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美国人也讲关系,到处都谈networking。前面有同学提到找工作靠熟人介绍,这在美国也是很常见的。无论是上大学还是找工作,如果有牛人给你写个推荐信,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但是我感觉和中国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人更多的强调通过关系获取资源,强调这个资源的本身。比如你家亲戚是某国企负责人事或者某个局长的,这个人就有很大的权力。所以你可以通过这个关系获得你想要资源。一旦有了这个资源,找到一份工作,你下半辈子也就衣食无忧了。这一套在中国的一些小地方尤为盛行,大概这些地方没有大城市那么开放,长期的积还是难以打破。
美国人的话更多的强调搞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获取资源的能力。你大学毕业到了一个城市,一个熟人也没有,你得完全靠自己去获取资源,所以你要跟朋友出去玩,去酒吧给人搭腔,一点一点认识更多的人,或许可以通过他们打听到一些工作的机会。这些都要靠自己社交的能力,尤其对那些做一些销售、法律之类要对外打交道的工作的人来说。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技术和特长,也无需这样做,发简历找一份基本的工作都是没有问题的。美国很多的IT男,不少也是成天呆在家里对这电脑,也不大爱出去玩。
做买卖也是如此。中国人同领导、同客户一起去洗桑拿,一笔单子就定了;美国人请客户去拉斯维加斯看脱衣舞,客户玩爽了,就给你生意了。我们常说无奸不商,做买卖的为了钱任何事情都做得出来。美国人其实也是如此。但是中国人对这种文化已经有点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普通人也去认可和推崇这种做法,会跟你说,社会就是这样,要做成买卖就要这样,你不这样做你混不下去的。但是美国的普通老百姓还是相对独立自我一点,所以你过你这样的生活,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没有谁影响谁的意思。而且在美国媒体上,商人很多被描绘成邪恶的形象,叼了个大烟斗,专干坏事。这或多或少是美国民众对商人的定位。这也就是说,对大部分美国普通人而言,道德的底线还是存在的。
关系这个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还是有社会等级差别的。家庭背景、教育、出生地、经济状况等等因素决定不同的人归属于不同的圈子。但是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依靠现有关系或者寻求更多关系,往更高的阶层走,这也就形成了社会竞争,形成了优胜劣汰,社会才会进步。只是在历史进程的某个点上,我们比较多的强调公平;而到了另一个点,就偏向了效率。
而这个过程中,有一样东西是关键的,那就是教育。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穷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家庭命运。即便是现在,高等教育也变得世俗化了,但是普通人只要会读书,脚踏实地,找一份工作应该都不是太大的问题。现在有那么多人在喊日子过不下去了,其实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只是人的欲望变得更大了,甚至迷失了,都不知道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美国也是如此,虽然一般人有一份工作,都能算的上中产阶级,但是很多人还是要往中产阶级的顶端或者上流社会挤。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往昂贵的名校挤。好的大学不仅可以给你一个炫耀的头衔,而且还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老师、同学,这些关系可以让你终生受益。
0
Google和国家利益
我认识一个老美,搞城市规划的。他在美国的设计所生意平平,因为美国建设了那么多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建设的。所以很多美国搞建筑的、搞城市规划的都把目光投向了中东和中国这样的大工地。
这位老美和中国的一个设计院拉上了一点关系,共同做一个中国城市规划的项目。中国的设计院愿意和美国设计师,因为挂个“美国大师”的招牌很有含金量。美国人当然更不会说不,因为赚到钱了嘛。我认识的这位老美去中国之前还向我讨教,说去了中国见了你们的领导该说什么,去什么样的馆子,吃饭该谁出钱等等。总之,一切都要入乡随俗,按照中国人的做法来,否则当心中国人不给你生意。
听起来挺好。老美也为五斗米向我们折腰了。
不过相比之下,Google运气没那么好。Google在中国那么多年,没赚到什么钱,或者说目前在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赚到的钱远远满足不了它的胃口。所以心里一直不爽。
市场成功与否,有很多因素在决定着。这些年美国人始终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是Yahoo, Google,Youtube, Facebook这些企业为什么在中国不能成功。想到现在也没想出一个答案来。
就拿Google来说,是因为中国的审核制度?但是百度也同样要被审核,为什么人家是市场份额比你大,所以显然不是问题。再则,Google在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同样做的也不好。那么会不会是语言文化的因素?但是Google这几年拼命本地化,界面都做得花里胡哨,中文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在做,但是却还是收效甚微。
那么原因究竟在哪里?在我看来,还是思维和心理的不同。互联网的东西说到底都是文化东西。美国人在美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模式之上开发出这些网站,其盈利模式必然也是建立在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模之上。然后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模式应当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像把他们的名牌包和手机电脑卖到全世界一样。
可是互联网不同了,虽然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一些真实的社会的准则都会在这里适用。比如,中国的论坛为什么那么火,像天涯、猫扑等等,而美国鲜有这种灌水聊天的网站?这就要说说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了。像八卦新闻、灌水,其实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所谓“看客”的心理,就像街头两人打架,边上围栏了一大堆人观看、评论。人家都打完散场了,围观的还意犹未尽不肯走。所以一条稍微能够吸引眼球的的新闻,总能引起成千上百的评论,其中不少都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评论。
再比如,中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直接,对外交往的时候往往会有所保留。美国人相对直白一点。而中国人性格中平时被掩盖的那一面在“不知道你是一条狗”的互联上充分地爆发出来。所以像实名的内容在中国市场不大,中国人还是不大愿意把自己的全部都暴露在公众面前。因此“人肉”才会有市场,才会成为气候。而像开心网虽然是实名的,但是用户其实在上面都会是有所保留的,不会像在论坛一样肆无忌惮地表达。并且在技术上把大部分陌生人都排斥在外了。
撇开社会体制和政府的管制不说,互联网的核心其实是开放。互联网在美国的出现和成功其实是基于美国现实社会的开放性。但这却和中国人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冲突。虽然我们改革开放30年,不断地在接受新的观念和思维,但是思维还是根深蒂固的。所以Google等企业在美国市场获得成功的互联网内容产品到了中国不少都会遭遇滑铁卢。
这是关于Google事件要说的第一点。第二,这个事件其实也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我前面多次提到,美国是大企业的主导的国家,大企业的后台老板构成美国政治权力的核心。Google和美国其它大企业一样,它的大头头都是白宫的座上客。所以当市场本身不发挥作用的时候,必然会诉诸政治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所以像我们的“人/权”问题这类经常被美国揪小辫子的问题成了最理想的突破口,这跟美国人这几年喊着反恐的旗号到处打仗是一个道理。
Google在中国没赚什么大钱,今天这么一搞,它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会让中国政府很难堪。Google之前跟你中国政府合作,不是因为你强大了,我要听你的,必须要让你三分;而是因为我想要从你地方赚钱,大家就做一回朋友。但是几年下来,没有赚到钱,自然没有道理再跟你强装笑颜了。包括最上面那位搞城市规划的老美,也是同样的处世哲学。
Google在中国设有分店,雇用中国的员工。中国的人以能够进Google这样的企业为荣。但是微妙的是,Google今天的决定是完全在美国做出的,跟中国分店没有任何关系,中国的员工也不知道原委。这就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谁在掌握着权力,也能很明显地看出在中国小小的外资企业分支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诸如企业、市场的竞争,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它不能突破国家利益的这条线。我们谴责地方保护主义,说某市不让外地酒外地烟进来,或者政府下文说政府机关只能消费本地酒、本地烟,这些都是不对地。因此我们要制定法律法规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垄断。但是这个地方保护一旦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关税,常规关税不够的话还有惩罚性关税,想告也没地方告,没人替你做主,没人跟你讲理。所以就看你撑不撑得住,如果国家实力不强,撑不住了,并且打也打不过别人,只能听别人摆布。中国如此,美国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Google这件事,Google通过单纯市场搞不过,只有上升到国家利益的层面来解决这个事情。这应该是它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事情的结果还很难说,就看双方的博弈力量的大小。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Google在中国赚到钱了,肯定又会满面春风地回来。
0
美国每个地方,从城市到乡村都有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是属于地方上的,一般是属
于一个县(county)或者一个市,由本地地方政府办。本地居民可以免费使用,只要
出示身份证,证明你住在这里,就可以得到一个图书证,很快只要5分钟。一本书可
借三个星期,还可以延期。图书馆在本地区有多个分馆,你可以在任何分馆借书,
如果你所在的分馆没有你要的书,但是其他分馆有,你可以预定,他们会把书从别
处调来。你借的书可以在任何分馆还,没有限制,很方便。
图书馆有各种书籍,较多的是小说,传记,其他的书多贴近生活需要,比如旅游攻
略书,世界各地的都有,当然也包括中国。也有知识性的,历史地理,科学等等。
特别好的是,都有一个少儿图书部,里面的书适合各个不同年龄的孩子,从一两岁
的孩子到十几岁,图文并茂,各种各样,种类繁多。有故事,也有知识性图书。比
如地理,介绍世界各国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一国一册,很多小国家的都有,
而且往往不止一种,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人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真是不假,特
别反映图书方面。
除了书,一般还有报纸杂志。多数有录像带,如今是DVD。主要是一些艺术性比较强,
比较严肃的电影,以及科教文化等内容的记录片。有的还有音乐CD。图书馆有电脑,
主要用于查寻图书,但是电脑一般联网,也可以上网,也是免费的。还有的图书馆
出借地图,甚至小型雕塑,用于家庭装饰。
另外,有的大学图书馆也对公众开放,虽然要收费,但费用很少。我办过的一张某
大学图书卡,只要$100一年。这一点也真是很好。
总之,美国的图书馆是非常值得中国学,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努力,这也是“基础
建设”,可以拉动经济的。
0
土地 (下)
上面说了建设用地,接下来说说耕地。我们官方的数据是中国有18亿亩耕地。我查了美国政府部门对于各国数据的统计(来源: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97.html),显示中国的耕地面积(arable land,定义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需要每季重复种植的作物的土地面积)为1,385,905平方公里,换算一下的话为20亿亩,这与我国官方数据18亿亩耕地比较接近。而该资料还显示美国的耕地面积为24.7亿亩(1,650,062平方公里),美国比中国稍多。
另外,该数据还显示,中国的永久性作物种植面积(Permanent Crops,定义为种植花木、水果等无需重复种植的作物的土地面积,这些作物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我们的经济作物)为1.7亿万亩;而美国为2886万亩。
那么这些耕地上能够种出庄稼?能够养活多少人呢?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中国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约3亿亩。以前每亩水稻产量只有500-600百斤,现在品种改进,很多杂交水稻每亩能产1000多斤,我们算平均亩产800斤。北方的水稻,一年只能种一季;而南方一般都是种两季,有甚至的三季,我们按平均1.5季计算。那么中国的水稻年产量为3亿亩 X 800斤 X 1.5季 = 3600亿斤。这个数据与中国官方数据比较接近,比如2007年,中国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的水稻产量为1.86亿吨,即3720亿斤。
稻谷去皮,外面的皮磨成粉,就是糠,农村用来喂猪的。剩下的就是米了。稻谷到大米的转化率一般在70%,3600亿斤稻谷就能转化成2500亿斤大米,除以一个13.5亿人口,人均每年口粮为185斤。那么就是可以算清楚了,一个三口之家一年可以有185 X 3 =555斤大米,即每个月45斤。而这个数字其实是高于大部分3口之家的一个月的大米消耗量(包括在外就餐的消耗)。
值得强调的是:第一,很多北方人其实吃面食多,吃大米少;第二,这里只是计算了18亿亩耕地中3亿亩水稻种植面积。吃饭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
我们为什么在这里算水稻这笔帐?因为水稻是所有农作物里最难伺候的,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水稻是养在水里的,水稻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圈起来的,跟鱼塘养鱼一样,必须要有丰富的水资源,所以中国的主要产量区是集中在太湖、鄱阳湖、洞庭湖以及东北等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次,地势要平坦,像种小麦、大豆地势稍微有些坡度都不是问题,但是水稻一定要在平地上,否则无法蓄水。再次,水稻种植不是像种小麦那么播下种子就可以了,而是先要培育出秧苗,然后再移植到稻田中,劳动量无疑要多出很多。
除了大米,还有小麦。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4亿亩,产量在2000亿斤左右。和水稻类似,基本上能够满足13亿人的需要。不再进行类似计算。
当然,光吃米、面不行。人还得吃肉,养牛养猪要有饲料,得种玉米大豆;还要吃蔬菜,因此要种蔬菜;烧菜还有用油,因此要种大豆、油菜;还得穿衣服,所以还要种棉花纺布等等。没错,这些都需要土地,种植各种作物,但是与水稻、小麦主粮相比,这些经济作物对土地的要求更具弹性。
以棉花为例,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在8000万亩(中国官方数据),占18亿亩耕地的4.4%多。美国的棉花种植面积在7000万-9000万亩之间(美国官方数据),与中国相当。但是同样的棉花种植面积上中国棉花的产量是美国的2倍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农业没有中国那样精耕细作,农场面积大,因此被虫咬掉一点、烂掉一点也无所谓,没人去管。中国的这些棉花产量早就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而且还纺织成布做成衣服用来出口。美国更是如此,大量出口棉花,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中国进口美国棉花是因为大量中国制造的衣服需要原料。
所以单从耕地面积和产出来讲,中国的耕地其实完全可以满足中国当前人口的生存需求。美国耕地面积大,而且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实要比总过低,但是还有大量的农产品是用来出口的。因此中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耕地够不够,而是很多农民觉得种地根本赚不到钱,就进城打工,造成大量的弃耕土地,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美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可能更严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一个农场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年轻人耐不住寂寞。但是农业是立国之本,所以美国政府的做法给农民大量的补贴。最近几年,美国政府在农业的补贴每年维持在2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这样保证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最后回到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的本质上来,城市的扩张侵占耕地,会影响到粮食安全吗?答案是不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土地的问题上。这几年,城市扩张中各级地方政府征用了大量的耕地,但是荒废闲置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很多内地农村人口大规模前往城市打工,农村有相当一部分的耕地被弃耕,这才是影响到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关键。
0
土地(上)
我们常说美国地广人稀;而中国虽然地大,但是真正可用土地不多,而且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所以不少人觉得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使用土地。但是这样的解释其实并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多少面积的土地上面适合多少人生活?相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美国人口是饱和了还是再容纳10亿或者更多人口也没有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估计能写厚厚一本书了。本文试图给出一些线索。
美国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中国相当。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不太适合居住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天寒地冻的阿拉斯加,这个只有60几万人居住的州面积比新疆还要大一点。其次,美国西南地区,内华达、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州,大部分都是荒漠地带。西部其它的一些州,像犹他、科罗拉多西部、蒙大拿、怀俄明,很大一块是山地,除了部分地区有一些矿物和木材资源,或者适合搞一些旱地农业及畜牧业,大部分地区居住环境也是不太理想的。这一块面积加起来(美国西部11个州,除了靠太平洋的加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以外的8个州)达220万平方公里,略少于西藏和内蒙古的面积总和(230万平方公里)。这么一大块地的人口总数却只有2100多万,与内蒙古相当。其中一半人口集中在凤凰城、丹佛、盐湖城、拉斯维加斯的四个大城市及其附近。
不难发现,美国广阔的西部地区,其实跟中国的西部也有几分类似。气候干燥,缺乏水资源。像拉斯维加斯就是建立在沙漠中的城市;实在生存不下去了,只好开赌场。不过这一大片地区有着大量的国家公园,像科罗拉多大峡谷、黄石公园都在这个区域内。美国人大概因为没什么历史,没有什么太多的名胜古迹,因此这些国家公园成为美国人旅游的首选。所以旅游业是这些地区很大的一笔收入。单黄石公园一年的游客数量跟中国入藏游客相当。中国西部其实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现在似乎只有一些年轻人才愿意去那些地方玩。这一方面跟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观念的培养可能需要经过一代人时间。
那么美国哪些地区适合居住?或者说美国人住在哪里?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美国人口最多的四大州为加州、德州、纽约州和佛罗里达州。这四个州人口总共大约1亿。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生活在这四个州。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地区的人口其实十分集中。纽约州大约2000万人口,其中1300万是生活在纽约市及其周边的八个县当中(不包括邻近的新泽西等州)。加州70%人口集中在北加州的湾区和南加州的洛杉矶——圣地亚哥一线。德州的2/3人口分布在休斯敦、达拉斯、圣安东尼奥和奥斯丁四大城市圈。佛罗里达30%的人口住在迈阿密。
粗一看,美国人口的分布好像严重失调。中国一个省会城市或者副省级城市的人口能够占到全省的百分之十几往往就到顶了。而美国这几个大州的人口集中度比中国还要高出很多。这其实有很多原因。第一,即便这几个听起来富饶的州,还是有很多地区不适合居住的。就像加州,东北部是山区,东南部是荒漠,只有靠太平洋的一带适合居住。德州西部也有不少的荒漠地区。纽约州境内横穿阿巴拉契亚山脉,是大面积的山林地带,虽然没有崇山峻岭那么险恶,但是如果你横穿纽约州,基本上都感觉是在我国东北的林场;纽约州只有西北角有一些平原适合做农场。第二,像加州中部和德州很多地方都是农场,作为农业用地。第三,有些地区还未开垦出来,不管是不是适合农业或者居住,先被保留起来。因此,美国这1/3人口的大部分都是“挤”在上述四州十分有限的区域里。
这里顺便附带说说美国的土地制度。美国从政府到个人都是可以拥有土地。比如国家公园,就是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州公园(State park)就是州政府拥有的土地。这些公园无论是山区还是沙漠,都是政府所有;而政府一般会把路修通,对公众开放。有些土地,可能是丘陵或者森林,以后可能有使用价值;或者就是荒漠,没有使用价值,连观光价值都没有,政府也会把这些地圈起来。所以像犹他、内华达这样“穷山恶水”的州,70%以上的土地都是为政府所有,美国人管这个叫做公共土地(public land)。
土地的很大一部分是农业用地。农场有大有小,就看地形和土地的利用情况。除了农业用地,还有工业用地或者商业用地。你可以买地自己造工厂或者办公楼。最后就是个人住宅地。
所有这些土地的使用,最初都是由政府规划:这里是商业区、这里是住宅区、这里是工业区。每一种使用类型的土地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即便是同样农业用地,政府对用途也有严格规定,种植小麦的地未经政府许可你不能用来改种苹果。
土地的价值都是有专业的机构评定,而且定期按照市场价格的变化而调整。无论是私人住宅、农场还是工业用地都是如此。
如果一个城市觉得不够用地了,要扩张。那么政府再从临近的公共土地中划出一块进行规划。所以你看美国相邻的两个州,其边界很多都是直线,具体到每个州下面的郡,边界也都是一条直线,再到每家每户,都是方方正正的一块。因为土地最初规划都是一块一块划出来的。
所以美国看似地大,但是土地的使用不是粗放型的,不是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买地卖地。即便不少城市都是本帖前面所说按照城市“集群”模式进行规划的,而且除了曼哈顿和旧金山等少数区域外,大部分人都是一家一户住house,但是这些已用面积占美国可利用土地面积还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上面说到的人口最多的四个州——加州、纽约州、德州、佛罗里达州都是靠海。一般来讲,靠海的地区气候相对温润一些,而且交通便利,适合居住。美国东、南、西三面靠海。我查了很多资料,海岸线的长度因为测量方法的不同出入可以差好几倍。比较能够接受的说法是美国的海岸线为1.99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度的1.45万公里(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length_of_coastline)。这个数据至少是同一个机构按照同一个方法测量出来的。中国虽然只有东面和南面环海,但是海岸线跟美国的差距也不是非常大。如果除去阿拉斯加,两国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中国目前沿海各省的户籍人口约5亿,算上外来人口,估计有一半人口住在沿海各省。而统计一下美国沿海各州的人口数量,显示美国约2/3的人口,即2亿,生活在这些区域里。
和上述四州一样,即便美国2/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各州,但是这些州有大面积未开发使用的土地和无人居住的地区(就像浙江、福建、广东很多都是山区)。每个州的人口主要也是集中在几个城市圈中间。尽管相对集中,但是美国绝大部分居民都是住在独立的house。即便是一些二线城市,除了几条商业街,大部分居民区都是冷冷清清。所以如果建成我们的公寓楼,同样的城市面积上在容纳3-4倍的人口,我个人觉得都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这么一分析,所谓城市建设土地稀缺,这个说法在宏观上讲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沿海大约20个大中型城市,如果算上像沈阳这样的不算沿海但是也属于沿海地区的城市,那么从渤海湾海南岛,总共大约有50个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有山有水,自然条件都不比美国差。如果规划的当,其实都是非常适合居住的,而且完全可以容纳中国的一半人口,并且住得舒服。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美国不少的房子都是建在山上,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很多。沿海未必都是平原,可能有些是丘陵为主。但是如果位置合适,无论是山脚下或是山腰上或是山顶上有一块相对平整的土地的话,美国人都会去建房子。中国人可能某些观念根深蒂固,山上住的都是神仙。除了以前打仗逃难躲到山里去,大部分人还是希望住在平地上。
0
在美国,娱乐比较少一点,朋友间聚下餐,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不象国内,隔三差五的,酒肉朋友就凑到一起,喝个醉生梦死。
在美国,也没有遍地的洗发按摩店,夜生活基本无。
我还是偏好地沟油的夜宵摊,三百元就搞惦的全套。
0
很多年前当,我还在北京读书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楼主表达能力很强 ,思路很清晰,谢谢
0
顶起来 写出了我的心声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
我们北京中央政府成员可能是美国的100倍,起码有48700人,我们的县级政府可能就有几百人。所以中国的房价应该是美国的100倍,收入是他们的6%, 房价应该是他们的6倍。来去刚好100倍。
0
虽然没办法验证其真实性,但是写得很好,很翔实,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