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许克振主任在全省重大投资项目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10-03-26 08:39 1788次浏览
1020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许克振主任在全省重大投资项目

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省发展改革委

(2010年3月22日)



各位新闻界、金融界、企业界的朋友: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决策,夯实“十二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经省政府批准,今天,省政府新闻办、金融办及省发展改革委在这里召开全省重大投资项目新闻发布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省发展改革委向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朋友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待会,王主任将全面详细的介绍全省重大项目库建设情况,会上也将发布今年底及明年拟新开工的重大项目清单。下面,我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当前全省经济、投资运行情况和今年抓项目、扩内需、保增长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当前全省经济和投资运行情况

去年以来,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异常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的严峻考验,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认真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部署,一手抓应急、一手抓谋远,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积极因素更加显现,回稳态势逐步巩固,总体进入上升通道。今年1-2月,全省整体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一是工业生产稳步增长。1-2月全省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89.33亿元,同比增长32.2%,增幅同比提高21.7个百分点。支柱行业拉动作用显著。1-2月,以汽车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14倍,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2%,拉动工业增长13.8个百分点。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大幅增长。1-2月汽车产量为23.27万辆,同比增长1.1倍;钢材产量为382.26万吨,增长37.7%。工业用电增长明显。1-2月全省工业用电量135.72亿千瓦时,增长35.5%,增幅高于社会用电量7.9个百分点。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1-2月,全省全社会投资累计完成532.67亿元,同比增长38.1%,增幅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4.98亿元(城镇口径,下同),同比增长39.2%,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97.3亿元,增长39.5%,增幅同比提高23.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8.73亿元,增长57.7%,增幅同比提高37.1个百分点,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130.28万平方米,增长68.1%,增幅同比提高95.8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民间投资继续领跑全省投资。1-2月,全省城镇投资中的民间投资累计完成239.3亿元,同比增长55.2%,增幅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占全省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三是施工项目及新开工大项目增加较多。1-2月,全省施工项目301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37个,同比增长22.6%,增幅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80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增长0.6%,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有5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增长32.5%,计划总投资178.16亿元,增长11.8%。四是消费市场保持旺盛。1-2月,全省消费品市场承接上年的繁荣活跃态势,迎来“开门红”,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05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热点商品需求旺盛,以手机为代表的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增长31.1%,金银珠宝类增长26.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五是外贸出口恢复性增长。预计1-2月全省进出口32.2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出口20亿美元,增长48.1%,进口12.2亿美元,增长28.4%。六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1-2月全省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310.67亿元,同比增长30.3%,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41.36亿元,增长18.7%,增幅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七是金融运行稳健。1-2月份,全省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银行有收紧流动性的措施(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出台,但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仍然较快,金融运行稳健。到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2805.92亿元,比年初增加748.75亿元,同比增长33.8% ,增速同比加快11.8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8933.01亿元,比年初增加1254.97亿元,同比增长28.0%,增速同比加快3.1个百分点。

二、今年抓项目、扩内需、保增长采取的主要措施

今年,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把扩内需作为促增长的主要抓手,把投资和项目工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增长基础的关键环节,一手抓项目的前期推进和实施,一手抓项目的策划和储备,把“应急”和“谋远”有机结合起来,紧抓不放,狠抓落实,抓出实效。

(一)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围绕投资过万亿的工作目标,大力推进投资工作。一是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继续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集中力量保重点、保在建、保收尾,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优先保证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二是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完善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破除限制民间投资准入的不合理障碍,支持民间投资投向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发行企业债券力度,充实备选企业库,培育发债主体,主动做好推介工作,积极探索发行集合债券。推动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稳健运作,协助做好创投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工作。积极申报循环经济产业基金,切实加强投资私募基金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中小板和创业板融资。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分类推进,形成“上市一批、申报一批、辅导一批”的有序格局。继续推动银政、银企合作,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贷款。四是加强项目储备。梳理现有项目库,策划增补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城镇化等符合政策投向的新项目,抓紧完善入库项目前期工作。五是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建立健全部门联动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进一步把好用地、环评、节能、信贷、产业政策审核等关口的办法,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专项稽察、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工程质量安全。

(二)加快调整振兴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把推进实施重点产业振兴、强化技术改造、支持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作为振兴传统产业的着力点,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大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和实施细则,全面完成“千亿元产业计划”目标。重点抓好 “三个五”工程,主抓50个重点项目建设、50家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和5个工业重点市投资。创新支持方式,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以及落后产能淘汰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订淘汰、重组细则。加快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重点围绕核电、城际铁路、桥梁建设、高磷铁矿资源开发、沿江岸线资源开发、军工资源利用等重大项目实施和产业链完善,积极推进并深化省内企业与央企的对接合作。继续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武钢江北钢材深加工、东风本田扩能、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宜昌全通涂镀板、武船阳逻基地、襄樊金鹰轨道技改、兴发集团10万吨有机硅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尽早投产达产;研究策划一批投资过十亿、百亿的重大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三)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制订和实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选择若干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实施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项目;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重点领域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二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光纤通信技术、制造装备数字化、光纤传感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策划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体。继续组织实施百项重点高新技术产品推广计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大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试点,组织策划一批高技术产业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支持。继续推进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和生物产业基地建设。

(四)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投资、税收、信贷、用地和价格政策,加快构建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定位准确、充满生机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都市消费、“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荆襄随生态文化旅游、清江土家生态文化旅游等四大消费性服务业板块,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建设武鄂黄冶金建材、武襄十汽车零部件产业、武荆宜化工纺织等三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三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以区域性中心城镇为依托,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完善购物、通讯、金融网点等农村基础设施,构建产销、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推进全省首批15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创建,进一步做好武汉市江汉区全国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省级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和培育动漫、软件外包、临空经济、通用航空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五)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扩大探明储量。大力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火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建设。争取大畈核电项目获国家核准,一批核电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启动核电装备产业园建设。继续抓好西塞山电厂二期、青山热电厂、黄石热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汉川电厂三期、蒲圻电厂二期、荆门热电、应城热电联产等项目,争取宜昌、十堰、襄樊等重点城市热电联产项目获得国家“路条”,做好龙背湾水电站、新集水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建设,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结合西南水电消纳方案,积极争取三峡电力分配湖北份额。加大三峡翻坝公路、大悟至随州、十堰至房县高速公路、汉宜铁路、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500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加快推进十宜铁路、荆岳铁路及一批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开工建设武汉天河机场三期、神农架机场、三峡机场改扩建等项目,积极推进新建武当山机场、改造襄樊刘集机场、恩施机场、荆门通用航空机场等前期工作。力争建成或基本建成阳逻港区二期工程、南车集团金口码头等重大项目。

(六)着力加强“三农”和民生投入。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项目和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产农田建设,全面完成国家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抓好孝感、荆门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黄石、咸宁、天沔国家油料基地建设,推进21个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县的标准良田建设,稳步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搞好石漠化治理工程试点。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扎实有效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惠民工程,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农村水电路气房投入力度,今年再解决5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力争40万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建成通乡油路(恩施州)250公里、通村油路12000公里。继续推进四湖、汉北河等重点流域及16个重疫区(县、市)、12个“整县推进”县(市、区)血防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百镇千村”工程。继续抓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三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省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四是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五是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改造建设一批县级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推进省中医院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和地市级重点中医院建设,推进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六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等其他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推进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对我省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抢救性文物保护力度,着力改善红色旅游、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

各位朋友,国家正全面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方兴未艾,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蓄势待发,湖北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将牢牢把握机遇,狠抓项目建设,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发展,力争通过2-3年的拼搏,努力实现“生产总值再超越、人均投资再翻番、基础设施再跨越、重点产业再倍增、社会民生再改善”五大跨越。力争到2012年,全省人均投资突破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再进位。我们竭诚欢迎海内外投资商和金融机构来鄂投资兴业,互利互赢,衷心感谢您对湖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谢谢大家!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1020

10-03-26 08:41

0
王玉祥副主任在全省重大投资项目

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省发展改革委

(2010年3月22日)

 

各位新闻界、金融界和企业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刚才克振主任介绍了当前我省经济和投资运行的情况,以及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重大决策的主要措施。下面,我主要通报一下全省重大项目库调整更新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以及进一步做好全省重大项目策划、前期推进和实施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全省重大项目库调整更新的主要工作

2008年,在全省“十一五”规划项目库的基础上,我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全省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2.6万个,投资总规模8万亿元。项目信息已于2008年12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

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投资工作会议,要求全省上下充分发挥投资对保增长的“驾辕之马”的作用,全力抓好项目的策划储备、前期推进和实施工作。从去年5月开始,在李宪生常务副省长的亲自指导下,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市州、各部门对全省重大项目库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复核、调整和补充,剔除了达不到规模标准、不符合新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不能满足结构调整要求及已完工项目,共4000多个;同时,增补了一批未来几年可以开工的大型项目,共1400多个。截至目前,全省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3.76万个,投资总规模12.06万亿元,进一步形成了全省重大项目 “策划储备一批、前期推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的梯次推进和滚动接续的格局,为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加大投资力度,力保全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省重大项目库基本情况

全省重大项目库包括省级重大项目库和市(州)、县级项目库。其中,省级项目库入库项目1.47万个,投资总规模10.34万亿元;市(州)、县级项目库入库项目2.23万个,投资总规模1.72万亿元。

根据中央投资政策及我省实际,全省重大项目库继续按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六大类”进行分类和管理。其中,省级项目库中,先进制造业项目4800个,总投资2.91万亿元,占28.2%;现代服务业项目3821个,总投资2.58万亿元,占24.9%;基础设施项目1780个,总投资3.17万亿元,占30.6%;农业水利项目1799个,总投资0.65万亿元,占6.3%;生态环境项目1479个,总投资0.74万亿元,占7.2%;社会发展项目1040个,总投资0.29万亿元,占2.8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六大类”的分类与国家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主要投向大体吻合,这是我省去年争取中央新增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重要基础,也为我省继续争取中央投资和启动民间投资,继续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战略决策奠定了基础。

调整后的全省重大项目库梯次接续格局进一步优化,全省重大项目库按项目进展阶段,分为在建、新开工、前期推进及策划项目。省级项目库入库项目中,在建项目3599个,总投资2.5万亿元,占入库项目投资总规模的24%;新开工项目4120个,总投资2.7万亿元,占26.1%;近期策划拟于明后年开工的项目共4892个,投资总规模3.1万亿元,占30%;拟争取在“十二五”初期实施的中长期重大策划项目2108个,投资总规模2.1万亿元,占19.9%。总体看,在建、新开工、前期推进和策划储备几个梯次的项目在投资规模上初步形成了较为均衡的接续态势,有利于今后几年全省投资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地增长。尤其是今年在建及拟开工项目充足,为2010年全省投资争取过万亿元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入库项目主要特点

(一)以大中型项目为主体,投资集中度较高。入库项目中单项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的共1.1万个,合计总投资10.05万亿元,占入库项目投资总规模的97.2%。其中:50-100亿的大型项目185个,合计总投资1.39万亿元,占入库项目投资总规模的13.5%;100亿以上的特大型项目105个,合计总投资2.46万亿元,占23.8%。入库项目单项平均投资规模达到7.03亿元,对今后几年全省投资持续增长,提高投资的水平和质量,将形成较有力的支撑。

(二)先进制造业投资明显向优势产业集中,有利于提升产业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先进制造业入库项目4800项,总投资达2.9万亿元,占入库项目投资总规模的28.2%。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电子信息投资3401.1亿元,占先进制造业投资总规模的11.7%;汽车及零部件入库项目总投资达3341.2亿元,占11.5%;钢铁有色投资2960.7亿元,占10.2%;石化投资4754.2亿元,占16.3%;纺织业投资1661.7亿元,占5.7%;装备制造投资2634亿元,占9.1%;船舶制造投资1065.4亿元,占3.7%;轻工投资2490.7亿元,占8.6%。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新产品研发、技改专项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领域项目总投资3811.3亿元,占先进制造业投资总规模的13.1%。这批项目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规模化应用水平为重点,主要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育种、新能源等产业。这批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形成一大批优势产业链和企业集群,有利于我省优势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有利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有利于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现代服务业投入力度显著增强,有利于加快全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入库项目3821个,总投资达2.57万亿元,占入库项目投资总规模的24.9%。其中:现代物流业项目总投资8001.6亿元,占现代服务业投资总规模的31.1%;旅游会展业投资7930亿元,占30.8%;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8588.3亿元,占33.3%,为力争实现在一、二年内全省房地产投资实现新跨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较大,有利于巩固我省及武汉在中部地区的枢纽地位。基础设施入库项目1780个,总投资达3.16万亿元,占入库项目投资总规模的30.6%。其中:交通项目投资1.07万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总规模的34%;能源项目投资6949.1亿元,占21.9%;城建项目投资5077.9亿元,占16%;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260亿元,占26.1%。全省基础设施继续保持较高投入强度,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我省及武汉在中部地区交通、通信的枢纽地位,有利于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有利于提升我省城市功能和城市化水平。

(五)农业水利、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投资进一步加强,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水利入库项目1799个,总投资达6473.9亿元,占入库项目投资总规模的6.3%;生态环境项目1479个,总投资7455.6亿元,占7.2%;社会发展项目1040个,总投资2906.8亿元,占2.8%。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我省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改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六)“两圈一带”项目储备充足,有利于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9市入库项目共8133个,占省级项目库入库项目总数的55.3%;投资总规模达6.61万亿元,占省级项目库投资总规模的63.9%。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入库项目6458个,占省级项目库入库项目总数的43.9%;投资总规模达3.3万亿元,占省级项目库投资总规模的31.7%。长江经济带入库项目3841个,总投资3.56万亿元,占省级项目库投资总规模的34.4%

四、进一步做好全省重大项目策划、前期推进和在建项目的实施工作

(一)继续充实完善全省重大项目库。拟对全省重大项目库按省、市(州)、县(市)三级分设,划分为“在建项目库”和“储备项目库”,即 “三级两库”。在建项目库拟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管理,主要提供在建及新开工项目信息。储备项目库拟由省级发改部门负责管理,主要提供处于前期工作推进及重大策划项目信息。我们将力争尽快实现省、市两级项目库入库项目常年保持在1万个以上,每年新入库策划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1万亿以上,每年从策划转入前期工作的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1万亿以上,每年从前期工作转入开工建设的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1万亿以上,确保投资和重大项目的正常接续。

(二)开发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对全省重大项目库“三级两库”实行网上上报、网上审核,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更新。同时,拟通过该系统,对全省重大项目库进行全面分析,以“六大类”为主线,分析各行业项目的地区分布,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谋划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以地区为主线,对每个市州的储备项目进行行业和产业分析,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同时,还将从项目库中筛选项目信息,网上招商引资,把项目库做成全省及各地网上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

(三)抓好今年拟启动的亿元以上项目的督办工作。为体现省委、省政府关于“早启动、早开工、保投资、促增长”的要求,我委最近汇总了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一是省重点在建项目182个,总投资8154亿元;二是省重点前期推进项目123个,总投资6669亿元。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各市州、各部门,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推进措施”的要求,从头抓起,全程跟踪,切实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融资难、征地难、拆迁难等突出问题,切实抓好拟新开工重大项目的推进和落实工作,确保我省重大项目的滚动开发和正常接续。

今天发布会后,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平台。待会,我省的部分重点项目单位和金融机构还将进行现场对接。

谢谢大家!
1020

10-03-26 08:40

0
湖北人民的福利,全国人民的问题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