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理想在现实中找到了落地点。
技术制胜
沿着这个策略,讯飞相继打开了包括电信、银行、证券、政府等多个市场。2004年,又在国内市场率先推出了应用于车载导航系统的嵌入式语音合成软件,打开了消费电子领域的新的市场空间。经过几年的积累,包括手机、学机、车载导航等领域的领先厂商都已与讯飞建立了合作。有数据显示,讯飞的电信级语音合成技术在电信、金融、电力、社保、交通、政府等呼叫中心重点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而其嵌入式中文语音合成软件在学机和国产手机中的市场份额超过80%,在导航产品中的市场份额超过70%。
建立广泛的各行业开发商的合作联盟,对于讯飞要把智能语音技术在国内进行产业化的目标,无疑是一个正确的策略。而支撑这一策略的是其强大的技术能力。
讯飞在1999年获得的第一笔融资,就用来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整合了国内在语音技术不同领域优势互补的研发资源,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声学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及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并于2003年被国家863专家组、国家标准委、国家技术监督局确定为组长单位牵头制定中文语音技术的接口标准与规范,把握了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的产业制高点。
如何将核心技术转换成一个完善的产品,讯飞建立了三个梯次的布局。联合实验室倾向于技术的基础研究,讯飞研究院负责面向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而讯飞各事业部的产品部门则负责把方案进行代码级的优化,变成完善的产品。
对于这个技术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人才,讯飞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作为讯飞核心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大毕业的顶尖学生,拥有出国或者去国际大公司的选择。IBM、微软在中国的研究院都有语音方面的研究方向。“把有可能成为国家栋梁的人变成国家栋梁”,讯飞研究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院长胡郁这样比喻讯飞的人才观。讯飞从成立伊始就确定并一直坚守的致力于把智能语音技术在中国进行产业化的使命,对于有创新和冒险潜质的顶尖技术人才而言,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尽早地帮助具备这种潜质的技术人才了解自己,了解不同的选择,从而能够做出清晰的决定,胡郁把这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从讯飞创立就加入,并且在中间由公司派到香港进修了两年,胡郁亲身经历过这个曾经困惑而后坚定的过程。除了联合实验室,讯飞还与科大合作成立了讯飞研究生班和软件工程硕士班,并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这些地方,已经形成讯飞特色的研究和培养氛围,这些都是讯飞核心技术人才的摇篮。
回到消费市场
讯飞2008年的销售收入是2.5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在20%到30%之间。这对于一个IT行业的高科技企业而言,是一个并不能算高的增长率。对比讯飞的技术在各相关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数字,说明语音技术的市场本身在国内还处在一个开发培育的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语音技术在这些行业中,还并非“重要价值”。“我只卖软件,假设一套卖十块钱,那么我做芯片,可能一套能卖50块钱,而如果我做整个产品,可能一套就卖一千多块钱。”刘庆峰打的这串数字的比喻说明了问题。
语音技术从大的方面分,包括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就是把文字变成语音,即所谓“会说”,而语音识别,则是把语音变成文字及相关信息,即“能听”。虽然已经建立了超过500家的开发商合作联盟,但严格说来,讯飞还没有形成类似于“Intel inside”那样的产业生态。语音引擎或芯片,目前对于这些开发商的产品或系统而言,还并非CPU相对于电脑那样是占据产业核心基础地位的要素。为了提高在产业中的话语权,加快推进语音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度扩大产业规模,讯飞似乎又回到原点,针对量大面广且与合作伙伴不冲突的终端产品市场,开始自己进行最终产品的开发和销售。
面向行业用户提供“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是讯飞进行市场探索的一个方向。比如,在电信运营商的电信增值服务领域,讯飞提供语音搜索(目前主要是音乐、彩铃/炫铃的搜索)整体解决方案,采取与运营商合作运营分成的商业模式。目前这一块的收入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