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药收购?国药也太强了
0
现在是国药收购了南京医药吧
0
上药要是拿下南药,2010年销售收入可达600亿,接近国药
0
南京医药140的销售收入,国内前十,业绩受高负债制约,基本上保本。对上药是极好的并购对象,南京和上海相连,南药的销售区域有大。上药管理层应抓紧时间拿下,以抗衡国药
0
转自股吧
重组后最近上海医药大幅跌,为了避免庄家拿走散户过多带血的筹码,把我的看法与同志们交流一下,也欢迎主力发表意见。
一、 近期大跌的原因
我认为近期大跌的原因非常简单:
其一,原来上海医药、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各有各的庄家,忽然被吕总给捏到一起了,怎么可能不分一个胜负,不排一个座次就拉升呢?
其二,是因为股权激励,方案出台前,庄家正好洗洗。从上海医药复牌特别设定了涨幅限制,从上海医药复牌后没有公布合并的资产负债表(复牌这么久,股连每股净资产都不晓得,真可笑)等等判断,他们与“他们”达成了洗洗的默契。
从上面两条原因看,不要希望洗牌在短期内结束,性急的朋友赶快撤。
二、 上海医药的中线价值
从短期看,控制筹码多的“苍蝇”的确有能力影响价格走势,但是在月线走势上,最终决定股价的还是公司的基本面,我列举了上海医药的10大看点供同志们拍砖:
看点一:2009年300亿的销售收入是中国产业链最完整的医药上市公司(研发、中西药制造、批发、纯销和零售),从这点看,在A股市场上有唯一性。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上海是中国最新进入老龄化会的富裕的大城市,上海医药占领了这个市场50%以上的份额,仅仅从这个意义看,5年后看公司的渠道价值可能都不止今天的市值;由于公司的独特地位,上海医药必然会进入上证50,根据上交所的正常安排,其调整时间应该是6月15日左右,一旦入选,所有的指数型基金必须被动配置;
看点二:上海医药整合的效果一定会超预期的,上海医药1-2月份的工业增幅达到23.9%,是历史的最高增速!上药集团1月份的收入增幅达到27%。整合中最显然和简单的效应是,上海医药将利用其自由的销售渠道扩大其工业的销售,目前的目标是商业拉动上海医药工业的内部销售增加50%也上,想象一下这将增加多少工业利润;
看点三:股权激励一旦完成,上海医药的利润将彻底释放出来,其进度会远远快于市场预期的;
看点四:一致药业和国药股份有一个非常牛的大股东叫国药控股。但是上海医药的大股东上海市人府可能比国药控股还要牛得多,因为它不单单是大股东,也是最大的客户,还是裁判。作为全国16个率先医改试点的城市,上海医药的成败也关系着上海市医改的成败。想想看,一般的改革试点,上海往往都不争先的,对于医改,没有100%的把握,上海会去主动试点吗?说回来,对上海医药新建工厂上海市将给予投资金额10%的补贴,另外区级府可能还有10%的补贴;可以说医药行业是上海市在未来几年内最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是上海市新的支柱行业
看点五:松江模式的商业价值可能要到上药价格上天后才能够被资本市场人士认识,这是一个绝妙的短期多赢,长期垄断的商业模式。有心的朋友可以自己研究一下,目前松江模式已经推广到金山,长宁和嘉定区了,另外还有几个意向书也已经签订了。
看点六:新先锋等剩余资产还有注入的可能,记住一个新先锋去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25亿。而且这部分资产的注入应该可以用公司自由现金解决;有说法是上海医药现在的现金已经达到48亿,可惜的是作为股我们居然没有看到财务报表的权利。
看点七:上海医药在上海市区内有3000亩土地,未来的新厂建设好后,至少一半的土地可以被盘活,想象一下上海的1500亩土地会盘出多少资金
看点八:华氏大药房的1600多家零售网络的潜在价值千万不要小看了,与百联集团的合作也会超出你的想象的,这点不多说了。
看点九:上海医药地处中国改革开发的最前沿,座拥中国最发达地区的零售渠道,会有非常多的国际制药公司与上海医药主动进行仿制药的合作的
看点十:本月31日就开股东大会了,而吕总说的300亿总市值和医药公司总市值第一(云南白药目前是第一)全部落空,不是特别好吧。
0
短期第一目标先到18元再说。
0
这个文章大家可以看看,主要指出了医改后,药企面临较大压力,要以战略并购为手段。商务部支持医药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国药上药九州通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对于上药来说,一要做好内部管理,二要利用资本市场加大并购。否则可能被国药甩在后面(报告披露国药打算收购上海医工院,同时整合央企和地方企业)。希望上药管理层抓紧时间,国药没有股权激励照样大发展。
0
医药行业:并购需要强大的核心
研究机构:长江证券 分析师:叶颂涛 撰写日期:2010-03-16
医药行业进入并购新时代。
外部推动与内部发展双力驱动医药行业并购重组。2010 年央企与地方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医药国企将加快并购重组步伐。基本药物省级招标采购、集中生产、配送等相关制度的后续出台,将推动医药行业走向集中。
国际竞争的加剧与自身发展是推动医药企业并购重组的长期动因。
并购要求母公司具有强大的研发和营销优势。
并购重组的目标就是实现1+1>2, 价值增量的实现需要协同效应。借鉴国际医药制造业的并购发展路径,辉瑞模式与强生模式告诉我们:强大的研发与营销竞争优势是制药企业并购重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医药商业的并购注定频繁。
业务同质的单位之间容易形成共同的核心,同质性较强的子行业包括原料药、医药商业、技术含量较低的普药。医药商业作为中短期并购重组成功潜力的子行业,值得关注。
国企重组的整合不容易。
国企整合“拉郎配”现象比较普遍,行政合并后的整合期较长,一般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财务控制类并购无法走远。
医药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并不适合进行财务控制型的并购,但不排斥一个企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以这种方式探索新的核心。一般而言,这种并购能增厚当期业绩,给投资者带来交易性机会,但其市盈率往往不会太高。
期待研发和营销优势企业“亮剑”。
基于研发核心的并购重组,我们看好恒瑞医药、天士力;基于品牌与营销核心的并购重组,我们看好同仁堂、江中药业。这些企业不一定立即展开大规模并购,一旦展开,我们预计市场会给予积极评价。
÷
0
等待季报。以不变应万变。
0
交银施罗德增仓明显。可惜看不到今天和9日是哪个机构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