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君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来源:IT经理世界http://www.ceocio.com.cn/12/93/522/554/42891.html
2008年,科大讯飞成立9周年,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但是另外两件不为外人所熟知的事情,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却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一是继连续三年在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Blizzard Challenge国际英文合成大赛上夺得桂冠后,讯飞首次参加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举办的NIST国际说话人识别大赛就获得了第一名。这意味着讯飞取得了从语音合成到语音识别技术的全面领先;另一个是讯飞成立了数码产品事业部,要打造面向教育领域的营销平台,这是讯飞“语音家庭风暴”战略的一个重要布局,对于一家一直致力于技术领先的公司来说,这将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找到落地点
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的刘庆峰带领十几个同学校友成立了科大讯飞公司。读研究生时就带领科大语音实验室参加国家863项目比赛的刘庆峰,对语音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但一开始却并没有想要自己做公司。读书的时候,福建一家公司看到了语音合成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出资买下了这项技术,聘请刘庆峰担任总工。一年之后刘庆峰发现,把市场和管理完全交给别人的做法与自己的预期大相径庭。“今天提一个想法,明天又换一个想法。失败了,也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失败。”作为一项市场应用还处于开发早期的技术,企业带头人对于技术的理解和对产品开发周期足够的容忍度很重要。
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刘庆峰和他的团队踌躇满志。2000年讯飞确定了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第一步,要做全球最大的中文语音技术提供商;第二步,做全球最出色的多语种语音技术提供商。目标是产业规模过百亿元,成为行业的第一。当时的口号是“要做燃烧最亮的火把,要么率先燎原,要么最先熄灭”。然而现实中语音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爆发性的增长,作为一个学生创业团队,在市场中的学也才刚刚开始。
放弃个人用户 讯飞的创始团队,有当时号称科大“绝地战警”的黑客版版主,BBS站站长…,这些人热衷前沿技术,却不喜欢相对枯燥的产品开发。经过了近一年的刻苦研发,讯飞推出了语音合成、识别和手写结合的软件,在当时被业内认为是最好用的输入软件。然而,当时的讯飞没有任何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经验,对目标用户的认识也不清晰。最有可能购买这种输入软件的是政府官员,但这些人对产品的要求很苛刻,售价几百块钱的软件,可能服务两次成本就差不多了。同时,这样的零售软件,又存在很大被盗版的可能性。最终,讯飞不得不痛苦地放弃了这个产品。
放弃行业用户 个人用户做不了,讯飞瞄准的另一个方向是当时欣欣向荣的电信的168信息服务台。利用讯飞的信息合成技术,动态性强的海量信息就不再需要提前录音,可以直接由文本转换成语音进行播报。电信部门觉得讯飞的技术不错,但最后的结论却是不敢用。“我承认你的技术好,但你们科大的学生,都喜欢出国。今天我用了你,明天你走了,我找谁维护去?!”刘庆峰回忆起当时电信的一个很现实的担忧。对于电信级的服务来说,可靠性和厂商的持续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而这是由十几个学生组成的讯飞所不具备的。
做供应商的供应商 个人用户和行业用户拓展相继失利,讯飞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进入2000年第三季度,讯飞的技术在高交会上受到了华为注意,开始参加华为电信级产品的大规模严格测试。这才发现,从自己的研究院原型做出来的产品,距离华为电信级产品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当时由技术总监直接带队,吃住在办公室,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星期,最终通过了华为的测试”。在讯飞团队中最早开始负责市场,现任数码产品事业部总监的徐玉林回忆起那次的关键突破。自此,讯飞与华为建立了合作关系,向华为提供语音合成技术平台。同时也确定了公司向IT行业开发商提供语音引擎的产业链定位。这个策略的确定,使得当时的讯飞得以扬长避短,获得了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