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讲个故事,说说能力圈

10-03-25 21:03 16355次浏览
bhj8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讲个故事,说说能力圈

88年工作,92年1月18号到的海南。这些年,风风雨雨,也见过一些人,最好的已有控制千亿公司的能力了。贵不可言,我说个有趣点的,山东老李。
山东有样东东比较有名,龙口粉丝,而老李,按山东省政府的说法,是挽救了龙口粉丝的人。92年,我们单位在海口市政府办的一个展览馆常年设摊,推销地方土特。
李总和他们县的外贸局长光顾小摊,一来而去,也就熟了。我们单位名义是政府办,关系在物资口,物资局的人当时喜欢瞎走走,来年就到了山东招远。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招远县城半条街,全是李总他们的产业。
李总85年上任大队书记,一般人都是吃光,用光,把地卖光,而他是反其道而行,办实体,拿到现金流后再买下土地和房产,而且是山东省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我们去谈的是,当时由他们有一条服装流水线,好像是韩国进口的,闲在哪里,双方想合作,和他手下人谈,不顺利。我那时二十出头,啥多不懂,就去找他,说不管怎么弄,把事办成再说,具体的框框,我想不起来了。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合作没成,他给我留下了第一个映象,大气。晚上吃饭,外贸刘局长请客,我不能饮,喝了一杯酒,好像全是我喝的。他在另一桌过来,第一句话,就是,不是我让你喝的。第二个映象,精明。此等小事,不提也罢,说点大的。
当时房产热,全国人民跑海南,烟台市驻海口办也在海南投了大批房产。可是奇怪的是,房产,李总也做,但是,不投海南投烟台。问起原委,海口我吃不准,烟台我有把握。办实业的能力圈出来了。
再过好多年,在一张人事报上看到一条新闻,他们集团把外贸兼并了,再后来,办了一个高级中学。也是一方土地,树大根深了。
成年往事瞎翻翻,只是觉得段永平说的本分,巴菲特讲的能力圈,李总的实践就是检验。淘股吧大佬多,说点土话唠点磕,交些朋友说说话。
打开淘股吧APP
53
评论(25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isdn

10-09-09 09:10

0
【 · 原创: bhj8 2010-09-08 18:38 只看该作者(-1)  】
bjh8兄好!

我个人的看法:
如兄所说,将 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甚至企业成长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特点和他的未来)作为理解企业的框架,这个思路是更加重要的。当然不同的企业,上面所说的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创业者和管理者的理解我之前关注少,现在多看。 企业成长的历史背景和未来的大的发展趋势,更难。但是作个乐观主义者,相信社会在长期进步,那也可以稍微忽略。(最近,特别是看了柳总他们的说法后,我有种隐约的担忧,就是社会转型如果真的发生,那可能是一次大的动荡。从理性角度看,未来应该会有这么一次风险很大的涅磐,否则很难走向真正的良性发展之路) 

兄说的从细的财务角度的分析,其实以兄的实业经验,我想能否找个财务人员,帮忙看下某个你熟悉企业的连续报表,然后从财务角度和你所了解的企业经营一一对照,基本就可以找到些相互印证的方法。

从企业经营和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规划角度,结合具体的报表,二者印证。这样积累下来,对于企业发展思路和其能力的理解,应该会比较好些,我现在大体上对于所关注的公司按照这个思路在看,当然功力差的很远。 Wjmonk兄确实是眼力透纸背,只是在我印象里,他也是很注意企业的真实调研,我理解这就是更多的观察企业的文化,管理,管理层和执行等等。
bhj8

10-09-08 18:38

0
isd兄好:
  我比较喜欢看这类东西,就像秦晓说的建立一个框框,然后再注入一些东西,长久的看之后对企业的理解好一些。我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耐性从细的财务角度下大功夫弄清企业。就像wjmonk那样的,可能和我的文科出身有关系。
isdn

10-09-08 17:19

0
【 · 原创: bhj8 2010-09-08 16:15 只看该作者(-1)  】

bhj8兄好!
企业的理解,确实太难了。 中国企业家25周年特刊,我这两天在看。
看历史背后的东西,连包括柳传志柳总在内,都是战战兢兢。让我也不禁黯然。
投资这个东西,确实很难。也不知道这般的敬畏对于个人和未来的投资而言,到底是好是坏。
也许无知无畏些反而胆气更壮,睡得更好,呵呵。 还是自己的修为没有到家。

UT 斯达康 和我所在的行业有关系,我的理解:
中国企业家这篇文章 不是很全面。 UT的风光是偶然现象,而衰落应该是必然。
它没有优秀的技术积累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只是因为小灵通的扭曲式爆发而挣了几年暴利的暴发户,注定是流星。
比华为和中兴差的很远,从98年我接触起就是如此。这个行业的人,从当时起也很少看好它的。
bhj8

10-09-08 16:16

0
或者说,这类企业的确定性比较差。
bhj8

10-09-08 16:15

0
吴鹰以我的理解,和海尔一样,都是徐所说的战略失误,对企业的理解有时觉得太难了,我也不知道10年以后能否做投资?
bhj8

10-09-08 16:12

0
【《中国企业家》杂志】历史不过是一部书,轻轻翻过去就换了天。今日声名显赫,明日不名一文,是诸多公司的现实写照。UT斯达康之所以在这部商业史中如此悲情,盖因为其大起大落,都身不由己,为政策所左右。

  UT斯达康创建于1995年,总部在美国,1997年,将源自日本的无线固话技术引入国内。其时,国内电信市场的情况是:中国电信分拆之后,移动业务被剥离,但固话业务已经没有利润增长空间,同时固网利用率极低,大量的交换机被闲置。中国电信开始重点推广小灵通业务,由于价格优势,用户很快超过百万。通信设备商UT斯达康则借此机会,发展迅猛,2000年登陆纳斯达克。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危机,经济低迷。UT斯达康却一枝独秀,接连被《福布斯》、《商业周刊》等权威杂志评选为最成功中小企业、成长最快IT企业等等,上市之后连续17个季度打破华尔街财务预期。在新千年的最初几年里,UT斯达康风光无两。

  UT斯达康靠小灵通崛起有其偶然因素。从最初到谢幕,小灵通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明确说法。中国电信刚刚开展小灵通业务时,业内关于落后技术是否值得推广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刚刚登陆纳市3个月,UT斯达康就尝到了政策钳制之苦。2000年6月,当时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突然宣布暂停发展小灵通,UT斯达康当日股价暴跌46%。一个月之内,信息产业部又含混表示小灵通是“固话的补充和延伸”,对其有条件的解禁。UT斯达康股价又开始飙升。

  由于主营业务如此脆弱,虽然股市炙手可热,业界仍对UT斯达康后继发展存疑。公司内部,开始思考业务多元化。当时,3G成为公司寄予厚望的业务重点。对于靠小灵通起家的UT斯达康来说,争夺3G市场,意味着要面对中兴、华为这样已有多年技术积累并且市场经验丰富的强劲对手。

  作为公司创始人的吴鹰,这样向员工描述公司前景:一条高速路分出两个岔道口,一条是无线市话即小灵通,一条通往3G,UT斯达康只要将两条路联系起来,就可以迎来光明。为了快速发展,当时资金实力雄厚的UT斯达康开始大规模的收购,同时不惜重金从贝尔实验室以及其他设备商搜罗人才,在北京以及国外多地设立研发中心主攻WCDMA(3G产业标准的一种),企图尽快打造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实现赶超。当时在UT斯达康内部还专门成立了以陆弘亮、吴鹰和前中国首席运营官周韶宁以及首席技术官黄晓庆为首的3G小组,每周都会讨论3G的市场状况和进展。无论财力和精力,在3G方面的投入已经远远超过小灵通。“中国的3G很快就会发牌,今年迹象已经明显。”当时在市场已经充斥了这样的观点。在大规模的布局之后,UT斯达康将2005年的盈利预测提高了15美分,达到每股2.38美元,收入预测也从35亿美元提高到了43亿美元。此时,UT斯达康已经被纳斯达克提出“摘牌”警告。小灵通发展已经式微,3G几乎成了UT斯达康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政策又开了一场玩笑。预期的牌照迟迟没有发放,而在一系列的收购中,UT斯达康已经砸下十多亿。到2005年,裁员、亏损等负面消息开始不断困扰UT斯达康。在迟迟难以盼到3G市场爆发的情况下,为了先求生存再求发展,UT又开始转变战略,希望找到更快实现盈利的业务,这一次UT斯达康的赌注是IPTV。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政策再一次对UT斯达康的嘲弄,在2005年,IPTV即将蓬勃发展已然是各方共识。当时,中国电信在5省17市进行IPTV试点,另一固话运营商中国网通则同时在20多个城市试点,UT斯达康同时获得哈尔滨和上海两个大单。在IPTV领域有着明显技术优势的UT斯达康以为自此终于可以走出窘境。

  吴鹰当时认为,IPTV作为一项新技术,“国家不会为了保障三轮车夫的利益,而不去发展汽车产业”,业务面临的壁垒远远小于当年的小灵通。IPTV业务将是UT斯达康2006年发展的重中之重,UT斯达康一定可以在IPTV业务中复制当年小灵通的成功。

  没有人知道吴鹰当时的信心何以如此坚定。IPTV业务隶属广电和电信不同部门管理。早先主管部门颁布了禁止两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的75号文件。随着产业不断发展,虽然渗透已经不可避免,但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75号文件一直都被当做尚方宝剑使用。直到2005年,迫于各方压力,政策进行调整,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两张IPTV全国性牌照给文广传媒和央视国际,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其合作可以发展IPTV业务。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就是借此合作模式开展试点业务。当时哈尔滨成功发展了6万多IPTV用户。

  UT斯达康以为业务发展终于将进入快车道,但它没有意识到广电系统内部的特殊性。与电信网“国家投资、全程全网”的模式不同,广电网络(10.20,-0.06,-0.58%)都是地方投资,形成“一省一网,不联不通”的局面,并不存在实质意义的全国运营主体。所以IPTV业务已有模式的发展,对于其它地方广电而言,参与不到利益链条中来,也意味着无法得到地方广电的支持。泉州事件是一次典型案例,泉州电信一直希望在当地推广IPTV业务,但泉州广电迟迟不让IPTV动工,一旦电信IPTV发展提速,就以违规经营的理由加以禁止。后来泉州广电直接发布通告称,上海文广的百视通旗下单位“未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其权益不受法律保护”,泉州广电才是当地唯一传播广播电视节目职能的合法机构。

  此类事件在各地不断重复上演,IPTV业务在地方广电的阻挠中,一直无甚发展。2009年初,中国发放了3G牌照,IPTV业务依然不见政策松动。UT斯达康就在这样的无奈现实中又苟延残喘了近四年时间。

  业务发展屡屡碰壁,创始人和高管多数出走,曾经耀眼的UT斯达康几乎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当年那些抱着理想到来的年轻人也已经四散而去。到了2010年初,国务院会议推动三网融合的进程,IPTV似乎又重新看到了曙光。不久前,UT斯达康公布了最新调整计划,拥有政府背景的北京亦庄国际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前副总工程师杜百川分别作为新股东和新董事进驻。

  UT斯达康已经没有余力再有闪失。即便如此,现实依然不容乐观。大多业内人士对此次三网融合进程并不抱乐观态度,认为这只是一场“理应革命、却只有改良”的运动。现实的发展印证了这种悲观态度,在国务院三网融合会议召开之后不久,广西等地又接连传出IPTV业务遭当地广电部门封杀的消息。

  “在中国做生意,一定要有政府支持。”在UT斯达康内部有专门负责政府公关的部门,创始人吴鹰也从来不否认留学生身份对其政府公关的帮助。事实上,UT斯达康也和政府部门保持着良好关系,UT斯达康在杭州的总部大楼用地就是浙江省政府所给政策支持之一。只是今日,这座坐落于杭州六和塔对面的高楼早已易手。物是人非。
bhj8

10-09-06 09:45

0
为什么二战以后,几乎没有国家成为发达国家,除了四小龙(其中香港,新加坡比较特殊,应该还有爱尔兰,冰岛,芬兰,但这三个国家没有人去刻意炒作他们的成功,所以也就没有更多的注意,其实爱尔兰是八十年代经济开始起飞,靠的是软件产业,芬兰大家都知道,靠的是电信,关键这些都是小国,抓住了一个产业就可能成功,一个大国,或者人口过千万的国家,不是一个产业的成功可以带动起飞的。
bhj8

10-09-06 09:43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正解,我目前主要是没有这个能力,以前想过。关键是我的第一把必须赢。
probe

10-09-06 09:24

0
黄陈之争,对于看好家电渠道未来的散户投资者,未尝不是低估买入的机会。
bhj8

10-09-05 20:41

0
科学的投资就是一种逻辑关系,养成惯了。投资是做实事,和讲话、写文章是两种类型,后者是把条件选择性的。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