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http://www.forbes.com/2009/08/07/recession-unemployment-business-beltway-unemployment.html
Joshua Zumbrun
失业率下降到9.4%,但这仍然是个坏消息
周五失业率在一年来第一次下降,从上个月的9.4%到9.5%。
但这其实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自愿失业的人数增加的速度超过了失业人数。而引人注目的9.4%背后,是7月份仍然有新增的24.7万的人失去工作,9.4%根本不能代表就业市场的改善。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事,这是又一个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的信号。很多时候,经济学是关于信心和心理的学问,所以把这份报告当成积极信号也有一定道理。此前的分析师预测的数字是9.6%。0.2%的差距不是那么大,但人们似乎忘记了即使在一个长期下降的趋势中,也有可能出现积极的数据。劳动统计部门很小心的没有过度渲染这个数字,他们仅仅说失业率是“出现了微调”。
最重要的是,失业率的下降其实更多的是统计上的意义。24.7万个工作岗位消失,而更多的人成为了“非寻找就业人口”,根据政府的定义。因为失业率的分母是“寻找就业人口”,这个基数的下降自然导致了失业率下降。寻找就业人口的减少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因为,根据TD证券的分析师Millan Mulraine说的,在7月份不少失业人群因为过分沮丧干脆放弃了寻找工作的努力。
更加糟糕的是,经济政策机构的数据表明,超过6个月没有工作的人增加了58.4万,从而达到了500万。
所以说,有58.4万人陷入了长期失业。根据失业率计算的口径,其中有24.7万是失业,而其他42.2万只是自愿失业。因为自愿失业的人数上升更快,于是失业率出现了下降。这就是为什么说9.4%是坏消息。
但报告中其实是有真正的好消息的,却很可能被那些针对9.4%的失实而脑残的报道所忽略。那就是尽管工资水平同比仍然下降,但终于企稳。而累计工作小时数东6月份到7月份没有改变,这之前已经连续下降了10个月。被迫休假的人数终于要开始下降了。
这个出人意料的,尽管可能是有误导的,失业率的拐点,会给消费者甚至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MF全球的高级副总裁John Brady在针对就业报告的客户建议中说,“因为上个月‘只有’24.7万的新失业,到处洋溢着快乐与喜庆的气氛。如果我们要打开香槟向酒杯里倒酒,我们可以邀请所有的人,除了那24.7万不幸失业的家伙和那些被排除出寻找就业人口的人”。
那么,好吧,何必说这扫兴的话。整个经济是在复苏,而且报告中确实也有真的好消息,虽然不包括那个9.4%。“这带来了全面的共识,那就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到头了”,Mulraine说。
0
好铁
0
7月份最后一个重要的数据8点半出来了,失业率好于预期
居然还有人唱衰,明早再看
http://www*unemployment.html
0
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GDR
全球存託憑證。在全球发行的存託憑證。存託憑證(Depository Receipt,DR),乃是由股票發行公司委託國外投資銀行在國外證券市場發行的對應其股票的一種證券。投資人持有存託憑證就好比間接持有股票,只不過投資銀行擔任中介者的角色。當發行公司發放股利時,投資銀行會依存託憑證投資人持有憑證的比例,將股利轉換為外幣後分配給投資人。存託憑證依其背後表彰證券來源的不同,概可分為舊股提撥及新股發行兩種形式。
此外还有在美國發行之ADR (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 ,在歐洲倫敦、盧森堡、德國發行之EDR (European Depositary Receipts)。
0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087&sid=arr60TsjoFgU
Jana Randow
德国6月份出口环比增幅3年来最高
德国6月份的出口增长达到了几乎是3年来的最高,这将帮助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走出战后最严重衰退。
在调整了工作日数量以及季节因素后,6月份的出口环比增长为7%,而5月份时是0.2%,在Wiesbaden的国家统计部门今天说。这是2006年9月以来最大的增幅。之前Bloomberg新闻调查的10位经济师的预测6月份增长的中位数仅为0.9%。
德国经济在3季度估计就要转为增长,因为全球的复苏刺激了出口的需求。工厂的定单在6月份增幅是2年来最大,商业信心在7月份已经是连续第4个月上升。政府昨天说之前关于今年经济会萎缩6%的预测现在看来太过悲观了。
“我们已经完成了趋势的逆转,而且下半年经济大规模扩张的机会也很好。”UniCredit MIB的一个经济分析师Alexander Koch说。“国外需求的增加是各国政府刺激政策的结果,这是德国出口经济的吉兆。”
6月份的进口环比增长是6.8%,5月份时还是下降1.9%。贸易顺差扩大122亿欧元(175亿美圆),5月份是95亿欧元。经常项目的顺差(包括了劳务进出口)则是133亿欧元,5月份是42亿欧元。
0
转眼就是8月了,自己给自己放了暑假,有好多天没有看新闻了
带着好奇的心情重新开始
先简要过渡一下
过去的7月份的道指被称为20年来最好的7月
美国的CPI仍然一路狂降
国内的6月份出口数据还不好
据说最近有所好转
人民币对出口国货币3个月来贬值已经有10%的样子了
0
tax straddle
套税。购买方向相反但期间不同的期货或期权合约,使得在短期内确认一定的损失,并在长期获得等额的收入,从而把税负向后推迟。1981年后已不适用。
0
http://www.economist.com/daily/news/displaystory.cfm?story_id=14029269&fsrc=nwl
高盛的惊人利润更多的是由于缺乏竞争,而不是市场的复苏
这是给幸存者的战利品。高盛在14日创造了一个在萧条期不可能获得——不,即使是平常也是记录性的——季度利润。在他们紧随Lehman的破产快要完蛋之后没多久,在几个月之内赚了超过30亿美圆。这更证明了高盛是华尔街的优等生。但这也给一些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考虑到高盛之流在摆脱去年的危机时获得了多大规模的政府支持。
2009年的上半年是投行的丰收年,因为市场开始反弹了,而且不仅是银行,许多公司开始积极的融资。但是至少从报告来看,还没有谁,哪怕是重新恢复活力的摩根大通,可以与高盛的业绩相比。高盛曾经比对手承受了更少的损失,现在他又涉足了那些别人害怕的风险资产。
高盛说他大多数的利润不是来自“自营”交易,而是来自做市商业务,债券、外汇、大宗商品,他们什么都做。这些“经纪”业务,在行情好的时代也仅仅只是能够盈利而已,现在却变成了一个金矿,因为竞争缺乏,买卖价差变得很大,而这正是做市商的利润。帮房地美或房利美发行的抵押证券做市的投行,现在可以获得相当危机前10到15倍的利润。
高盛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交易公司,并且愉快的抓住这个机会,面对的不再是遍地的对手,而只剩下花旗瑞银这样几个孱弱的竞争者。这也因为他们的夙敌Morgan Stanley最近收敛了很多。相反,高盛的VaR值——那个用来计算可能的损失并被广泛用来作为(即使不完美)风险偏好的指标——却在上个季度达到了新高。在权益投资这部分增加的最多,尽管股票市场的波动率在下降。同时由于买卖价差这么大,他们也就不再需要借太多的钱了。高盛的杠杆比率已经下降到了14,这是他危机前水平的一半,虽然还是远远高于一般的商业银行。
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终究会结束。高盛和其他的幸存者们将从即将到来的新的一波各级政府的债券发行中获利。但造市商业务的买卖价差一定会降低,因为市场将恢复正常而那些曾经退出的对手又会重新回来。经济复苏对高盛们的好处可能只在于,他们又可以做并购的咨询业务了。
华尔街还将面临更加严厉的监管。首当其冲的是大宗商品的投机。债券衍生品业务也将受到制裁,上周美国的司法部门也加入了监管这个市场的行列。美国那些最大的金融公司面临着更高的资产准备金要求。这些改变可能不会让高盛回到地上,但至少让他不会飞得那么高。
从更短期来看,高盛还需要担心一种可能的反弹,针对他们不和谐的慷慨的薪酬政策。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发的114亿美圆的工资和奖金,这甚至比2007年上半年的太平时期还要多。他们薪水对收入的比率仍然维持在50%附近,这是危机前华尔街的一般水平。
作为一个,如果没有政府注资、贷款担保、以及快速获准转为商业银行,则可能已经破产的公司(暂且不提对他们关联方AIG几十亿美圆的注资),这样的慷慨说好听点是厚脸皮,说难听点则是恶心。他已经带来了针对国会山的指责,即使他们已经还了政府购买100亿美圆优先股的投资。
高盛继续慷慨的对他的员工,无论如何是太早了。市场仍然很脆弱,即使是高盛,如果没有贷款上的便利或是其他的支援,日子也将很难过。而对于一些公司来说,即使政府做了这些也还不够。政府正在考虑拯救CIT,一个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他们要帮助这样一个其实不会对整个市场带来风险的小公司,就说明了现在的金融体系仍然缺乏信心以至于不能承受哪怕最微小的冲击。他们似乎已经得出了结论,现在要做的是打击投机的道德风险,而不是把赌注放在开始新一轮不稳定的增长上。
其实,当华尔街中的一小部分开始喝香槟时,大部分的华尔街的信贷公司还在困境中。信用卡业务的损失又创新高了,无法支付房贷的比率也不稳定,曾经被认为是高质量的“主要”按揭的质量在快速下降,按揭调整计划的作用有限。
在商业地产部分的损失也在增加,这是在好日子里各种规模的银行都大量涉足的业务。这是高盛报表上最大的一个污点,他们按市值确认了7亿美圆的损失。让人不安的是,大多数其他的银行是按接近账面价值确认的商业地产,如果按高盛的标准,还要打折一半。美联储最近打算将融资计划扩展到商业房产,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不合格,因为信用等级下降了。同时,一个剥离不良贷款的计划也暂停了,因为会计规则的改变使得银行有了更多操作的空间,从而降低了他们出售的压力——尽管上周剥离了400亿美圆的毒资产。
那么高盛的财务总监David Viniar向分析师承认,“我们离走出丛林还很远”,就不足为奇了。高盛的股价可以快速提高,但其他还很难说。
0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
债务抵押债券。没有看懂,列一些连接以做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ateralized_debt_obligation
http://baike.baidu.com/view/70266.htm
http://bank1.jrj.com.cn/news/2007-08-15/000002555355.html
http://www.chinaacc.com/new/287_288_/2009_6_9_wa20259239969002765.shtml
0
http://www.thedailybeast.com/blogs-and-stories/2009-07-13/goldmans-fast-money/?cid=hp:blogunit1
Charlie Gasparino
无耻的高盛-华尔街的巨头是如何用你们的钱赚取34亿美圆利润的
高盛的人永远不会承认,但是在2008年的秋天,就在Lehman破产给全世界上了关于系统风险的一课时。高盛,那个全世界最大的风险爱好者,其实也已经完蛋了。
是的,完蛋了。直到这个公司接手了一些那些高端投资者才知道诡异的投资,这些投资需要政府的全力帮助,包括财政部100亿美圆的现金(财政部的部长是高盛的前任CEO),以及更重要的,变成了一个商业银行于是可以以贴现利率到美联储的贴现窗口去充分借钱。
高盛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商业银行。你一定不会把高盛和ol' Bailey Building & Loan这样的银行混为一谈。高盛根本就没有客户存款——而这原本是贴现窗口所要保护的——你也不会很快的从高盛那里拿到一张信用卡或别的什么。
但是变成了一个商业银行却有着很多好处。高盛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用很低的成本大量的从美联储的贴现窗口借钱,因为这样,他还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在信贷市场上借钱。让高盛重新读档然后再次开始他们的冒险行为是有问题的,只是这次买单的是美国的纳税人。
当然,有许多关于高盛如何影响华盛顿的传说(除了Paulson,另一个曾经的财政部长Robert Rubin也做过高盛的CEO),然后高盛又利用他们在商界的影响来进行他们罪恶的商业行动。
最近的报告(http://www.rollingstone.com/politics/story/28816321/the_great_american_bubble_machine)把高盛所有的成功都归结于此,包括能源市场、包括制造因特网泡沫、包括一开始的次贷危机、也包括高盛曾经据说是从对次级贷款做空中牟利等等。(我相信一定有人认为高盛也囤积了药品股票然后推动猪流感)
这些故事有的是事实有的则不是——这将留给读者去判断——但真实的部分已让人不安:高盛这个被美国政府援助的公司,现在又利用政府的援助重新进行那些曾经让他陷入困境的勾当。
我奇怪的是,一旦政治上允许就大举抨击商业贪婪的Obama当局,怎么会允许高盛这样一个事实上是扩大版对冲基金的家伙,变成了商业银行?
财政部不会说,但很明显的高盛做的一切原因只有一个:钱,而且是很多钱。这个公司星期二(7月13日)早上宣布他们二季度的净利润是34.4亿美圆,他们最大的对手Morgan Stanley这个季度则很有可能亏损。
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风险,更确切的说,比较高盛,Morgan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去浪费美国人民的钱。Morgan的总裁John Mack曾经在去年备受谴责,那时他们也被迫变成了一个商业银行。于是Mack就彻底的减少了借贷或者叫“杠杆”的规模。Morgan在交易中就这么做了,他们的员工说不杠杆操作有时很难达到客户的需要。
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Morgan高管说,“我们什么都干不了。”杠杆交易会放大收益,但也可能放大损失。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Morgan借的钱是他资本金的11倍(在行情好的时候这个倍数是35),而同期高盛借了15倍。高盛的发言人Lucas van Praag解释说,“我们使用杠杆是为了客户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冒风险。”
需要搞清楚的是这是第一季度的数据,高盛第二季度的杠杆可能要高的多,因为事实是利率已经低的无法想象。这么低的利率让高盛在国债市场上又赚了一把(因为利率下降时国债价格会上升),这和07、08年的形势一模一样。
当然了,高盛的成功还可以有其他的原因。比如人们认为高盛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一些金融世界最聪明的人在那里工作。人们也认为高盛在处理系统风险时比地球上其他的机构处理的更好。那我们就看看具体的例子吧:在2008年9月中旬,当全世界被Lehman的破产震动的时候,高盛手上也有130亿美圆的高风险的CDO(债务抵押债券),给这些债券担保的是那时即将破产的AIG。
如果没有担保,这些CDO就一文不值,然后高盛就玩完了。拯救AIG是拯救了整个金融体系,但也拯救了高盛。高盛从美林那里买来这些恶心的CDO,而另一个买美林的美国银行则是被迫的。
高盛会从美林那里买CDO就证明了,高盛的那些天才们象普通人一样也会犯愚蠢的错误。我也不同意Pragg说的公司依靠自身的对冲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损失,因为当时的市场表现并不认同高盛的操作。高盛的股价直线下降,在2008年秋天曾经跌到50美圆,在那一年前是235美圆。
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高盛的股价又在恢复的道路上了——星期一的时候大概是150美圆——依靠的是重新操作那些曾让他接近崩溃的业务。这很好,只是,假如他们这次又亏了,美国的纳税人是不会再买单的了。