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海医药整体上市完成 超额分成激励计划上路
3月9日上海医药(601607.SZ)复牌涨停,宣告历时8个月之久的上海医药整体上市画上圆满句号。
“完全市场化的操作,包括领导班子的建立”,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对于整个方案的完成颇为自豪。其透露,年底将实行的“股权激励”机制。这也成为市场对于上海医药重组后最大的看点。
激励计划将从子公司开始试点,吕明方说:“不要问我具体是两家还是三家,现在的情况是能多申请一家是一家,争取年底完成。”
利润超10亿
“我们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利用并购重组,通过将来调结构、未来的整合工作,实现包括销售收入等各项符合市场预期的可持续的业绩增长来回馈股”,吕明方3月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包括26大事项17个工作、涉及沪港两地四家上市公司、“内容复杂、跨度庞大、操作复杂”重组方案的最终完成,必然给上海医药带来新一轮的业绩增长。
新整合上市的上海医药股本高达20亿,比之前增加80%,市值接近300亿,成为医药类上市公司航母,并拥有国内最完整的医药全产业链。
“不仅成为市值最大、产业链最完善,还要建立应对法定市场化标准的新上药,到2010年底业绩不低于10.3亿”,吕明方表示:“公司还将着眼于完善和提升全产业链,大幅度增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可持续的健康增长模式。”
据吕明方介绍,上海医药集团今年1、2月份已经达到业绩目标,且1月份业绩同比增长20%。这几乎也印证了吕明方的信心所在。
吕明方表示,重组后的上海医药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使得公司成为上海市生物医药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中期目标是到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实现工商协同的快速发展,从而向世界制药企业30强的长期目标迈进。
3月9日,以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壳资源为依托,新上海医药以“601607”的证券代码崭新亮相,并收至16.20元的涨停价。
相关数据显示,经过重组后的上海医药,股东结构也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包括流通股机构占比已经由原来不足10%增至25%.
上海医药助理总裁葛剑秋说,以“601”代码开头的58家上市公司均值达到562亿。
内部重组
机构资金的看好以及上海医药高管的承诺,还基于上海医药内部系列重组。
吕明方告诉记者,在重组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上海医药内部的系列重组也同时启动。这个内部重组不仅包括新任领导团队,基于目前良好基础资源的并购以及全国的战略布局。
吕明方给出了今后在三大优势板块上的发展战略。
医药工业的战略目标是,原创新药及品牌仿制药并举,建设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并不断优化产品组合,提升高毛利产品销售规模及盈利份额。
医药商业的战略目标是,强化区域优势,拓展全国市场,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内部整合及并购则是强化内部资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营运质量,依托资本市场,加强收购兼并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整合与创新”成为上海医药下一步的主要目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的协同成为今后工作的中心”,其中内部将转变经营模式、调整考核机制;对外将加大与公司竞争优势相关的兼并。
吕明方介绍,“按市场投入产出最优化的原则,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最大化的发挥集团优势。与此同时,加快区域并购的推进,着眼于完善和提升全产业链,大幅度增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的新来源。”
据了解,3月1日,上海医药已经建立了“工商协同”机制,即并通过对地方机构的并购整合,与当地工商局共同协作,达到并购的高效。
而1月份上海医药与中山、山东等地方龙头企业签约的几个项目也将很快落实。此外,上海市大浦东的上海医药产业园区启动也被市场寄予厚望。
“2010年并购带来收入将超过50亿元”,吕明方说这还是保守的数字。
股权激励
“有什么样的团队,就有什么样的业绩”,吕明方如此表述他以及上海医药对于新任领导班子的期待。
据其介绍,除财务、法律外,所有的上市公司的高管都将通过市场化选聘完成。而选聘的范围包括行业内专家、学术方面的专家以及所有具备高级管理资质的会人员。所有的选聘完全按照市场化操作流程,由独立董事、行业专家等进行首轮筛选、面试,内部人士不能参加。
按进程,3月中旬将公布后将披露名单,随后提交股东大会讨论,3月底完成全部聘任。
吕明方透露,上海国资将于今年启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给新上药的激励体制改革带来契机,公司还酝酿在下属企业实施鼓励经营单元竞争,实现“超额分成”的方式进行激励。
股权激励一旦实施将给市场注入巨大的活力,与此同时也给新选聘高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吕明方在赶往内部公司会议的路上告诉记者,这个挑战就在于“超额分成”的“额”,“这个‘额’不是我定,也不是公司定,而是参照医药行业标准以及公司以往业绩评判标准等提交董事会确认的三年计划以及滚动考核计划。”
按照基础的复合增长,“超额分成”,而达不到考核则自动下岗。与此同时,从推动团队建设、风险控制、销售收入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核。
据透露,激励计划除超额利润分成之外,还将奖励总经理,总经理同时有副总经理的提名权和提名奖励权。
“很值得期待。”吕明方对上海医药高效构画的蓝图满怀信心,其还透露,目前无论从整体上市重组的方案、新上海医药的市场化模式以及全产业运作的模式价值,得到了美国上市最大前三家医药公司的认同。
包括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申银万国以及中投证券等在内的国内主要证券研究机构都给与了上海医药增持的评级,目标均值超过18元,每股收益在0.60元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底将实行的“股权激励”机制---是否意味着股权激励未实行前股价难有表现?前车之鉴是大商/华侨城之流
0
大伙要低调了,要不磨的更厉害.推一下.
0
平台大利润率就高,这个行业的龙头利润增速将最快,所以香港市场的国药控股备受追捧,居然搞到了今年50倍左右的市盈率。香港的制药业才不到10倍市盈率。上药只要守住上海市场,加强一下管理,利润就翻番了
0
2008年全国医药商业平均利润率为1.18%、---增加1个点的利润率业绩就接近翻倍
0
未来几年医药流通企业的利润增速将超过20%,优秀的30%-50%
0
新医改:医药流通企业告别微利时代
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医药商业巨头重金投建物流中心,争夺配送权,并借机整合区域性中小批发商。行业集中度提升后,医药商业将告别微利时代。
医改大幕徐徐拉开,作为其中关键戏份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条款已先行亮相。2009年8月18日下发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2009年,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随着2009年12月1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正式实施和各省地方增补版的陆续出台,社会各界关于新医改对医药生产、流通领域影响的讨论日趋热烈。对于医药流通企业而言,谁能中标基本药物在各省的配送权,谁就能提高在当地市场的份额,成为新医改的直接受益者。政策领航之下,医药商业新一轮洗牌无可避免。
配送权之争
根据新医改的指导精神,政府扶持医药商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意图非常明显。以省为单位进行公开采购、统一配送的政策对那些拥有先进物流能力、销售规模较大、具有基层医疗机构销售网络的商业企业是一大利好。医药商业企业对配送权的争夺战明显升温。
政策甫出,国内最大的医药商业企业国药集团即投入巨资在中部数省建立物流中心,以抢夺潜力巨大的中部市场。2009年8月29日,意见下发10天后,国药控股湖北物流中心在武汉光谷生物城开工兴建,投资额将达1.5亿元;一个月之后,其又在湖南长沙兴建国药控股长沙物流中心,计划分两期投资1.5亿元,预计满足未来年销售规模100亿元的需要。在安徽合肥,国药集团已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正式入园和总投入1.2亿元的现代医药物流基地项目建设协议书,项目全部到产后预计可形成30-50亿元的销售规模。
另一巨头上药集团同样加快了跑马圈地,以上海为大本营,将触角延伸至长三角地区。2009年12月8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现金出资765万元与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上医持51%股权。目前全国排名第三的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集团,也于2009年12月18日宣布斥资3亿元在上海投建物流中心,预计将于2011年完工,建成后可支持年销售额100亿元。
无利而不往,资本觊觎的是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可预期的流通市场大蛋糕。国药等巨头投建物流中心的大动作不仅在于仓储物流本身回报丰厚,更能借物流中心奠定区域竞争力,同时整合当地具有销售网络优势的中小批发商,获取规模效应实现外延式增长,在医改背景下完成行业整合,提升行业集中度,扭转现行机制下医药商业的不利局面。
整合趋势日盛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呈现出行业集中度低和利润率低的特征,通过GSP认证的医药批发企业近1.7万家,零售企业约12万家。2008年,由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的市场份额经过近几年的爬升,目前约占市场总额的23%,前20强医药商企的销售总额为2025亿元,占市场总销售额的43%左右。相比之下,美国的零售药店只有5万多家,批发企业经过兼并重组则已减少到70多家,1995-2005年的10年间,药品商业市场年均增长率为12%,而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增长率为行业水平的两倍多,销售增长年均25%,前三强的市场份额由31%扩大至96%,行业在市场化中走向集中,呈现寡头竞争的业态。
新医改实施后,“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政策将提升医药商业领域的集中度,改变现有流通领域格局。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超过1.2万亿元,而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70%。招商证券分析师张明芳表示,各级医疗机构在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招标时,对配送商的信息管理、现代物流能力等软硬件的要求将提高,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将被大型现代商业企业收购,2010年医药商业集中度提高将成必然。再加上多数中小批发企业面临转型的处境,整合成本处于历史低位,这些都为有扩大规模内在动力且具备融资条件的商企带来整合机遇。
融资渠道顺畅的大型流通商仍将是此轮整合的主角。国药集团在2008年即完成了对新疆药业集团、郑州九瑞等区域性龙头的收购,而上海医药也在2009年12月以现金出资1801.34万元收购商丘新先锋40%股权,并增资1125.84万元,持股比例增至52%,两项投资总计现金出资2927.81万元,此举直接为其顺利开拓河南市场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占据地方销售网络优势的中小批发商,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2010申万策略年会上提到,目前,中小批发商主动接洽商业巨头,往地区支线配送商转型渐成趋势;还有些中小批发商则联合零售终端药房,组成联盟抱团取暖。以2009年11月底药品交易会上成立的蓝海A联盟为例,由来自四川、广西、湖北等20个省份的医药批发商联合PTO药店联盟组成,以此强化供应链和零售终端的关系,试图在此轮商业整合中胜出。
利润水平进入上升通道
一直以来,药价虚高备受社会民众所苛责,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财政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允许医院在药品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以药养医,另一方面则主要来自于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在公众眼中,正是流通环节造成了药价的居高不下,医药流通企业应属暴利行业。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医药商业长期处于微利时代,即使是具有规模优势、对上游有一定议价能力的国药集团,从其上市公司国药股份(600511)近年的财务报表中也可以看出,商业板块所创造的利润率远低于制药工业。
行业分散及产业链中的不利地位直接损害了医药商业的利润水平。医药商业在产业链中承接药品的配送,同时承担从终端医院、药店到上游制药企业的货款回流。由于行业集中度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医药流通环节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进入终端市场需付出各种隐性费用,而垫付给上游的大量资金导致财务费用走高。
此外,在国外的成熟市场,通常药品流通只经过2-3个环节;而在我国,从药厂到终端消费者,往往有5-7个流通环节,流通费用率始终处于高位。美国医药批发商的销售利润率为1.5%,其流通费用率仅为2.9%。在我国,在2005年医药商业行业低点时,全国17个省市的医药分销商出现汇总性亏损,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66%,费用率为7.53%,近两年略有起色,2008年全国医药商业平均利润率为1.18%,毛利率达到7.07%,但仍无法与制药行业相比。
新医改实施后,在省级层面上,配送渠道的垄断地位将增强流通领域在产销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医药商业的盈利水平存在改善空间。首先,随着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流通企业的费用率下降,盈利能力随着规模递增将会逐步呈现,从统计资料中也可看出,2008年前20强的医药商业企业的销售额为2025亿元,市场份额为43%,而利润额占比却占整个行业利润总额的63%,前20强的平均利润率为1.58%,高出1.18%的行业平均水平,若扣除这20强的利润额,剩余商企的利润率仅剩0.88%。其次,流通企业受上游制药企业和终端医院、药房两头挤压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有望大幅降低财务费用,“统一配送”政策会否在医药流通行业中催生出类似苏宁、国美模式的企业,还有待后续观察。最后,流通企业在强化对渠道的控制后,在物流中心和信息设施支撑下,还可以根据终端市场的反馈,成为信息终端以及信息加工商,由此带来服务增值。-
——————————————————————————
医药流通最受益于医改,以后比的是薄利多销,谁的平台大谁的机会多。国药、上药最看好。可惜国药太贵
0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在“两会”之前公布,宣告公立医院改革破冰。这项新政,到底对医药行业有多大影响,其中是否暗藏着未被发掘的机会?
短期内难有明显影响
《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将从今年开始推进,国家在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选出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国信证券分析师贺平鸽表示,公立医院在中国当前的“医药/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处于“双向垄断”的地位,旧医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并未触及该产业链的核心——公立医院及其“以药养医”机制。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新医改”总体框架基本形成,新医改大幕全面开启。
但对于此次公立医院改革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各券商分析师都表示投资者不能太过乐观。中信证券分析师贺菊颖认为,公立医院改革由于涉及多方利益,是新医改当中最难的一个环节。由于其复杂性、各地情况差异很大,指导意见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仍由各地制定、各地试点,短期成效不会非常显著,其中的曲折性也可能很大,投资者应对此形成合理的预期。
此次国家确定的16个试点城市中,东部、中部各6个,西部有4个,以中小城市为主,其中也包括了上海、深圳两个大城市。贺菊颖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上海、深圳的方案以及进展,这两个城市的方案可能对今后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起到较大的借鉴作用。
华泰证券分析师范炳邑认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基本药物将直接受益,而拥有独家品种的基本药物受益更大。而医院与药品不再有利益联系后,医院必然会考虑低成本的整体药品配送问题,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也将受益其中。贺菊颖表示,随着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准入的放宽,投资或经营医疗企业的公司将明确受益,从短期来看,参控股医院的上市公司可能存在主题投资机会,包括通策医疗、爱尔眼科、西南合成等。
医药商业存整合机会
医药行业目前溢价水平已接近历史高位,新医改政策的推动下的局部机会应是2010年医药行业的投资重点,各家券商普遍看好的是医药流通领域的整合重组机会。2009年12月,商务主管部门替代药监局成为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部门。“这是推动行业集中度提高的一个重要催化剂。2010年,商务部将必然力推行业集中度提升,大流通、大集团政策大势所趋。”光大证券分析师姚杰表示。
从现状看,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药品流通成本高。根据国内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现有13000多家批发企业,其中前10强的市场份额仅为36%;而目前美国前三名市场份额已经超过90%。面对行业“散、乱”的现状,最近商务部组织的全国医药流通会议中,已经明确提出提高行业集中度,政策明确指向大分销集团。
“我们认为,中国药品分销已经从春秋走向战国,2010年国内药品分销龙头企业的扩张和购并将大幅升温。”姚杰表示,从市场竞争环境看,自2009年国药控股在香港上市融资以来,其扩张步伐明显提速,拉开和竞争对手差距的意图明显。国药控股是国内最大的药品分销企业,其一举一动必然影响其他竞争对手的策略。从其他几个医药分销巨头动作来看,上海医药、九州通、南京医药也明显加快了扩张步伐。其中南京医药被姚杰认为是最有并购价值的医药商业公司,南京医药已逐步覆盖了苏北、合肥、福州地区,2009年销售规模135亿元,初步奠定了自己在华东地区的分销地位,已经成为一个进可攻(自己发展做大),退可守的一方诸侯(把自己卖个好价钱)。他同时建议关注国药控股的A股子公司国药股份和一致药业,博弈国药控股回归A股;关注南京医药、英特集团、桐君阁、第一医药的可能出现的并购重组机会
0
今天为啥看不到昨天的成交回报?昨天封涨停的单子很惊人,成交了12w手,2亿的成交额。封涨停的最初有40w手,6亿的资金。散户肯定做不到,后来成了4亿。一共6亿的成交额,不知道被哪路神仙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