金,使其发展自己的项目。”(第6页)根据《Housing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的介绍,美国自有房住户的住房支出绝大部分(接近80%)在其总收入的30%以下,而且,美国的社会保障健全,这使得民众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所以,很少听到美国拉内需,人家一直是超前消费。与美国的情况相比,中国由于社会保障不健全,相当一部分收入要用于弥补社会保障不足的缺口(教育、医疗、养老等等),能够用于买房的收入应该占到总收入的10%是合理的,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比例在中国到底有多么令人触目惊心!不然也不会有“房奴”这样的词产生出来。
   在美国,对于买不起房的人,政府通过提供房租补贴等方式帮助他们。“总的说来,目前有将近690万低收入家庭接受某种形式的房租补贴,其中,受政府工程补助的私人所有出租房是最大的补助项目,提供了200万套廉价住房。租房券作为第二大项目,提供塞180万套廉租房。公共住房排名第三,提供了120万套住房……剩下的190万套廉租房由低收入住房税收补贴、免税多户住房债券和Home项目资助。绝大多数受资助的住房获得了多种渠道的补助……住房政策不只局限于提供项目资助和税收激励,它还涉及与住房有关的融资、开发、租赁、销售等各个方面。换句话说,所有致力于为低收入和少数族裔住户提供住房的制度、法规与实践都是住房政策的中心。”(该书第7页)而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住房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他们为了力推房价以把地卖个好价钱,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动力严重不足。保障性住房跟不上,任何调整房价的措施都必然失败。实际上,许多调控手段被巧妙地扭曲成了推高房价的手段。
   美国建立住房体系的第二大主题是收入融合(Income Integration),简言之就是化解贫富对立,建设和谐社会。两个办法,一是“分散”,帮助公共住房居民和其他极低收入住房搬入中等收入、通常位于郊区的社区,二是“收入融合型住房”,即把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置于同一建筑或同一开发项目中。(全书第269页)
雪融

10-04-06 12:53

0
这才是美国真实的房价:
  200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全美国民)为3.76万美元(世界排名第4)、中国2008年人均年收入(全国居民)仅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位),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当然,这样算可能会让一些人不爽,脾气大点的可能会“忍无可忍”,伸长脑袋让你摸,以折磨你善良的内心。
   我们退让一步比较吧。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5781元,约折合2300美元;2008年,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761元,折合700美元。显然,即使拿中国城镇的人均收入与美国(含农村)的人均收入对比,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仅相当于美国的6%,或者说,美国(含农村)的人均收入是中国城镇居民(不包括农村)人均年收入的16.3倍。另外别忘记了,美国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并且,物价水平低于中国——这一点下篇文章介绍。
   这样比较让开发商们平衡点了吧?
   那么,美国目前的房价是多少呢?
   2009年10月28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的新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0.4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0万元(美国所发布的房屋中间价是比平均价更能反映房屋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换句话说,在美国每套约20万美元的房子,是绝对的主流。需要强调的是,这指的是美国的新房价格,二手房价格的中位数一般要比新房中间价低4万美元左右。
   美国的新房指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呢?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与预测研究室主任刘熀松先生曾经撰文指出:美国的房屋面积一般为每套200平方米左右,且为全装修房。
   这样计算出来,美国住房的单价折合成人民币大约6800元/平方米。
   其实,这样算并不严谨。因为,美国的住房不像中国这样按照所谓建筑面积计算,美国是按照使用面积计算的,而且,诸如车库、阳台、地下室、储藏室这样的都不算入面积,综合折算下来,美国200平方米的房子差不多相当于中国4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这也显出中国既得利益者用建筑面积计算房价的高明)。即便这样,还没有考虑前后院,美国住房的前后院也是不算入面积的。另外,还有四点不同:其一,美国的房子在中国被称为别墅,而中国被称为房子的住房在美国只是公寓。严格说来,美国的房价与中国的别墅价格相比才是恰当的。那样的话,差距就更离谱了——中国公寓的价格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别墅价格。其二,中国的房子不包括土地,相当于一次缴纳了70年的租金,而美国的房子是包括土地的,永远归其所有。其三,中国的是毛胚房,美国的是精装修房。其四,美国的住房质量和品质更好,美国的住宅平均寿命是80年——100年,而中国是30年(这个数字连开发商自己都“供认不讳”,不妨看看他们此前写的文章)
  
鱼鱼25

10-04-06 12:51

0
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文章要多支持。
厚德载物

10-04-06 12:44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nuoyanike

10-04-06 12:38

0
实在没耐心看下去了,但是一定要支持下,好文章。。有机会再回来仔细看。
雪融

10-04-06 12:36

0
我很少对别人对我的批评或者异议进行反驳,因为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或者现象有不同的解读得出不同的结论,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前面也有很多同学对我的文章提出不同意见,我可能不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我想他们是善意的、理性的,所以我也不反驳他们的观点,最多提出一些不同的数据或者论据。
  
  人文社科的东西,宗教也好,政治也好,经济也好,本来就没有对和不对之分。一个国家适用的东西未必适用另一个国家;以前适用的东西未必适用现在;一个人看来适用的东西在另外一个人看来未必是适用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和解析。
  
  我不是什么政治经济宗教样样精通的专家学者或者权威,也不敢戴这顶帽子,因此也不需要大家都认可我的观点。如果我发这个帖子有点目的话,像前面有些同学留言说的看了我的帖子会引起一些思考,能到达这个目的,我就已经很高兴、很满足了。
  
  我在美国看到了一些现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来。比如我认为基督教是宽容的,就是基于我对美国社会观察得出的结论。因此没有什么错误可以承认的。如果你有不同意见,你也可以写出来,如果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我也会支持你。如果我觉得你不能说服我,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认为你是正确的,你就是权威。
  
  希望各位就此打住。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